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子午流注说难

> 下卷 用针脉法

用针脉法

灵枢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脉法繁多.用针者以六字概括.曰缓急大小滑涩(一).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而少气.微有寒.六脉主五脏诸病.详见经文.不繁赘.惟小脉不可针.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盖阴阳虚实互有盛衰者.则补之泻之.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人迎大寸口一倍二倍三倍.则三阳气盛.当泻三阳而补三阴.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则三阴气盛.当泻三阴而补三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此补泻寒热之正法也.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调和营卫之常法也.如久病阴阳血气皆不足.人迎寸口脉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药以调之.则慎用针.再者.藏气有绝于内外之分.绝于外者.则脉去而不来.金匮云.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或来而无去.尺中无脉.此藏气将绝之脉形.如不诊其脉而妄针之.下针即死.其死者有躁静之分.躁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外.其脉去而不来.医者以手按尺脉.则寸关之脉全无.手足厥逆.四末本输诸井已无所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转注之道已绝.藏真之气.不得天气谷气入而合之.则藏之气暴露于外.以致其脉去而不来.不用针亦将死之候.针之即死.其死也躁动不安.盖因藏真之气尽量泄于外也.是谓逆厥.静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内.其脉来而不去.医者以手按寸.则尺关之脉全无.张口短气.吸而难入.盖藏真之气将绝.虽有天气谷气欲补充之.亦无能为力.不用针亦将死之候.针之即死.盖藏真之气先竭而妄针之.重竭其外来之气.其死也静.是谓重竭.取五脉者死.其义有二. (一)五里脉.尺动脉在五里.为五 之禁.盖五脏之真气.尝赖六腑水谷之气以养之.五里乃手阳明之要穴.如藏气已损而妄针之.则六腑水谷之气补充五脏之要道隔绝.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即此义也. (二)五脏之气绝而各有脉形.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四季脉代(二).但弦无胃曰死.如按琴瑟.但钩无胃曰死.前曲后居.如操带钩.但毛无胃曰死.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但石无胃曰死.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代无胃曰死.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以上五脉.不可用针.仲景云.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调以甘药之正义.然次条释脉末语云.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经定为死脉.贤如仲师.对此脉之断语.难治之上.加一必字.与不可治之死证.相去几希.恶可用针乎.

返回目录 >> 《子午流注说难》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