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脉诀汇辨

> 卷三 浮脉(阳)

浮脉(阳)

体象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之为义,如木之浮水面也。其脉应于皮毛,故轻手可得,如水中漂木,虽按之使沉,亦将随手而起。 主病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左寸浮者,头痛目眩。浮在左关,腹胀不宁。左尺得浮,膀胱风热。 右寸浮者,风邪喘嗽。浮在右关,中满不食。右尺得浮,大便难出。 六腑属阳,其应在表,故浮主表病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杂乱其清阳之气,痛眩之自来。肝为风木之藏,风胜则木张而肋胀。膀胱受风,风胜热淫,津液自燥,故令小便秘涩。肺受风邪,清肃之令不行,气高而喘嗽。风木乘脾,中气惫而食减。肾家通主二便,风客下焦,大府燥而不快。 兼脉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数风热,浮迟风虚。浮虚暑惫,浮芤失血。 浮洪虚热,浮濡阴虚。浮涩血伤,浮短气病。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浮数不热,疮疽之兆。 脉非一端,必有兼见之象。或外而偏于六淫,或内而偏于七情,则脉将杂至,然后揆其轻重,以别病情。 如浮脉当即见于皮毛,而取之无力,此气不能应,表虚之象;如力来太过,表实何疑。紧则紧敛,寒之性也,风中有寒;缓则缓惰,湿之性也,风中有湿。数乃过于鼓动,为风热相搏;迟乃徐徐而至,为风虚无力。 暑伤乎气,气泄则脉虚;营行脉中,血失则脉芤。一则浮取之而如无,气外泄也;一则浮取之而则有,血中脱也。炎炎上蒸,火之象也,但浮则有表无里,故曰虚热;衰薄之甚,若无其下,故曰阴虚。脉浮而涩,乃肺脉之应于秋者,若加以身热,则火盛金衰,血日以损;浮涩而短,乃肺家之本脉,其象过短,是真气不能会于寸口以成权衡,气将竭矣。水饮应沉而言浮者,上焦阳不能运,随着停留;若浮而滑者,则非弦敛不鼓之象,寒当化热,饮当成痰。浮数理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一定不移之痛处,疮疽之兆矣。 按浮脉法天,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又曰∶“太过则气逆而背痛;不及则喘,少气而咳,上气见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然肺掌秋金,天地之气,至秋而降,况金性重而下沉,何以与浮脉相应耶?不知肺金虽沉,而所主者实阳气也。乃自清浊肇分,天以气运于外而摄水,地以形居中而浮于水者也。是气也,即天之谓也。人形象天,故肺主气,外应皮毛。阳为外卫,非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腑脏于中,此地之象也。血行于皮里肉腠,昼夜周流无端,此水之象也。合三者而观,非水浮地、天摄水、地悬于中乎?所以圣人作易,取金为气之象。盖大气至清至刚至健、属乎金者也。非至刚不能摄此水,非至健不能营运无息,以举地之重,故以气属金,厥有旨哉!王叔和云∶“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最合浮脉象天之义。黎氏以为如捻葱叶,则混于芤脉矣。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无根,又混于散脉矣。伪诀云∶“寻之如太过。”是中候盛满,与浮之名义,有何干涉乎?须知浮而盛大为洪,浮而软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弦芤为革,浮而无根为散,浮而中空为芤。毫厘疑似,相去千里矣。

返回目录 >> 《脉诀汇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