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清议

输入关键字:

清议

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舆论。春秋晚期,“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东汉末,强宗豪族及官吏、名士、太学生,以风谣和品题的形式,奖褒同类,攻讦宦官,讥议时政,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其言论称“乡里之号”、“学中之语”、“时人之论”,又称“公论”。党锢祸后,“清议”从是非、臧否人物转为“发言玄远”的“清谈”。但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仍为历代所继承。《三国志·吴志·张温传》:“(暨)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宋明两代太学生的议政更为突出事例。


【检索清议 ==>】 古籍全文检索:清议     全站站内检索:清议

鲜虞
鲜于枢
鲜于侁
鲜于琛
鲜水海
鲜卑山
鲜于仲通
鲜于修礼
鲜于璜碑
鲜卑仲吉
鲜卑单于
鲜卑大单于
鲜卑大都督
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
疑罪
疑耀
疑年录
疑年谱
疑狱集
雒水
雒阳
雒阴
雒县
雒邑
雒陶
雒南县
雒魏林
㚋金堡
銮仪卫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