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南齐书·荀伯玉传》

输入关键字:

《南齐书·荀伯玉传》


南齐书
原文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泰始初,随子勋举事。及事败还都,卖卜自业。
    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家事。武帝罢广兴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升明初,仍为高帝骠骑中兵参军,带济阳太守。霸业既建,伯玉忠勤尽心,常卫左右,加前将军,大见委信。时武帝在东宫,自以年长,与高帝同创大业,朝事大小悉皆专断,多违制度。左右张景真偏见任遇,又多僭侈。武帝拜陵还,景真白服乘画舴艋,坐胡床。观者咸疑是太子,内外祗畏,莫敢有言者。荀伯玉叹曰:“太子所为,官(太祖)终不知,岂得畏死,蔽官耳目!我不启闻,谁当启者!骁骑将军陈胤叔先已陈景真及太子前后得失,伯玉因武帝拜陵之后,密启之,上大怒。武帝东还,遣文惠太子、闻喜公子良宣敕诘责,并示以景真罪状,使以太子令收景真杀之。胤叔因白武帝,皆言伯玉以闻,太子左右以此深怨伯玉。武帝忧惧,称疾月余日。
   高帝临崩,指伯玉以属武帝。“此人事我忠,我身后,人必为其作口过,汝勿信也。”武帝即位,伯玉忧惧。上闻之,以其与垣崇祖善,崇祖田业在江西,虑相扇为乱,加意抚之,伯玉乃安。永明元年,与崇祖并见诬伏诛,而胤叔为太子左率。吕文显叹曰:“伯玉能谋太祖而不能自谋,岂非天哉!”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译文
    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祖父荀永,是南谯太守。父亲荀阐之,官任给事中。荀伯玉在宋朝做官,担任晋安王刘子勋镇军行参军。泰始初年,荀伯玉跟随刘子勋发动起义,等到起义失败后回到京都,占卜维持生计。 
    齐高帝镇守淮阴,伯玉担任冠军刑狱参军。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为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数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魏国果然派遣数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太祖(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断卦说不要动身前去,而明帝果然有诏恢复太祖本任官职,荀伯玉由此更被太祖当作亲信看待。后来伯玉跟随高帝回到京都,是奉朝请(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厚待遇)。高帝让他主管家里的事情。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给,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并说:“你就该这样做。” 
     升明初年,伯玉仍然担任骠骑中兵参军,带济阳太守。霸业已经完成,伯玉忠心勤劳尽心尽力做事。常常守卫在高帝左右。加前将军,很受高帝委任信赖。当时武帝还是太子,自认为年长,和高帝一起创下国家基业,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独断专行,经常违反制度。太子身边的人张景真很受武帝偏爱和重用,又奢侈无度。武帝拜陵回来。张景真穿着白服乘坐在小船上画画,坐在胡床上。看到的人都以为是太子,内外都敬畏,没有敢说的人。荀伯玉感叹说:“太子的所作所为,高帝终究不知道,怎么能因为怕死,使太祖受蒙蔽。我不禀报使太祖知道这些情况,谁来禀报(皇上)。”骁骑将军陈胤叔已经先将张景真及太子的过错陈述上去。伯玉趁去武帝拜陵之后,秘密启奏皇上,皇上非常生气。武帝拜陵回来后,皇上派文惠太子、闻喜公子良宣告皇上的诏书谴责太子,并且把张景真的罪状给武帝看。派人以太子的命令收押张景真然后杀了他。胤叔趁机告诉武帝,说都是荀伯玉让皇上知道了这些事。太子左右的人因此十分痛恨荀伯玉。武帝担忧害怕,称病一个多月。 
     高帝临死之前,指着伯玉嘱咐武帝说:“这个人侍奉我很忠诚,我死后,一定会有人找他言语上的过失,你不要相信。”武帝登上皇位,伯玉担忧恐惧,皇上听说了,因为他和垣崇祖交好,垣崇祖田业在江西,担心他们一起作乱,皇上特意抚慰荀伯玉,伯玉才安心。永明元年,和垣崇祖一起被诬告被杀了,而胤叔担任太子左率,吕文显感叹说:“伯玉能替太祖谋划却不能替自己谋划,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南齐书·荀伯玉传》    


《元史·太平传》
《元史·星吉传》
《元史·杨枢传》
《元史·叶李传》
《元史·曹鉴传》
《元史·李进传》
《元史·张孔孙传》
《元史·察罕传》
《元史·刘哈刺八都鲁传》
《元史·铁哥传》
《元史·按竺迩传》
《元史·申屠致远传》
《元史·王磐传》
《元史·刘好礼传》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
《元史·阔里吉思传》
《元史·孛鲁传》
《元史·崔彧传》
《元史·郭嘉传》
《元史·张昉传》
《元史·程钜夫传》
《元史·吕思诚传》
《元史·孔思晦传》
《元史·董文用传》
《元史·魏初传》
《元史·马亨传》
《元史·敬俨传》
《元史·丘处机传》(二)
《元史·丘处机传》
《元史·王都中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