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秦观《裴秀才跋尾》

输入关键字:

秦观《裴秀才跋尾》


秦观
原文
    裴本秦之别姓,自汉以来,世有显者,在唐尤为望族,五房之裴为宰相者,十有七人。裴氏衣冠于斯为盛。而东眷房晋公度实唐第一等人。君,晋公之裔孙也。少笃学,锋气锐甚,颇有志于天下之事。已而举进士屡不中,乃叹曰:“人生如寄耳,用是区区者为哉!”于是退居许之阳翟,葛巾藜杖,日阅佛书,惟以专精神养寿命为事。
    元祐三年冬,君之弟朝散君通判蔡州,君自阳翟篮輿过之,逾月而去。将行,谓朝散君曰:“吾绝意世间事久矣,比阅簏中故人书札,见麻温故郎中昔所赠诗,怃然感心,不能自己。闻秦少游方为此郡学官,愿因弟丐一言,庶几异时有知我者。”余闻而叹之。昔马援南征,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日:‘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贏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跕跕墮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而君羸老疾病,卧于衡茅之下,气息奄奄仅属。既不求人知,人亦莫君知者。弟兄出处异矣!然以二马观之,二裴之事,孰为得失哉?麻君博雅君子,其所以称道君者,宜不谬。后之君子读其诗者,可以知君少时之志;而读余文者,可以识君莫年之心云。
注:跋尾,一种文体,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译文
    裴姓原先是秦姓的别姓,自汉以来,历代都有显扬的人,尤其在唐朝更是当世的有名望的家族,中书省下分管行政事务的五个部门中裴氏担任宰相的人,十个中有七个。裴氏做官的在这个时期最繁盛。晋公裴度实在是唐朝的第一等人。裴秀才是晋公裴度的嫡系子孙。年少致力学习,气势强劲,颇有做一番大事的志向。不久考进士但多次没有考中,于是哀叹说:“人生短促啊,怎么能因为这些小事耽误呢!”于是退居许地阳翟,穿着粗布衣裳住着拐杖,每天阅读佛书,只把专心修养身心作为大事。
    元祐三年冬天,裴君的弟弟朝散君任蔡州通判,裴君从阳翟乘坐轿子拜访他,一个多月才离开。临行的时候,对他的弟弟说:“我已经很久不过问世间的事了,等到阅读竹箱中先人的书信,看到了郎中麻温过去所赠诗,惆怅不已。内心感慨不能停止。听说秦少游正在这担任学官,希望通过你求得他一篇文章,或许他日能够有明白我的人。”我听说之后感叹不已。过去马援南征,对他的下属说:“我的堂弟少游,曾经因为我意气昂扬有大志而哀叹,说:‘人活一世,只要是衣食充足,能够乘着轻便的马车,驾着慢慢腾腾老马,担任郡掾吏,守着先人的坟墓,被乡里人称作善人,这样就可以了。致力谋求多余的东西,只不过是使自己受苦罢了。’当我在浪泊、西里,敌人还没有被消灭的时候,下面是水沟,上面是蒸腾的雾气,毒气弥漫,抬头就可以看到飞鸟坠入水中,躺在那想着少游平时所说的话,哪里有什么收获呢?”
    朝散君四十岁人官做了郎中,声名显扬,所谓功名富贵,大概不是容易衡量的。但是裴君身体衰弱年老多病,住在简陋的居室,气息奄奄勉强活着。既不求别人知道自己,别人也没有知道他的。兄弟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用二马这件事来看,二裴之事,谁能说得失是什么呢?麻君是个知识广博兴趣高雅的君子,他用来称赞裴君的话,应该不会有错。后来的君子读他的诗,可以知道裴君年少时的志向;而读我的文章的人,可以了解裴君晚年时候的心境了。

秦观《裴秀才跋尾》    


曹衍东《翠柳》
《新唐书·窦群传》
《南齐书·虞愿传》
韩日缵《甘霖亭记》
《大唐新语·狄仁杰》
《李使君》
《史记·田单列传》
《宋史·岳飞传》
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
《淮南子·人间训》
《醉书斋记》
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黄帝《金人铭》
《乞猫》
《雪涛小说·蛛与蚕》
雪涛小说之《甘利》
《青霞先生文集》序
《宋史·汪纲传》
《旧唐书·李憕传》
《明史·叶向高传》
《髯樵传》
《新唐书·王元知传》
《后汉书·刘宽传》
《明史·周忱传》
《新唐书·刘禹锡传》
《后汉书·范滂传》
《史记·儒林列传》
《燕喜亭记》
《后汉书·董卓列传》
《明史·袁珙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