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三指禅

> 卷二 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

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

失血之症有四∶从齿失者,曰齿衄;从鼻失者,曰鼻衄;从咽失者,曰呕血;从喉失者,曰咳血、曰咯血、曰吐血、曰唾血。失血则一,而轻重攸分。最轻者齿衄,足阳明胃脉循鼻入上齿,手阳明脉上颈贯颊入下齿,二经热盛,其循经之血从齿溢出。血路一通,即无热,亦时常而来,于体无伤,不必以药治者也。稍轻者鼻衄。凡经之上于头者皆下通于鼻,少阳之脉上抵头角,太阳之脉上额交颠,阳明之脉上至额颅。其血之循于经者,随气周流,走而不守,三经为热所逼,血即从鼻而漏。以童便引热下行,茅根清胃降火,其血立止。至于漏血过多而无休者,则不责之血热,而责之气虚。有形血,一时所不能滋;几希之气,速当挽回,急用参补气以督血(经验方∶黄 一两、秦归三钱,姜枣引),补气以摄血,补气以生血。虽气息奄奄,亦可回生。 彼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瘟疫鼻衄,名曰外溃,毒从血减,不必止血,亦不必再议下。经络分明,见其症,即可以用其药也。稍重者呕血,即在胃腑矣。贮积日久,郁而上呕,多则盈盆盈碗,聚则成块成堆。或一月一呕,或间月一呕,或周年一呕。未呕之先,郁闷难安;已呕之后,神清气爽,但得血路通利,有呕至耄耋而无伤者。以恐血阻吸门(急备方∶用纸捻刺鼻中,得嚏则通),登时至毙,方书积案,从未有发明其义者。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血易为之聚,人而饮食煎熬,停留瘀血,结成窠臼,久则相生相养,习以为常,如蚁之有穴,鱼之有渊,生生不已。补之,愈足以滋其党;凉之,徒足以塞其路。辗转图维,惟三七郁金,以破负固之城;淮膝、大黄,以开下行之路(悬拟方∶三七郁金牛膝大黄、归尾、桃仁枳实、炼蜜为丸)。扫除而荡涤之,庶有瘳焉。常见山居之民,采草药以治血,遇是症得愈者居多,草药之性,无非破血之品,有明征矣。最重者吐血、咳血、咯血、唾血。致病之舋,原不一端;发病之源,总归五脏。脏者,藏也,所以藏其血以养神、养魂、养魄、养意、养精与志也。心不主血,则神为之消散,脾不统血,则意为之惝恍,肝肺不归血,则魂魄为之飘荡,肾不贮血,则精志为之梏亡。一滴之血,性命随之,全凭脉息以决吉凶。脉而虚弱,火犹未发,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枣仁、龙眼肉、黄 、秦归、远志木香、炙草、姜枣引)、养营汤(人参白术、黄 、炙草、陈皮肉桂、秦归、熟地、五味、茯苓远志、酒芍、姜枣引),俱能奏效;脉而洪数则内火炽矣,火愈炽而血愈亡,血愈亡而阴愈虚,故曰阳邪之甚,害必归阴。当此之时,寒凉适足以伐五脏之生气,温补又足以伤两肾之真阴,惟以寒滋其阴而养其阳(同痨伤论),血或归其位耳。又有一种,五脏为内寒所侵,血不安位而妄行者,脉虚而迟,非附子干姜,不足以祛其寒而温其经(经验方∶附片、干姜、黄、白术、秦归、炙草、建元、南枣引),此百中仅见一二者。至于外寒犯乎五脏,扰血逆上者。脉浮而紧,惟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分,麻黄、黄、甘草白芍一钱,人参麦冬三钱,五味五粒,当归五分),可以攻其寒而安其血。此亦血症之常事,甚无足怪。所以五脏之血,必诊脉而后能决也。综而计之,譬之军伍,齿衄、鼻衄,巡哨之士卒也;呕血,护卫之士卒也;咳、吐、咯、唾之血,则守营之士卒也。巡哨之士卒可失,即护卫之士卒可失,而守营之士卒,断不可失者也。经四十载之推求,而血症了解,阅千百人之性命,而血路敢详。 (司马刘芹藻,忽患失血,气喘,脉虚而迟,重用附子干姜,黄 ,立愈。由是留心医学,讲解《灵》、《素》、《难经》。)

返回目录 >> 《三指禅》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