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诗词宝典 >

送应氏

曹植

送应氏 曹植 魏晋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注释】:
①垣: (yuán)
②擗: (bó)
③邙: (māng)
④耆: (qí)

【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赏析】:
  这首诗借送别的地点,真实地描绘了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当时战乱的无限感慨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登高望远,以遣幽愤。诗人登上北邙山,洛阳城周围的山峰尽收眼底,“何寂寞”是登临纵目的总体印象,也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选择“宫室”、“垣墙”、“荆棘”三个典型景物,交汇成一幅荒凉残破的暗淡图画。“宫室尽烧焚”时指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付之一炬。“垣墙”、“荆棘”二句,因距洛阳被焚21年,所以有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的景象。物象是时代的折光,这种荒芜残破的景象正反映了建安这个时代长期战乱频仍、饥馑兵燹、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其笔调哀怨,语近情遥,诗人无限的感慨流露在字里行间。
  物既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由静到动,有物到人,以人托事。在写人时分两个层面着墨。先写洛阳城中“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一对偶再次点明了洛阳的荒凉残破。为什么昔日的老人销声匿迹?因为他们或葬身于战场,或服役在边防,或流落在他乡,是频繁的战乱才导演出这凄惨的悲剧。在写洛阳城外的景况。“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是诗人的直观:小路上因长满荆棘行人只能侧着身子才可通过,荒废了的土地不再有农夫来耕种。“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是诗人的悬想:被生活逼迫长期在外的游子一旦归来,在荒田中恐怕分不清东西南北而迷路了。“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是诗人的嗟叹:田野中是多么萧条冷落,千里内外人烟灭绝。这两句与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调合拍,既是夸张,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最后两句,用《古诗》“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之意,归结到送别的题旨上来。“我”,指应氏,是诗人代应氏兄弟设词。面对荒凉残破的洛阳,追忆昔日的繁华景象,眼看着“我友之朔方”,又连想到“嘉会不可常”,诗人自然不胜苦闷。以“气结不能言”作结,其哀愁之意力透纸背。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荒芜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黍离之叹和伤别之情。全诗情调悲凉中含着慷慨,慷慨中透着悲凉,艺术感染力极强,不愧为建安文学的精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