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烂喉

输入关键字:

烂喉

    病名。见《烂喉痧辑要》。又名烂喉痧喉痧、疫喉痧、疫痧。常发于冬春之季。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密肌红,宛如锦纹。分散小粒者为痧。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喉痧正的》:“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猩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痧发透出则热减。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治法: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可用凉膈散;若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若见大便泄泻,则仍宗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宜升麻葛根汤加味;若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如清营汤等。外吹玉钥匙散;颈外肿痛者敷三黄二香散;其它针刺少商委中出血可泄热,漱口药更利于消肿止痛。本病相当于猩红热。



【检索烂喉痧 ==>】 古籍全文检索:烂喉     全站站内检索:烂喉
柴胡胜湿汤
柴胡养营汤
柴胡退翳丸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磁地黄丸
鸬鹚瘟
监仓之官
紧脉
紧唇
紧病
紧喉
紧痧
紧唇疮
紧喉风
紧按慢提
紧提慢按
逍遥丸
逍遥竹
党永年
党参新研究
哮吼
哮证
哮拔
哮喘
哮灵草
哺露
哺儿法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