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三叉凤尾蕨

输入关键字:

三叉凤尾蕨

药材名称三叉凤尾蕨

拼音Sān Chā Fènɡ Wěi Jué

英文名all-grass of Wallich's Brake

别名老泻风、凤尾草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西南凤尾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2m。根茎长,横走,先端有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纸质,近生,一型;叶柄长60-120cm,红褐色,粗大如指,腹面扁平,有浅纵沟;先端三叉状,中间1枚最大,有1个二回羽裂的羽片,两侧再分叉各具1个二回羽裂的裂片;中间羽片椭圆形,长55-70cm,宽22-30cm,先端尾状,单数二回羽状分裂;羽片约20对,互生或近对生,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呈尾状,羽状深裂,长14-16cm,宽2.5-3cm;裂片20-25对,镰形,边缘不育处有小钝齿,背面黄棕色节状短毛;叶脉羽状,侧脉二叉状,沿小羽轴两侧形成1行狭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沿裂片近中部的叶缘分布;囊群盖同形,全缘,膜质,黄棕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林下沟谷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根茎含蕨素(pterosin)B、C,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 palmi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地上部分含异蕨甙 (isopteroside)C、D,蕨甙(pteroside)D、Q,1R,2R,3R-1,3-二羟基-2,5,7-三甲基-6羟乙基-茚满烷-1-O-β-D-葡萄糖甙(1R,2R,3R-1,3-dihydroxy-2,5,7-trimethyl-6-hydroxyethyl-indane-1-O-β-D-glucoside)和3-羟基-6-羟甲基-2,5,7-三甲基-1-茚满酮(3-hydroxy-6-hydroxymethyl-2,5,7-trimethylindan-1-one)。

性味微苦;涩;凉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止痢;定惊;止血。主痢疾;小儿惊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微苦、涩,性凉。有清热止血的功能。用于痢疾、惊风及外伤出血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三叉凤尾蕨 ==>】 古籍全文检索:三叉凤尾蕨     全站站内检索:三叉凤尾蕨
脉学精华
脉要图注
脉逆四时
脉理正义
脉理存真
脉理求真
脉理宗经
脉象主病
脉象统类
脉简补义
脉影图说
脉阴阳俱浮
脉阴阳俱紧
脉学辑要评
脉要精微论
脉以胃气为本
脉诀刊误集解
脉诀四言举要
脉诀汇编说统
脉诀启悟注释
脉要图注详解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学入门四言举要
胫(jìng 竞)
胫毛
胫肿
胫骨
胫疽
胫阴疽
胫阴痈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