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糯稻根

输入关键字:

糯稻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糯稻根

药材名称糯稻根

拼音Nuò Dào Gēn

别名糯谷根、糯稻草

来源禾本科稻属植物糯稻Oryza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um.,以根状茎须根入药。夏秋两季(北方秋季)糯稻收割后,挖取根状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养阴,止汗,健胃。用于自汗,盗汗,肝炎。

用法用量1~3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糯稻根

药材名称糯稻根

拼音Nuò Dào Gēn

别名糯稻根须、稻根须、糯谷根、糯稻草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两季,糯稻收割后,控取根茎及须根,除去残茎,洗净,晒干。

原形态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性状性状鉴别 全体集结成疏松的团状,上端有分离的残茎,圆柱形,中空,长2.5-6.5cm,外包数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叶鞘;下端簇生多数须根。须根细长而弯曲,直径lm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表皮脱落后显白色,略具纵皱纹。体轻,质软,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少数残存,壁略木栓化,棕黄色。皮层宽广,外皮层细胞与表皮细胞上下交错排列;下方为I列小形木化厚壁细胞,4-6角形;其内为多列薄壁细胞,放射状排列;多数细胞分离解体,形成大的气腔,仅有细胞壁残存,近内皮层的薄壁细胞小,内皮层细胞的内侧壁加厚。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初生木质部多原型,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后生木质部有5个大导管,木纤维发达。髓部细胞壁厚,木化。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1g,加70%乙醇2ml,温浸30分钟,过滤。滤液供点样用,以果糖烯酸液对照。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板上,用乙酸乙酯-甲醇-乙酸-水(12:3:3:2)展开,以α-萘酚硫酸试液喷雾后加热显色,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应位置处显相同色斑。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捞出沥干水,初段,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段片或集结成疏松团状。根茎段呈圆柱形,黄棕色,直径3-6mm,中空。根段外表棕黄色或黄白色。体轻,气微,味淡。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性味甘;平

归经肝;

功能主治养阴除热;止汗。主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口渴咽干;肝炎;丝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场,15-30g,大剂量可用60-120g。以鲜品为佳。

临床应用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口渴咽干。糯稻根有一定的养胃阴、除虚热和止汗作用。对病后阴虚发热及肺痨蒸热盗汗者,尤为适宜。单用力薄,常随证配伍,如阴虚发热,口渴咽干者,配生地、麦冬地骨皮之类以养阴清热;自汗盗汗者,配小麦牡蛎之类以敛汗。《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配苡仁、白蔻陈皮谷芽,治胃弱食少;配黄芩白术能安胎。”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糯稻根 ==>】 古籍全文检索:糯稻根     全站站内检索:糯稻根
五粒回春丹
五兽三匮丸
五痫神应丸
五输配穴法
五癃津液别
五云子诊腹法
五色五味所入
五运六气详解
五运行大论篇
五脏六腑之海
五脏六腑图说
五脏传变皆痰
五脏苦欲补泻
五常政大论篇
五十三号大壮方
五风变成内障证
五芝地仙金髓丸
五胆偃月坠翳丸
支正
支节
支连
支饮
支沟
支咳
支膈
支嗽
支改斋
支秉中
支法存
支节烦疼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