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丛部 > 红学 > 周思源看红楼 >

黛玉的感觉与读者的错觉

黛玉的感觉与读者的错觉

  总的说来,迄今为止林黛玉形象的思想评价被抬得过高了。这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很难避免的。究其原因,从社会因素而言,是因为50年代和70年代的评红运动定下了林黛玉由于“叛逆”不为封建家族所容的基调;从文本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人们对后四十回的得失研究得还很不够,对曹雪芹佚稿中宝黛爱情悲剧的构成与结局知之甚少,普遍将一百二十回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的重大差异缺乏了解。因此贾母、王熙凤等人导演的调包计破坏了宝黛婚姻,导致黛玉惨死的说法,人们不但完全接受,没有考虑是否符合曹雪芹佚稿的原意,而且很自然地从结局推导原因,认为是贾母、元春、王熙凤等人出于家族与阶级利益断送了宝黛爱情和黛玉的性命。尽管高鹗续书的宝黛爱情悲剧是十分出色的艺术创作,且与前八十回基本合榫,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问世。但正如许多专家早就指出的那样,后四十回确实有不少重要内容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由于曹雪芹后三十回的“迷失”不传,我们不能确知他是如何将宝黛爱情写得既缠绵动人又富有深刻意义的。但我们从前八十回的水平可以确信,曹雪芹肯定能达到这个程度,他本来要写或已经写出的稿子一定不会比今传高鹗的后四十回差。不能认为高鹗续书的那个调包结局就是最好的。脂批透露的关于因家庭变故宝玉外出避祸,一年后回来时黛玉已泪尽而逝,可见“东风”并未拆散他们。现在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著虽然未见有人明说,但给人这样的印象:仿佛如果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不是被贾府长辈生生拆散,黛玉不是死于某种“阴谋”的摧残,那么小说的思想性就不够强,人物命运的悲剧意义就不够深刻,人物的斗争性也显示不出来。如果真的按照“泪尽而逝”来写,思想性就差了。而高鹗续书提供的调包计悲剧恰恰能体现上述叛逆者与封建势力对立而受到迫害并牺牲的要求,符合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需要,因而被普遍接受了。实际上如果按照曹雪芹原来的思路,黛玉形象的思想性和整个作品的思想意义未必就会比现在差。现在的林黛玉形象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被人为地拔高了的,主要是夸大了黛玉的叛逆性。林黛玉确实有一些叛逆性,主要表现为她对科举、仕途的淡漠,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争取爱情自由的想法,这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可贵的,不过她也只是如此而已。林黛玉不是斗士,她和贾宝玉很不一样。当然贾宝玉也不是斗士,但他有许多出格的言论和越轨的行为,而她基本没有,公开的更少。这和两人前身的差别有关。神瑛侍者是个不安分者,不在天上为神,偏偏思凡要下红尘,由此可见贾宝玉“天生”具有“叛逆”基因,“叛逆性”与生俱来。而绛珠小草则一直作为一个被动的角色存在,绛珠仙子也是在神瑛侍者下凡后才跟着去的。她不是由于思凡(“叛逆”)而离开仙界,而是为了报恩才产生这种“叛逆”行为。所以林黛玉的思想高度和贾宝玉不可能一样,当然也没有必要一样。我们在评价人物时不可忽略这个重要的区别。

查看目录 >> 《周思源看红楼》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