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叶盛卒,年五十五。

输入历史事件:

叶盛卒,年五十五。

公元1474年 三月
叶盛卒,年五十五。

明文衡卷七九《侍郎叶文庄公神道碑》:“一日坐后堂署事,忽疾作不能言,舆归西第而卒,实甲午三月八日也,享年五十五。上闻,深悼惜之,赐膊钞三千缗,谥为文庄。……公退,手不释卷,考古辨疑,殆忘寝食。而于世俗声色财利之好,澹然不以经心。平生为文师欧阳,而功业自期于韩、范,以范公为乡先正,尤景慕焉。惜乎大用未究而卒。所著诗文奏议总若干卷,藏于家。”东阳《叶文庄公集序》:“《叶文庄公集》若干卷,帙同而名异。其曰《水东稿》者,为诸生及为给事中参政,为都御史巡抚宣府而作。曰《开封纪行稿》者,为给事奉使河南而作。曰《菉竹堂稿》者,在广东西巡抚而作。曰《径东稿》者,为礼、吏二部侍郎而作。诗则以次汇录,文则计体而分,皆公手自编定。而总之曰《文庄集》者,则其子贡士晨所名,盖将为天下道,而不敢以私集视也。予尝读而论之曰:公之文博取深诣,而得诸欧阳文忠公者为多。公虽未尝自言,然观其纤余委备,详而不厌,要知为欧学也。夫欧之学,苏文忠公谓其学者皆知,以通经学古为高,救时行道为贤,犯颜敢谏为忠,盖其在天下,不徒以文重也。”《静志居诗话》卷七《叶盛》:“文庄中外扬历,不遑宁居,而见一异书,虽残编蠹简,必依格缮写。储藏之目,为卷止二万余,然奇秘者多亚于册府。二百年来,子姓蕃衍,瓜分豆剖,难以复聚。今披《菉竹堂书目》,譬诸商盘泗鼎,要非近代物,惜不可得而睹矣。诗特余事,选家恒置不录。近其裔孙始重锓刻行之,然有德必有言,后之学者所当讽诵也。”


张仪卒于魏。
张仪卒年有前310年、前309年两说。
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木牍秦《为田律》或作于本年。
河北平山县战国古墓所出三件礼器铭文反复引用《诗经》,并有记述中山王室狩猎情景文字。
屈原被放汉北云梦,时间当在夏季,任掌梦之职,掌管云梦山林泽薮及君王、大臣在云梦之游猎事宜。
关于屈原被流放汉北年代,《史记•楚世家》:“(楚怀王)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
秦之所以在此时与楚婚好,是因秦武王卒,无子,其异母弟立,是为昭王,当时国内矛盾异常尖锐。
屈原作为左徒被放汉北,不可能完全成一平民,一点职务也没有。
秋,屈原作《抽思》。
屈原在汉北期间曾至楚故都鄢郢,作《离骚》。
关于《离骚》的作时,首先,是作于怀王朝而不是顷襄王朝。
其次,从《抽思》中的陈辞看,《离骚》应作于怀王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之间。
孟轲卒于本年前后。
孟子在前312年后去齐时已七十余,再无力周游列国,便“退而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不存在后人附加、材料不真实的情况。
三国时姚信认为是孟子卒后,由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根据孟子生前言论缀辑编定。
崔述《孟子事实录》言:“《孟子》一书为公孙丑、万章所纂述者,近是;谓孟子与之同撰,或孟子所自撰,则非也。
综上所述,司马迁之说可以比较圆满回答各家的疑问。
《孟子》全书成书时间已难考,但像《梁惠王上》已提到“梁襄王”。
《孟子》篇数,《史记•孟荀列传》以为“作《孟子》七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应劭《风俗通义·穷通》亦云孟子“作书中外十一篇”;赵岐《孟子章句》则将《孟子》十一篇分为《内书》七篇,《外书》四篇。
关于孟子弟子,焦循《孟子正义》列举十五人:万章、公孙丑、乐正子、陈臻、公都子、充虞、徐辟、高子、咸丘蒙、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季孙、子叔。
屈原的《天问》、《惜诵》、《招魂》、《思美人》作于此年前后。
《惜诵》也作于被放汉北时,可由诗本身看出。
《招魂》作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屈原被放汉北,任掌管云梦泽的“掌梦”之职,在屈原任此职期间。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末沫。
《思美人》所表现思想、情绪与《抽思》、《离骚》、《惜诵》一致。
齐楚垂沙之战,楚将唐眜被杀。
《战国策•楚策三》、《荀子·议兵》等对此事均有记载。
《江乙说安陵君》当写成于本年后。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