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顾松园医镜

> 卷十·御集 三消

三消

三消者,凡多饮而渴不止,为上消。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鬲消者,鬲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消谷善饥为中消,验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盖胃热则谷食易消,故令人善饥,胃火上炎,心血燥灼,而悬悬不宁也。溲便频而膏浊不禁为下消。经云∶肾脉微小为消瘅。阴精衰少,故肾脉微小。瘅者热也,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景岳又言消瘴者,三消之总称也。按张戴人云∶三消当从火断,观《内经》论消症不同,归之于火则一也。河间论治三消大法,当泻心火,除胃热,补肾水。又按《袖珍方》云∶消渴皆因肾水沽竭,心火燔盛,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消渴生焉。观此诸论,则知清金、壮水二法,为治消症之大纲也。景岳引内经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之条,言消有阴阳,不得尽称为火症。此以示人当知病情之变幻耳。勿执是说,而浪用热剂,则不致以火济火而杀人矣。 二冬二母散〔见小便不通。〕 泻白散〔见火。〕多饮而渴不止,甚者舌上赤裂,急合二方,加减大剂治之。宜加五味 花粉〔生津。〕生地 玄参〔补水。〕 芦根汁〔降火。〕 生鸡子白〔除热。〕甚者可加石膏、芩、连。 此清金、壮水、生津、除热之剂。《总录》谓不能食而渴者,末传中满,勿过用寒凉泻火之药。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故消渴病少愈,急宜用忍冬,少佐甘草熬膏,频饮预防,可免。 竹叶石膏汤〔见伤寒。〕治消谷善饥,饮食昼夜无度。〔经言∶善黄而瘦,火之故也。〕大便硬少。〔戴人所谓烈火 石,则消为灰是也。〕口渴饮水,〔阳明症本渴炊。〕宜参前方加用之药。〔嘉言云∶治中消病,当知急救金、水二脏,故须地、冬之品。〕此方上、中、二消通可用之。昔东垣以之治鬲消,洁古以之治中消,嘉言谓人参白虎汤,治火热伤其肺、胃,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 六味加知柏汤〔见火。〕 八仙长寿丸〔见虚劳。〕 溲溺频数,〔水虚火旺,逼迫膀胱下注故也。〕膏浊不禁,烦渴引饮,〔肾水虚,故引饮自救。〕甚者耳叶焦枯,〔耳为肾之外候。〕二方通可加减用之。 此方壮水滋阴降火,为下消正治之方。宜加清金润燥之品,大剂次之。按《金匮》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八味丸主之。沈目南注云∶男子房劳伤肾,水亏火旺,而成消渴,水亏则相火无制,胃关大开,逼迫水饮,直从膀胱溺出而无底止,用六味滋起肾水;因相火散漫不收,借桂附收摄元阳入肾,蒸腾肾水而治中、上二焦之火,则消渴自止。此乃兵之以奇胜者也,不善用之,反致祸败。又按昔人每用八味丸以治消渴。云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故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桂、附壮其少火,如釜底加薪,热气蒸腾,锅盖湿润。虽至理攸寓,然今人之病,火衰者绝少,不可轻试。 忍冬丸〔亦可作膏。〕忍冬花〔根茎叶皆可用。 入坛内,酒浸足,泥固,糠火微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煮糊为丸,如桐子大,或汤或酒送下。〕此养阴退阳,调和荣卫血脉,凡系火热炽盛之体,允为服食仙方。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者凶。 【举例】 一 一人正月间骤发齿痛,十余日而愈。四月间焦劳过多,齿痛大发。医用石膏知母等药治之。 不效。用刀去齿间紫血,满口痛不可忍,齿俱摇动。至六、七月间,饮食益多,小便如膏,肌肉尽削。 至十一月,身不能起。冬末用黄 、地黄等药,稍能起立。然食易饥如故,小便如膏,亦如故。翌年二、三月愈甚,亦不服药,齿痛如故,当门二齿脱落,复加口渴,昼夜不止。此中、下二消症也。仲淳用生地〔六钱。〕麦冬〔五两。〕天冬〔一两。〕五味子〔三钱。〕芦根〔五两。〕黄连〔三钱。〕黄〔五钱。〕以缲丝汤十碗煎二碗不拘时服。未数数剂而愈。丸药即于前方中,加五味子〔六两。〕枸杞〔四两。〕牛膝〔五两。〕黄柏〔三两。〕沙参〔六两。〕蜜丸常服,遂不复发。 二 一人服热药而病消渴,坚令服六味地黄汤千剂,果效。盖得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也。

返回目录 >> 《顾松园医镜》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