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大风子

输入关键字:

大风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风子

药材名称大风子

拼音Dà Fēnɡ Zǐ

别名麻风子

来源大风子科大风子属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re ex Laness.和海南大风子H. hainanensis (Merr.) Sleum.,以种子入药。夏季采成熟果实,取其种子洗净,晒干。

毒性本品有毒,内服、外用常致恶心,呕吐,胸腹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病变。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胸腹疼痛,可用镇痛剂,溶血可口服硫酸低铁及注射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炮制大风子霜:取净大风子,去壳,碾碎,用吸油纸包裹,炕热或蒸热后,压榨去油,再研粉即得,可供内服。

性味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功毒,杀虫。用于麻风;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0.5~1钱。大风子霜多入丸、散剂用;外用大风子适量,研烂搽,或烧存性麻油调搽。亦可榨取大风子油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风子

药材名称大风子

拼音Dà Fēnɡ Zǐ

别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出处《本草衍义补遗》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成熟种子。4~6月采摘成热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1.5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侧脉8~10对。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联合,两面被长柔毛;花瓣5,卵形,红色或粉红色;退化雄蕊磷片状,线形,着生于瓣上,内部边缘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药外向,长圆形,花丝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圆柱状,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与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纺锤状体;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长硬毛,1室,具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8厘米,果皮坚硬。种子30~40粒,略呈多角体,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生境分部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台湾、广西有栽培。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产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区。

性状干燥的成热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性味辛,热,有毒。

①《纲目》:"辛,热,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热。"

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①《纲目》:"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②《医林纂要》:"行痰,杀虫,劫毒。用霜,亦可劫顽痰,行积水。"

③《国药的药理学》:"治象皮病。"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注意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复方①治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大枫子肉三十两,防风川芎各十两,蝉壳、羌活细辛、首乌、独活苦参当归牛膝全蝎黄芪薄荷各二两,白芷狗脊牛黄血竭各五钱。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进三次。(《解围元薮》大风丸)

②治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又治杨梅恶疮。(《岭南卫生方》)

③治一切疮疥脓肿等疮:大枫子肉;白矾(枯)各二两,真轻粉一两,为末。将柏油六两和匀涂之。(《疠疡机要》大枫子膏)

④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⑤治风刺亦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水调涂之。(《纲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寿域神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麻风

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②治疗荨麻

大枫子1两,大蒜5钱,捣烂,加水100毫升,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治疗50例,多数外搽1次即见效。

③治疗酒渣鼻

大枫子肉、胡桃肉、水银茶叶各等分。先将茶叶水银研合,大枫子肉与胡桃肉研碎,然后将4药混合研细,用麻油拌成糊状外用。每晨擦1次,治疗6例皆愈。但对汞剂有过敏史者忌用。用药量宜少,多则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则应停药,用2%硼酸水冷湿敷,内服维生素B、C,注射钙剂,皮炎愈后仍可继续治疗,但药量应再减少。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风子

药材名称大风子

拼音Dà Fēnɡ Zǐ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 Seed

别名大枫子、麻风子、驱虫大风子。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补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海南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2.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采收和储藏:10-12月,当树上部分果实的果皮裂开时,即可全部采收,摊放至果肉软化,去皮,将种子洗净,晒干。

原形态1.大风子 常绿乔木。树干直立,枝伸长。叶革质互生;叶柄长0.6-3cm;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cm,宽3-7cm,先端钝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花杂性或单性,1-数朵簇生,花径约2cm,花梗长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黄绿色,能育雄蕊5个,花丝短而肥厚,外轮雄蕊通常退化成鳞片状,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纺锤状体,子房卵形,被长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常成冠状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12cm,果皮坚硬。种子30-50颗,卵形,略呈多角体状,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2.海南大风子 乔木,高6-9m。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纸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长8-14cm,宽3-6cm,先端急短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纤细,每边7-8条。总状花序腋生,长1-1.5cm,无毛;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缘毛,雄蕊12,花丝疏被短柔毛,花药呈圆形,雌花:花被与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子房卵状椭圆形,密被黄色绒毛,1室,侧膜胎座5个,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质。内含种子约20颗,略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阴处及石灰岩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东南亚地区印度等国。

2.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多湿,怕霜冻,育苗期需60%-70%的荫蔽度,幼龄期适宜40%-50%的荫蔽度,开花结果期需阳光充足。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轻粘土栽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11月至翌年1月,采摘成熟果实,经6-7d沤软果肉,去皮洗净,阴干,瓶装或瓦罐装,2-3月升温时播种,播前经数分钟晒裂种皮,水浸24h,先在沙床上催芽,分批取发芽种子播于苗床,按行距20cm,粒距5cm点播,盖草保湿,同时搭荫棚。当苗高0.5-1m时,于雨季阴天或小雨天定植。

田间管理 幼树期间种有支架的豆类、瓜类等作物,可增加收益,还适当荫蔽。旱季注意保墒,施用水肥。雨季除草松土,施化肥、有机肥、压青等。注意修剪,形成好的树冠。

病虫害防治 大风子蛱蝶,幼虫咬食幼嫩枝叶,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

性状性状鉴别 (1)大风子种子略呈不规则卵圆形,或带3-4面形,稍有钝棱;长1-2.5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较小一端有凹纹射出至种子1/3处,全体有细的纵纹。种皮坚硬,厚1.5-2mm,内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与外表面凹纹末端相应处有一棕色圆形环纹。种仁外被红棕色或黑棕色薄膜,较小一端略皱缩,并有一环纹,与种皮内表面圆形环纹相吻合。胚乳肥大,乳白色至淡黄色,富油质;子叶2枚,浅黄色或黄棕色,心脏形;下接圆柱形胚根。气微,味淡,有油性。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足者为佳。

(2)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发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mm,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1)泰国大风子种皮全为石细胞,外层2-3列类图形或多边形,排列不甚整齐,壁较厚,有孔沟,含少数草酸钙棱晶,直径约30μm;中层为较厚的长条状石细胞层,径向紧密排列,彼此重叠,长约200μm,宽14-20μm,胞腔呈线缝状,沟纹细密;内层为10余列切向排列的长条形或一端稍尖,另端稍膨大的石细胞,长60-180μm,直径12-24μm,胞腔稍大或呈线缝状,孔沟明显。种仁外侧为4-5列红棕色扁平细胞,其内为胚乳组织,内含脂肪油等物质。

(2)海南大风子全为石细胞,外层3-5列类圆形或类方形,壁厚薄不一,有的含草酸钙棱晶;中层为2列长条形石细胞,径向排列,两端稍尖,长60-150μm,直径20-30μm;内层为10余列石细胞,类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直径20-80μm,壁厚薄不一,有的含草酸钙棱晶,孔沟明显,排列较疏松。种仁外为3-5列含棕色色素的细胞,内为胚乳组织。

化学成分大风子种子含D-果糖(D-fructose),D-葡萄糖(D-glucose),D-蔗糖(D-sucrose),乙基-β-D-呋喃果糖甙(ethyl-β-D-fructofuranoside),异叶大风于腈甙(taraktophyllin),表-异叶大风子睛甙(epivolkenin),环戊烯基甘氨酸(cyclopenten-ylglycine)及环戊烯脂肪酸(cyclopentenylfatty acid)。

药理作用种子中所含大风子油早已用于治疗麻风病,但因毒性大,疗效又不显着,现较少用。抗菌作用大风子油及其脂肪酸钠盐在试管中对结核杆菌及其他抗酸杆菌的抗菌作用比酚强100倍以上,对其他细菌则不敏感。大风子水浸液用平板稀释法,1:5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大风子油由于不易穿透细菌的胞壁,故对抗酸杆菌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强,而油的衍生物(大风子油全部脂肪酸的钠盐)却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1:100000浓度在体外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对感染结核杆菌的豚鼠有保护作用。大风子油及其衍生物对机体组织均有刺激性。

毒性毒性 肌肉注射大风子油产生严重刺激及疼痛,容易发生坏死,大风子酸乙酯引起者要轻得多。口服大风子油可引起呕吐,继续应用则可逐渐耐受。大风子酸乙酯则较易耐受。家兔和狗皮下及静脉注射次大风子酸钠或其乙酯,则可产生溶血性贫血、肾炎、蛋白尿、血尿、肝脂肪变性和消瘦。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性味味辛;性热;有毒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主麻风;杨梅疮;疥癣;痤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入丸、散,一次量0.3-1g。

注意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大风子,辛能散风,苦能杀虫燥湿,温热能通行经络,世人用以治大风疠疾,及风癣疥癞诸疮,悉此意耳。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大风子 ==>】 古籍全文检索:大风子     全站站内检索:大风子
骸关
墨义
墨斗草
墨鱼盖
墨柱根
墨子行气法
镇心
镇定
镇痉
镇潜
镇风汤
镇靖廓
镇江膏药
镇肝熄风
镇心定痫汤
镇逆白虎汤
镏洪
靠山
靠山红
黎民寿
黎豆藤
稻蘗
稻芒赤
稸(chù 畜)满
箴石
箭风
箭芪
箭风痛
箭头针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