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医经原旨

> 卷六疾病第十三 伏梁

伏梁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按,抑也。切按之者,谓过于妄攻也,故必致死。)何也?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病连居三阴、冲、带之间,裹大脓血而伏于肠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致生膈胃间痈疡也。)此久病也,难治。(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积既久,根结日深,故不易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在下者其势犹缓,故为从。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又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然此既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文又云“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是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也。)勿动亟夺。(动,动大便也,夺,夺土郁也。皆下之之谓。言勿得妄攻而数夺其胃气,不及于病,徒伤无益也。)有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此亦在冲脉之分,而结于脐腹者也。冲脉之在上者,出颃颡,循背里;在中者,挟齐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间,故其为病如此。)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风根,即寒气也,如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肓之原在齐下,即下气海也,一名下肓,谓之脖 者即此,今病在冲脉,则与大、小肠相附,而当气海之间,故其为病如此。)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不当动而妄下之,则反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于下,而水道为之不利也。)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积不在中而在胁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则胁满、气逆、喘促、息难,故曰“息积”。今人有积在胁之下,俗名为痞者,其即此症,惟小儿为尤多,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胳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为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饮食过伤,脾不及化,则余气留滞而结聚于此,其根正在胁间。阳明病剧,则上连于肺,此其所以为息积也。)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积不在胃,故不妨于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泻胃气,故必渐次积为导引,久久行之,以开其滞,仍用药饵以和其气,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专恃于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可见治之不易也。)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尺脉数甚,阴邪有余,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见,筋脉拘急而形色外见也。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疹筋者,病在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故尺脉数甚则候当在腹。腹者,太阴、阳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乃木贼伤脾之病也。若其色见白黑,则阳气内亏,病为尤甚。)

返回目录 >> 《医经原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