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绿豆芽

输入关键字:

绿豆芽

《中药大辞典》:绿豆芽

药材名称绿豆芽

拼音Lǜ Dòu Yá

别名豆芽菜(《本草汇言》)

出处《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种子经浸罨后发出的嫩芽

性味甘,寒。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甘,气寒。"

功能主治《纲目》:"解酒毒、热毒,利三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两。

注意姚可成《食物本草》:"脾胃虚寒之人,不宜久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绿豆芽

药材名称绿豆芽

拼音Lǜ Dòu Yá

英文名Mung Bean sprouts, Green Gram sprouts

别名豆芽菜。

出处出自 《本草纲目》: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但受湿热郁浥之气,故颇发疮动气,与绿豆之性,稍有不同。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绿豆Vigna radiata (L.)R.Wilczak的种子经浸罨后发出的嫩芽。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gna radiata (L.)R.Wilczak [Phaseolus radiatus L.;P.mungo auct.non L.]

原形态绿豆 一年生直立或顶端微缠绕草本。高约60cm,被短褐色硬毛。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9-12cm;小叶3,叶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长6-10cm,宽2.5-7.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长硬毛;托叶阔卵形,小托叶线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短于叶柄或近等长;苞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长硬毛;花绿黄色;萼斜钟状,萼齿4,最下面1齿最长,近无毛;旗瓣肾形,翼瓣有渐窄的爪,龙骨瓣的爪截形,其中一片龙骨瓣有角;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密被长硬毛。荚果圆柱形,长6-8cm,宽约6.mm,成熟时黑色,被疏褐色长硬毛。种子绿色或暗绿色,长圆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省区多有栽培。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胃;三焦经

功能主治清热消暑;解毒利尿。主暑热烦渴;酒毒;小便不利;目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捣烂绞汁。

注意姚可成《食物本草》:脾胃虚寒之人,不宜久食。

各家论述《纲目》:解酒毒、热毒,利三焦。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绿豆芽 ==>】 古籍全文检索:绿豆芽     全站站内检索:绿豆芽
百子建中丸
百足散
柏艾散
柏艾饮
柏白皮汤
柏茶
柏黛散
柏粉膏
柏蛤散
柏根散
柏公汤
柏桂生麦汤
柏桂汤
柏花丸
柏黄散
柏黄丸
柏灰散
柏煎丸
柏姜散
柏胶丸
柏连散
柏莲汤
柏棉饮
柏墨散
柏母丸
柏皮膏
柏皮散
柏皮汤
柏皮丸
柏仁散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