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冷庐医话

> 卷三 阴证阳证

阴证阳证

病证阴阳疑似,最难辨别。即如厥有阴阳二证,李士材谓阴厥脉沉弱,指甲青而冷,阳厥脉沉滑,指甲红而温,以此为辨。蒲城王竹坪先生(梦祖)《伤寒撮要》采之,以为此说最精,留心体验之,百不一失。然观《续名医类案·疫门》载,施幼升六月患时疫,口燥舌干,苔刺如锋,咽喉肿痛,心腹胀满,按之痛甚,渴思冰水,小便赤涩,得涓滴则痛甚,此当急下之证也,惟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脉如丝,寻之则有,按之则无,医者引陶氏《全生集》以为阳证,但手足厥逆,若冷过肘膝,便是阴证,况通身微冷乎?又陶氏谓阴阳二证,全在脉之有力无力中分,今已脉微欲绝,按之如无,比无力更甚,遂进附子汤,烦躁之极,不超时竟殒。观此知阴证似阳,又未可以脉沉弱、指甲青冷为凭。余按∶成无己曰∶丹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四逆汤。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逆者,传经之邪也,四逆散主之。此说辨别,至为精审,又凡六气之感,异于伤寒之传经者,惟舌较为可凭,阴证亦有黑苔、焦黄苔,然其苔必浮胖,或滑润而不枯,此等处非细心体察,鲜不致误。(上海王协中敬义《疫疠溯源》载∶吴门汪姓患疫症,适当盛暑,体厥四肢冷极,脉虚,医用参附并四逆等药,遂至危殆,及延余诊,见其咬碎唇舌,周身赤斑成片,形倦而口中谵妄不成语句,脉参伍极乱,已无下手处矣。以此合魏案观之,知阳证阴脉,误投温热,必至杀人,可不惧哉?) 上所述通身肌表如冷,指甲青黑,六脉如丝,进附子汤而殒,此阳证似阴,误作阴证治而死也。亦有阴证似阳,误作阳证治而死者,黄退庵《证治指要》云∶一妇小产后,身作大热,舌黄脉大,口干,大便多日不解,医者不辨其假,而用白虎汤一服,便通热缓,病家大悦。 余诊之,谓此乃格阳于上,其方不可再服,必当温补。问∶既系虚证,何昨日服药大便通热势解耶?余曰∶此大便之结,如寒月水泽,腹坚其通者,几微元阳为寒凉所逼而出。其热势减者,亦因寒凉灌濯,暂为退舍。脉象浮大,软如丝絮,急服八珍汤,尚恐无及。其家不信,医来复诊,见有应效,仍用前方加麦冬五味子,服后两目直视,循衣摸床,一昼夜而终。悔无及矣。余按∶肌寒在内而格阳于外,寒在下而格阳于上,此为无根之火,症见烦躁欲裸形,或欲坐卧泥水中,舌苔淡黄,口燥齿浮,面赤如微酣,(是为戴阳),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异实热证之尽面通红者,叶天士谓戴阳之红,红而娇嫩带白),言语无力,纳少胸闷,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至前,复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则不热,或反觉冷,或身热反欲得衣,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亦有大便燥结者。)脉沉细,或浮数,按之欲散,亦有浮大满指,而按之则必无力,是宜温热之剂。如八味丸等药须凉服,从其类以求之也。

返回目录 >> 《冷庐医话》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