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牛尾蒿

输入关键字:

牛尾蒿

药材名称牛尾蒿

拼音Niú Wěi Hāo

别名野蒿、茶绒、紫杆蒿、指叶蒿、水蒿、艾蒿、米蒿

出处牛尾蒿见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十二卷,云"牛尾蒿,初生时与蒌蒿同。唯一茎旁生横枝,秋时枝上发短叶横斜欹舞,如短尾随风,故俗呼以状名之。"观牛尾蒿,原植物与本品相一致。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牛尾蒿和无毛牛尾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emisia Wall. Ex Bess .[A. subdigitata Mattf.; Athomsonii C. B. Clarke ex Pamp.; A.subdigitata Mattf. Var .thomsonii (C. B. Clarke ex Pamp.) S. Y. Hu]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扎把晾干。

原形态1.牛尾蒿 半灌木状草本,高80-120cm。根茎粗短,有营养枝。茎丛生,紫褐色或绿褐色,纵棱明显,分枝长15-35cm或更长;茎、枝幼时被短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叶互生,上面微被短柔毛,下面较密,宿存;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大,卵形或长圆形,羽状5深裂,有时裂片上还有1-2枚小裂片,无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卵形,长5-12cm,宽3-7cm,羽状5深裂,裂片长3-8cm,宽5-12mm,先端尖,边缘无裂齿,基部渐狭成柄状,有小披针形或线形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指状3深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略短小,外、中层背面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半膜质;雌花6-8朵,花冠檐部具2裂齿,花柱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10朵,不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花柱短,先端2裂,不开叉。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2.无毛牛尾蒿 与正种的区别为茎、枝、叶背面初时被灰白短柔毛,后则无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山坡、草原、疏林下及林缘等地。

2.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河边、路旁、沟谷及林缘等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华北、西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表面黄褐色,紫红色,赭色、棕绿色,具纵棱,被稀疏绢状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中央有一个小圆形白髓或小孔。叶多皱缩,破碎;完整无缺叶;茎下部叶片3-5深裂;中、上部叶片3指状深裂至渐不裂。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头状花序皱缩;总苞片绿色,边缘有膜质;雌花位于边;两性花居中。花淡紫色至淡黄色。气微清香;味苦;微涩。

以茎紫红至铁锈色、叶淡绿色、花多者为佳。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圆形,边缘具波状棱脊多条。表皮细胞一列。皮层薄壁细胞3-10列,含色互块,棱脊下方厚角化。分泌腔类圆形,5-14个,直径25-75μm,沿皮层内侧排列成一圈,内含黄色透明物质。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幼茎成束,老茎成环带。中柱鞘纤维,壁甚厚,强木化。韧皮部较薄。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细胞径向排列成行。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圆形单纹孔明显,内含菊糖。

叶表皮表面观:脉上表皮长柱形或长多角形,平平排列;脉间表皮形状不一,胞壁呈波状弯曲;侧壁沟孔明显。非腺毛丁字形,稀有三叉形,臂长200-536μm或仅可见圆形毛基痕。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2-6个;止下表皮均有气孔或仅下表皮有分布鞋。

茎解离组织:中柱鞘纤维线形,两端渐尖或呈叉状,长400-804-1540μm,直径13-18μm,胞腔狭小,强木化。木纤维长梭形,端壁渐尖、急尖、斜尖或分驻,壁不甚厚,具斜形或圆形单纹孔,长268-536-810μm,直径13-28μm,网纹及孔纹导管直径25-56μm,网纹及孔纹导管直径25-56μm。管胞有网纹及孔纹。木薄壁细胞多样,端壁平截或一端斜尖或呈S形,侧壁平直,微斜尖或呈S形,侧壁平直,微波或呈螺旋状弯曲,多为圆形单纹孔,直径28-35(-40)μm。

化学成分全草含5,8 3′,5′-四羟基黄烷酮(5,8,3′,5′-tetrahy-droxyflavanone),5,8,2′-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5,8,2′-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烷酮(5,7,4′-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anone),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3-rham-noside), 3-(3-羟基苯氧基)-2-丙烯醛[3-(3-hydroxy)phenoxy-2-propenal],小麦黄素(tricin),2,5-二羟基桂皮酸乙酯(ethyl 2,5-dihydrox-ycinnamiate),8-羟基-6,7-二甲氧基香己精(8-hydroxy-6,7-dimethoxycoumarin),即是秦皮定(fraxidin),2,4-己二炔-l-酮(2,4-hexadiyn-1-one,α-及β-香树脂醇(amyrin),乙酸α-香树脂醇酯(α-amyrin acetate),白檀酮(α-amyrone),龙羁萜(fri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棕榈酸正丁酯(n-butyl palmitate)。又含挥发油,其中有近30种成分,经检出有效成分是D-匙叶桉油烯酸(D-spathulenol)。

药理作用牛尾蒿挥发油中的含氧化合物祛痰平喘作用显着,其中的D-匙叶枝油烯醇尤为有效。该化合物可增加小鼠酚红排出量(祛痰试验),祛痰强度是对照组的201%,还可以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的作用。牛尾蒿煎剂试治支气管炎、喉部粘膜发炎、轻度肺泡气肿等咳喘病畜,总有效率达98.3%。 D-匙叶按油烯醇的小鼠半数致死置为1.26±0.556g/kg可见该化合物不但平喘祛痰作用好,而且毒性小。

鉴别量化鉴别 (1)取本品花序干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白色颗粒状荧光。水提取液显柠檬黄色。乙醇提取液显乳白色荧光。

(2)取本品粉末少许升华,有白色结晶出现。

(3)取2%溴四氯化碳溶液1ml,加本品挥发油1滴,即脱色,再加1滴即迅速退至无色或略带黄色。

性味味苦;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杀虫。主急性热病;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鼻衄;血风疮;晓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熬膏涂。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牛尾蒿 ==>】 古籍全文检索:牛尾蒿     全站站内检索:牛尾蒿
柏白皮汤
柏茶
柏黛散
柏粉膏
柏蛤散
柏根散
柏公汤
柏桂生麦汤
柏桂汤
柏花丸
柏黄散
柏黄丸
柏灰散
柏煎丸
柏姜散
柏胶丸
柏连散
柏莲汤
柏棉饮
柏墨散
柏母丸
柏皮膏
柏皮散
柏皮汤
柏皮丸
柏仁散
柏石散
柏实散
柏术四制丸
柏术丸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