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内经博议

> 卷之一人道部 五脏苦欲论

五脏苦欲论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欲 .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而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五脏苦欲药味补泻.前人王好古有论.然凿住药味.胶柱鼓瑟.其于五脏之性情.五味之即泻即补未之知也.夫肝为少阳木.其性疏达而不能屈抑.故常过中而苦急.急则以刚乘刚.其发暴怒.故不耐郁而欲散.苦急欲散者.肝之性情也.甘味性和而缓.肝急得之.可以平其中.而制其有余.故当甘以缓之.辛味发散.与肝同性.为肝之所欲.故当辛以散之.然肝既欲散.而辛适投其所欲.是不唯散之.正以补之矣.故曰以辛补之也.酸为木之本味.而云泻之者.盖以酸先入肝.故即借其先入之势.以巽入而渐以敛焉.则木不急而肝可和.故谓之泻也.甘缓酸泻者.皆以制其有余.甘以缓其前.酸以泻其后.辛散辛补者.皆以益其不足.散以充其力.而去其郁.补以顺其性.而养其神.此调肝之法也.心为太阳火.其用则明.其官则思.而每苦离照之不充.是以病常苦缓.治之者.以酸味饮之.使安于内而不外驰也欲者.思虑之极.猝难安妥.每喜和靖以镇之.咸.水味也.能济火之有余.故当咸以 之.心 .而后心不虚.是即咸能补之也.甘泻者.以其神用不休.乃以甘性之和缓.即用其神而休之.故曰甘能泻之也.盖神明之用.常见不足.苦缓欲 者.皆不足之为也.酸收咸 者.皆补心之法也.故即甘之为泻.亦不过少为缓之.以使神明之克安.而要非实有事于泻也.脾为土德喜燥.而主乎健运.故常苦湿.苦能下滞.滞去则湿去也.土性乎奠而和缓故欲缓.维稼穑作甘.是其本性.故甘可用以缓.亦可用以补也.甘以益其元.苦以散其滞.是之谓苦泻甘补也.肺主治节.得职则其气下行.失职则其气上行.故苦气上逆为火.苦性清寒而能下.故泻之以苦.肺金居上.其性常散而不能聚.故欲收.惟酸味能收.以此收之.自使清肃之令.底于容平.此以酸收.即以酸补也.盖苦气上逆.为肺气上不足.苦泻其火.所以制外来之侮.酸收且补.所以益不敛之金.若本家自壅.则直以本金之辛味而泻之可也.肾主藏真水.而行客水.燥则真水自病.故苦燥.辛以润之者.辛为金味.金能生水而兼溢.又能活水也.然肾虽得润.而或肾气不坚.则与客水相汨.势必使相火煽.而精不守.此蛰藏之本.所以必欲其坚也.苦之性味寒而且清.寒能静龙火之出入.清能别淄渑之本源.故苦之味可以坚可以补也.王氏谓无泻法.则本经以咸泻之之谓.何不知肾司行水.客水不行.则真水不藏.古方补肾填精.必兼行水之品.有补必有泻也.唯不护其精而泻之.乃为不可耳.但肾家有水火二守.水减则火炎.火衰则水泛.燥与不坚.两病俱甚.则壮水之主.与益火之源.乃治肾之要也.

返回目录 >> 《内经博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