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葫芦

输入关键字:

葫芦

《全国中草药汇编》:葫芦

药材名称葫芦

拼音Hú Lu

别名葫芦壳、抽葫芦、壶芦、蒲芦

来源葫芦科葫芦属植物葫芦Lagenaria sicararia (Molina) Standl.[L. leucantha Rusby; L. vulgaris Ser.],以果皮种子入药。立冬前后,摘下果实,剖开,掏出种子,分别晒干。

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0.5~1两。

备注(1)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等症,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还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腹水的病症。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葫芦

药材名称葫芦

拼音Hú Lu

英文名SEMEN LAGENARIAE SICERARIAE

别名嘎贝哲布(藏名)

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的干燥种子。立冬前后摘下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性状本品扁长方形或卵圆形,长1.2~1.8cm,宽约0.6cm,表面浅棕色或淡白色,较光滑,并有两面对称的四条深色花纹,花纹上密被淡黄色绒毛,一端平截或心形凹入,一端渐尖或钝尖。对种皮质硬而脆,子叶2,乳白色,富含油性。气微,味微甜。

鉴别本品粉末淡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薄,垂周壁平直或弯曲,外被角质层。种皮厚壁细胞多成片存在,细胞较大,壁较厚,黄棕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50μm,长约100μm,木化,纹孔圆形或长圆形,孔沟明显。石细胞淡黄色,较小,壁甚厚,呈长方形或类圆形,有的少数分枝,壁波状弯曲。星状细胞碎片较多,不规则形,分枝成星状,界限不甚明显,具数个分枝或突起,壁弯曲,木化,胞腔不规则。种皮下皮细胞类长方形,扁平,垂周壁稍厚。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直径2~15μm,并含脂肪油滴和脂类物质,用水合氯醛透化,脂类物质成片脱落,可见糊粉粒溶化后的痕迹。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充满油滴和糊粉粒,直径2μm以下。假种皮碎片细胞类长方形,排列成镶嵌状,壁薄,微弯或平直。纤毛众多,长短不一,长约100μm,平直或稍波状弯曲。

炮制除去杂质。

性味酸、涩,温。

功能主治止泻,引吐。用于热痢,肺病,皮疹。6~9g。

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15~30克。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药大辞典》



【检索葫芦 ==>】 古籍全文检索:葫芦     全站站内检索:葫芦
筋绝
筋根
筋挛
筋疳
筋疽
筋断
筋痛
筋强
筋缓
筋蒸
筋痹
筋痿
筋膜
筋缩
筋瘛
筋瘤
筋瘿
筋燥
筋翻
筋之府
筋为刚
筋碎补
筋镟伤
筋癫疾
筋脉拘急
筋惕肉瞤
筋骨疼痛痧
鹅口
鹅聚
鹅口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