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古今医统大全

>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下) 翼医通考(下)治疗

翼医通考(下)治疗

凡治病必明天道地理,人之强弱,必问起居饮食、暴乐暴苦。病从内而之外者,先治其内,后治其外;病从外而之内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内外不相及,则治主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其所因而后其所主,补上治下制以缓,补下治上制以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必养必和,俟其来复。此皆《素问》之文,而医家之所当知也。不能尽录,姑摄其要,以示其概云。(《柏斋三书》) □ 夫医之道大矣。自神农黄帝岐伯雷公而下,无非圣哲开其源,贤智导其流,故能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世道既降,士大夫以此为技艺,不屑为之而界之凡流。是以至精至微之理,而出于至卑至贱之思,其不能起人之疾,反以夭其命者多矣。此范文正公所以自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伊芳川先生有云∶治病而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自昔卓然名家者,如和、缓、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孙真人等,其论医也,莫不以保养为先,药石为辅。至于察形诊脉,必致辨于毫芒疑似之末。而深痛夫世之医者,苟简虚 ,顾乃以医之伐病,如将之伐敌,当用背水阵以决胜。是徒见夫华佗之说,时出其间,至于剖腹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本草经方条理药性常道尔。今惟仲景一书,为众方之祖,学人当取法云。(《医说》序) □ 夫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内伤生火生湿湿热生痰四者而已。审其少壮新病,是湿则燥之,是火则泻之;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清热,火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无余蕴矣。审其衰老久病,又当攻补兼施,如气虚而有湿热痰火,则以四君子汤补气,而兼燥湿清热豁痰泻火;如血虚而有痰火湿热,则以四物汤补血,而兼泻火豁痰清热燥湿。如此则攻补合宜,庶乎可也。故曰∶少壮新病,攻邪可审;老衰久病,补益为先。若夫阴虚火动,脾胃衰弱,真阴者水也,脾胃者土也。 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水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滋肾之剂务在润燥得宜,随证加减焉耳。 □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夫以人形分寒湿热燥,此得之于外,然其中脏腑为病,亦有寒湿燥热之殊,不可不知。《玉匮密钥》曰∶肝脏由来从火治,三焦胞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肠,寒热临时旋摘议。恶寒表热小肠湿,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中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表寒宜越竭,表热里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无热寒,寒热中停真浪舌。寒热格拒病机深,亢则害兮承乃制。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治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 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国小》) □ 三法者,国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所谓用药势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养正去邪相兼济而治之。养正去邪者,假令如见邪气多正气少,宜以去邪药多正气药少,凡加减之法如此,更以临时对证消息增减用药,仍根据时令行之,更加针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缓者,谓药性平善,广服无毒,惟能安中养血气。盖为病久,邪气潜伏,欲泻而正气微,治故以善药养正而邪自去,更加针灸,其效必速。 五治者,和取从折属也。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治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为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为药气温也,味随所为。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 四治曰折,为病势极甚,当以逆制之,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不已,又用属。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缘身热陷在骨髓,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缘属之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经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所云火衰于戌,金衰于辰之类是也。或有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 □ 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医无可去之术也。故须辨审八要,庶不有误。 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前后泻泄,饮食不进,此为五虚。二曰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实也。三曰冷,脏腑受其积冷是也。四曰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既先审此八要,参之六脉,审度所起之源,继以望闻问切,何有不可治之疾也?(《本草衍义》) □ 疗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气未耗,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已;病势已过,今将难全。

返回目录 >> 《古今医统大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