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丁榔皮

输入关键字:

丁榔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丁榔皮

药材名称丁榔皮

拼音Dīnɡ Lánɡ Pí

别名丁木树、白对节子

来源山茱萸灯台树属植物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以树皮入药。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筋骨痛,腰腿痛,肢体瘫痪。

用法用量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丁榔皮

药材名称丁榔皮

拼音Dīnɡ Lánɡ Pí

别名松杨木皮(《本草拾遗》)。

出处《陕西中草药》

来源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树皮。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晒干。

性味《本草拾遗》:"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主水痢,不问冷热,取皮煎令黑,服一升。"

②《陕西中草药》:"祛风止痛,通经活络。治筋骨疼痛,腰腿痛,肢体瘫痪。"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丁榔皮

药材名称丁榔皮

拼音Dīnɡ Lánɡ Pí

英文名Bark of Largeleaf Dogwood

别名松杨木皮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木来)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wida macrophylla (Wall.)Soja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切段,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5m。一年生枝赤褐色,疏生柔毛,有棱角。叶对生;叶柄长1.6-3cm,上面有浅沟,基部略呈鞘状;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8-16cm,宽4-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侧脉5-7对,弓状弯曲。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长8-9cm,宽9-11cm;总花梗红色,花小,白色至黄色;花萼裂片4,齿三角形,外面褐柔毛;花瓣4,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雄蕊4,花药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花柱短,棍棒表,宿存。核果球形,成熟时蓝黑以,核骨质,扁球形,两侧各有1条浇沟及6条脉纹。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利湿止泻。主筋骨疼痛;肢体瘫痪;痢疾;水泻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水痢,不问冷热,取皮煎令黑,服一升。2.《陕西中草药》:祛风止痛,通经活络。治筋骨疼痛,腰腿痛,肢体瘫痪。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丁榔皮 ==>】 古籍全文检索:丁榔皮     全站站内检索:丁榔皮
藿香托里散
藿香丸
藿香温胃散
藿香乌药散
藿香养胃汤
藿香饮
藿香饮子
藿香玉液散
藿香正气口服液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汤
藿香煮散
藿香左金汤
藿香左金丸
藿叶羹
藿叶散
咳喘丸
咳逆丸
咳特灵
咳哮宁
咳血丹
麻黄散
胜寒延嗣丹
桃核承气汤
虾蟆圆
萸连栀石丸
芨柏散
鸡艾汤
鸡白调散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