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气质之性

输入关键字:

气质之性

与“天地之性”相对。宋理学家表达人性论之用语。张载《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王夫之注:“而此言气质之性,盖孟子所谓耳目口鼻之于声色臭味者尔”,指人之生理本能和欲望要求。后为程、朱袭用。朱熹谓“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朱子语类》卷四),性恶皆“气禀物欲之所为”(《玉山讲义》);因人之气禀有清浊昏明之异,故有智愚、贤不肖、尊卑贵贱之分。认为,孟子论性善,是言天地之性,而未言气质之性。荀子论性恶、扬雄论善恶混、韩愈论性三品,是言气质之性,而未言天地之性,皆各执一偏,宣称“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朱文公文集·答蔡季通》)。王廷相反对区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此儒者之大惑也”(《王氏家藏集·性辩》),“气外有本然之性,诸儒拟议之过也”(《慎言·君子篇》)。


【检索气质之性 ==>】 古籍全文检索:气质之性     全站站内检索:气质之性

朐衍之戎
胞人长
胞人丞
脉经
匍匐枝栽
勉益斋偶存稿
狭乡
狮子吼
狮子舞
狮子林电台
独化
独坐
独孤
独断
独山州
独山军
独木舟
独石口
独龙族
独乐水
独乐县
独立君
独吉义
独行狼
独松关
独轮车
独孤及
独孤信
独贵龙
独洛河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