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地笋

输入关键字:

地笋

《中药大辞典》:地笋

药材名称地笋

拼音Dì Sǔn

别名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笋子、地蚕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水三七、野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根茎。秋、冬采挖。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泽兰"条。

化学成分泽兰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性味甘、辛,温。

①《嘉佑本草》:"温,无毒。"

②《救荒本草》:"味甘。"

③《纲目》:"甘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活血,益气,消水。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

①《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②《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

③《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笋

药材名称地笋

拼音Dì Sǔn

英文名Rhizome of Shiny Bugleweed, Shiny Bugleweed

别名泽兰根、地瓜儿、地瓜地蚕子、地笋子、地藕、野三七、水三七、旱藕

出处出自《嘉佑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笋和毛叶地笋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opus lucidus Turcz.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枯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 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良;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本变种与正种不同处在于:茎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节上密集硬毛;叶披针形,暗绿色,两商渐尖,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边缘具锐齿,并有缘毛。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形似地蚕,长4-8cm,直径约1cm。表面黄棕色,有7-12个环节。质脆,断面白色。气香,味甘。

化学成分1.葡萄糖(glucose),半服糖(galactose),泽兰糖(lycopose),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蔗糖(sucrose)[1,2],另含虫漆蜡(laccero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3]。

2.毛叶地笋 全草含挥发油和鞣质[4]。

性味味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益气利水。主衄血;吐血;产后腹痛;黄疸;朋肿;带下;气虚乏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涂。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2.《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

3.《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地笋 ==>】 古籍全文检索:地笋     全站站内检索:地笋
加味苇茎汤
加味胃苓半夏汤
加味胃苓汤
加味胃苓丸
加味温补通阳方
加味温胆汤
加味温风汤
加味温经汤
加味温清饮
加味温阳风心汤
加味温养汤
加味乌沉汤
加味乌金散
加味乌荆丸
加味乌梅四物汤
加味乌须固齿补肾方
加味乌药顺气散
加味乌药汤
加味吴茱萸汤
加味蜈蚣散
加味五宝丹
加味五痹汤
加味五黄锭
加味五积散
加味五积饮
加味五淋散
加味五苓散
加味五苓汤
加味五皮散
加味五皮汤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