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丁癸草

输入关键字:

丁癸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丁癸草

药材名称丁癸草

拼音Dīnɡ Guǐ Cǎo

别名人字草、二叶人字草、苍蝇翼、乌蝇翼、铺地锦[广东]、老鸦草、金鸳鸯

来源为豆科丁癸草属植物丁癸草 Zornia diphylla (L.) Pers.,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长20~60厘米。根较粗壮,有分枝。茎丛生,无毛,披散或匍伏状。小叶双生,两枚叶片生于一个叶柄顶端呈人字形,故有人字草,二叶人字草之名;小叶片窄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厚纸质,长5-15毫米,宽2-4毫米,下部叶有时较长,叶片顶处有一小刺,全缘,下面疏被毛茸或无毛,具黑腺点;托叶卵状披针形,基部有长耳,上有数条明显的脉。自春至秋顶生总状花序,有花数朵,花下有大形卵状苞片2,基部有距,几将全花遮盖;花萼膜质,呈二唇形,有短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旗瓣宽阔;雄蕊10个,花丝连合为单体;花药有长短2种型式,子房无柄,花柱线形。荚果条形,有倒钩刺,具2-6荚节,每节有种子1粒。

生境分部生于田边、草地、斜坡或溪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和云南等省。

化学成分全草显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的反应。

炮制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解毒。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小儿疳积,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复方急性乳腺炎:丁癸草1~2两,鲮鱼1条(约2两左右)。水3碗,煎至1碗余,分1~2次服。

备注鲮鱼为鱼纲鲤科鲮属鲮鱼 Cirrhina molitorel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在珠江流域产量很高,为养殖鱼之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丁癸草

药材名称丁癸草

拼音Dīnɡ Guǐ Cǎo

别名人字草、苦地枕、铺地锦(《岭南采药录》),乌蝇翼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丁贵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铺地草、金线吊虾蟆(《广西中草药》),二叶人字草,苍蝇翼、沙甘里(《广东中草药》),一条根(《福建中草药》),乌龙草、红骨丁地青(《实用中草药》)。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豆科植物丁癸草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成一年生矮小,秃净草本。有时有一较粗的根状茎。茎纤细,分枝,披散或直立,高15~40厘米。复叶,互生;小叶2枚,生于叶柄顶端,披针形,长8~15毫米,有时可达2厘米,先端短尖;托叶卵状拉针形,基部着生处延生而成一距,有明显的脉数条。总状花序长2~6厘米,纤弱,有小花2~10朵,花黄色,为1对卵形的苞片所包藏,此苞片长约6毫米,基部着生处下延成一距;萼5裂,形小而薄,上面2裂片合生,侧面2片小,最下1片狭;花冠极突出,旗瓣圆形,翼瓣倒卵形或矩圆形,龙骨瓣内弯,短尖;雄蕊1束,花药2型;子房上位,无柄,有胚珠数颗,花柱线形。荚果由2-6个荚节所成,荚节圆形,通常有小刺。花期4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野地上。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性味甘,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温。"

②《本草求原》:"甘,平。"

③《广东中药》Ⅱ:"平淡,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瘀。治感冒,高热抽搐,腹泻,黄疸,痢疾,小儿疳积,喉痛,目赤,疔疮肿毒,乳腺炎。

①《岭南采药录》:"生肌,合诸疮口。"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小儿疳积,眼痛,喉痛,泄泻,疮疡,蛇伤,疔毒。"

③《野生药植图说》:"治癍痧症。"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去瘀消肿。治感冒,眼结膜炎,肝炎,胃肠炎,痢疾,小儿疳积,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⑤《实用中草药》:"解暑利尿。治水泻,疟疾。"

⑥《广东中草药》:"清肝热,消痰火,凉血去瘀。治肠痈,小儿高热抽筋,眼镜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鲜者2~3两);或捣汁饮。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复方①治黄疸(阳黄):丁癸草(干)五钱,生鱼一条。煎水服,每日一次。(《岭南草药志》)

②治中暑或食物所伤引起的腹泻:鲜丁癸草一至二两。洗净切碎,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白痢:鲜丁癸草五至八钱,水适量煎,调蜂蜜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小儿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钱,瘦猪肉二至四两,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喉头炎:丁癸草,调酸醋揉烂,放于口内含服。(《岭南草药志》)

⑥治大疮,散痈疽:丁癸草叶连茎,捣烂敷。(《岭南采药录》)

⑦治马嘴疔(生于上人中处者是):丁癸草叶,捣烂,加蜜糖少许敷。(《岭南采药录》)

⑧治痔疮:丁癸草四两,银花四两,苦楝皮四两。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内,乘热坐于盆上熏肛门,待水稍凉后,即坐于药水内浸洗,约浸半小时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岭南草药志))

⑨治竹叶青蛇咬伤:鲜丁癸草四两,捣烂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干品1~2两,鲮鱼1条(约2两重),水煎顿服或2次分服。治疗18例,均有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丁癸草

药材名称丁癸草

拼音Dīnɡ Guǐ Cǎo

英文名Herb of Twinleaf Zornia

别名人字草、苦地枕、铺地锦、乌蝇翼草、丁贵草、铺地草、金线吊虾蟆、二叶人字草、苍蝇翼、沙甘里、一条根、乌龙草、红骨丁地青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ornia gibbosa Spanoghe[Zornia diphylla(L).Pers.]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丁癸草,多年生小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分枝,披散或直立,无毛。小叶2枚,生于叶轴顶端,叶片披针形,长2-3.5cm,宽0.5-1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厚纸质,两边无毛;托叶狭披针形,基部有长约3mm的距。总状花序腑生,长2-6cm;花无梗;苞片2,盾状着生,革质,卵形,基部延伸成距,有明显脉纹,边缘有白色缘毛;花萼钟状,二唇形,有短柔毛;花冠黄色,极突出,旗瓣圆形,翼瓣倒卵形或长圆形,龙骨瓣内弯,短尖,雄蕊10,一体,花药二型;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线形。荚果不开裂,由2-6荚节组成,荚节圆形,有明显的细脉及侧。花期6-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少旱的山野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全草长20-40cm。根及根茎长圆锥形,黄色或灰黄色,直径约2mm。茎纤细,丛生,黄绿色或灰绿色,直径约1,无毛。小叶2,生于叶柄顶端,呈“人”字形,托叶细,卵状披针形。/小叶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灰绿色或灰白色,长5-15mm,宽2-3mm,先端处具一细尖刺,全缘,下面疏被茸毛或无毛,在放大镜下可见黑色腺点。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全草含香豆精(coumarin)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脾,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凉血解毒;除湿利尿。主风热感冒;咽痛;目赤;乳痈;疮疡肿毒;毒蛇咬伤;黄疸;泄泻;痢疾;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 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鲜草捣敷。

复方1、治黄疸(阳黄):丁癸草(千)五钱,生鱼一条。煎水服,每日一次。(《岭南草药志》)2、治中暑或食物所伤引起的腹泻:鲜丁癸草一至二两。洗净切碎,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3、治白痢:鲜丁癸草五至八钱,水适量煎,调蜂蜜服。(《闽南民间草药》)4、治小儿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钱,瘦猪肉二至四两,水炖服。(《福建中草药》)5、治喉头炎:丁癸草,调酸醋揉烂,放于口内含服。(《岭南草药》)6、治大疮,散痈疽:丁癸草叫连茎,捣烂敷。(《岭南采药录》)7、治马嘴疔(生于上人中处者是):丁癸草叶,捣烂,加蜜糖少许敷。(《岭南采药录》)8、治痔疮:丁癸草四两,银花四两,苦楝皮四两。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内,乘热坐于盆上熏肛门,待水稍凉后,即坐于药水内浸洗,约浸半小时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岭南草药志》)9、治竹叶青蛇咬伤:鲜丁癸草四两,捣烂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岭南采药录》:生肌,合诸疮口。2.《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小儿甙积,眼痛,喉痛,泄泻,疮疡,蛇伤,疔毒。3.《野生药植图说》:治癍痧症。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去瘀消肿。治感冒,眼结膜炎,肝炎,胃肠炎,痢疾,小儿甙积,毒蛇咬伤,跌打肿痛。5.《实用中草药》:解暑利尿。治水泻,疟疾。6.《广东中草药》:清肝热,消痰火,凉血去瘀。治肠痈,小儿高热抽筋,眼镜蛇咬伤。

临床应用对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干品1-2两,鲮鱼1条(约2两重),水煎顿服或2次分服。治疗18例,均有效。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丁癸草 ==>】 古籍全文检索:丁癸草     全站站内检索:丁癸草
斑茅
斑茅花
斑蝥
斑叶堇菜
斑叶兰
斑叶兰根
斑叶紫金牛
斑杖
斑竹根
斑竹花
斑竹壳
搬倒甑
板蓝根
半把伞
半边菜
半边风
半边莲
半边藕
半边旗
半边钱
半边山
半边苏
半春莲
半枫荷
半枫荷根
半枫荷叶
半截叶
半拉子
半蒴苣苔
半夏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