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读医随笔

> 卷四证治类 病在肠胃三焦大气流行空虚之部与淫溢滞经脉膜络曲折深隐之部其治不同

病在肠胃三焦大气流行空虚之部与淫溢滞经脉膜络曲折深隐之部其治不同

虞天民曰∶水肿之病,因脾土气虚,肝木气逆,而水湿妄行也,虽有停痰留饮,实无郁积脱固,故参、术为君,佐以清金、利湿、去热,即有十全之功。彼黄肿者,或酒疸,或谷疸,沉积顽痰,胶固郁结于中,土气外溢而黄也。故以苍术、浓朴、香附陈皮之类,以平土气之敦阜;铁粉青皮之类,以平木气之横逆;加以曲 ,助脾消积。黄退之后,再用参、术,以收全功。此标而本之之治也。若二病互易而治,祸不旋踵。 胡玉海曰∶伤寒至舌苔黑,邪气已入太阴,可更衣散下之。服之,或一周时,大便无有不解者。如服到解而不解之时,肝脏已无粘滞,毒尽归于阑门,可即用大黄下之。何则?人之真阴藏于肝,大黄为脾经之药,必待毒不沾连于肝,方可用之。如此分其先后,则真阴不伤,元气易复也。按∶此必先用甘寒生津、活血之剂,清血分之热,使热毒浮载于空分,乃可随渣滓而俱下也。若毒在血脉,而攻其肠胃,则津气俱伤,血分之菀毒愈滞着无出路矣。肝即血分也,脾即肠胃也。 上二条,即气分、血分之辨也。病在气分,与在血分,其治自不可混。在气分者,其邪气虚悬,无所滞着,可以径汗、径下,邪气即随汗、下血出;若浸淫于脉络曲折之处, 滞不能流通,则必须提出归于气分,然后可以尽之,而不可径行迅扫也。其所以提归气分之法,有用缓缓撑托之法,屡使微汗,以渐达于表;有用滋血生津之法,使津液充盈,浮载邪气于表,然后一汗而尽之;有用轻轻攻下之法,屡使肠胃清空,膜络邪气逐节卸入肠胃,以渐而净;又有用酸涩收敛之品,于大黄芒硝、牵牛、巴豆之剂中,使肠胃四维膜络之邪,举吸摄出于空中,随渣滓而俱下也。有用补血益气之法以运之;有用破血化瘀之法以搜之。仲景以承气治燥屎,以抵当治蓄血;痘疹家谓用红花紫草,使血分松动而易透出。其义大可思也。 向来邪气入脏入腑之说,腑脏即气血之别名也。析而言之,有经络之气血,有脏腑之气血。 在经络之气分,为寒热走注;在经络之血分,为疼痛麻木。在腑,其神志清明;在脏,其神明昏愦也。夫邪气渍入血分,与血液合为一体,是血液之质必坏矣。治之 必通泄其既坏之血液,或有黄臭汗出。在经络者,或下污秽杂汁;在脏腑者,皆外邪之变乱血液也。若内伤之病,血液自坏,或为干结,外为枯痿,内为血痹;或为湿腐,外为痈疽,内为五液注下;或为泛溢,血化为水,变见腑肿,即血分水分是也。在经络犹有可治,在脏者,新血无从生,即败血无从去矣。总由气分之菀结太深太久,浊气无所泄故也。治之必用前节托补诸法,使邪能撑出气分,方有杀冀。盖血分之病,总以气分为出路也。

返回目录 >> 《读医随笔》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