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外科证治全书

> 卷一 痈疽证治统论

痈疽证治统论

问曰∶痈疽何为而发也。答曰∶人之一身,气血而已,非气不生,非血不行。气血者,阴阳之属也。阴阳调和,百骸畅适,苟六淫外伤,七情内贼,饮食不节,起居不慎,以致脏腑乖变,经络滞隔,气血凝结,随其阴阳之所属,而攻发于肌肤筋脉之间,此痈疽之所以发也。 曰∶然则痈疽有别乎?曰∶痈者,壅也,邪热壅聚,气血不宣,其为证也为阳,属六腑,高肿其为证也为阴,属五脏,漫肿色白,坚硬木痛,而其发也必缓,故所患深沉而难疗。此痈疽之所以别者然也。曰∶然则其治之也当若何?曰∶初起者,审其证而消之;成脓者,因其势而逐之;毒尽者,益其所不足而敛之,此治痈之大旨也。于是乎未出脓前,痈则宣其阳毒之滞,疽则解其阴寒之凝;已出脓后,痈则毒滞未尽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温。即患阴疽,虽在盛暑之时,必用辛热之剂,以助阳气;如生阳痈,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寒凉之剂,以泻火邪,不拘盛暑严寒,但当舍时而从证也。曰∶然则视其外即可知其内欤?曰∶吾闻之,医者意也,有诸内则形诸外,故四诊为医家辨证之筌蹄,而望居其一。是以外科之证,形色可凭,善恶可准,一定而不移,显然而易见,非若伤寒证有传经之变也。盖色红 痛者,实热壅聚也;色白阴痛者,虚寒沮逆也;憎寒发热者,表邪未解也;口渴便秘者,里邪未通也;红活高肿者,气血拘毒于外也;白塌漫肿者,气血冰结于内也;根红散漫者,气虚不能摄血紧附也;不痛坚硬者,血凝不能附气流行也;外红里黑者,毒滞不化也;紫暗不明者,胃气大伤而肌肉死败也;按之陷而不即高,顶虽温而不甚热者,脓尚未成也;按之随指而起,顶已软而热甚者,脓已灌足也;脓色浓浓者,气血强旺也;脓色清淡者,气血衰弱也。诸如此类,审其外,悉其内,按其委,溯其源,此所谓望而知之者也。曰∶然则疮疥之与痈疽同乎否,有不发为痈疽而发为疮疥者何也?曰∶人之躯壳,计有五层,皮脉肉筋骨也。发于筋骨间者,疽是也;发于脉肉间者,痈是也;发于皮腠间者,疮疥之属是也。大抵营卫不足,湿热邪风,肥甘浊气,淫于肌肤,留滞不散,则疮疥所由生。或痒或痛或脓或水,名类颇多,治法不一.热则凉之,湿则利之,虫则杀之,风则散之,燥则润之滋之。更宜戒沐浴,以避湿气,忌浓味以清营卫,而疮瘥矣。此所以较痈疽之证治,有大同而小异者焉。噫!人能慎养,气畅血盈,不使形体有衰,则痈疽疮疥从何而发?苟或不然,百病丛生,又岂惟痈疽疮疥而已哉。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非虚

返回目录 >> 《外科证治全书》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