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侣山堂类辩

> 卷下 本草纲领论

本草纲领论

天地所生万物,皆感五运六气之化,故不出五气、五味、五色、五行、寒热温凉、升降浮沉之别。 经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随所利而行之。此物性之纲领也。五气、五味,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四时五脏之病,随五味所宜也。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辛又能润,为能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又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灵枢》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此五味补泻宜忌之纲领也。夫百病之生也,不出乎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凡甘温、辛温,皆从补。)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盛者折之,惊者平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此治病之纲领也。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当然之理,即物以穷其性,即病以求其理,得其性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归一致矣。用之可十可百,推之可万可千,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返回目录 >> 《侣山堂类辩》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