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外科理例

> 卷六 脱疽一百十九

脱疽一百十九

(丁生手足指。或足溃而自脱。故名脱疽。有发于手指者。名蛀节。丁重者痛者。除湿攻毒。更隔蒜灸至不痛。痛或不痛者。隔蒜灸。更用解毒药。若色黑急割去。速服补剂。庶可救。黑延上者不色赤 痛者。托里消毒更兼灸。作渴者。滋阴降火。色黑者不治。 一人足指患此。 痛色赤发热。隔蒜灸之。更以人参败毒散去桔梗。加金银花白芷大黄二剂痛止。又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银花。数剂而平。(此凭症也。) 一人年逾四十。左足大指赤肿 痛。此脾经积毒下注而然。名曰脱疽。喜色赤而肿。以败毒散去人参桔梗。加金银花白芷大黄二剂。更以栝蒌金银花甘草节四剂顿退。再以十宣散去桔梗、桂。加金银花防己数剂愈。 一人患此。色紫赤不痛。隔蒜灸五十余壮。尚不痛。又明灸百壮方知。乃以败毒散加金银花白芷。数剂而愈。 一膏粱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脚 痛。孙真人曰。脱疽之症。急斩之去。毒延腹必。色黑不痛者亦不治。喜其饮食如故。动息自宁。为疮善症。遂以连翘败毒散(二六)六剂。更以金银花、栝蒌、甘草节二十余剂。患指溃脱。更以芎、归、生、 、连翘金银花白芷二十余剂而愈。次年忽发渴。服生津等药愈盛。用八味丸而止。 大抵此症。皆由膏粱浓味。或房劳太过。丹石补药所致。其发于指。微赤而痛可治。治愈。急斩去之。庶可保。否则不治。色紫黑。或发于脚背亦不治。或先渴而后发。或先发而后渴。色紫赤不痛。此精气已竭。决不可治。 一刍荛左足指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指黑。五日连足黑冷。不知疼痛。脉沉细。此脾毒所致。进飞龙夺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黑肉。割后骨始痛。可救治。以十全大补汤而愈。(此因症肉黑知为毒盛。不在于脉也。) 盖死肉乃毒瓦斯盛拒截荣气所致。况至阴之下。血气难达。经曰。风淫末疾是也。向若攻伐之。则邪气乘虚上侵。必不救矣。 一人足指患之大痛。色赤而肿。隔蒜灸之痛止。以人参败毒散去桔梗。加金银花白芷大黄而溃。更以仙方活命饮而痊。(此凭症也。) 此症情势虽小。其恶甚大。须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杀其毒。此症因膏粱浓味酒渴者。皆肾水涸、不能制火故也。初发而色黑者不治。赤者水未涸尚可。若失解其毒。以致肉死色黑者。急斩去之。缓则黑延上足必死。而患不问肿溃。惟隔蒜灸有效。亦有色赤作痛溃者。元气未脱易治。夫至阴之下。血气难到。毒易腐肉。药力又不易到。况所用皆攻毒之药。未免先干肠胃。又不能攻敌其毒。不若隔蒜灸。并割去。最为良法。孙真人云。在指则截。在肉则割去。即此意也。 一人足指患之。色黑不痛。令明灸三十余壮而痛。喜饮食如常。予谓急割去之。速服补剂。彼不信。果延上。遂致不救。 一人脚背患之。色黯而不肿痛。烦躁大渴。尺脉大而涩。此精气已绝。不治。后殁。 又有手指患此。色黑不痛。其指已死。予欲斩去。速服补药。恐黑上臂不治。彼不信。另服败毒药手竟黑。遂不救。 一人足指患之。色紫不痛。隔蒜灸五十余壮。尚不知痛。又明灸百壮始痛。更投仙方活命饮四剂。乃以托里药溃脱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脚背患此。赤肿作痛。隔蒜灸三十余壮痛止。以仙方活命饮四剂而溃。更以托里消毒药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足指患之。色赤 痛。作渴。隔蒜灸数壮。以仙方活命饮三剂而溃。更服托里药。及加减八味丸溃脱而愈。 一妇修伤次指。成脓不溃。 痛至手。误敷冷药。以致通溃。饮食少思。彼为毒瓦斯内攻脉沉细。此痛伤胃气而然。遂刺之。服六君子加藿香当归。食进。更以八珍汤加黄 。白芷桔梗。月余而愈。(此凭症脉也。) 一人伤拇指。色紫不痛。服托里药。及灸五十余壮。作痛。溃脓而愈。(此凭症也。) 一幼女因冻伤两足。至春发溃。指俱坏。令取之。服大补药而愈。(此凭症也。) 一女患嵌甲伤指。年余不愈。日出脓数滴。予谓足大指乃脾经发源之所。宜灸患处。使瘀肉去。阳气至。疮口自合。否则不治。彼惑之。不早治。后变劳症而殁。 盖至阴之下。血气难到。女人患此。多因扎缚。致血脉不通。或被风邪所袭。则无血气。遂成死肉。惟当壮脾胃。行经络。生血气则愈。有成破伤风。以致牙关紧急。口眼 邪者。先玉真散(百二三)一二服。然后投以生血通经则可。

返回目录 >> 《外科理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