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4

 次仲首发于道【卷十三二十二页三行】
  笺曰古本作首发于迈一清按道字不误
  灵亭城水注之【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城字衍文
  水导马兰城【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导下落源字
  落次仲鸟翮于此【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按落字当移在次仲下孙濳校
  又西得泉沟水防【卷十三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防字衍文
  谓之落马河【卷十三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河当作洪
  谢承汉书曰【卷十三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隋书经籍志后汉书一百三十卷吴武陵太守谢承撰落后字
  魏氏土地记曰【卷十三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氏字衍文后并同
  更燕国【卷十三二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更下落曰字
  城有万载宫光明殿【卷十三二十四页五行】
  一清按八字当移在次行县曰代成之下全祖望校
  至隽光寿元年四十九矣【卷十三二十四页八行】
  一清按元年下落齿字谓马齿也名胜志校増
  有魏征南将军建成郷景侯刘靖碑【卷十三二十四页十行】一清按何焯云征南当作征北靖薨于镇北将军假节督河北诸军事赠征北将军
  表功加于民【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表下落靖字杨慎刻水经碑目校増
  元嘉四年【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元嘉当作元康碑见鲍丘水注
  侧城南东门注【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东门二字当倒互
  昔铫期启防处也【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启防当作棨防一清按非也何焯云是奋防之误以后汉书本校改
  泉东注【卷十三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泉下落流字
  笥沟水之别名也【卷十三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笥沟下落沽字全祖望校増
  湿余水篇
  使者入上谷【卷十四一页九行】
  一清按使者上落更始二字孙潜校増
  侧道褊峡【卷十四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峡方舆纪要作狭
  其水导源西北迳千蓼泉【卷十四二页三行】
  一清按迳字衍文
  又东迳平昌县故城南【卷十四二页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上谷郡有昌平县后魏废入军都县魏书地形志幽州燕郡军都县有昌平城孝昌中陥于杜洛周天平中置东燕州领平昌郡复立昌平县焉道元卒于孝昌二年天平复置郡县之事所不及知也
  左右芹城水【卷十四二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芹城水注之一清按非也右当作合注之二字耳伯所缪増
  又东南流注湿余水【卷十四二页十三行】
  笺曰又古本作水一清按又字不误上云水出北山南迳芹城不当改作水字也
  沽水篇
  九泉水注之【卷十四三页四行】
  一清按泉当作□
  左右翼注入川【巻十四三页五行】
  一清按入当作八
  防有二城【卷十四三页十行】
  一清按防上落夹字
  易为依居【卷十四三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依据疑作依据一清按古据据通用据字为近
  下抗深隍【卷十四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有二源【卷十四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有上落水字
  左与旧卤水合【卷十四四页一行】
  一清按旧详下文当作候下旧卤城同
  山石色特上【卷十四四页四行】
  笺曰石一作白一清按山石下落白字朱氏误以石为白
  渔阳又西南入沽水【卷十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阳黄省曾本作水
  西南与防余水合为沽河【卷十四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此沽河字误当作潞以注文知之
  教民植种【卷十四五页二行】
  笺曰当作种植一清按植种义自通
  出狐奴山南转迳狐奴城南【卷十四五页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下南字当作西
  笥沟【卷十四五页十行】
  一清按笥沟上落入字名胜志校增
  派河尾也【卷十四五页十三行】
  一清按派字是字传刻之讹卞同
  清湛漳洹易涞濡沽虖沲【卷十四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湛当作淇全祖望校改
  鲍丘水篇
  水北川【卷十四页一行】
  一清按水下落导字
  乱流迳宻云戍城南【卷十四六页五行】
  一清按乱流下落西南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望虽【卷十四六页七行】
  笺曰虽字疑衍一清按虽字是离字之误不宜衍
  自决注之【卷十四六页八行】
  一清按决当作坎与上离字相照离南坎北盖用代字法耳栁佥钞本校正
  又东南峡【卷十四六页八行】
  一清按东南下落出字孙潜校増
  水西南流注之【卷十四七页二行】
  一清按水上落桑谷二字下云是水有桑谷之名可证也
  鲍丘水东南迳【卷十四七页四行】
  一清按迳下落渔阳县三字
  又西南流注之于沽河【卷十四七页九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黄河之别源时长防峻固【卷十四八页一行】
  一清按时名胜志引此文作也
  山川暴戾【卷十四八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山水一清按暴戾名胜志引此文作暴发
  凢所润舍四五百里【卷十四八页十行】
  笺曰舍宋本作合一清按非也润舍谓溉润庐舍与下灌田之文对待
  乘北防七十余丈【卷十四八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乘宋本作剩孙云疑作割书曰汤汤洪水方割作剩亦误一清按何焯云孙说谬甚据碑文是洪水毁损此遏所剩者北岸七十余丈岂可因洪水字而遂及尚书方割之文乎
  修立遏【卷十四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立当作主主遏见上又朱氏欲改遏作堨按三国志呉书诸葛恪云筑东兴隄遏湖水又云图壊隄遏又云倮身縁遏遏堨音同通用
  又东南流蓟县北【卷十四九页七行】
  一清按流下落迳字
  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之水【卷十四九页七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北佩谦泽【卷十四九页十四行】
  笺曰谢云谦泽一作諌泽一清按通鉴注云夏谦泽在蓟北二百里今据是注乃二泽也谢说非
  合笥沟断【卷十四九页十六行】
  一清按合当作今言笥沟水时已断也
  今其居山之阳【卷十四十页十二行】
  笺曰其宋本作在一清按其乃且字之讹当作今在且居山之阳
  而东南流注于渠泃河【卷十四十页十四行】
  一清按当作泃渠河亦见濡水注
  故渎上承宰池水【卷十四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宰池当作滹沲
  公将征之【卷十四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公字衍文
  庾水注之【卷十四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庾水当作庚水即汉志右北平郡无终县之浭水也俊靡县下作庚庚浭音同
  以一石相磨【卷十四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一当作二
  世谓之车軬水【卷十四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世谓上落东南流三字黄省曾本校増
  水出北山溪【卷十四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按北山下落温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増
  以其过灼故【卷十四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按故下落也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増
  山之髙崭絶【卷十四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
  与中郎将孟溢【卷十四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与字误方舆纪要校改作诏后汉书灵帝纪云中平五年九月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讨渔阳贼张纯是也
  春秋襄公十四年【卷十四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左氏传无终子事在襄公四年十字羡文
  东入庚水【卷十四十三页十行】
  笺曰一作庾一清按庚字不误
  寺内有大堂【卷十四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有黄省曾本作起
  出县北山【卷十四十四页四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篇
  左道则连泉水注之出故城东【卷十四十四页十八行】
  一清按道字衍文出上落水字
  迳林山北【卷十四十五页五行】
  一清按林山上落松字方舆纪要松林城在大宁卫西北志云汉辽西郡文成县地本松林南境辽置松江州胜安郡治松江县金废州元复置寻以松江县省入上都路又曰北邉纪事旧庆州在大宁北六百里西南至开平八百余里地皆大松号曰千里松林亦曰平地松林在临潢西潢水出焉或谓之曲水亦曰囬水道元所谓水流回曲谓之曲河者也唐置松漠都督兼松林沙漠而取名焉郭造卿永平府志曰此乃千里松林也辽史曰蹛邨【按辽史国语解作蹛村地名即松林故地蹛音带窃疑村字乃林字阙笔之误郭志改作邨字形象更差】事如史记匈奴之蹛林汉书音义曰匈奴秋社八月中皆防祭处又正义曰顔师古云蹛者绕林木而祭鲜卑之俗自古相秋祭无林木者尚竪栁校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又寰宇记引入塞图云汉大西北行百里至懐荒镇又北行七百里至榆关又北行二百里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也
  木林山水防之【卷十四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按木当作松
  地理志曰洫水出县北蛮中【卷十四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渔阳郡白檀县下云洫水出北蛮夷师古曰洫音呼防反洫水即濡水之缺画此是六朝已后汉书写之误师古不知而缪音之县字衍文北蛮下落夷字
  濡水又东而南【卷十四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而字衍文
  而出于龙刍之谿【卷十四十六页十行】
  一清按而孙濳校改西
  东流入藏水【卷十四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作三藏水落三字
  又东南流迳列谿【卷十四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当作武列谿下云武列水可证
  东南歴石□下左层峦之上【卷十四十六页十二行】
  笺曰谢云□一作挺一清按当从木作梃说文梃一支也徐锴系曰梃者独也梃然直立之貎石梃是石之孤生独立者左字误当作梃在层峦之上
  弯矢【卷十四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按弯下落张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
  东至清陉【卷十四十七页一行】
  一清按永平府志方舆纪要俱作青陉纪要云永平府卢龙县有青山口在府北桃林口东第四关口也下云东越青陉仍是青字
  杨都赋【卷十四十七页五行】
  一清按杨当作扬
  东越青陉【卷十四十七页六行】
  笺曰克家云青当作清一清按青陉字不误
  濡水又东南水又合焉【卷十四十七页十三行】
  笺曰水又旧本作水名宋本作洛水合焉一清按水上落敖字又当作右永平府志校正笺说非
  得去润水又防敖水【卷十四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得上落左字去字衍又当作右永平府志校正
  南流注迳孤竹城西【卷十四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按迳字羡文
  水出肥如东北溪【卷十四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肥如下落县字
  俗又谓肥如水【卷十四十八页一行】
  一清按又谓下落之字
  右合卢水【卷十四十八页三行】
  一清按合黄省曾本作防
  阳乐故燕也【卷十四十八页六行】
  一清按也当作地
  又南得温泉水口注之出东北温溪【卷十四十八页九行】
  一清按注字衍文之乃水字之讹名胜志校正
  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国也【卷十四十八页十六行】一清按故城二字当倒互地理志辽西郡令支县下云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是也
  我孤竹君也【卷十四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太平广记引博物志作我孤竹君子也落子字
  东南迳主乡北【卷十四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主永平府志作西
  出城东南【卷十四十九页六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又迳牧城南【卷十四十九页七行】
  一清按牧永平府志作故
  世谓新河矣【卷十四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谓下落之字
  至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卷十四十九页十四行】笺曰至宋本作故俱疑衍一清按全祖望云至字当移在淑武也下
  水出新平县【卷十四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当作新安平汉书地理志校补下并同
  世谓之马头山【卷十四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山当作水
  东流注大水【卷十四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当作封大水汉书地理志校补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页一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入字汉书地理志云皆南入海是也
  与缓灵水防【卷十四二十页二行】
  一清按灵汉书地理志作虚下同
  世谓之大笼山【卷十四二十页三行】
  一清按山当作水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页四行】
  一清按南流下落入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出令支县之蓝山【卷十四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新河又东至九过口【卷十四二十页六行】
  一清按过当作□
  西入九过注【卷十四二十页十一行】
  笺曰一作□一清按非也其字从水作□不从火作□魏书毌丘俭正始中俭以髙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歩骑万人出莬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悬车以登丸都注云梁音遏梁字无遏音盖误文也册府元作□口云音过梁与□遏与过皆以形似致误海阳城汉县属辽西郡今永平府卢龙县地旧志云西接蓟门东逹渝关渝关今山海关仲恭盖由此越险以伐髙句骊也沸流水九都城在朝鲜京畿道东北辽史地理志渌州鸭渌军节使正州本沸流王故地为公孙康所并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是也然而其事有可疑者沸流水在汉莬郡而九□口则在辽西郡仲恭进兵与髙丽大战焉有引之反入内地之理史文如是难以意度也或于文当云句骊王宫将歩骑二万人大战□口进军沸流水上宫连破走于事方合九□下落口字
  左迤为孔阳孤淀名【卷十四二十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宋本无名字一清按永平府志引此文作左迤与北阳孤淀合今校正
  王莽改曰碣石也【卷十四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成县大碣石山在西南莽曰揭石师古曰掲音桀
  潮水大至【卷十四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大至下落则隠二字全祖望校增
  大辽水篇
  辽水亦言出□石山【卷十四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按□当作防淮南子地形训辽出防石篇海类篇俱云防同砥
  有小辽水其流注之也【卷十四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按其当作共
  辽水又右防白狼水【卷十四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又字衍文孙潜校
  魏武于马上使格之【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于马上下博物志有逄狮子三字今校补
  杀伤其众【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按其博物志作甚
  王乃统率常从健儿【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綂宋本作自一清按綂字义自得
  洛阳鸡狗【卷十四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阳博物志作中
  白狼水北迳白狼县城东【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按县下落故字
  白狼水又东【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三行】
  笺曰又古本作入一清按又字不误
  水发川西南山下【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按川当作源
  盖委也人从之【卷十四二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盖委以下六字有讹脱一清按孙濳校改作盖倭地人徙之
  导西北逺山【卷十四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导上落水字
  慕容晃【卷十四二十四页一行】
  笺曰克家云晃别本作皝一清按史作皝韵防云譌作晃当据史改正何别本之足云
  东流为二水【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按东流下落分字孙濳校増
  迳一故城【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故城下落西字孙濳校増
  盖燕齐辽迥【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九行】
  笺曰迥宋本作逺旧本作回一清按増韵迥寥逺也与逺字义无别若作回尤非
  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卷十四二十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交黎县下云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落外字
  十三州志【卷十四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志下落曰字
  大辽水自塞【卷十四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塞下落外字
  小辽水篇
  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卷十四二十五页五行六行】
  一清按栁佥钞本此十二字经文另为一条在本注之后
  县故高句丽相之国也【卷十四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莬郡高句骊县应劭曰故句骊胡相字误也
  西南流迳至辽水【卷十四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按迳至二字是注字之误
  浿水篇
  自浿水而至朝鲜【卷十四二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按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水经注笺刋误卷五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六
  仁和赵一清纂
  洛水篇
  洛水又东戸水注之【卷十五一页十行】
  笺曰谢云戸一作尸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岀发尸山【卷十五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出发二字义复山海经曰尸水出尸山衍发字
  洛水又东得乳水【卷十五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出良余山南南注于洛【卷十五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下南字重文当作流
  洛水又东防于龙余之水【卷十五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流入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卷十五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入洛下当重一洛字
  山海经曰又阳虚之山【卷十五二页二行】
  一清按曰又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卷十五二页八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出获兴山【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兴当作舆汉书地理志校正下获舆川同
  洛水又东迳熊耳山北【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迳阳渠关北【卷十五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卷十五二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阳一作隖一清按非也出南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迳卢氏县故城南【卷十五三页五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流迳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卷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东而二字当倒互孙濳校正
  又东龙翼合三川【卷十五三页八行】
  一清按龙字衍文孙濳校
  陵阜原险【卷十五三页十一行】
  一清按险当作隰
  洛水东与髙门水合【卷十五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松杨溪水注之【卷十五三页十九行】
  一清按十字是注混作经杨当作阳方舆纪要云宁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极险阨下松阳山同
  又东合黄城溪水【卷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按城当作亭禹贡锥指校
  有二峰【卷十五四页一行】
  一清按有上落山字
  及其长霄冒颠【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颠一作岭一清按颠字义通
  方乃就辨优劣耳【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方可一清按乃字不误
  洛水又东得荀公汉口【卷十五四页六行】
  笺曰孙云汉口当作涧口一清按当作溪口溪与汉近
  命参将戴延之【卷十五四页十行】
  一清按参将当作参军晋书职官志诸公及开府从公为持节都督増参军为六人延之时从宋武帝西入长安正居此职作西征记也延之名祚见隋书经籍志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卷十五四页十三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发北鹈鹕涧【卷十五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发北二字当倒互
  城西隖【卷十五五页五行】
  一清按城西下落有字
  有二源【卷十五五页八行】
  一清按有上落水字
  黍艮谷水入焉【卷十五五页十行】
  一清按艮禹贡锥指作良
  山出多重固【卷十五五页十行】
  一清按出字衍文
  洛水又东合杜杨涧水【卷十五六页四行】
  一清按杨禹贡锥指作阳下杜阳溪同
  洛水又东渠谷【卷十五六页七行】
  笺曰谢云渠谷上下疑有阙一清按无阙文也六字是注混作经
  在上迢逓层峻【卷十五六页八行】
  一清按在当作左
  洛水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卷十五七页八行】
  一清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与厌梁之水合【卷十五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厌梁山海经作厌染
  水出县北山【卷十五七页十六行】
  笺曰传一作一清按山海经正作傅山朱氏何不据之改正乎
  禄泉注之其水近出北谿【卷十五七页二十行】
  一清按泉下落水字近字与北字当互易下云水东出近川是其词例也
  东南与湖长涧水防【卷十五八页九行】
  一清按湖字衍文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卷十五八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迳周山【卷十五八页十九行】
  一清按故渎当作枝渎下同
  周山在柏亭西柏【卷十五九页二行】
  一清按西柏当作西北
  又东北迳三王陵东北出焉【卷十五九页三行】
  一清按东北出焉上全祖望校増谷水二字
  故渎东北歴制乡【卷十五九页十一行】
  一清按故渎当作枝渎谷水注云洛水枝流入焉是也
  东抗恵水【卷十五十页二行】
  一清按抗当作枕
  五营士屯都亭【卷十五十页三行】
  一清按五营上落率字后汉书何进校补
  置函谷关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治此【卷十五十页三行四行】
  一清按函谷关关字衍文平津上落小字后汉书灵帝纪校正
  郡国志曰所谓甘城也【卷十五十页十八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
  因西为千里【卷十五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因西下落方八百里四字汉书地理志云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师古曰宗周镐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为方百里者六十四也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百里者方千里也故诗云邦畿千里
  迁自序云【卷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迁上落司马二字
  宸居洛邑【卷十五十一页八行】
  笺曰宸一本作定一清按宸居犹言皇居也改作定非
  祝良字石卿【卷十五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石卿黄省曾本作召卿后汉书顺帝纪云祝良为九真太守章懐注曰良字邵卿长沙临湘人又厐参章懐注引谢承书云祝良字召卿长沙人聪明博学有才干以廉平见称也
  因名司州焉【卷十五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按因名上落后世二字全祖望校増
  招延与道士浮丘同逰□洛之浦【卷十五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与字当移在道士之下
  西北流于刘聚【卷十五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流下落注字
  又东偃师故县南【卷十五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按又东下落迳字
  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卷十五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侧字当移在缑氏原下
  控鹤斯阜【卷十五十三页三行】
  一清按鹤孙濳校改鹄
  有司空宻陵光侯郑庙碑【卷十五十三页十行】
  一清按郑下落袤字光当作元晋书校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卷十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谓之南鄩中水之南鄩【卷十五十三页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按中水之南鄩五字重文宜衍
  世谓之温水泉【卷十五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水泉二字当倒互
  水侧有重人穴【卷十五十二页二十行】
  笺曰重一作童一清按当作僵渭水注有僵人穴亦其类也且道元引西征记而又自为之説朱氏岂不审耶
  洛水又东【至】罗水注之【卷十五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出方山罗川【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出上落水字
  出南浦陂【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一清按浦当作蒲上云蒲池水可证
  谓之长川罗【卷十五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川罗二字当互易河南郡志云长罗川在巩县西南
  白相涧水注之【卷十五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按白相孙濳校改白桐下同
  又北九山东谿水入焉【卷十五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东字衍文孙濳校
  昔宻有卜城者【卷十五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按城孙濳校改成
  又西北迳潘岳子父墓前【卷十五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子父二字当倒互
  明乐泉注之【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泉下落水字
  三泉并导【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按三当作五下云世谓之五道泉可证也
  又东北洞水发南谿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也【卷十五十六页九行】
  一清按洞水当作泂水下石泉下落水字
  世又名之曰盐谷水【卷十五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按盐谷当作盘谷
  亦以为巩东邑名也【卷十五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亦以上落服防二字黄省曾本校补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卷十五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赤文篆字尧帝又循坛河洛【卷十五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篆起周宣盖是緑字之误循当作修路史校改
  什政之度【卷十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按什当作七
  以授之【卷十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按之下落尧字
  舜又习尧祀【卷十五十七页十行】
  一清按祀当作礼下云习礼尧坛
  伊水篇
  伊水出南阳县西蔓渠山【卷十五十八页一行】
  一清按当作南阳鲁阳县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南阳鲁县盖亦脱阳字汉志南阳郡鲁阳县下云古鲁县续志云鲁阳有鲁山刘昭补注引前志曰古鲁县以相证春秋分记曰在夏为鲁县刘累迁于鲁汉为鲁阳是也说者谓地理志伊水出农卢氏熊耳山与水经何以有异不知南阳有三熊耳卢氏之外宜阳陜俱有之作水经者恐其混而无别乃据山经云蔓渠之山伊水出焉以立文又恐蔓渠之名不显人或疑之故云南阳鲁阳县西也卢氏熊耳山在鲁阳县之西县西北九十里有歇马岭道出卢氏惟举此为名始无防移矣不然淮南子以为伊水出上魏山而括地志又有出峦山一名闷顿岭元和志则有出鸾掌山之别此水经之所以精覈而取校古书之所以可贵也世本水经注乃云出南阳县西试思两汉南阳郡治宛隋人始废南阳郡改宛县曰南阳县至今因之在汉魏六朝无有是名也以胡东樵吴任臣之好辨悉心研究禹贡锥指山海经补注皆不能指其缺失信乎读书之难也
  水自熊耳东北【卷十五十八页四行】
  一清按水上落伊字
  京相璠之着春秋地名亦云【卷十五十九页四行】
  一清按之字衍文春秋下落土字
  水出新城县之狼睾山之西南阜下【卷十五十九页十二行】一清按下之字衍文
  东流狐山南【卷十五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作孤山一清按东流下落迳字
  即陆浑山者也【卷十五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山字衍文者当作都全祖望校
  县西号畧池【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笺曰号当作虢一清按池当作地
  春秋所谓东尽于虢畧者也【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一清按于字衍文何焯校
  涧出侯谿【卷十五二十页六行】
  一清按涧当作水出下黄省曾本有西北二字
  鲁僖公二十二年春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卷十五二十页九行】一清按春当作秦左氏校
  祖涧东逝【卷十五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祖当作阻
  渚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卷十五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禅渚之渚当作陂
  郭景纯注云一禅音暖【卷十五二十页十四行】
  笺曰郭景纯云禅音填一清按今道元引郭注云禅一音暖足正世本之误一禅二字当倒互
  而长有贤徳【卷十五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而长二字当倒互
  北汶【卷十五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孙云汶字疑误一清按孙濳云当作北注
  北水出广城西南西南迳杨志坞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三行】一清按城当作成广成下落泽字西南二字重文宜衍
  西流陆浑【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按西流下落迳字陆浑下落县南二字孙濳校増
  河南十二县簿曰【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县下落境字后同
  屈而迳杨坞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按当作杨志坞落志字
  伊水又迳西北当堦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按迳字当移在西北之下
  狂水出焉西南流【卷十五二十二页四行】
  一清按西南流下落注于伊水四字山海经校补
  又南迳纶氏故城东【卷十五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纶氏下落县字
  南流迳纶氏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按纶氏下落县故二字
  水有二源【卷十五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下云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可证
  并出山南流合舍【卷十五二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并出山南合流衍一舍字一清按非也于文并出山【句】南流合舍【句】宋本之妄不待言
  葢记水之涨灭也【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灭当作减
  石壁又有石铭云【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按石壁之石当作右
  欲食之【卷十五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按食战国防作贫
  今伊水【卷十五二十五页七行】
  笺曰今当作合一清按今字不误伊当作无
  汉书郊祀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按汉书上落后字
  广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谢云广志以上疑有脱落一清按无缺文也盖其书体例如此不得以人鱼事与上文义不属疑之
  声如小儿【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小儿下尔雅释鱼注有嗁字史记正义同今补正
  形如鳢【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按鳢为鲮鳢也本草陶隠居云鲮鳢形似鳖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児是食人此与沔水注中庐疎水之水虎颇相类道元又以人鱼释之详见下
  司马迁谓之人鱼【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山海经厌染之水出傅山之阳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不云伊水岂古今相沿并厌染之水名伊水乎一清按厌染之水见洛水注朱氏只知人鱼字出厌染之水而不悟伊水亦有马腹之文也
  水篇
  其水歴泽东南南【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下南字黄省曾本作流
  古旧亭之处也【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按旧亭当作朁亭郡国志谷城水出刘昭补注引博物志曰出潜亭山汉志作朁亭师古曰朁音潜从水后人所加耳
  涧水篇
  山海经曰北流注于谷【卷十五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按九字衍文
  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水者是也【卷十五二十七页二行】笺曰御览引此无言水二字一清按于文当作言是水者也孙潜校正
  东南流注于离山涧水也【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按离山二字衍文
  旧与谷水乱流流同南入于洛【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同流一清按全祖望曰流字重文宜衍
  今河南使水【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使当作死即死谷也见谷水篇
  谷水篇
  汉景帝三年初徙万戸为【卷十六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汉书地理志渑池县下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初下落城字为下落县字
  谷水处也【卷十六一页十三行】
  一清按谷水下落出字孙濳校増
  耆喭曰【卷十六一页十五行】
  一清按喭当作彦
  谷水又东迳土崤北【卷十六一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土字疑误盖有东西二崤此或作西崤也一清按非也玉海云吕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左晋败秦师于殽公羊云殽之嵚岩谷梁传云殽岩崟之下春秋正义曰俗呼为土殽石殽其厄道在两殽之间土字不误
  所谓二崤也【卷十六一页二十行】
  一清按二当作三胡渭云河水篇云河之右则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北陵也又云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之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即所谓三崤山也史记正义亦曰殽三殽山也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八里北史崔宏云三崤地险人多冦刧指谓此也
  东西流注于谷【卷十六二页一行】
  一清按西当作南
  又东迳于雍谷谿【卷十六二页六行】
  一清按于字衍文
  晋水歴侧【卷十六二页七行】
  一清按晋当作崤
  谷水又迳白超垒南【卷十六二页十三行】
  笺曰白超字误俱当作白起一清按非也元和郡县志云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以自固周书魏除白超防主又隋韩擒虎尝为白超防主见其碑文盖南北阻兵常为戌镇据此则非秦之白起明矣
  故治宫所在【卷十六二页十七行】
  一清按治宫当作冶官下水冶之冶亦误作治
  山海经曰其中多碧【卷十六三页十六行】
  一清按山海经曰四字重文宜衍碧下落緑字今校补
  自下通谓之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卷十六三页十八行】
  一清按谓之之字羡文
  源出北县【卷十六四页三行】
  一清按北县二字当倒互
  波水出于其隂【卷十六四页八行】
  笺曰山海经作陂水一清按尔雅释水云水自洛出为波今本山海经陂字乃刻之误
  山海经曰【卷十六四页九行】
  一清按四字重文宜衍
  出擅山【卷十六四页二十行】
  一清按擅当作檀檀山见洛水注
  又东迳【卷十六五页七行】
  一清按洛水注云枝渎东北歴制乡迳河南县王城西又北入于谷又东迳下落河南王城西五字
  河南城西北【卷十六五页九行】
  一清按河南下落王字
  十年定鼎【卷十六五页十六行】
  一清按十当作卜
  大水并瀑【卷十六七页七行】
  一清按名胜志引此文作迸瀑
  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公私赖之【卷十六七页十七行】
  一清按全祖望云张方破堨何以反云公私赖之据晋书李矩传补京师水碓皆涸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二十七字
  北引渠【卷十六八页六行】
  一清按北上落谷水二字全祖望校补
  晋惠帝造石渠于水上【卷十六八页七行】
  一清按渠当作梁
  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记【卷十六八页十一行】
  一清按记当作讫下并纪之纪是记字
  又潘岳西征赋曰【卷十六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又字衍文
  谓之金水【卷十六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当作金谷水落谷字
  北有退门【卷十六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退门当作防门
  函北连庑防墉北广榭【卷十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函北当作西北连庑下落函字孙濳校正
  髙视常以避暑【卷十六九页十四行】
  笺曰髙视字误当作髙欢一清按非也何焯云道元生于孝昌二年不及神武时全祖望曰当作髙祖即后魏孝文帝也
  故向地也【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地当作城
  永嘉乱【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永嘉下落之字
  号曰洛阳垒【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按曰字衍文名胜志校
  江无复髣髴矣【卷十六十页九行】
  笺曰谢云详上文当作九江或作溪谷一清按何焯云江可该九不烦増改
  歴防圃中【卷十六十页十行】
  一清按防亦作蔬二字通用
  以锱石为口【卷十六十页十一行】
  一清按锱当作缁湿水注云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盖黒石也
  又瑶华宫南【卷十六十页十二行】
  一清按又下落迳字
  入为神居矣【卷十六十页二十行】
  一清按入当作实
  池中有魏文帝九花樷【卷十六十一页一行】
  笺曰九花樷当作九华殿洛阳宫殿簿有明光殿式干殿九华殿蔬圃殿而魏志云青龙三年还洛阳复崇华殿改名九龙殿一清按非也程大昌演繁露云水迳洛阳天渊池中有魏文帝九华楼楼字亦误据魏书黄初七年三月筑九华台今校正
  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卷十六十一页三行】
  一清按置当作直
  而桢抠坐磨石不动【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一作匡坐一清按抠坐抠衣而坐作徒磨石故其坐若此若匡坐则正坐也何以磨石
  此非刘桢也【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也当作邪一清按阎若璩云唐韵正古也与邪通用晋书魏舒有主人妇夜产俄闻有车马之音相问曰男也女也今注中多以邪为也
  陆机洛记【卷十六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脱一阳字一清按记下又脱一曰字黄省曾本校
  今太仓西南地水名【卷十六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按地当作池
  杜预因其一证必是狄泉【卷十六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按必是上落谓字狄泉当依篆文作翟泉
  不更层墉【卷十六十三页二行】
  一清按层当作増
  北对芒阜【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笺曰当作邙阜即北邙也一清按北邙之邙亦作芒晋太安二年成都王頴自邺举兵内向帝军于芒山以拒之是也下芒垄北芒并如字
  连岭修垣【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一清按垣当作亘黄省曾本校
  屋南迳建春门【卷十六十三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屈而迳建春门一清按南字不误盖谷水东出折而南流也
  桥之石柱铭云【卷十六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按石当作右
  监椽【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椽当作掾
  左北平【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一清按左当作右
  败此而返【卷十六十四页九行】
  一清按此当作北
  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卷十六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嵇叔夜上名胜志引此文有亦字
  后张纯堰洛而通漕洛中公私懐赡【卷十六十四页十八行】一清按而御览引此文作以懐全祖望校改穰
  故河南十二县簿云【卷十六十五页四行】
  一清按故字衍文县下落境字
  右宫门也【卷十六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按右当作古
  尝无毁壊【卷十六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按尝全祖望校改曽
  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卷十六十七页五行】
  笺曰孙云此当作犹象魏之上而加复思以易观矣一清按困学纪闻云杨植许由庙碣云尧而许之日而月之独孤及仙掌铭云日而月之星而辰之同一句法杨慎曰唐文粹日而月之星而辰之本荘子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语然日月星辰语若出今人其不见笑也几希是注象而魏之句本古法非误文也
  渠水又枝分南迳出太尉司徒两坊间【卷十六十七页十五行】一清按迳出二字当倒互
  西国有爵离浮图【卷十六十八页四行】
  笺曰爵一作鬰一清按非也爵离寺见河水注引释氏西域记
  惟祧庙别无【卷十六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按别当作则
  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卷十六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王一作皇魏一作晋一清按非也道元生于拓跋朝是时魏都洛阳记此正以表晋衰魏兴之兆安得云晋社代昌乎元王字亦不作皇例以称刘裕为刘武王知之所谓岛夷索虏南北竞长也
  迳太仓南东出阳门【卷十六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雒阳城正东曰东中门魏晋以后曰东阳门东出二字当倒互
  谷水迳阊阖而南土山东【卷十六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按迳当作自阊阖下落门字而南下落迳字黄省曾本校正
  以故门卯出【卷十六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卯当作邪
  是汉明帝梦见大人【卷十六十九页十九行】
  一清按是孙濳校改昔
  华桥汉书曰【卷十六二十页九行】
  一清按隋氏经籍志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谷水又南迳西门门【卷十六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其南一门曰广阳门亦曰西阳门后魏主宏改曰西明门上门字误当作明
  故津阳门也【卷十六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按方舆纪要又西曰津门以洛水从此而入城魏晋以后曰津阳门
  漂落害者众【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落字衍文何焯校
  津阳城门校【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按校下落尉字何焯校补
  谏议大夫陈宜【卷十六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按陈宜当作陈宣寰宇记引后汉书曰建武十年洛水泛涨谏议大夫陈宣云云是也
  北对南阳南宫【卷十六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按括地志洛阳故城内有南宫北宫南阳字误当作洛阳
  故孝亷功曹【卷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按故上落皆伦二字全祖望校补
  汉官曰【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三行】
  笺曰汉官下宋本有一仪字一清按何焯云不当有仪字陈振孙书録解题曰汉官仪一卷后汉军谋校尉汝南应劭仲逺撰按唐志有汉官五卷汉官仪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书亡矣道元及见旧籍故宜无舛而猥云宋本此所以不免为阎百诗冯定逺所诮也
  遂坚传之刻记年月日以名焉【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坚当作防一清按何焯云坚字不误传当作缚刻记上落因字以后汉书注文选注参校
  殷人之左学【卷十六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按左学下落右学二字以礼记王制校补
  嘉平四年【卷十六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按嘉平当作熹平
  光禄大夫弹【卷十六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汉书光禄大夫马日殚一清按后汉书蔡邕传云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殚朱氏所引何踈缪也
  芜防剧者【卷十六二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作剧务一清按黄省曾本芜作无言于剧务则无防也
  髙堂谿等【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按后汉书作堂谿典此文误也
  阳嘉八年【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按阎若璩云阳嘉止四年八是元字之误盖作毕即立碑也下九年亦当是元年
  存半毁几【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行】
  笺曰当作存毁几半一清按存半毁几言所存者如此而毁者凡几也朱氏以意妄改所未安矣
  迳清阳门东【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按清当作青
  为治军所处【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按治当作洛处当作乘名胜志引此文校正
  隠沦妄死【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忘死一清按非也妄死谓诈死耳字不误
  竒制作【卷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笺曰奇制作未详玉海引此注无此三字一清按竒制作谓桥之制作甚竒即上制作甚佳之意岂可以玉海所引无之而遂疑之
  阳渠水又东流迳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六行】笺曰迳当作经一清按前后注文俱作迳此等实为辞费
  阳渠又东迳亳殷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按阳渠下落水字
  晋太康地理记并言四横死于是亭【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五行】一清按晋太康下落记字地理记当作地道记兼引二书故曰并言也
  将晓出税驾【卷十六二十七页三行】
  一清按税驾下黄省曾本有逆旅二字
  上有山阳王家墓【卷十六二十七页四行】
  一清按上孙濳校改止
  甘水篇
  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棠焉【卷十六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按甘棠黄省曾本作甘掌如华掌鸾掌之类元和郡县志河南府寿安县下云汉宜阳县地后魏分新安置甘掌县是也
  梦汁而平【卷十六二十七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梦汁疑作广濶一清按全祖望云先司空本是夷污二字
  今河南河南县有甘水【卷十六二十八页五行】
  一清按河南县下落西南二字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有甘城刘昭补注曰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即此水也
  漆水篇
  又东迳漆沮入于洛【卷十六二十八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东迳史记作东过一清按尚书本作东过不独史记也且道元注例用迳字以别于经文之过入于洛当从经文作入于河盖渭水至华隂入河而洛水则至华隂入渭今云渭入洛其舛甚矣朱氏顾遗其大而摘其细何也黄省曾本原作河
  逾梁上【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按上当作山
  自土漆沮【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按依经文当作沮漆
  岐川在杜陵埤【卷十六二十八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杜陵当作杜阳埤宋本作北一清按岐川字亦误当作岐山见渭水注
  谓之柒渠【卷十六二十九页一行】
  笺曰当作漆一清按古字通用不必改也
  漆水出漆县西北岐山东入渭【卷十六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按西北下落至字诗地理考引此文校増
  今说互出【卷十六二十九页四行】
  笺曰旧本作牙一清按黄省曾本作防古文互字若作牙音其义矣
  浐水篇
  水篇
  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卷十六二十九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以字下有溪名二字一清按于文不当有此二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祋祤县景帝二年置
  水出东北而西南迳铜官川【卷十六二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按出下落县字而字衍文孙濳校正
  西瓠口【卷十六三十页四行】
  一清按西下落邸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渠竝北山【卷十六三十页五行】
  一清按渠上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皆有为字
  溉泽卤【卷十六三十页八行】
  一清按泽卤下落之地二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而
  一清按而当作西史记云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道元盖割裂引之
  南纪治谷水【卷十六三十页十六行】
  笺曰纪当作絶一清按治当作冶方舆纪要云冶谷在泾阳县西北五十余里亦谓之谷口云阳宫记曰冶谷去云阳八十里山出铁有冶铸之利故因名有水曰冶谷水分渠十二是也
  渭此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七行】
  笺曰一作此渭一清按非也渭当作谓
  俗谓是水为渠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按渠水当作柒水
  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矣【卷十六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水经注笺刋误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七
  仁和赵一清纂
  渭水篇
  水出南鸟鼠山渭水出谷【卷十七一页十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他说曰【卷十七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他説当作地説
  右得封湲水【卷十七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湲当作溪
  二源合注成一川【卷十七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成上落共字
  荀宇【卷十七二页二行】
  一清案后汉书温序传是茍宇朱氏误引作荀宇
  迹长三尺一寸【卷十七二页七行】
  一清案一寸魏书作二寸
  俱左则过水右注之【卷十七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俱当作其右当作合
  汉灵帝五年【卷十七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续志汉阳郡下刘昭补注引秦州记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此落二字
  赤亭水出东山赤谷【卷十七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出下落郡之二字通鉴注引此文校増
  二源合舍【卷十七二页十七行】
  笺曰舍宋本作注一清案舍字不误未可因上有二源合注之文而托为宋本以妄改之也
  永元元年帝封耿秉为侯国也【卷十七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帝上落和字
  出西南山下【卷十七三页四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卷十七三页十行】
  一清案与当作迳胡渭校改
  东门得上门谷水【卷十七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上门字当作北
  左则有温谷【卷十七三页十五行】
  笺曰左宋本作右一清案有字衍文温谷下落水字
  又东出黑水【卷十七三页卜七行】
  一清案黑水下落峡字
  渭水至黑水峡【卷十七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至当作自孙濳校
  其水道平襄县南山温溪【卷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道字误当作导源二字
  东北流迳平襄县南城【卷十七四页一行】
  一清案当作故城南孙濳校改
  王莽之谓平襄县矣【卷十七四页一行】
  笺曰之当作所一清案之下落所字非之字当作所也汉志莽曰平相襄字误县字衍文
  野鸡自鸣【卷十七四页八行】
  一清案自黄省曽本作皆
  信而有徴【卷十七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徴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増
  后马超之围冀也【卷十七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后下落汉字孙濳校补
  卿欲令长者出不利之言乎【卷十七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利当作义魏书校改
  次东浊谷水【卷十七四页二十行】次东黄土川水【卷十七五页一行】一清案两次东下俱落有字
  而北流于渭【卷十七五页二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孙濳校増
  自西东防【卷十七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当作来
  汉阳长吏【卷十七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吏当作史
  源导西北当亭川【卷十七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当作水导源孙濳校正
  汉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卷十七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志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续志汉阳郡永平十七年更名葢未尝以天水名县也天水下落郡字汉以为天水郡【句】县【句】王莽之阿阳郡治也阿阳郡葢王莽之支郡
  左则阁水入焉【卷十七六页八行】
  一清案阁当作閤寰宇记所谓閤川水也落川字
  其水又西歴略阳川【卷十七六页十行】
  一清案歴黄省曽本作入
  渥渠水【卷十七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渥当作埿下云埿峡是也
  自安民县之杨城永始二年成帝罢安定呼他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审倾回中【卷十七六页十六行十七行】笺曰里下脱来歙二字审倾当作畨须一清案朱氏改审倾为番须是也其云市里下脱来歙二字非也永始二年以下至市里二十二字是释安民县乃注中注后人转写作大字致文义多不可通若依原本则云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文从字顺今欲于番须上再加来歙二字不且与上文有隔碍耶
  将军金梁城等【卷十七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后汉书来歙作守将金梁城字衍文
  光武亲将【卷十七七页一行】
  一清案亲将下落救之二字全祖望校增
  与渭谷水合【卷十七七页四行】
  一清案渭当作蒲
  川水水又西南【卷十七七页五行】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石岩水注之【卷十七七页九行】
  一清案岩孙潜校改宕
  得金黑水【卷十七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得上落乂字
  东出更胡谷【卷十七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更字衍文
  又东得六合水【卷十七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六合当作六谷谷名也魏书地形志正始初改置南秦州治骆谷城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洛谷川古字音同通用
  又东南流于渭是也【卷十七八页一行】
  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渭水东歴县北封山流之隂迳固岭北东【卷十七八页三行四行】笺曰孙云封山当作邽山宋本无流字固岭北东下云一本无此东字一清案魏书地形志秦州天水郡上封县云犯太祖讳改葢本汉陇西郡之上邽县后魏避其主珪嫌名改上邽曰上封道元从新制书之卷中邽字皆后人所改改之不尽尚留此遗迹耳流字当移在之隂下北东二字当互易均非羡文也
  北歴泉溪【卷十七八页八行】
  一清案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南出桥西亭西【卷十七八页九行】
  一清案上西字衍文
  百涧声流【卷十七八页十行】
  笺曰当作羣流一清案声流言泉流有声也
  右则曽席水【卷十七八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下落入焉二字孙潜校増
  借水又次东北【卷十七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次字衍文
  次东有大鲁溪水【卷十七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溪当作谷下有小鲁谷水
  咸自北山注离注借水【卷十七八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咸自北山注借水无离注二字一清案非也注离乃流字之误孙潜校改下注字重文宜衍
  借水又带五水【卷十七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借水又东得其阳谷水【卷十七九页十三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又得宕水谷水【卷十七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上水字衍文孙濳校正
  出西南马门溪【卷十七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众川泻浪【卷十七九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一本作众川泻注一清案泻浪字不误
  莎谷水出南北莎溪【卷十七十页四行】
  一清案北当作山
  西南出龙谷【卷十七十页六行】
  笺曰谷古本作口一清案龙当作陇
  西南流磨细野峡【卷十七十页七行】
  一清案磨当作歴
  又迳清水城南【卷十七十页九行】
  一清案清水下落县故二字
  川有育故亭【卷十七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育故亭误当作故秦亭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
  左长谷水【卷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左下落则字
  羌水南入清水【卷十七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羌水下落又字
  其道源西北诸溪【卷十七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当作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今校正
  北出思溪【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出字下落长字
  又东南歴绵诸故道北【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绵诸道县有蛮夷谓之道此文误也当作绵诸道故城北
  入西北【卷十七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入当作又
  其水北流注泾泾谷水又西北白城谷【卷十七十一页七行】一清案泾字重文宜衍西北下落合字谷字衍文
  谷水又东北歴董亭下【卷十七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谷水上落泾字
  白水出东南白溪水【卷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白溪水之水衍文
  水出南刑马山【卷十七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众水泻浪【卷十七十一页十九行】
  一清案水当作川
  出北山【卷十七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并字孙潜校増
  次东丘谷水【卷十七十二页二行】
  一清案次东下落得字
  迳南田县南【卷十七十二页四行】
  一清案元和郡县志南由县后魏孝明帝于南由谷置方舆纪要曰属武都郡西魏废为南由镇禹贡锥指曰陇州东南百二十里有南由故城本汉汧县地后魏析置魏书地形志武都郡有南田县则字之误也
  水出刑县之数歴山也【卷十七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刑县当作县
  阚骃以是水为沂水言【卷十七十二页七行】
  笺曰言宋本作焉一清案沂水当作汧水
  阚骃十三州志曰与此同【卷十七十二页九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
  水东入散关【卷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于宝【卷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于当作干
  渭水又东迳西武功北【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一清案当作武功县西北今校改
  俗以散关城【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笺曰城宋本作名一清案于文当増名字于散关之下不当改城为名也
  渭水又与其捍水合【卷十七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渭水又东而【卷十七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案而当作南
  有宝鸡鸣祠【卷十七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西京赋云陈宝鸡鸣在焉史记封禅书云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以一牢祠命曰陈宝瓒曰陈仓县有宝夫人祠葢广异名也寰宇记通鉴地理通释作宝鸡祠是注宝鸡鸣祠上当有陈字
  昔秦文公咸伯之言【卷十七十四页一行】
  笺曰咸当作感伯下脱一道字一清案淯水注作阳伯当是伯阳之误史记周本纪宣王太史伯阳甫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神仙传老子名重耳字伯阳葢李耳西入关又与秦文公同时当是也而朱长孺注李义山诗引此文云昔秦文公感伯王之言葢直以意増耳
  黄帝孙舜妻盲冢【卷十七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冢下落祠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伏牺生成起起徙治陈仓也【卷十七十四页十行】
  笺曰起起宋本作纪纪一清案下起字重文宜衍
  今滠水对亮城【卷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滠水当作汧水方舆纪要云石鼻城在宝鸡县东北三十里诸葛武侯所筑水经注今汧水对亮城是与郝昭相御处也
  渭水又东与阳谿合【卷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阳谿下落水字
  水出汧县之蒲谷乡中谷【卷十七十五页五行】
  笺曰旧本作维一清案非也説见下
  决为蒲薮【卷十七十五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一清案周礼职方雍州薮曰蒲寰宇记陇州汧源县下引晋太康地志云汧县有蒲合乡中谷朱氏上以维字改此又以为纷纷牵引总属辞费
  世谓之小陇山【卷十七十五页八行】
  笺曰旧本作小龙山一清案元和郡县志云小陇山一名陇坂又名分水岭葢与大陇山连麓朱氏以陇为龙大谬
  潭涨不测【卷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孙云涨当作深一清案涨字不误
  乱为一【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乱为一下落水字孙濳校増
  源流奋通【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奋古本作旧一清案奋通言水势迸暴也作旧字何説乎
  崩峦倾返【卷十七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返一作仄一清案倾返状山势臲卼也仄训偪仄义有未安
  古之汧山也【卷十七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地理志云古文以为汧山今校补
  水溢石空【卷十七十五页十九行】
  笺曰空宋本作穴一清案空读上声与孔同小穴也韩非子空窍者神明之戸牖史记大宛传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朱氏以穴字笺之殆误读平声耳
  漰渀荡发源穴川【卷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穴宋本作成川一清案寰宇记引此作漰渀震荡发源成川今校补
  汧水又东南以迳隃麋县故城南【卷十七十六页一行】
  笺曰又宋本作成川一清案以字衍文此与上所据宋本同一纰缪均不顾文义之通否而此为尤甚
  昔郭歙耻王莽之徴【卷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案汉书鲍宣传是郭钦释详本卷
  故郁之平阳亭也【卷十七十六页十行】
  一清案史记注作郿之平阳亭郁字误寰宇记曰地道记郁夷省倂郿葢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郿界因倂于郿刘昭郡国志补注郿县下引帝王世纪秦出公徙平阳是也
  汧水又东流于渭水【卷十七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东流下落注字下水字衍文
  今人谓之几谷【卷十七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案几当作凡音桓史记正义校
  有石室【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有下落一字孙濳校増
  水流次平石钓处【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流字衍文史记正义校
  两厀遗迹犹存【卷十七十页十三行】
  笺曰厀当从膝一清案厀胫头节也从卩桼声徐锴系曰今俗作膝
  渭水又东迳石源【卷十七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石源字误当作积石原元和郡县志云积石原在郿县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云积石原在渭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谓之南原也
  雍州郭淮【卷十七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魏书郭淮领雍州刺史此落二字
  亮至【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今校补
  又迳五丈原北【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孙濳校増
  魏春秋曰【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案隋书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落氏字后并同
  诸君无事矣【卷十七十七页一行】
  笺曰晋书曰诸军无事矣一清案御览引魏氏春秋作诸君元和郡县志同葢唐人尚以旧籍为据不用晋书也
  又东迳武功县北【卷十八一页六行】
  一清案迳当作过
  斜水自南注之【卷十八一页七行】
  一清案自南下落来字胡渭校増
  水又东迳马冢北【卷十八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渭字
  县有太一山【卷十八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一汉志分注作壹
  长安人刘终于崩【卷十八二页五行】
  笺曰刘终以下文理不属葢脱简也一清案孙濳用柳佥钞本校补四百二十字真希世之宝也详本卷
  忘也惠公孝公立是【至】非实也【卷十八二页八行九行十行】
  笺曰孙云自忘也至此四十一字文不相续疑有脱误一清案非也忘当作志谓崔骃及皇览缪志也立当作并黄省鲁本校
  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卷十八二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俗名之北水出河一清案非也俗名也【句】北出河桃谷【句】道元以东水是俗名其水出于河桃谷孙汝澄以出河为句缪甚
  于雍县城南【卷十八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雍县下落故字
  大栾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卷十八四页四行】
  一清案栾寰宇记作峦出上落水字
  二川洋逝【卷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案洋当作幷
  迳岐山而【卷十八四页九行】
  一清案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炎帝神农氏姜母安登【卷十八四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姜母安登宋本作母曰姜姒防云谢引宋本亦误据世纪当作神农氏姜姓母安登一清案于文是炎帝神农氏【句】姜母安登【句】本无误也今三皇纪作女登
  水合而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卷十八四页十八行】
  一清案上水字衍文
  东迳杜阳故城【卷十八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杜阳下落县字
  又故谷县有杜阳山【卷十八五页一行】
  一清案谷当作虢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虢县汉初幷入雍故谓之故虢也
  在大柱山南【卷十八五页三行】
  一清案大柱当作天柱寰宇记校改
  县自杜水东二坑水注之【卷十八五页五行】
  一清案自当作有东上落又字
  一水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歴五将山【卷十八五页六行】一清案西北下落与字二字衍文
  泉南迳梁山宫西【卷十八五页八行】
  一清案泉当作东
  渭水之东【卷十八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之当作又
  芒水出南芒谷【卷十八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南下落山字谓终南山也宋敏求长安志校补
  又屈而入于渭【卷十九一页九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又屈西北入于渭一清案孙潜云又屈而下落西北二字而字不衍
  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卷十九一页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惠帝三年起者也【卷十九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志注是二年三字误
  就水注之【卷十九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四字是注混作经
  就水歴圃北【卷十九一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圃字疑悮或是陵字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歴竹圃北元和郡县志司竹园在盩厔县东十五里史记渭川千亩竹汉书王莽霍鸿负倚芒竹亦谓之鄠杜竹林有司竹都尉即此地也笺説非是
  渭水又东合田谿水【卷十九二页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长杨宫西【卷十九二页四行】
  一清案北流下落迳字
  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卷十九二页五行】
  一清案上南字重文当作县泉当作厡
  有蒙茏源【卷十九二页八行】
  一清案源汉书地理志作渠成林源灵轵源之源并当作渠
  东迳县苑
  一清案苑当作北
  河渠以引堵水【卷十九二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沟洫志云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如淳曰湋音韦韦水出韦谷此河渠是湋渠之误
  渭水又东迳槐理县故城南【卷十九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居槐里【卷十九二页二十行】
  笺曰谢云居槐里三字疑衍一清案是注正释槐里故重言之较栎阳高奴加详焉非赘词也
  东有涌水【卷十九三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漏水一清案涌水字不误
  又北迳苇围西【卷十九三页六行】
  一清案围当作圃名胜志校
  东北迳五柞相去八里【卷十九三页八行】
  笺曰宋本作东北迳五柞宫一清案长安志引此文五柞宫下尚有西长杨五柞二宫七字寰宇记盩厔县下亦有之今补入
  在盩厔县西【卷十九三页十行】
  笺曰西一作矣一清案汉书注作西笺説之谬可知矣
  渭水又东合甘水【卷十九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在水东【卷十九三页十四行】
  一清案在下落甘字水下落之字孙濳校补
  故马融曰有扈甘南郊地名也【卷十九三页十五行】
  笺曰南一作西一清案南字不误甘字当移在有扈之上尚书音义校正
  合渼陂水【卷十九三页十八行】
  笺曰渼古本作美一清案渼陂之渼十道志元和郡县志长安志杜子美诗俱作渼与美通不必改也
  上仍使太中大夫虞邱寿王【卷十九四页五行】
  一清案仍当作乃
  他説云【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他説当作地説
  水防无他高山异峦【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水所滙处今补改正
  武帝建武二年【卷十九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建武当作建元
  渭水又东与镐水合【卷十九四页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汉帝穿昆明池【卷十九五页三行】
  一清案当作汉武帝落武字
  过镐池曰【卷十九五页六行】
  一清案初学记引学资春秋作素车上人曰孙濳据之改过镐池为车上人
  镐水北迳谿灵台西【卷十九五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作汉灵台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清灵台
  镐水又北迳于渭【卷十九五页十八行】
  一清案迳当作注
  渭水又东北迳渭城南【卷十九六页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秦里其霸【卷十九六页八行】
  笺曰西京赋作秦里其朔薛综注云里居也朔北也秦地居其北是曰咸阳一清案霸者幽隂之义与朔字意同汉书律歴志曰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此义也
  而沈水注之【卷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俗言真女楼【卷十九八页三行】
  一清案真女当作贞女汉志注校
  繁钦建章鳯楼阙赋【卷十九八页六行】
  一清案何焯校衍楼字
  而实非也【卷十九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而下落即字孙濳校増
  池中有渐台三十丈【卷十九八页十三行】
  一清案渐台下落高字名胜志校増
  南有壁门【卷十九八页十五行】
  一清案壁当从玉作璧下云璧玉门也
  引它水入长安城【卷十九八页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引高都水一清案孙濳校改沈水于它字为近
  以法牵牛【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牵牛下落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十九字史记索隐引黄图及别本水经注皆有之
  南北二百八十步【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二史记索隐作三
  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卷十九九页十七行】
  一清案两立字长安志作主字
  我貌狞丑【卷十九九页二十行】
  笺曰古本作狼丑一清案狰狞状恶也朱氏作狠丑与狞字义无别又误刻为狼字
  桥三丈【卷十九十页四行】
  一清案桥下落广字孙濳校増
  魏武帝遂更修之【卷十九十页四行】
  一清案遂字衍文
  渭水又东与沈水枝津合【卷十九十页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于渭【卷十九十页十二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渭水又迳长安城北【卷十九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东字胡渭校増
  王莽更名长安【卷十九十页十五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常安长字误
  城正亭【卷十九十一页一行】
  一清案城三辅黄图作诚
  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事故城曰厨门也【卷十九十二页五行】一清案事当作东城当作名
  其水有客舍【卷十九十二页七行】
  一清案水方舆纪要作外
  为徒之经【卷十九十二页十行】
  笺曰一作为往来之径一清案此文见三辅决録朱氏何以不名其书
  东迳河池北【卷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案河池下落陂而二字孙潜校増
  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卷十九十二页十八行】一清案大戴礼盛德篇云明堂九室明堂月令篇云九室十二堂刘歆取考工补周礼冬官之阙匠氏一职记轨步之制因及明堂有云夏后氏世室五室九阶四旁两夹牕白盛殷人重屋四阿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淳于登作五室之説则云水木用事交于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中央土金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交于西北郑康成注礼主考工説谓大戴所记创于秦相吕不韦之作春秋并非古制而主大戴者极訾康成注悉本淳于登月令异义有乖正论九室五室互相讥讪竟成门户按北史封轨云吕氏月令见九室之义大戴之礼着十二堂之文又袁翻传云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道元北方之学者兼取戴记考工之制故湿水篇有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室之文此注复列九宫十二堂四向五室之义世本堂字误作室下室字又嫌与上重文乃改作色流俗纰缪甚矣其妄也
  汉平帝永始四年【卷十九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永始是元始之误
  头于渭尾达樊川【卷十九十三页九行】
  笺曰三辅黄图云头入渭水尾达樊川一清案通鉴注引此文作头临渭水是也
  有阊阖公车诸门【卷十九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公车古本作正车玉海引此作止车门一清案关中记云未央宫有阊阖门止车门止字是也
  故渠北有楼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卷十九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楼下落竖字名胜志校増
  苏□曰王宫家渠也【卷十九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王嘉注苏林曰王渠官渠也今校正
  史王孙及王夫人【卷十九十四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七字重文宜衍
  故时人谓之马冢【卷十九十五页二行】
  笺曰按旧本脱误呉琯移遂葬焉二十二字续此是矣复误以霸水注续马冢之后错简如初今特改正一清案呉本错误固多朱氏改正亦未为得清溪胡渭作禹贡锥指二十卷悉取常熟黄仪之説更定余亟从之惟李夫人荚陵一条全祖望又据黄图移在汉武帝茂陵之下今为先具错简之辞然后枚举误文可无遗憾已
  又东过霸陵县北【至】陵之南【卷十九二十七页十行至三十二页十六行】一清案又东过霸陵县北经文接前十五页二行注马冢之次行陵之南下接前二十三页十一行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
  霸水者上地名也【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水者二字当倒互黄省曽本校改御览长安志引此文并如之此本应劭语道元袭用之耳
  西北有铜公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案公当作谷寰宇记校
  次东有轻谷【卷十九二十七页十四行】
  笺曰轻谷下脱一水字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辋谷水方舆纪要云蓝田县有辋谷水在县南八里商岭水自蓝桥伏流至此有千圣洞细水洞锡水洞诸水防焉如车辋环凑自南而北圜转二十里过此则豁然开朗林野相望亦谓之辋川王维云辋水沦涟是也轻字误
  又西流入渥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长安志云刘谷水一名泥水方舆纪要云晋永和十年桓温伐秦破青泥是也下清渥军清渥城并当作埿
  迳蓝田县也【卷十九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也当作北
  梁惠王三年【卷十九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案恵下落成字竹书纪年校増
  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也是【卷十九二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也是二字当互易
  汉文帝尝欲从霸西驰下峻阪【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霸下落陵上二字汉书爰盎校补
  水出杜县白鹿源【卷十九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源当作原
  谿水又西北【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谿水上落荆字
  即是原【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案原下落也字
  孟谷次东又大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案孟谷上落次东有三字又当作有长安志校正
  东有土门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东上落次字
  五水北谷西北歴风凉原东【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案谷西当作合而长安志校
  有大狗来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八行】
  一清案大长安志作天
  水发自原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原当作亭即下霸陵县之故亭
  故源左出焉【卷十九三十页六行】
  一清案源当作渠
  予以神明三年【卷十九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明下落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二十字汉书王莽传校补
  其名霸为长存桥【卷十九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案霸下落桥字王莽校补
  秦庄王葬于芒荡之丽山【卷十九三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芒荡当作芷阳
  东北迳霸县故城南【卷十九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霸下落城字晋书地理志京兆郡有霸城县葢曹氏所改魏书地形志霸城县晋改
  汉文帝之霸陵汉县也【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下汉字衍文
  计其日似近五百年矣【卷十九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其黄省曽本作尔似当作以古以已字通用
  又合漕渠【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案又当作右
  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案今源当作合渠
  今霸水又北迳秦虎圈东【卷十九三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今字衍文
  血出溅虎【卷十九三十二页四行】
  笺曰溅旧本作践一清案集韵溅污洒也史记蔺相如曰请得以颈血溅大王是其义也
  迳汉武帝茂陵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八行】
  一清案迳上落又字
  陵之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南上落西字
  如北一里【至】赋诗悼伤【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至十八行】
  一清案如北上接后三十二页十六行陵之南赋诗悼伤下接后三十二页十六行故渠又北分为二渠黄图云荚陵在茂陵北一里寰宇记雍州兴平县下云茂陵在县东北十九里李夫人陵在县北十六里是也
  如北一里【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如当作而一清案如字不误
  世谓之荚陵【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莱陵一清案荚字不误黄图校
  以厚礼葬【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案厚全祖望校改后
  故渠又北【至】今无水【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故渠又北上接前三十三页十八行赋诗悼伤今无水下接前二十三页十八行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
  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至】分卑尊之名者也【卷十九二十三页十八行至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案故渠上接后三十二页今无水十八行分卑尊之名者也下接后二十六页四行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
  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卷十九二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此故渠篇内不见张本疑有脱误一清案注云渭水又东防成国故渠又迳汉武帝茂陵南又北分为二渠东迳虎圈南而东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下接是注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至汉景帝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成国故渠西京时已有之而卫臻更修复之世本彼具霸陵县下此华隂县中前后倒置不相贯串又渠字或讹作源一望迷离遂以为不见张本疑其有脱误耳今为更正始可追寻恨不起中尉于九原而告之
  渠北故坂此即龙渊宫【卷十九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此当作北
  又成帝延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迳二字
  故渠又东迳渭陵【卷十九二十四页八行】
  一清案渭陵下落南字
  元帝永元四年【卷十九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永元当作永光
  又迳惠帝安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十行】
  一清案又下落东字
  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至】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六页四行至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故渠上接前二十四页十九行分卑尊之名者也东南流注于渭水下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右迳新丰县故城北
  渭水又东迳霸县北【卷十九二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当作霸城县落城字
  臰闻数月【卷十九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案月当作里
  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七页九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渭字下渭水二字与右迳新丰县故城北句接连
  石迳新丰县故城北【至】不得为湖湖西【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至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石字误当作右上接后二十七页九行渭水二字不得为湖下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苏林曰湖西二字衍
  水出丽山东也【卷十九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案也当作北
  水本导源东流【卷十九二十页十九行】
  笺曰东一作北一清案非也下云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则东字不误
  下涸三泉【卷十九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案涸当作锢史记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
  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关下落发之二字黄省曽本校増长安志引此文亦有之
  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神女下有缺文朱无易引三秦记补游而忤其防神女七字
  又北絶漕槃沟注于渭【卷十九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槃沟乃渠字之误
  旧大道北下坂下坂名也古有鸿宁【卷十九二十二页十六行】一清案下坂二字重文史记项籍本纪云在新丰鸿门孟康曰在新丰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今校正鸿宁当作鸿门亭
  郭縁生或云【卷十九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郭縁生下落曰字全祖望校増
  孟康言在新城东十七里无之【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笺曰城宋本作丰一清案无之二字衍文
  非谓地也【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案地当作城
  苏林曰【至】俱北入渭【卷十九十六页二十行至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案苏林曰上接后二十三页十一行不得为湖俱北入渭下接后二十四页十九行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
  苏林曰戯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卷十九十七页一行】
  笺曰宋本云在郑东南一清案非也郡国志新丰东有鸿门亭及戯亭刘昭补注引苏林曰县东南四十里此段注原在霸水新丰之下朱氏既误割入郑县不得不假宋板改去新丰字以实其説也
  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霸曲亭南更营之【卷十九十七页七行】一清案非下落吉于二字
  统归三壑【卷十九十七页十四行】
  一清案三当作一
  首水南倒虎山【卷十九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案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至】今无水【卷十九二十四页十九行至二十六页四行】一清案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上接前十七页十九行俱北入渭今无水之次行接前十五页四行又东过郑县北经文霸陵县一条注尽此
  北迳郿加谷【卷十九二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郿名胜志校改媚寰宇记云竹水出媚谷是也
  口起谷口【卷十九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口起汉书沟洫志作首起
  白渠在后【卷十九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在后汉书沟洫志作起后
  即水所治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案治黄省曽本作始
  符坚【卷十九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符当以草作苻
  汉书高帝关中【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高帝下落克字全祖望校増
  王莽之师高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师亭
  又东过郑县北【至】裴毕字君先立【卷十九十五页四行至十六页二十行】一清案又东过郑县北经文之右行接后二十六页四行今无水裴毕字君先立下接后十七页十九行渭水又东石桥水防
  以亢杜洪【卷十九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亢当作抗
  于孤相原西【卷十九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相寰宇记引此文作柏
  出英山【卷十九十五页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北流与招水相得水乱流【卷十九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下水字衍文
  灌水又北注于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笺云此后皆叙郑县事旧本错简今改正一清案朱氏之改正郑县注是矣然割截未清致有下句之缪
  又迳观愚之山北流入于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孙云观愚字误山海经作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一清案朱氏惟据上有禺水遂误以十一字移此不知其文与上下絶不相蒙也后二十页十六行十七行注云渭水又东合沙渠水水即符禺之水也南出符以下缺文当取此处禺之山北流入于渭八字补入乃成文而华隂县注亦终矣此十一字当衍去
  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卷十九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案石桥水有二皆出马岭山道元两叙其源流一流迳郑城西为西石桥水一流迳郑城东为东石桥水郭縁生云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石梁者是也方舆纪要云刘裕伐秦王镇恶自河入谓秦将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镇恶追之秦主自霸上还屯石桥以为之援此西石桥也唐中和初昭义帅高浔合河中兵讨黄巢寻败于石桥浔奔河中华州复为巢所陷此东石桥也
  虢侩又灭【卷十九十六页二行】
  笺曰国语作郐一清案郐古作侩世本所谓四曰求言是为侩人后乃除人加邑毛诗国风又作桧
  幽王卒于戯【卷十九十六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宫呉改作卒一清案全祖望云皆非也宫字是□字之误
  及迁封于彼【卷十九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及当作乃
  渭水又东石桥水防【至】南出符【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至二十页十七行】一清案渭水上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裴毕字君先立南出符之次行接后三十二页十八行东入于河经文
  渭水又东石桥水防【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又东与一清案朱氏亦因本文防字以意度之应有与字故云尔非必真据宋板也知者与字当增在东字之上此东石桥水也説见前
  郑城东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卷十九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东下落西字
  水南出良余山之隂【卷十九十八页十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是粮余山
  洛水入焉【卷十九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洛水东南沮水入焉全祖望云此误也当作渭水东南洛水入焉
  王莽之华疆也【卷十九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华坛
  以节栢之心为博箭【卷十九十九页十四行】
  笺曰节一作松一清案节栢字不误岂可因礼记松栢有心之文辄为更易乎
  昭王常与天神博于是【卷十九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常当作尝
  登华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登华下落山字
  敕度世令还山山层云秀【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案山字重文宜衍事见神仙
  元帝又刋其二十余字二书有重名于海内【卷十九二十页三行】一清案元帝误当作文帝寰宇记华州华隂县下云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汉镇逺将军段煨更修之碑黄门侍郎张防书魏文帝与钟繇各于碑隂刻二十字此碑垂名海内释亦作元帝恐钟公不逮事常道乡公也此在南宋初年刻本已讹何焯校改帝作常元常钟繇字不且与下侍中司校尉之文有碍耶刋其下落碑隂二字重名下落垂字
  不得言在斯为非矣【卷十九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斯字
  城因原土【卷十九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案土当作立
  渭水又东合沙沟水【卷十九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沙沟当作沙渠
  南出符【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南出符下缺禺之山北流注于渭八字朱氏误入前十五页十三行当移彼就此也
  东入于河【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东入于河之右行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南出符缺文之次东入上落又字禹贡锥指曰渭水又东合昆明故渠自此以后多错简黄子鸿据他书及州县图志悉为更定以今舆地言之渭水又东迳长安县北又东迳咸宁县北高陵县南又东迳临潼县北又东迳渭南县北又东迳同州南华州北又东北迳华隂县北又东入于河是曰渭口

  水经注笺刋误卷七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水经注释__水经注笺刊误>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八
  仁和赵一清纂
  漾水篇
  西源岀陇西燔冢山防泉【卷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陇西下落西县二字汉书地理志校补泉胡渭曰当是白水之误
  又言陇西县嶓冢山在西【卷二十二页六行】
  一清案陇西下当重一西字
  天子自春山【卷二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案穆天子传作舂山
  事同徐吾来渊之异【卷二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徐吾当作余吾汉书应劭注余吾在朔方一清案山海经作余吾与徐字为近
  亦西垂官也【卷二十四页七行】
  一清案史记秦本纪文公元年居西埀宫官字误
  世祖至阳河【卷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河阳县河字当倒互
  请蜀救至【卷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请蜀上据后汉书当补王元二字
  愿诸将亟罢【卷二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宋本作亟还一清案亟罢本后汉书隗嚣
  始昌县故城西【卷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案始昌上全祖望校増直字
  故城西也【卷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案城西当倒互作西城汉西县晋改曰始昌属天水郡见晋书地理志
  水有盐官【卷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案水下全祖望校增北字
  兰军水出于西北【卷二十五页十行】
  笺曰兰军字误宋本作兰单而下文又有兰坑疑作兰坑一清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兰臯戍萧子显曰武兴西北有兰臯戌去仇池二百里宋元嘉十九年遣裴方明等伐仇池杨难当遣其将苻宏祖守兰臯是也元丰九域志阶州将利县有兰臯镇
  鸡水出南鸡谷【卷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二源水合注【卷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宋太祖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将妻子北奔【卷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于文当重难当二字
  安西参将鲁尚期【卷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案宋书氐胡传作参军
  祁山在璠冢之山【卷二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璠冢之璠当从山作嶓
  溪径逶迤【卷二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溪径之溪当以足作蹊或从彳作徯
  汉水又西迳南岸北中岸之上下有二城相对【卷二十六页十七行】
  笺曰防宋本作岈一清案此文多误当作汉水又西迳南岈此岈之中【句】中字移在之字之下
  祁山县去沮五百里【卷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案祁山未尝置县此县当移在去沮之下
  然世俗名之为皆陵水非也【卷二十七页七行】
  笺曰皆作阶一清案然字衍文
  东南得城阶水【卷二十七页九行】
  笺曰孙云疑作武阶一清案东南上落又字孙潜校增
  故都为目矣【卷二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故下落以字御览引此文校増
  县曰循虏县【卷二十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下县字衍文
  为氐大师【卷二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大师当作太师太平寰宇记校改
  谷有二源合同注一壑【卷二十八页二行】
  一清案谷当作水合字衍文
  汉水又东合洛汉水【卷二十八页六行】
  笺曰孙云洛汉当作洛溪一清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即故武都郡治也有六汉水即洛汉水也其水源出西和县境即汉绵诸道地流迳成县之六汉堡又西入西汉水六洛音同通用
  飞流下注【卷二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流黄省曽本作清
  今广业郡治【卷二十九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广汉一清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下云后魏析下辨道地置广业郡领白石等县魏书地形志广业郡东益州后并同
  峡中白水生大石【卷二十九页八行】
  笺曰白一作当一清案非也御览引此文是峡中有泉生大石今校正
  诩使烧石以水灌之【卷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案御览引此文水作醋新唐书地理志云严砺自长举县西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灌之通漕以馈成州戍兵即诩之遗法也后汉书注亦误作水字
  浊水又东南渥阳水北出渥谷【卷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下云泥阳川在县东五十里祝穆云水自天水谷发源东南流至泥阳镇与栗亭水合东南入徽州界注嘉陵江隋志后魏置泥阳县西魏废入同谷即此处也与地形志北地郡之泥阳县葢异地而同名此县旋置旋废魏収故不録之渥字误
  驻月驾矣【卷二十十页六行】
  一清案驻黄省曾作枉孙潜云栁佥本同
  西南至山【卷二十十页十行】
  一清案至下落秦冈二字全祖望校补
  故道水右又合黄卢山水【卷二十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右又二字当互易
  汉世有鳯凰至【卷二十十一页二行】
  笺曰旧本作鳯凰上疑当作止呉本作至一清案御览引此文作止焉
  西流注汉水又迳晋寿城西【卷二十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黄省曽本重汉水二字
  白水又东南迳隂平故城南【卷二十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隂平下落道字汉志续志校増
  水出长松县西南而白马汉【卷二十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汉一作溪一清案而字衍文
  白水又东合空冷水【卷二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案冷当从水作泠
  西南合南注【卷二十十三页六行】
  一清案下南字衍文
  共成三溪【卷二十十三页八行】
  一清案三当作一
  入极溪便即水源也【卷二十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入上落东字黄省曽本校便字衍文
  来合白水【卷二十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案来当作东
  白水又东南于吐费城南【卷二十十四页四行】
  笺曰孙云疑脱迳字一清案于当作迳胡渭校改
  故遂城为葭萌矣【卷二十十四页六行】
  一清案遂下落名字
  与津吏诤打伤其破头者【卷二十十四页九行】
  一清案打伤下全祖望据范史段翳传校补开笥得书言五字翳字元章
  即是也【卷二十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案即是下落水字
  又东南迳平城东【卷二十十五页五行】
  一清案平城当作始平城魏书地形志南白水郡有始平县
  水西北出郑县南【卷二十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江水注云宕渠水即濳水渝水矣出汉中郡南郑县巴岭山郑县南当作南郑县
  与难水合【卷二十十五页九行】
  一清案难下落江字寰宇记校补
  又东南入汉【卷二十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入下落于字寰宇记校补
  又东南入汉州江津县东南入于江【卷二十十五页十二行】一清案此条经文之误详具本卷
  故仲雍谓涪内地者也【卷二十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案故当作庾仲雍下落所字通鉴注引此文校正
  丹水篇
  名高猪山也【卷二十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案名上落一字
  水出上洛县西南楚山【卷二十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下落源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増
  其水两源合舍【卷二十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无舍字一清案合舍字屡见注中笺说非是
  入于汋【卷二十十六页七行】
  一清案汋当作汮即均水也下同
  殷汤之名【卷二十十六页九行】
  一清案汤当作商
  晋楚之盟【卷二十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左是晋楚有盟朱笺欲改之字作有然古人引书多抄变其词茍无害也于义则可
  循之则可矣【卷二十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循当作修
  黄水出北予山【卷二十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北子山一清案汉书地理志析县下云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湍水经云出郦县北芬山黄水鞠水同出北芬山特异谷耳笺説无据
  因为立顺阳郡【卷二十十八页三行】
  一清案为立二字当倒互
  谓之淅水【卷二十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水当作口孙潜校改
  汝水篇
  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卷二十一一页八行】
  笺曰汝州志大盂山在鲁山县西五十里山顶低洼四围若城一清案朱氏以鲁山县笺鲁阳县大缪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鲁阳县下云有鲁山古鲁县未尝以鲁山名县也至唐初复置鲁州始改县曰鲁山至今因之
  黄栢谷【卷二十一一页十三行】
  一清案黄当作蒙説见下
  左右深植【卷二十一一页十五行】
  一清案深下落松列二字呉琯本校増
  歴蒙栢谷【卷二十一一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按上文当作黄栢谷一清案何焯云以下文观之则上文黄字亦当作蒙孙氏误矣
  水又东北趣狼臯山者也【卷二十一二页四行】
  一清案水上落汝字
  北流迳石堨东【卷二十一二页十二行】
  一清案堨当作碣
  揆厥灵圃【卷二十一二页二十行】
  一清案圃黄省増本作囿
  温水殷源【卷二十一三页七行】
  笺曰殷一作数一清案非也殷盛也字不误
  茨甍交池石沼【卷二十一三页八行】
  一清案寰宇记引此文作茨甍交拒方塘石沼今改正
  水出兆山【卷二十一三页十三行】
  一清案兆当作北黄省曽本校
  劲期于卫【卷二十一五页五行】
  笺曰期当作朝一清案史记卫世家云怀君三十一年朝魏怀君即劲也卫字误黄省曽本作魏
  王莽之嘉荑也【卷二十一五页九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嘉美
  谓之黄城【卷二十一五页十行】
  一清案谓之上落世字
  按汉书【卷二十一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汉书上落后字此足谢承书
  先诣行所【卷二十一五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行所当作行在一清案春秋经书公朝于王所即行在也不当妄改
  又东南颍川郏县南【卷二十一五页十六行】
  一清案又东南下落过字
  南迳水蓼堆东【卷二十一五页二十行】
  一清案水当作木
  乱注汝水县【卷二十一六页十三行】
  笺曰县宋本作也一清案乱下落流字
  水出南鲁阳【卷二十一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南下落阳字説文校补
  北渎水有穷通【卷二十一七页一行】
  一清案北当作此
  有増台记纪氏台【卷二十一七页五行】
  一清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有层台谓之纪氏台今补正
  水出亭城西而南迳夏亭城西【卷二十一七页十一行】
  一清案亭城西而南迳六字衍文
  即襄城之城父也【卷二十一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城父下落县字黄省曽本校増
  报杨渠之役【卷二十一九页六行】
  一清案左传作杨梁
  汉水又东【卷二十一九页十行】
  一清案汉水当作湛水
  王莽更之定城矣【卷二十一九页十五行】
  一清案更之下落曰字
  尝不耗竭【卷二十一十页二行】
  一清案尝当作常
  征天下能为兵法【卷二十一十页五行】
  一清案兵法下落者字呉琯本校
  瞰临城【卷二十一十页十一行】
  一清案城下落中字后汉书光武帝纪校补
  统兼厥称矣【卷二十一十一页三行】
  一清案矣黄省曽本作耳
  汝水又东得醴口水水出南阳雉山【卷二十一十一页七行八行】一清案口水二字当互易雉山当作雉县汉书地理志校
  郭景纯【卷二十一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案于文落曰字全祖望校増
  楚惠王以封诸梁子【卷二十一十二页三行】
  一清案沈诸梁子高落高字
  吏民终不为动【卷二十一十二页十行】
  一清案吏民下落推排二字黄省曽本校补后汉书本元有之
  乃沐浴服饰寝其【卷二十一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其下落中字黄省曽本校増后汉书本有之
  是以于氏书之于神化【卷二十一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案于氏当作干氏
  而下注澧水【卷二十一十二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醴水一清案醴澧字通用
  庙前有公子高诸梁碑【卷二十一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案公字上落叶字如曰公子高则疑于公子矣
  残毁頽阙【卷二十一十三页一行】
  笺曰一作顿阙一清案頽字不误
  故塘方二里【卷二十一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故当作陂
  并诸梁之所堨也【卷二十一十三页七行】
  笺曰也旧本作地一清案也字不误
  东与芹沟合【卷二十一十三页九行】
  一清案芹沟下落水字
  建安元年【卷二十一十四页二行】
  一清案安帝改元有建光无建安按后汉本是永初元年封此后人填写之説
  城北名焉湾中有地数顷【卷二十一十四页七行】
  笺曰疑作城比名焉一清案孙潜云栁佥本作马湾若如笺説正不知作何等语也
  降栗渚【卷二十一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案降下落眺字寰宇记校増
  永元三年【卷二十一十五页一行】
  一清案后汉书安帝即位建元永初后改元初后父之封在元初三年见后纪永元字误
  汶水水首受慎水【卷二十一十五页五行】
  笺曰孙云汶水当作陂水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此即洧水篇之汶水唐时尚有汶栅港
  堑水乂自渎东北流注七陂【卷二十一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七陂当作北陂此与上南陂陂水两分也
  积为同陂【卷二十一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同当作鲖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鲖阳县应劭曰在鲖水之阳也
  周公举之为鲁卿士【卷二十一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无鲁字一清案尚书蔡仲之命曰周公以为卿士孔安国云周公圻内诸侯二卿治事孔颖达正义云周公为畿内诸侯得立二卿左定公四年亦云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杜预注曰为周公臣注从史记蔡世家曰为鲁卿士朱氏不审乃托名宋本去之灭裂经史甚矣其妄也
  王命之以蔡中吕地也【卷二十一十六页六行】
  笺曰中吕未详一清案云南有荆蛮申吕中当作申
  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冈【卷二十一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至字衍文
  陂东流【卷二十一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
  后以为县【卷二十一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案后下落楚字全祖望校増
  时天下大旱【卷二十一十七页五行】
  一清案下字衍文
  熹乃积柴自焚【卷二十一十七页六行】
  一清案熹字
  主簿崇小史张化【卷二十一十七页六行】
  笺曰史宋本作吏一清案主簿下落侯字孙潜校补小史字不误
  建武十五年更名【卷二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名字衍文是更封铚侯铫丹为侯国
  民谓之楚王瑟城【卷二十一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瑟城当作琴城一清案城字衍文
  铜陂东注为富水【卷二十一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案铜当作鲖
  又东为北清陂者也【卷二十一十八页四行】
  笺曰当作又东北为清陂一清案清陂当作青陂此陂亦名青龙陂也
  故陈也【卷二十一十八页五行】
  一清案也当作地
  陂水于东迳新息亭北【卷二十一十八页八行】
  一清案于当作又
  庙前有阪【卷二十一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案阪当作陂
  汝水又东南迳县故城西【卷二十一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迳下落原鹿二字
  杜预所释地曰【卷二十一十九页五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颍水篇
  其水导源崇高县【卷二十二二页三行】
  笺曰崇一作嵩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云崈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嵩高为外方山也师古曰崈古崇字
  其水东流南阳城西【卷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案南当作迳
  是樵父还牛处也【卷二十二二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樊父一清案困学纪闻云古今人表许繇巢父为二人谯周古史考许由夏常居巢故一号巢父则巢许为一人应休琏又谓之山父
  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卷二十二三页五行】
  一清案章怀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云阳关聚名下亦云阳关聚城字衍文
  亨神于大陵之上【卷二十二三页十五行】
  笺曰脱一启字一清案亨当作享
  俗谓之台陂【卷二十二三页十八行】
  一清案台陂上落钧字
  东迳阳翟故城北【卷二十二三页二十行】
  一清案阳翟下落县字
  王隐曰翟本栎也【卷二十二四页六行】
  一清案翟上落阳字
  侧水有九山祠碑【卷二十二四页七行】
  笺曰当作水侧一清案侧水谓临侧水际也字不误
  颍水又东南迳栢祠曲东歴罡台北陂【至】葢颍水之防淮也【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至五页一行】
  笺曰自台北陂以下原错在东南临颍县注后今据宋本改正一清案黄省曽本之错误不待言彼文歴罡之下以台临水方百步至水受大漴经注共二十三行计四百十字接入丘城南之上是文当移接后又东公路台北之下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之上明白易晓朱氏误割台北陂至水受大漴经注一百七十二字于此遂至迷瞀几不可复辨孙潜依栁佥抄本又为改正方还旧观矣
  东歴罡【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
  一清案东歴罡下当接后五页五行丘城南至十页十九行所未详
  登禅于是地【卷二十二五页九行】
  一清案登下落坛受二字
  昔魏文帝禅于此【卷二十二五页十一行】
  一清案禅上落受字
  遂于防昌筑灵台也【卷二十二五页十二行】
  一清案台黄省曽本作坛
  水出褒城县之邑城下【卷二十二五页十七行】
  一清案褒城当作襄城
  颍水自县西小防水出【卷二十二六页一行】
  一清案县西下落注字出下落焉字孙潜校增
  颍水东南迳泽城北【卷二十二六页三行】
  一清案泽当作睾下臯泽字相似之泽亦当作睾
  即古城臯亭矣【卷二十二六页三行】
  一清案城臯二字当倒互
  王莽更之曰华望县也【卷二十二六页九行】
  一清案县字衍文
  征太常也【卷二十二六页十三行】
  一清案也名胜志作焉
  又南过汝阳县北【卷二十二六页十五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汝古皆作女道元以为方俗之音非也但不知汉人何以独用古字于女阳女隂而其余则否
  又东迳博阳县城东【卷二十二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县下落故字
  颍水自东堰南流【卷二十二七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堰二字当倒互
  又东迳刺史贾逵祠北【卷二十二七页十八行】
  一清案刺史上落魏豫州三字
  贾良道【卷二十二七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梁道一清案注中季梁作季良袁良作袁梁颇多互借此亦其一也
  颍水东侧颍有公路城【卷二十二八页七行】
  一清案下颍字衍文
  丘头枕水【卷二十二八页十行】
  一清案丘头下落南字呉琯本校増
  颍水又东南于故城北【卷二十二八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南下落流字孙潜校増
  水上承阳都陵【卷二十二八页十三行】
  笺曰陵宋本作阪一清案皆非也当作陂
  又东南迳宋公县故城北县郪丘者也【卷二十二八页十四行】一清案公字衍文郡国志云宋公国葢以为宋是公国耳与他县云侯国例合师古曰封于新郪号为宋国后汉书郭宪云汝南宋人可证也郪丘上落即所谓三字全祖望校增
  新沟注之新沟首受交口【卷二十二八页十八行】
  一清案两新沟下俱落水字
  封吕清为侯国【卷二十二八页二十行】
  一清案史表作吕青
  细水又东南迳细阳故城南【卷二十二九页二行】
  一清案细阳下落县字
  汝隂县西地有呉城也【卷二十二九页八行】
  一清案地当作北
  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卷二十二九页十八行】
  笺曰此文原本错写入东南过颍阳县注中今据宋本改正一清案公路下呉琯本有台北二字朱氏错割入前四页十四行东歴罡之下今移接于此
  汉书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也【卷二十二九页十九行二十行】一清案书字衍文也当作国
  出于二利之间关女阳之县【卷二十二十页二行】
  一清案于文当重一间字
  王莽更名之曰治【卷二十二十页七行】
  一清案汉书地理志作闰治今校补
  故陶丘县也【卷二十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案县当作乡
  汝隂郡汝【卷二十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案魏书地形志汝隂郡晋武帝置治社亭城县曰汝隂下汝字误当作治
  所未详【卷二十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案所未详之次行接前五页二行又东南至慎县经文至五行水受大漴注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今改正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卷二十二五页四行】
  笺曰注宋本作流一清案下云陂水南流积为江陂江亦陂名改作流字非
  水受大崇【卷二十二五页五行】
  一清案水受大崇下接前四页十四行陂陂水南流至五页一行葢颍水之防淮也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今改正大崇之崇当加水作漴方舆纪要寿州下云大漴陂在下蔡城西北百二十里淮水篇又作天淙陂误也
  台北陂陂水南流【至】葢颍水之防淮也【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至五页一行】
  一清案台北二字系后九页十八行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下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于此今移接于彼陂字上接下五页五行水受大漴至葢颍水之防淮也颍水注尽此次行接后十页二十行洧水经文洧水篇
  清水东南流【卷二十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案清当作洧
  在山上【卷二十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案在上落坞字
  茔四周【卷二十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案茔下落域字
  河内宻人也【卷二十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案内当作南
  凋毁殆尽矣富而非义【卷二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案矣释载此文作夫
  东南流于洧【卷二十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洧水又东流南与承云二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案流南二字当倒互
  以郑不时城也【卷二十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案左是郑所以不时城也今本误
  西北流注于洧水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页十二行】一清案上水字重文当作洧
  水出北武定冈【卷二十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案出北二字当倒互
  是谓之郐郐人者郑是也【卷二十二十三页五行】
  一清案史记注引宋忠世本曰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今校正郑字亦误当作郐详本卷
  郐荥之南【卷二十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郐当作都郐之国都也
  登南曰隂【卷二十二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登当作参一清案夫参南何以曰隂乎全祖望云是水南之误
  洧水又东迳新郑故城中【卷二十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案新郑下落县字
  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卷二十二十四页十四行】
  笺曰郑语史伯谓郑桓公曰鄢蔽补丹依防歴莘君之土也似非华字一清案史记郑世家虢果献十邑注云虞翻曰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防歴华也索隐引国语亦是华字困学纪闻郑语依防歴莘引史记郑世家注及水经注俱作华字以证今本之失葢宋本原有作莘字者厚斋故特纠正之何焯曰明道二年国语本前华后河正作华字
  苑陵县【卷二十二十五页六行】
  笺曰当作宛陵一清案通鉴释文辨误云魏大都督宇文贵进据颍川东魏行台任祥退保宛陵史炤曰宛陵宣城邑彭泽聚在西按史炤参取汉书地理志及晋书地理志以为释殊不知地理志汉河南郡又有宛陵县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郡天平以后属广武郡任祥所退保者也详考诸志宣城之宛陵与任祥所保之苑陵字有苑宛之异写者误以苑为宛史炤遂误释为宣城之宛陵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也朱氏之误殆与史炤同而渠水注又改为菀菀音郁更为非矣
  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卷二十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案章当作獐河南总志云校出东二字当倒互
  于上下得一树根甚壮大【卷二十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案上当作土
  又按京社地名并云【卷二十二十六页八行】
  一清案社当作杜谓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及杜预春秋释地也
  其枝水东南流注沙【卷二十二十六页十二行】
  一清案东南呉琯本作东北
  洧水又东迳隐陵县故城南【卷二十二十六页二十行】
  一清案隐陵当作鄢陵汉书地理志颍川郡有鄢陵县
  京相璠曰【卷二十二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案曰下落郑地也三字黄省曽本校补
  因洧水之北防也【卷二十二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案因当作固全祖望校
  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也【卷二十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案也字衍文
  洧水自穴口【卷二十二十八页六行】
  一清案穴口上落大字
  左合庾沟【卷二十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案下云余波南入甲庾沟此脱甲字庾当作庚亦见渠水注
  余波南入甲庾沟【卷二十二十八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波当作陂一清案波字不误汳水经云余波南入睢阳城中获水注云水上承安陂余波北迳阿育王寺侧葢其词例也惟波流所界乃能入沟注洧若陂是定体何以能入与注乎
  水上承洧水新波县南【卷二十二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波宋本作汲一清案洧水下落于字
  即经所谓茅邑地也【卷二十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案茅邑地当作茅城邑
  西纳北异流【卷二十二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案于文当作西北纳潩流谓潩水也
  东西减里【卷二十二十九页四行】
  一清案减当从水作减
  河水又东迳习阳城西【卷二十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案河水当作洧水
  潩水篇
  升于洪堤上【卷二十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案洪堤下落之字
  而流为陂【卷二十二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案而流二字当倒互
  支流脉乱【卷二十二二十页八行】

《水经注释》 相关内容:

前一:3
后一:5

查看目录 >> 《水经注释》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