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四库百科 >

臣道第十三


臣道第十三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齐之管仲、恶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是人臣之论也,吉凶贤之肖之极也,必谨志之而慎自为择取焉,足以稽矣。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臣下,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故正议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讎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速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

    恭敬而逮,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以至道而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餧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此之谓也。

    事人而不顺者,不疾者也;疾而不顺者,不敬者也;敬而顺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顺者,无功者也;有功而不顺者,无德者也。”故无德之为道也,伤疾、堕功、灭苦,故君子不为也。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复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敬容以持禄养交而己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

    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惊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此之谓也。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乐,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小人反是。

    通忠之顺,权险之平,祸乱之从声,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争然后善,戾后功,出死无私,致忠而公,夫是之谓通忠之顺,信陵君似之矣。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夫是之谓权险之平,汤武是也。过而通情,和而无经,不恤是非,不论曲直,偷合敬容,迷乱狂生,夫是之谓祸乱之从声,飞廉、恶来是也。传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壹。”《诗》曰:“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此之谓也。


【检索臣道第十三 ==>】 古籍全文检索:臣道第十三     全站站内检索:臣道第十三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晏子天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敛旧论俭,从俞校正文改第十四
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
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退上当据正文补不字第二十四
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则字据总目增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
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二字从卢校增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总目作难第二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晏子再治阿而信见景公任以国政信见卢校作见信第四
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第五
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