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苦瓜藤

输入关键字:

苦瓜藤

《中药大辞典》:苦瓜藤

药材名称苦瓜藤

拼音Kǔ Guā Ténɡ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葫芦科植物苦瓜。夏、秋采取。

性味苦,寒。

①《陆川本草》:"苦,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治红白痢疾:苦瓜藤一握。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瓜藤

药材名称苦瓜藤

拼音Kǔ Guā Ténɡ

英文名Stem of Balsampear

别名苦瓜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取,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大,肾状圆形,长宽各约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基部收缩,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叶柄长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有柄,长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肾状圆心形,宽5-15mm,全缘;萼钟形,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长4-6mm;花冠黄色,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cm,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3,贴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单生,有柄,长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纺锤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细长,柱头3枚,胚珠多数。果实长椭圆形,卵形或两端均狭窄,长8-30cm,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橘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扁平,长10-15mm,两端均具角状齿,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痢疾;疮毒;胎毒;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2.《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苦瓜藤 ==>】 古籍全文检索:苦瓜藤     全站站内检索:苦瓜藤
谷仙散
谷芽枳实小柴胡汤
骨(疒秋)灵
骨补丸
骨槽风汤
骨槽风丸
骨刺丸
骨鲠千捶膏
骨科外洗二万
骨科外洗一方
骨痨散
骨皮清膈散
骨髓丸
骨碎补散
骨碎补丸
骨碎补圆
骨填煎
骨仙片
骨汁煮索饼方
骨质增生丸
羖羊角散
羖羊角汤
羖羊角饮
蛊胀奇方
蛊症散
鼓腹遇仙丹
鼓皮醋涂方
鼓皮散
鼓皮汤
鼓神汤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