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姓氏大全 >

  可检索1.7万个古今姓氏起源
输入关键字:


读音:Bó

薄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自姜姓。 古时有薄国,相传为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 为姓,称薄姓。二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被封 于薄城(今河南商丘北),其后代子孙就以采邑命姓,称薄姓。 三是商朝诸侯薄姑氏后代,后简化为单姓薄。四是少数民族改 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薄奚氏,入居中原后改为单姓薄氏。

薄姓发源地很多。先秦时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与淇县(卫 之国都)一带。战国中后期,宋、卫俱灭国,薄姓子孙因徙居 今江浙间地。刘邦后妃薄姬,后被文帝尊为皇太后,其弟薄昭 也因迎立文帝而封为轵侯,这是薄氏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汉 魏时,一支薄氏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后与北魏薄奚氏改 来的薄氏相融合,逐渐成为该郡之大族。南北朝隋唐时期,薄 姓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 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宋、元时期,薄氏在甘肃、宁夏、 内蒙古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一定发 展。明初,山西薄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 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姓在 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广东等地都有分布。如今,薄姓尤以山 东省渤海湾地区为多。

薄姓历史人物有薄姬,即薄太后,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刘 邦第四子刘恒之母。刘恒即皇位后,尊其母为太后。薄珏,明 代兵器制作专家。崇祯年间,为抵御外敌,薄珏制造铜炮、望 远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为固守边防作 出了很大贡献。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

薄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六十四位。


【源】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有薄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北与山东曹县接界处)(17,60)。以国为氏。②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采于薄城,原薄国之地,子孙因以为氏(7,17,60)。③周时卫国贤人薄疑之后(6,14,17,62)。④商时诸侯薄姑氏之后(15,60)。亦见《姓苑》(62)。⑤蜀郡徼外羌、北羌均有薄氏,见《东观汉记》、《晋书》(60,242)。⑥北魏时改代北薄奚氏为薄氏(7,12,27,60)。 【望】谯郡、雁门(17,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5%。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薄姓人口54%。 【人】薄昭,汉时轵侯,汉高帝薄太后弟(7,1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昌 图、云南之马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昌图等县市 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 薄,一音bó,亦为现 行姓氏。不罕见。薄之bó、báo当为一姓,因所居区 域不同,方音有别,遂分为bó、báo二族。)



侍其
依伙
依倮
依克基魯
依喇
依枯
依洛
依特墨
依紐
依羅
依補
依里
依鮮諾娃
侯亥
侯伏
侯伏侯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