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仙传外科集验方

> 叙论痈疽发背第一

叙论痈疽发背第一

外科冠痈疽于杂病之先者,变故生于顷刻,性命悬于毫发故也。夫痈疽之名,虽有二十余证,而其要有二。何则?阴阳二证而已。发于阳者,为痈、为热、为实;发于阴者,为疽、为冷、为虚。故阳发,则皮薄、色赤、肿高,多有椒眼数十而痛。阴发,则皮浓、色淡、肿硬,状如牛颈之皮而不痛。又有阳中之阴,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若赤而不燥,欲痛而无脓,既浮而复消,外盛而内腐。阴中之阳,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内实烦闷。阳中之阴,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而又有阳变而为阴者,草医凉剂之过也。阴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然阳变阴者,其证多,犹可返于阳,故多生。阴变而阳者,其证少,不复能为阳矣,故多死。然间有生者,此医偶合于法,百中得一耳。所谓发者,积于中而发于外也。大抵人之一身,皆本于五脏;五脏之气,皆禀于胃气。胃为五脏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气。脾生肌肉,胃气传五脏而行血脉,以经络一身,而昼夜一周。虽痈疽有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其因有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候于人迎。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也。外因候于气口,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也。人迎气口之脉和平,则为不内外因也。其原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爆、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以此五者为邪气郁于胃中,胃气盛而体实,则邪气相搏而流注于经络,涩于所滞,血脉会聚,壅结而成痈。胃气弱而体虚,则邪气盛而宿于经络,凝涩流积,血脉不潮,内腐而成疽。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谷;外貌如钱,里可着拳;恶毒脓管,寸长深满;脓血交粘,用药可痊;臭秽无丝,血败气衰;阳绝阴盛,神仙难医。医之用药,当量人虚实,察病冷热,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后治之,使内外相应,不可一概而论。如病发于阳而极热,则当有顺其气,匀其血。气顺则阳气宣通而不滞,血匀则血脉流动而自散。盖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病者自安。外则用凉药而蠲之,热盛则血得凉而易散,不散,则热已痿而血凝于凉。此阳变为阴之渐,乃坏烂之根也。急归温凉以治之,解其外攻四围之血路,出其中间已成之脓毒,然后根据法以收其功也。如病发于阴而极冷,则内用平补之药,以宣其气,滋其血,助其元阳,从其脾胃,待其饮食进,精神回,然后顺气匀血如常法。外因热药,以潮会一身之气血,回死肌,拔毒瓦斯,然后用温药以散之。其极冷者,而又为凉药所误者,不得已于三建而回阳,则病必不出,再作,方为佳。此阴变为阳之候,更生之兆也。若内阳不回,外证不见,是为独阳绝阴,不可为矣。盖阳者气也,阴者血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气不运而血死,血死则肌死,肌死则病死矣。冷证则用热药者,不过行其气血也。盖血气遇热则行,遇凉则止也。虽然,冷热之药用之固妙,尤当先乳香、豆粉救其心,护其膜。盖心为一身之主宰,膜为五脏之囊橐。病之初发,毒必上攻心胞络,故先呕逆而后痈疽,或先痈疽而后呕逆者,胞络根于心也。苟治之不早,则心主受毒。神无所舍,元气昏瞑矣。病之初发,毒必旁腑肌肉,苟治之不早,则毒瓦斯透膜。膜透则元气泄,脏腑失养,精神枯槁,脉坏绝矣。故病至盛而生者,内见五脏而膜完全者也。亦有至微而死者,肌肉未溃,而膜先透者也,此救心护膜所以为第一义欤。是方乃遇神仙秘授神圣工巧,不可具述,非寻常草医,一草一木、一针一刀之比,得其要者,宝之宝之。

返回目录 >> 《仙传外科集验方》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