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内经评文

> 卷四 脉度第十七

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手足各以六阴六阳纪数是各经左右两脉气行有先后矣而跷脉阴阳只叙其一此事乃本经中一大疑团也)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以上为第一节论脉度而以治法束之是实发题面之文)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此热盛灼津而血涩者也)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以上为第五节是接发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之常变也)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之.岐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以上为第二节是接叙跷脉之起止以补首节未尽之义也)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以上为第四节因上编营气内注只言五脏不及六腑而疑之也)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以上为第三节即第二节之尾也) 词气圆润静雅.足供揣摩.独怪承接有于理解难通之处.僭拟移置分注篇中.以俟高明指正.

返回目录 >> 《内经评文》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