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针灸学

> 第四章 刺灸法 五、头针疗法

五、头针疗法

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一种疗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人之手足三阳经以及督脉,均上行头部。因此,针刺头部的有关刺激点,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调整脏腑、躯干和四肢的功能。 1.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图10-83)。 眉枕线: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图10-83)。 (1)运动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图10-84)。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2)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图10-85)。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部、颈顶部疼痛和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 (3)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图10-85)。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4)晕听区: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主治: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症。 (5)言语二区:位于顶骨结节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图10-85)。 主治:命令性失语。 (6)言语三区: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的水平线(图10-85)。 主治:感觉性失语。 (7)运用区:位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图10-85)。 主治:失用症。 (8)足运感区;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的水平线(图10-86)。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 (9)视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1厘米,向上引平行平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长线(图10-87)。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3.5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图10-87)。 主治: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等。 (11)胃区:位于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图10-88)。 主治:胃痛及腹部不适等。 (12)胸腔区:位于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引2厘米长直线(图10-88)。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13)生殖区:位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图10-88)。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2.适应范围 头针主要适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此外,还可治疗眩晕、腰腿痛、夜尿 等。目前,在头针治病的基础上又创造的头针麻醉,已经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如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等。 3.操作方法 按照病情刺激区,采用坐位或卧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用26-28号、1.5-2.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用夹持进针法刺入帽状腱膜下,达到该区的应有长度后,要求固定不提插,捻转时用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身左右旋转,每次2-3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捻针时或间隔时都要嘱咐患者或其家属协助活动肢体,加强对患肢功能的锻炼。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两次即可起针,起针后用于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瘫痪病人一般每日或隔日针一次,连续10-15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再开始下一疗程。 4.注意事项 (1)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进行头针治疗。 (2)如患者并发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3)由于捻转时间较长,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以防止晕针。 (4)头部针刺易于出血,起针时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并注意局部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返回目录 >> 《针灸学》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