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自我调养巧治病

>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癔病

癔病

癔病又名歇斯底里,是由气愤、惊恐、委屈、悲伤等精神因素的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精神障碍。多发生于青年女性。患者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感反应强烈,自制力差,易冲动,任性,烦躁,一旦受到精神刺激,就可犯病。癔病的表现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兴奋占优势的症状,如大哭或笑、激动、吵闹、胡言乱语、手脚挥动、哆嗦或四肢发挺、憋气等;二是抑制占优势的症状,如抑郁、情绪低落、闭目不语、失音、失明、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虽多,但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脏躁”、“郁证”的范围,乃因肝失条达,气机失调或痰蒙清窍,致哭笑无常、精神恍惚、不能自主等。 (一)心理调养法 由于本病多由精神刺激引起,所以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对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作格外重要。这就需要平时注意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做到遇事不惊,处事不乱,安排起居生活要有条理,同时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 在发病时,可用心理暗示法使病人情绪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在缓解期,患者应消除思想顾虑,本病并无神经系统或其他器官的器质性损害,只要注意调养,完全可以康复。患者可通过与他人诚恳交谈,摆脱思想束缚,使情绪平稳,同时可以通过静坐、散步等方法平定情绪,使心平气和,则病自消除。 (二)饮食调养法 宜进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银耳大枣莲子蜂蜜、麦片、粳米猪心猪肝、蛋类、瘦肉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腻煎炸之品。 食疗方四则: (1)萝卜捣汁,加姜汁少许,饮服。 (2)山药莲子、桂圆、红枣、糯米,煮粥服食。 (3)核桃、栗子松子仁等任意食之或与米煮粥服食。 (4)黄瓜(连皮)任意烹调,佐餐。 (三)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小麦60克,大枣14枚,甘草20克。先将小麦浸软碾碎、大枣浸泡后,入甘草共煮1小时,去甘草,吃枣喝汤,每日1~2次。或在上方基础上加百合20克,酸枣仁30克(打碎),煮后可加白糖服食。 (2)山药30克,芡实30克,枣仁10克,煮熟后可取汤饮,亦可加糖一起服食。 2.中成药方 (1)柏子养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或常打哈欠、叹息、失眠的患者。 (2)开郁顺气丸,每次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精神抑郁,胸闷胁胀,或咽堵、恶心的患者。 (3)丹栀逍遥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口干,或有头痛目赤、大便秘结的患者。 (四)针灸调养法 (1)针刺涌泉穴治疗癔病不语症的方法:取圆利针刺入1~2分,以短促的重刺激,并予捣动,捻转约1分钟左右,多数患者当时即能发单音词,如“麻”、“好”等,经过短时间则完全恢复正常。必要时隔1~2日再刺1次。 (2)针刺治疗癔病:取双侧人迎穴,患者取仰卧位,肩下置一小枕,充分暴露颈部。消毒后,缓慢进针,深约3~5分,待有麻、胀、酸等感觉,留针15~20分钟,同时进行语言暗示,以巩固疗效。 (五)推拿调养法 (1)发作时应急法:在癔病发作,患者出现四肢发僵或瘫痪,或出现失音,或失明,或闭目不语时,可用拇指对准天突穴,施力由轻到重,并辅以旋转按揉动作,指压时间以病人的反应而不同,可持续数秒钟。边压边给予语言暗示,见病人有皱眉、眨眼、转动身体,或想发声时,则放松指压,并同时令其咳嗽,或嘱其睁开眼睛,若患者能依暗示语言进行动作时,继续语言暗示或令其饮茶、喝稀饭之后,发作即告停止。 (2)缓解时调养法:患者仰卧,用指揉两侧太阳穴处,操作2分钟;用推法自头维穴经太阳穴至耳门穴为止,反复操作;用点按法自锁骨下气户穴起,向下逐点摩窗、乳根、期门、日月、腹哀、大横、腹结、腹舍至冲门穴止,每穴约1分钟;用指推前臂三阴经循行处,即曲泽至大陵,尺泽至太渊,少海至神门穴,反复操作,并点按内关和神门穴,反复施术2分钟;按揉足底涌泉穴,约2分钟。 患者俯卧,用揉摩法于背部操作,重点是膀胱经循行部位,点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志室、关元俞、膀胱俞等,最后拿肩井。

返回目录 >> 《自我调养巧治病》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