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脉诀汇辨

> 卷三 微脉(阴)

微脉(阴)

体象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微之为言,近于无也。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萦萦如蚕丝。”状其细而难见也。古人“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八字,真为微脉传神。 主病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虚忧惕。微在左关,寒挛气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 右寸微者,中寒少气。微在右关,胃寒气胀。右尺得微,阳衰寒极。 按算数者以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由是推之,则一厘之少,分而为万,方始名微,则微之渺小难见可知。世俗未察微脉之义,每见脉之细者,辄以微、细二字并称,是何其言之不审耶?轻取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若细脉则稍稍较大,显明而易见,非如微脉之模糊而难见也。虽其证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时珍云∶“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而伪诀所云∶“漩之败血小肠虚。”何以置之微脉乎?若不兼他象,虽微而来去未乱,犹可图存于百一。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长病得之,多不可救者,正气将次绝灭,草木之味难借以支持耳。 在伤寒证惟少阴有微脉,他经则无。其太阳膀胱为少阴之府,才见脉微恶寒,仲景早从少阴施治,而用附子干姜矣。盖脉微恶寒,正阳气衰微所至。诗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在天象之阳且不可微,然则人身之阳顾可微哉!肾中既已阴盛阳微,寒自内生,复加外寒斩关直入,其人顷刻云亡。故仲景以为卒病,而用辛热以回一线真阳于重泉之下也。卒中寒者,阳微阴盛,最为危急。 《素问·调经论篇》曰∶“阴盛生内寒。”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夫既言阴盛生内寒矣,又言故中寒者,岂非内寒先生,外寒内中之耶!经既言血脉不通矣,又言其脉盛大以涩者,岂非以外寒中,故脉盛大,血脉闭,故脉涩耶!此中深有所疑,请申明之。一者,人身卫外之阳最固,太阳卫身之背,阳明卫身之前,少阳卫身之两侧,今不由三阳而直中少阴,岂真从天而下?盖厥气上逆,积于胸中,则胃寒;胃寒则口食寒物,鼻吸寒气,皆得入胃。肾者,胃之关也,外寒斩关直入少阴肾脏,故曰中寒也。此经隐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脉盛大以涩,虽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脉必微。盖经统言伤寒、中寒之脉,故曰盛大以涩。仲景以伤寒为热病,中寒为寒病,分别言之。伤寒之脉,大都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阳病而见阴脉且主死,况阴病卒病,必无反见阳脉盛大之脉。若只盛大以涩,二阳一阴,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经所隐而难窥者也。

返回目录 >> 《脉诀汇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