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标本

经脉标本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 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意智为五脏本,所以不论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胆之腑,唯受所化木精汁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为言耳。 平按:“行化”《甲乙经》无“行”字。 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 六腑谷气,化为血气,内即入于五脏,资其血气,外则行于分肉,经络肢节也。 平按:“入于”二字《灵枢》作“干”,《甲乙经》作“循”。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六腑所受水谷,变化为气,凡有二别:起胃上口,其悍气浮而行者,不入经脉之中,昼从于目,行于四肢分肉之间二十五周,夜行五脏二十五周,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以卫于身,故曰卫气;其谷之精气,起于中焦,亦并胃上口行于脉中,一日一夜亦五十周,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混乎孰能穷之? 浮气为阳为卫,随阴从外贯内;精气为阴为营,随阳从内贯外也。阴阳相贯成和,莫知终始,故如环无端也。 平按:“混乎”《灵枢》、《甲乙经》作“亭亭淳淳乎”。 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夫阴阳之气在于身也,即有标有本,有虚有实,有所历之处也。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十二经脉有阴有阳,能知十二经脉标本所在,则知邪入病生所由也。 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十二经脉,上实下虚病在下,下实上虚病在其上,虚实为病,高下可知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无“知”字。 知六腑之气街者,能解经结契绍于门户。 街,六腑气行要道也。门户,输穴也。六腑,阳也。能知六腑气行要道,即能挈继输穴门户解结者也。绍,继也。 平按:“解”上,《灵枢》、《甲乙经》有“知”字。“经结挈”《灵枢》作“结契”二字,《甲乙经》作“结”,无“经挈”二字。 能知虚实之坚耎者,知补泻之所在。 知虚为耎,知实为坚,即能泻坚补耎也。耎,而免反,柔也。 平按:《甲乙经》无“能”字。“实”《灵枢》作“石”。“耎”《灵枢》作“软”,《甲乙经》作“濡”。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三阴三阳,故曰六经也。标本则根条。知六经脉根条,则天下皆同,所以不惑者也。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赞帝所知极物之理也。尽意,欲穷所知也。悉言,欲极其理也。 平按:《甲乙经》无“尽意”二字。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缓命门。命门者,目也。 血气所出,皆从脏腑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肢,其标在掖肝输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腑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也。跟上五寸,当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阳脉为根之处也。其末行于天柱,至二目内眦,以为标末也。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缓,大也,命门为大故也。 平按:“缓”《灵枢》、《甲乙经》作“络”。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足少阳脉为根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之前也。以耳为身窗舍,笼,音聋,故曰窗笼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侠颃颡。 足阳明之为根厉兑,其末上至人迎颊下也。 平按:《甲乙经》“颊下,上侠”作“上侠”二字,《灵枢》无“下”、“上”二字。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输与舌本。足太阴脉出足大指端内侧,行于内踝下微前商邱,上于内踝,近于中封。中封虽是厥阴所行,太阴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也。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半脾输,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 平按:《甲乙经》无“上”字。“输”《灵枢》、《甲乙经》均作“腧”,下同,不再举。又按:《灵枢》“足阳明”、“足太阴”两段在“足厥阴”后。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二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 足少阴脉起小指下,邪起趣足心,至内踝下二寸为根也。末在背第四椎两箱一寸半肾输,及循喉咙,侠舌本也。 平按:“二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三寸”。注“第四椎”,据本书《气穴篇》及《灵枢·背腧篇》,应作“第十四椎”。“一寸半”袁刻误作“一尺半”。又按:《甲乙经》“足少阴”一段在“足少阳”前。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输。 足厥阴脉起于大指丛毛之上,行大指歧内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输也。 平按:《甲乙经》“足厥阴”一段在“足太阴”前。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三寸。 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外踝之后为根也。手腕之处,当大指者为内踝,当小指者为外踝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 平按:“三寸”《灵枢》、《甲乙经》均作“一寸”。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 手少阳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间上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耳后完骨、枕骨下,发际上,出耳上角,下至外眦也。 平按:“二寸”《甲乙经》作“三寸”。注“出两指间”,“出”字袁刻作“在”。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颊下合于钳上。 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腨,背腨手阳明络,名曰别阳,以下至肘骨中,为手阳明本也。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渠廉反。 平按:“颊”《灵枢》作“颜”,《甲乙经》作“腋”。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掖内动脉。 手太阴脉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为根也。末在掖下天府动脉也。 平按:“掖”《灵枢》、《甲乙经》作“腋”。“内动脉”《灵枢》“脉”作“也”,《甲乙经》“内”上有“下”字。 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输。 手少阴脉出于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兑骨之端神门穴为根也。末在于背第五椎下两傍一寸半心输。问曰:少阴无输,何以此中有输?答曰:少阴无输,谓无五行五输,不言无背输也,故此中有背输也。若依《明堂》少阴有五输,如别所解也。 平按:“兑”《灵枢》作“锐”。注“末在于背”,袁刻脱“于”字。“答曰:少阴无输”,袁刻“无”作“天”。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掖下三寸。 手心主脉出中指之端,上行至于掌后两筋之间,间使上下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掖下三寸天池也。 平按:《甲乙经》无“二寸中”三字。《灵枢》“掖”下,重“下”字。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痛;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此,谓本标也。下则本也,标即上也。诸本阳虚者,手足皆冷为寒厥;诸本阳盛,则手足热痛为热厥也。诸标阴虚,则为眩冒;诸标阴盛,则头项热痛也。 平按:《甲乙经》“下虚”上有“主”字。“下盛则热痛”《灵枢》、《甲乙》均无“痛”字。 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阴阳盛实,绝泻止其盛也。阴阳虚者,引气而补起也。 平按:“实”《灵枢》作“石”。 请言气街: 街,道也。补泻之法,须依血气之道,故请言之也。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胻气有街。 胸、腹、头、胻四种,身之要也。四处气行之道,谓之街也。 平按:“胻”《灵枢》作“胫”,《甲乙经》作“□”。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也。 平按:“止”《甲乙经》作“上”,下同。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输。 膺中肺输,为胸气之街,故胸中有气,取此二输也。 平按:《甲乙经》“胸”下有“中”字。 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者。 脾输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输也。 平按:“动”下《灵枢》、《甲乙经》有“脉”字。 气在胻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下。 三阴气街,并与承山至踝上下,以为胻气之街,若胻有气,取此三处也。 平按:“上下”《灵枢》、《甲乙经》作“上以下”。 取此者用豪针, 取此四街之气,宜用第七豪针也。 平按:注“四街”,袁刻误作“四时”。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刺气街法也,皆须按之良久,或手下痛,或手下脉动应手知已,然后予行补泻之。 平按:“在久”二字《甲乙经》作“久存之”三字。注“或手下痛”,袁刻脱“手”字;“或手下脉动”,袁刻作“动脉”。 所治者,谓头痛眩,腹中痛满暴胀, 头痛眩仆,可止之于脑,头气街也。腹中痛等,取之于胸及腹气街也。 平按:“治”《甲乙经》作“刺”。“腹中痛满”《灵枢》、《甲乙经》作“腹痛中满”。 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者,难已也。 胸腹之中有积病而可移者,易已;积而不痛,不可移者,难已也。 平按:“积痛”,“痛”字《甲乙经》无。

返回目录 >> 《黄帝内经太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