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春秋大事表 清 顾栋高

11-春秋大事表卷六下
  春秋大事表卷六下

  國子監司業顧棟高撰

  江西

  南昌府

  皇輿表以南昌為吳之豫章地非也春秋時豫章未嘗屬吳且南昌亦並非豫章地按定四年吳入郢傳吳舍舟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以為吳地據此今考闔閭之十一年為定公之六年在入郢之後吳始伐楚取番番為今饒州府治鄱陽縣在鄱陽湖之東南昌在鄱陽湖之西相去三四百里入郢時吳尚未得鄱陽豈能越饒南九三府而先取南昌之地耶左傳豫章凡六見其地極廣均非今日之南昌蓋秦得楚地置九江郡漢武帝分九江郡之西置豫章郡漫取春秋舊地以名之而不知其道里差池貿易如此如春秋時夔國本在湖廣歸州夔即歸而今四川之夔州府乃遥取夔國為名南昌之為豫章亦猶此通典斷為楚地較是

  今寧州西一百里龍平岡有古艾城哀二十年吳公子慶忌出居于艾杜註吳邑豫章有艾縣一名㵋水水經注㵋水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居于艾是也案杜註及水經注所云豫章俱據漢豫章郡

  饒州府

  今府治鄱陽縣為楚之東境昭王時吳伐楚取番為吳地漢置鄱陽縣屬豫章郡

  餘干縣為越之西境漢置餘汗縣寰宇記餘干縣西南有于越渡漢淮南王安獻議曰越人欲為變必先田餘汗界中蓋今餘干縣以東皆越地矣通志云餘水在餘干縣南會縣之西南諸溪餘水一名三餘水或曰吳楚越之餘水也

  廣信府

  通志秦為番縣地漢為餘汗地又弋陽貴溪二縣即餘干縣之所分

  哀十九年越人侵楚以誤吳夏楚公子慶公子寛追越師至冥不及而還冥地自杜註至春秋地名考俱不詳何所意當在饒州至廣信之境蓋是時吳方強盛舍此無楚越相接之地

  南康府

  今府治星子縣及都昌縣俱浸大湖鄱陽湖實吳楚所共方輿勝覽南康軍春秋時吳楚之地

  九江府

  通典江州理尋陽縣春秋時屬楚即今九江府治之德化縣也

  重慶府

  今府治巴縣為古江州巴子所都巴蓋古國從周武王伐殷善歌前歌後舞而入因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桓九年巴人使韓服告于楚杜註在巴郡江州縣江水逕其城南三折如巴字因名封境極遠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至漢中南至黔涪地當秦楚之交文十六年從楚人秦人滅庸始見經戰國時稱王為秦所滅

  夔州府

  今府治奉節縣為庸國魚邑文十六年楚侵庸與庸遇裨鯈魚人逐之杜註魚庸邑漢置魚復縣屬巴郡公孫述號曰白帝城先主改為永安唐改夔州其地在湖廣歸州之西歸州為春秋時夔子國夔既滅其地為歸鄉宋忠曰歸即夔今為夔州府蓋遙取夔國為名

  已上凡八省皆列春秋各國地形相錯處自魯衛鄭宋至畸零小國以及晉地之闌入直隸陜西河南山東楚地之闌入江南江西河南陜西及四川者棼如亂絲錯如列宿靡不詳考縷載若乃山西全為晉地湖北全為楚地而以前併吞諸國學者亦多不詳其處又二國都屢遷而名仍相襲如晉再遷而皆名曰絳楚三遷而皆名曰郢又晉有二瑕楚丹陽在歸州尤易蒙混今仍以今之州府列之詳其道里别其異同庶若網在綱犂然易見云乾隆五年庚申三月上浣復初氏又識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卷六下>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卷六下>

  太原府

  今太原縣為古唐國本堯之後裔周成王滅唐以封叔虞分徙舊唐之子孫于許郢之間春秋唐惠侯是其後在今湖廣隨州西北八十五里叔虞受封因仍其國號曰唐至叔虞子燮侯始改唐號曰晉

  祁縣東南八里有古祁城志以為晉祁奚邑縣以近祁藪而得名即尒雅所謂昭餘祁也

  府治陽曲縣東北八十里有大盂城為祁氏之盂邑昭二十八年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孟丙為盂大夫

  榆次縣有涂水鄉為晉祁氏之塗水邑魏獻子以知徐吾為塗水大夫又縣西北為晉魏榆邑昭八年石言于晉魏榆即此

  清源縣為祁氏之梗陽邑魏獻子以魏戍為梗陽大夫

  文水縣東北二十里有大陵城為祁氏之平陵邑魏獻子以司馬烏為平陵大夫

  大谷縣東南十五里有漢陽邑縣為晉陽處父邑又縣東三十五里有箕城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即此

  平定州

  今夀陽縣東南十五里有馬首村為祁氏之馬首邑魏獻子以韓固為馬首大夫

  平陽府

  今翼城縣治東南十五里有古翼城為晉穆侯所徙之絳莊二十六年獻公城絳以深其宫即此一名翼詩譜云穆侯遷都于絳孝侯改絳為翼獻公又北廣其城方二里命之曰絳則翼與絳為一地成六年景公遷新田仍謂之絳因更名翼為故絳

  曲沃縣治西南二里為晉新田成六年景公遷都于此亦謂之絳自此以後傳文所書絳皆新田之絳矣又縣西三十五里有汾水縣南五里有澮水所謂有汾澮以流其惡澮水一名少水

  又縣西三十里有汾水為晉汾隰地桓三年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陘庭逐翼侯于汾隰獲之即此

  府治臨汾縣東北三十七里有高梁城為晉高梁地僖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入國使殺懷公于高梁即此

  又府城西北有狐谷亭孔氏以為即晉之狐厨邑僖十六年狄侵晉取狐厨受鐸涉汾及昆都蓋府城西二里即逼汾水是時狄自西來薄平陽境狐厨受鐸在汾之西而昆都則在汾東故涉汾而後及昆都也

  又府治東為晉平陽邑故堯都春秋時係羊舌氏邑昭二十八年魏獻子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謂平陽楊氏及銅鞮也趙朝為平陽大夫即此

  洪洞縣東南十八里有古楊城舊為楊侯國應劭曰伯僑自晉歸周封于楊晉滅楊以賜羊舌肸為楊氏邑襄二十九年傳女叔齊謂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而晉滅之是也魏獻子分其地以僚安為楊氏大夫

  霍州西十六里有古霍城舊為霍叔處封國閔元年晉獻公滅之後為先且居封邑一名霍人襄十年晉悼公滅偪陽使周内史選其族嗣納諸霍人霍名霍人猶直伯柄之後為直人也

  又州西三里有呂鄉州西南十里有呂城蓋皆以呂飴甥所居得名後以賜魏錡故復有呂錡呂相之稱

  蒲州府

  今臨晉縣東北十五里有郇城舊為郇國文王子所封左傳所謂畢原酆郇詩所謂郇伯勞之者也亦曰荀桓九年荀侯賈伯伐曲沃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成六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即此案郇城亦曰瑕城本一地故左氏連屬言之此所謂河北之瑕也僖三十年燭之武曰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在河之南杜註焦瑕晉河外五城之二邑今河南陜州南二里有焦城陜州西南三十二里有曲沃城曲沃即瑕也文十三年晉人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崔浩以為詹嘉處此備秦以曲沃之官守之故謂瑕為曲沃桃林為今潼關然則瑕非河北之瑕曲沃亦非桓叔所封之曲沃也戰國策每以焦曲沃並稱如左氏之言焦瑕蓋曲沃即瑕之明證文十二年秦師夜遁復侵晉入瑕高江村以為秦已渡河而西必不能復深入東渡其為河外甚明駁辨可謂精且審矣

  又縣東南十八里有解城為晉解梁邑惠公賂秦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即此

  又縣東南有臼衰城東南十八里有桑泉城僖二十四年晉公子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即此

  猗氏縣西十五里有令狐城西北有廬柳城僖二十四年晉師軍于廬柳退軍于郇郇在臨晉蓋與猗氏接壤也文七年晉敗秦師于令狐至于刳首通典陜西同州郃陽縣有刳首水在河之西士會于此奔秦猗氏縣為秦晉通衢與秦以河為界

  又縣南二里有王官故城為晉王官邑文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郊亦平陽臨晉間小邑裴駰注史記以王官在陜西澄城縣非也本傳上云濟河焚舟下云自茅津濟所取之地在河之東無疑高氏辨之審矣

  又縣南二十里有鹽池左傳謂之盬成六年晉謀去故絳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杜註盬鹽也猗氏縣鹽池是也宋志引池而化者周官所謂盬鹽煮海煮井煮鹻而成者周官所謂散鹽

  府治永濟縣東南五里有蒲坂城為晉河曲文十二年晉人秦人戰于河曲杜註在河東蒲阪縣南是也僖二十四年子犯從重耳反國及河以璧授公子請亡即其處又是年濟河圍令狐文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文十三年晉魏夀餘誘士會秦伯師于河西魏人在東既濟魏人譟而還皆其地也蓋此為秦晉東西往來渡河通道故凡濟皆不言其地名他如自茅津濟自南河濟則兵行詭道故特舉以見之左傳文法如此其地在今華隂縣潼關以東河水自此折而東故謂之河曲為秦晉交界之地

  又府治南三十六里有覊馬城為晉覊馬邑文十二年秦伐晉取覊馬即此在河之東杜佑以為在陜西郃陽縣非是

  又府治東南有首山即首陽山靈輒餓處

  又府治東北二十八里有涑水城即秦所伐之涑川

  解州

  今平陸縣東北六十里有古虞城為春秋時虞國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此又縣東北五十里為虞顛軨阪東北二十五里為虞鄍邑東五十里有砥柱山山有三門僖二年晉假道于虞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即此

  又縣東五十里有大陽城大陽東北三十里為虢下陽城其地有虞阪之險晉欲伐虢慮虞人要而擊之攻虞則虢又救之蓋虞虢之門戶滅下陽而兩國皆失其險

  又縣西為晉茅津亦曰大陽津以在大河之北也河之南為陜州乃黄河津濟處

  芮城縣北五里為春秋時魏國閔元年晉滅之以賜畢萬為魏氏文十三年使魏夀餘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秦伯師于河西魏人在東既濟魏人譟而還蓋魏地逼河與秦以河為界詩譜云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是也

  又解州鹽池東有苦成故城為晉郤犨邑謂之苦成叔

  安邑縣東南有中條山又縣北三十里有鳴條岡為晉條邑桓二年傳晉穆侯以條之役生太子當係此地孟子曰舜卒于鳴條即此舊以為在直隸河間府景州漢周亞夫所封晉在春秋前其地不宜至此當誤

  絳州

  今聞喜縣東二十里為桓叔所封之曲沃歷莊伯武公國之三世凡六十七歲滅晉後仍為别都一名下國有武公之廟在焉凡外來公子入立及君薨而殯皆于曲沃武公之廟重耳及成公悼公即位皆朝于武宫文公卒殯于曲沃是也曲沃距翼城縣之故絳凡二百里正義曰國君五日而殯文公以己卯卒明日庚辰柩即出絳蓋以曲沃路遠詳見都邑

  又縣東北三十五里有董氏陂產楊柳可為箭即所謂董澤之蒲也

  河津縣東有冀亭舊為冀國地杜註冀國并于虞虞亡歸晉晉惠公以與郤芮為食邑芮誅邑復入晉後其子郤缺獲白狄子有功復與之冀

  又縣南十二里有古耿城為春秋時耿國地閔元年晉滅之以賜趙夙為邑

  絳州界有賈鄉為春秋時賈國地桓九年荀侯賈伯伐曲沃後不知何年滅之以賜狐偃子狐射姑為邑

  垣曲縣西北六十里有臯落鎮為東山臯落氏國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杜註赤狄别種又縣東南有陽壺城南臨大河為晉瓠邱地襄元年晉悼公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置諸瓠邱杜註在河東東垣縣東南又縣東有邵亭為晉之郫邵邑一名郫文六年趙孟殺公子樂于郫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戍郫邵杜註取晉邑而戍之蓋三名為通稱矣

  稷山縣西北二十里為晉清原地一名清僖三十一年晉蒐于清原作五軍以禦狄宣十三年赤狄伐晉及清成十八年悼公入國大夫逆于清原皆此地

  吉州

  今州治東北二十一里有北屈廢縣為晉北屈邑莊二十八年晉獻公使夷吾居屈又晉有屈產之乘案傳二五言于公曰狄之廣莫于晉為都知蒲屈向日皆狄地矣

  又州西有晉采桑津僖八年晉里克敗狄于采桑即此

  隰州

  今州治北四十五里有蒲陽故城在蒲水之北即重耳所居之蒲邑又州境有晉交剛地成十二年晉人敗狄于交剛即此

  永和縣南十里有樓山城為晉趙嬰齊食邑左傳謂之樓嬰

  潞安府

  今潞城縣東北四十里有古潞城為赤狄潞氏國都案潞氏國為最大封境極廣國都在潞安據晉之腹心而其邊邑則在今直隸廣平府之曲梁延袤二省宣十五年傳荀林父敗赤狄于曲梁遂滅潞蓋師反出其東而轉攻之所以絶其奔逸滅潞之歲秦師東來晉侯别遣魏顆以偏師禦之而身留治兵于稷以略狄土其用力亦勤矣明年又遣士會滅甲氏留吁鐸辰以盡其餘黨留吁鐸辰俱在今潞安府境甲氏在今廣平府之雞澤縣自此以後晉勢益強而六卿亦漸跋扈

  黎城縣東北十八里有黎侯城為春秋時黎國後屬晉杜註上黨壺關縣有黎亭今壺關縣亦接壤

  屯留縣為留吁地晉滅之為純留邑亦曰余吾襄十八年晉執孫蒯于純留即此今縣東南十里有純留城

  長子縣為晉長子邑襄十八年晉執衛行人石買于長子即此

  府治長治縣為晉壺口邑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壺口杜註潞縣有壺口關舊志關在府城東南十三里延袤百餘里山形險狹形如壺口因名

  汾州府

  今平遙縣西十二里西南接介休縣界有中都古城為晉中都邑昭二年晉人執陳無宇于中都即此

  介休縣東南二十五里有介山以介之推得名一名綿山僖二十四年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即此又縣東有隨城隱五年翼侯奔隨又士會食邑于隨即此

  又縣東北二十七里為晉祁氏之鄔邑昭二十八年魏獻子分其地以司馬彌牟為鄔大夫

  石樓縣南有龍泉山接隰州界多產名駒左傳所謂屈產之乘也

  澤州府

  今沁水縣西北四十里有平陽府翼城縣接界有黑壤山宣七年會于黑壤即此左傳謂之黄父文十七年晉侯蒐于黄父杜註即黑壤二名為一地後周宇文泰小字黑獺諱之改為烏澮水所出

  沁州

  今州南十里有銅鞮故城為羊舌氏之食邑昭二十八年分其地以樂霄為銅鞮大夫又為晉離宫子產曰銅鞮之宫數里羊舌邑在宫旁二十里成九年鄭伯如晉執諸銅鞮即此

  州東又有斷梁城吳氏云即春秋晉之斷道地宣十七年同盟于斷道左傳謂之卷楚杜註卷楚即斷道

  湖廣

  武昌府

  今府治江夏縣為古夏口今名漢口與漢陽府治漢陽縣對岸春秋時謂之夏汭昭四年吳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為漢水入江之處漢受夏水亦通稱夏江夏之名取此

  武昌縣為楚之鄂都漢屬江夏郡孫權改置武昌縣

  漢陽府

  府城東南百步有大别山江水逕其南漢水自西北來會之亦謂之魯山乃漢水入江處與武昌府治江夏縣對岸蓋江自漢陽府城東武昌府城西而會于漢水今日之漢口是也

  漢川縣南十里有小别山亦名甑山在府治漢陽縣之西北百七十里定四年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乃吳由西漸東且戰且却求間道為歸計孔穎達謂小别當在大别之東者誤

  安陸府

  今當陽縣東南有古權城為春秋時權國莊十八年楚武王克權使鬭緡尹之水經沔水逕當陽縣章山東又東右會權口權水在章山東南流逕權城北古之權國也

  荆門州東南有那口城為楚那處地楚武王遷權于那處即此舊為文王子那季載所封那史記作冉或作那皆讀為然不知何年入楚荆門州志亦謂之權國城蓋權那二國本相近也

  府治鍾祥縣東六十里有鹿湖池深不可測為楚之沈鹿地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即此今湮為上腴

  又縣東三十里有臼水入漢定四年楚昭王奔隨將涉于成臼即此

  又府治為春秋時郊郢地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鬭亷曰君次于郊郢以禦四邑我以鋭師宵加于鄖鄖國為今德安府治在安陸府之東安陸下臨漢水地形險固四國相去甚遠不能一時遽集而安陸為居中扼要之地故使屈瑕據之也

  又府治東一里有樠木山莊四年楚武王侵隨卒于樠木之下即此詳見山川

  京山縣西南八十里有澨水流通漢江為春秋時之雍澨定四年吳從楚敗諸雍澨五戰及郢即此又縣境有薳澨漳澨澨即禹貢之三澨昭二十三年薳越縊于薳澨宣四年鬭椒師于漳澨即此

  當陽縣北一里有沮水一作雎定四年楚子涉雎孔頴達曰雎水在郢都之西楚王避吳西走處水經注曰沮水東南逕當陽縣北又南逕楚昭王冢又南與漳水合過枝江縣而入于江謂之沮口又襄陽府南漳縣東有漳水流入當陽縣東南五十里合于沮楚昭王謂江漢沮漳楚之望即此詳見山川

  荆門州西北有長林城接當陽縣東南境為楚之大林文十六年戎伐楚之西南師于大林即此自當陽之北接長林之境栱木修竹隱天蔽日即曹操追先主處所謂當陽長坂也胡氏曰長坂在當陽縣東南百二十里

  襄陽府

  今宜城縣西南九十里有鄀城與安陸府之荆門州接界為春秋時鄀國地杜註鄀本在商密在秦楚界上為南鄉丹水縣今河南南陽府淅川縣西有丹水故城此舊鄀也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文五年秦人入鄀楚人戍以争之而不克因遂徙之南郡鄀縣為附庸即今襄陽府宜城縣後仍入楚定六年楚避吳北去徙都鄀仍名郢謂之鄢郢左傳所謂遷郢于鄀是也因名江陵舊都為紀郢

  又縣東南有湫城為楚湫邑伍舉食采于此為湫舉莊十九年楚子伐黄還及湫有疾即此

  又縣西南九里有古鄢國入楚為鄢縣昭十三年楚靈王沿夏將欲入鄢杜註順漢水入鄢也是時鄢為楚别都與郢相近故通謂之鄢郢

  又縣西二十里有古羅川城為春秋時羅國南漳縣東五十里有中廬鎮為廬戎國一作盧孔疏曰盧與廬通皆近鄢水桓十三年楚屈瑕伐羅及鄢亂次以濟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是也鄢水至宜城縣南四十里入于漢

  府治襄陽縣東北二十里有鄧城鎮為春秋時鄧國莊十六年為楚文王所滅

  又縣東北十二里有鄾城為鄾國居鄧之南鄙桓九年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于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不知何年滅于楚哀十八年巴人伐楚圍鄾鄾蓋為楚邑久矣後漢志鄧縣有鄾聚光武曰宛最強鄾次之是也

  穀城縣西十里有穀城山為春秋時穀國水經注曰國在穀城山上不知何年滅于楚

  光化縣西漢水東岸有古隂縣城為楚下隂地昭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隂于下隂即此隂即隂地之戎也

  南漳縣西有荆山昭十三年傳楚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荆杜註荆荆山也能容六小國之衆是荆山之為地廣矣山海經曰荆山之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處自宜城南漳以至房縣迤邐而西與歸州相接亦曰西山

  自襄陽府城以南至安陸府城西凡七百里通謂之漢汭自安陸府城至沔陽州北漢川縣南凡七百里又至漢陽府城東北入江通謂之夏汭孔穎達曰漢水之尾變為夏水是也莊四年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于漢汭而還此漢汭乃襄陽以南至安陸之漢水隨國為今隨州西至襄陽府一百五十里漢水之東為隨西為楚地故濟漢而後喪也蓋楚之初未能越漢而有之其後奄有江漢色絡南陽汝寧至吳伐楚從淮右入與楚夾漢而軍入楚之腹心内地而楚岌岌矣

  鄖陽府

  今府治鄖縣為春秋時麇國地文十一年楚子伐麇敗麇師于防渚潘崇復伐麇至于鍚穴鍚音陽即麇之國都防渚在今房縣唐時謂之房州武后遷中宗于此

  又府治西北為絞國地桓十二年楚伐絞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伐絞之役楚師分涉于彭彭水在房縣境西南流入襄陽府之穀城蓋穀城與房縣連壤也

  又房縣南五十里有阜山文十六年戎伐楚之西南至于阜山即此

  竹山縣東四十里有上庸故城為春秋時庸國地文十六年楚使廬戢棃侵庸及庸方城又與之遇七遇皆北惟禆鯈魚人逐之庸人遂不設備楚及巴人秦人滅庸今縣東四十五里有方城山四面險固山南有城周十餘里所謂庸方城也蓋當四川陜西之交界庸之魚邑為今四川夔州府治奉節縣

  德安府

  今府治安陸縣城東南有古雲夢城今雲夢縣在其南四十六里又南六十步為雲夢澤宣四年䢵子之女生子文䢵夫人使棄諸夢中又定四年楚子涉雎濟江入于雲中蓋雲夢跨江南北包絡五府今安陸府之荆門沔陽二州及京山縣漢陽府治漢陽縣荆州府之監利枝江二縣黄州府之蘄州及黄岡麻城二縣及德安府治蓋東抵蘄州西抵枝江在在有雲夢之名而德安之雲夢為尤著

  今府治為春秋時鄖國桓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鄖䢵溳三字通用若敖娶于䢵即此楚滅之以封鬭辛為鄖公蒲騷鄖邑在今應城縣北三十里

  應山縣境為貳國應城縣西為軫國俱出近志又府治安陸縣西北有清水春秋時謂之清定四年吳從楚師及清即此

  隨州南有古隨城為春秋時隨國桓六年楚武王侵隨僖二十年鬭穀於菟伐隨取成而還自後為楚私屬不與諸侯會盟至定四年吳入郢楚昭王奔隨隨人免之楚以此德隨哀元年使復列于諸侯侵蔡終春秋世不滅

  又州東南三十里有光化城志云本楚子城左傳所謂軍于漢淮之間者蓋築城于此以逼隨也今隨州之光化廢為鎮淮源出河南南陽府桐柏縣逼近隨州之北故曰漢淮之間

  又隨州西北八十五里有唐城鎮為春秋時唐國本堯後舊封晉陽周成王以其地封叔虞而分徙其後于許郢之間春秋時服屬于楚宣十二年唐惠侯從楚莊王敗晉于邲定四年唐成公與蔡侯及吳子伐楚入郢五年楚復國為楚所滅

  又州西南有楚軍祥地定五年薳射子從子西敗吳師于軍祥即此

  應山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河南汝寧府信陽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有武陽關即左傳之大隧應山縣北九十里信陽州南亦九十里有黄峴關即左傳之直轅應山縣北六十五里信陽州西南【宛溪江邨俱云東南疑悞今從元和志及 皇輿圖】九十里有平靖關即左傳之冥阨一曰黽塞三關勢如首尾為漢東之隘道吳師從淮北陸路來道必由此所謂義陽三關之險也其總名曰城口定四年楚左司馬戌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史皇曰若司馬毁舟于淮塞城口而還是獨克吳也即謂此三關之險互見險要

  黄州府

  今蘄水縣東三十里有軑縣故城為春秋時弦國僖五年楚人滅弦杜註弦國在弋陽軑縣東南又河南光州西南有弦城蓋接界也皆魏晉時弋陽郡境

  麻城縣東六十里有龜峯山山勢嵯峨上有白黑二龍井為舉水之源又縣東三十里有柏子山定四年吳楚戰于柏舉柏舉之名蓋合柏山舉水而得

  荆州府

  今府治江陵縣北十里為楚之故郢都一名紀南城定六年遷于鄀為襄陽府之宜城縣謂之鄢郢因名此為紀郢

  江陵縣治為春秋時楚之渚宫在郢都之南十里文十年子西為商公沿漢將入郢王在渚宫下見之水經注渚宫為今江陵城楚之船官地歷代為重鎮晉桓温及弟冲皆保據渚宫梁元帝都此為西魏所陷遷後梁居之為藩國隋井梁置荆州後為蕭銑所據唐平銑復為荆州五代時高季興據此稱高平

  枝江縣西有楚丹陽城蓋從歸州而移于此亦曰丹陽詳見宜昌府楚又徙羅人居于此故後漢志云枝江本羅國水經注云江汜枝分縣治洲上故名枝江

  又縣西三里有津鄉莊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禦之大敗于津杜註江陵縣有津鄉蓋本應劭之說以地相近而稍訛酈道元辨之謂枝江縣西有津鄉蓋里名當矣後漢建武十一年岑彭自津鄉攻田戎于荆門克之即此

  監利縣東三十里有州陵城為春秋時州國桓十一年鄖人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即此又縣東北三十里有楚章華之臺

  又縣東南有涌水乃夏水支流莊十八年巴人門于楚閻敖游涌而逸水經注江水當華容縣東南涌水出焉涌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謂之涌口閻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間也

  宜昌府

  歸州東南七里北枕大江有丹陽故城為楚始封之丹陽史記楚世家周封熊繹于楚蠻居丹陽徐廣宋忠以為在南郡之枝江縣而郭璞注山海經則曰丹陽在秭歸為說不同杜佑通典曰楚初都丹陽今秭歸東南故城是後徙枝江亦曰丹陽也春秋時諸侯徙都常襲前都之名如晉遷新田仍名絳之類至後世猶仍兩丹陽之名晉王濬伐吳破丹陽遂克西陵此秭歸之丹陽西魏伐江陵曰為蕭氏計席捲渡江直據丹陽此枝江之丹陽也

  歸州治東二十里有夔子城為楚所分之夔國僖二十六年楚人滅夔杜註夔楚同姓國今建平秭歸案左傳夔子對楚人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夔即歸其地即楚之丹陽盖當時熊摯自竄不過遜居國都之側楚人因而封之及其後楚國徙于枝江夔乃獨為一國也

  長沙府

  自府以南為羣蠻地後漢書南蠻傳槃瓠之種曰精夫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唐虞曰要服周宣王命方叔南征所謂蠻荆來威者也平王東遷侵暴上國至春秋楚武王時蠻與羅子共敗楚師殺其將屈瑕莊王初立民饑兵弱復為所寇楚師既振然後乃服自是遂屬于楚及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據此則長沙府以南洞庭蒼梧之地春秋時俱非楚有楚地不到湖南信矣蓋楚始封在歸州之丹陽其後屢遷而益北未嘗南移一步洞庭蒼梧其時尚未入版圖禹貢蔡傳謂九江即洞庭可知其謬九江為潯陽之九江唐張僧監尋陽地記列其名為九孔頴達之釋禹貢賈公彦之釋周禮職方皆宗之今為江西之九江府不宜取晁氏說之之說以為即洞庭也

  湘隂縣東六十里有羅城岳州府平江縣南三十里亦有羅城乃接境處後漢志枝江侯國本羅國後乃徙于長沙亦謂之羅川隋末蕭銑為羅川令即此地有汨羅江即屈原自沈處也

  附列國地名考異

  列國地名都邑表已備列今府州縣之某地而左傳更有兩地三地四地同一名者更有二名同一地者後學恐致混誤且杜註與後人之說或合或分今彚聚而剖析之并略附鄙見庶一覽瞭如指掌乾隆戊辰正月下浣九日復初氏識

  魯有東鄆西鄆

  文十二年城諸及鄆此東鄆也莒魯所争之邑今為山東沂州府沂水縣之鄆城

  成四年城鄆此西鄆也今為濟寧州鄆城縣之舊城

  魯有三防

  隱九年公會齊侯于防此東防也本魯地在今沂州府之費縣世為臧氏食邑襄二十三年臧紇自邾如防即此

  隱十年敗宋師于菅辛巳取防此西防也為魯取宋地在今兖州府之金鄉縣欲别于臧氏之防故謂之西防

  僖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于防此魯國之防山也在曲阜縣東二十里孔子父母合葬于防即此

  魯有兩平陽

  宣八年城平陽本魯邑今濟南府新泰縣西北四里有平陽故城

  哀二十七年公及越后庸盟于平陽為魯取邾地在今兖州府鄒縣西南方輿紀要及高氏地名考俱併入宣八年之平陽誤矣

  又晉衛二國俱有平陽

  昭二十八年魏獻子以趙朝為平陽大夫即堯所都今故城在山西平陽府臨汾縣西南

  哀十六年衛侯飲孔悝酒于平陽今河南衛輝府滑縣東南有韋城韋城南有平陽城

  齊曹俱有重邱

  襄二十五年同盟于重邱今東昌府城東南跨茌平縣界有古重邱杜註云齊地方輿紀要謂曹北竟之邊邑案曹都定陶去此尚三四百里小國之邊疆安能及此

  襄十七年衛孫蒯伐曹取重邱杜註曹地在今曹州府曹縣東北杜明註兩國不可混

  魯齊晉俱有東陽

  哀八年吳伐我克東陽而進東陽為魯邑在今費縣西南七十里

  襄二年晏弱城東陽以逼萊子此東陽為齊竟上邑今青州府臨朐縣東有東陽城

  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獲晏為晉地今臨清州恩縣西北六十里有東陽城

  魯齊楚萊俱有棠邑

  隱五年公觀魚于棠魯濟上之邑在今兖州府魚臺縣東北十二里

  襄二十五年傳齊棠公尚杜註齊棠邑大夫今為東昌府之堂邑縣

  襄十四年傳楚子囊師于棠以伐吳今為江南江寧府之六合縣

  襄六年齊滅萊萊共公奔棠杜註棠萊邑今膠州即墨縣南八十里有甘棠社襄十八年齊靈公將走郵棠即此

  齊宋俱有黄地

  桓十七年公會齊侯紀侯盟于黄路史登州府之黄縣東南有古黄城本紀邑後入齊

  隱元年傳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黄寰宇記雎州考城縣西三十六里有黄溝西距外黄城四里即魯惠公敗宋師處又有黄國汝寧府光州有黄城

  鄭衛楚俱有瑣地

  襄十一年諸侯伐鄭次于瑣一云瑣澤其地在新鄭縣北

  定七年傳齊衛盟于瑣經文作沙衛地地道記元城縣有瑣陽城

  昭五年越大夫常夀過帥師會楚子于瑣杜註楚地在今夀州霍邱縣東

  晉齊楚宋俱有稷地

  宣十五年傳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杜註晉地在今山西平陽府稷山南五十里

  昭十年齊陳鮑與欒高戰于稷杜註祀后稷之處在今山東青州府臨淄縣西

  定五年秦子蒲使楚人先與吳戰而自稷會之杜註楚地在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境

  桓二年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杜註宋地當在今歸德府境

  衛齊晉俱有清地

  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杜註衛邑濟北東阿縣有清亭今東阿縣屬兖州府

  哀十一年齊師伐我及清杜註齊地濟北盧縣有清亭盧縣今為濟南府之長清縣程啓生曰衛齊各有清杜氏以東阿盧縣别之景范氏以為一地今仍從杜說

  成十七年齊侯使國勝告難于晉待命于清杜註齊地陽平樂平縣今東昌府堂邑縣東南有清城

  宣十三年赤狄伐晉及清杜註一名清原今山西平陽府稷山縣西北二十里有清原城

  衛蔡虢俱有莘地

  桓十六年使盗待諸莘杜註衛地今東昌府莘縣北有莘亭故城成二年師從齊師于莘即此杜更以為齊地者非是

  莊十年荆敗蔡師于莘杜註蔡地在今河南汝寧府汝陽縣境

  莊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杜註虢地高氏地名考以為今陜州硤石鎮西十五里莘原是也

  宋晉周衛俱有盂地

  僖二十一年宋公會諸侯于盂杜註宋地襄邑西北有盂亭襄邑為今河南之雎州哀二十六年宋大尹盟六子于唐盂即此

  昭二十八年魏獻子以孟丙為盂大夫杜註晉地太原盂縣今山西太原府陽曲縣東北八十里有大盂城高氏地名考以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盂即此案晉為大國不應深入至此亭林先生以為當在順德廣平之間

  定八年劉子伐盂杜註周邑今河南懷慶府河内縣西北有邘臺鎮

  定十四年衛太子蒯聵獻盂于齊盂即歛盂杜註衛地今直隸大名府開州東南有歛盂聚僖二十八年齊晉盟于歛盂即此

  周魯燕俱有唐地

  隱二年公及戎盟于唐杜註魯地在今兖州府魚臺縣東十二里

  昭十二年齊高偃納北燕伯欵于唐經文作陽杜註燕别邑今直隸保定府唐縣北八里有唐山

  昭二十三年尹辛敗劉師于唐杜註周地後漢志洛陽有唐聚在今河南府洛陽縣東

  魯有兩武城

  襄十九年城武城懼齊也杜註太山南武城縣故城在今沂州府費縣西南九十里程啓生以為在濟寧州嘉祥縣界

  昭二十三年邾人城翼還自離姑武城人塞其前哀八年吳伐我道險從武城程啓生以為此武城乃費縣之武城也費縣乃魯與邾吳相接界非所當備齊之處襄十九年之武城宜在嘉祥杜註併而為一似誤 案高氏地名考從杜註以昭二十三年哀八年之武城併子之武城曾子居武城俱即此地然余嘗往來 京師至嘉祥縣有絃歌臺此地與齊界相接去費縣尚遠啓生以為費縣非所當備齊之處此說是也

  又晉楚俱有武城

  文八年秦人伐晉取武城在今陜西同州府華州東北十三里一名武平城

  僖六年蔡穆侯將許僖公見楚子于武城杜註楚地在南陽宛縣北今在河南南陽府城北

  周晉楚隨俱有瑕地

  昭二十四年王子朝之師攻瑕杜註敬王邑不詳何地

  僖三十年許君焦瑕杜註晉邑高氏地名考以為此晉河外之瑕也即曲沃文十二年秦復侵晉及瑕十三年使詹嘉處瑕以曲沃之官守之今河南陜州西南三十二里有曲沃城即此瑕也又成六年傳有郇瑕為古郇伯之國在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十五里此晉河東之瑕與此有别

  成十六年楚師還及瑕杜第云楚地都邑表據水經注謂山桑縣有瑕城即此瑕在今江南潁州府蒙城縣北案楚敗于鄢陵狼狽遁歸决無反遠道東南之理或曰瑕即襄城縣之汾邱城襄城縣今屬許州府在鄢陵之西為楚歸道此說近是

  桓六年楚武王侵隨軍于瑕以待之杜註隨地

  魯齊楚俱有地

  成三年叔孫僑如圍杜註魯邑在濟北蛇邱縣在今兖州府寧陽縣西北

  昭十年陳桓子召子山而反焉杜註齊國西安縣東有戟里亭在今青州府臨淄縣西北

  昭四年吳伐楚取杜註楚譙國酇縣東北有亭在今河南歸德府永城縣西南

  鄭晉楚俱有櫟地

  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杜註鄭别都今為河南開封府之禹州

  襄十一年秦伐晉戰于櫟杜註櫟在河北在山西境非陜西臨潼縣北之櫟陽也

  昭四年吳伐楚取櫟杜註汝隂新蔡縣北有櫟亭在今汝寧府新蔡縣北二十五里

  向為國名又莒周鄭俱有向地

  隱二年莒人入向杜註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在今江南鳳陽府懷遠縣西四十里

  隱十一年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向杜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今懷慶府濟源縣西南有向城【詩皇父作都于向即此】

  僖二十六年公會莒子盟于向杜註莒邑今莒州南七十里有向城

  襄十一年諸侯伐鄭師于向杜註鄭地今開封府尉氏縣西南四十里有向城

  晉鄭宋秦俱有新城

  僖四年太子奔新城杜註即曲沃今在山西絳州聞喜縣東二十里

  僖六年諸侯伐鄭圍新城杜註鄭新密滎陽密縣今河南許州府密縣東南三十里有故密城

  文十四年同盟于新城杜註宋地在梁國穀熟縣西今在歸德府商邱縣西南

  文四年晉侯伐秦圍刓新城杜註新城秦邑今陜西同州府澄城縣東北二十里有古新城秦謂之新里為秦取梁地

  齊宋俱有葵邱

  莊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邱杜註齊地在今山東青州府臨淄縣西三十里

  僖九年會于葵邱杜註宋地陳留外黄縣東有葵邱在今河南開封府考城縣東三十里

  鄭莒俱有鄢陵

  成十六年晉楚戰于鄢陵杜註鄭地屬潁川郡今河南開封府鄢陵縣

  文七年公孫敖為襄仲逆已氏及鄢陵登城見之美自為娶之杜註莒邑在今山東沂州府沂水縣界

  唐即棠

  隱二年公及戎盟于唐杜註高平方與縣有武唐亭在今魚臺縣西十二里

  隱五年公觀魚于棠杜註與唐同方輿紀要于魚臺縣武唐亭下亦並列二年五年傳合為一地

  厲即賴

  桓十三年楚屈瑕伐羅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杜註賴國有義陽隨縣

  僖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杜註義陽隨縣北有厲鄉則知厲與賴通矣另有論見後

  蓼【飀音溜】與蓼【了】有别

  桓十一年鄖人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杜註蓼國今義陽縣東南湖陽城師古曰蓼力救反楚得其地謂之湖陽光武封姊為湖陽公主今湖陽故城在河南南陽府唐縣南九十里

  文五年傳楚公子燮滅蓼杜註今安豐蓼縣今河南汝寧府固始縣蓼城岡即其地

  費【如字】與費【秘】有别

  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郎高氏曰今魯大夫費庈父之食邑讀如字與季氏費邑讀曰秘者有别今兖州府魚臺縣西南有費亭

  僖元年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此季氏之私邑也今沂州府費縣西南七十里有費城高氏地名考既以魚臺之費亭為費庈父食邑非季氏之費而于費縣注云初為懿公子費伯食邑及僖元年賜季友遂為季氏邑前後自相違反

  春秋時厲賴為一國論

  春秋時有賴國左氏桓十三年楚屈瑕伐羅傳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杜註賴國在義陽隨縣蓋賴人仕于楚者僖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杜註厲楚與國義陽隨縣北有厲鄉傳書賴經書厲古通用實則一國也宣九年楚子為厲之役伐鄭十一年傳厲之役鄭伯逃歸則傳並書厲昭十四年楚子執齊慶封殺之遂滅賴傳云賴子面縛銜璧造于中軍則經傳並書賴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隨縣厲鄉故厲國也師古云厲讀曰賴厲與賴之通用徵之左傳漢書歷有明據矣公羊僖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何休云厲于葵邱之會叛天子之命厲如字舊音賴昭四年楚子滅厲註云左氏作賴穀梁于僖昭兩傳俱書厲史記豫讓范雎傳漆身為厲厲並音賴古人之通用如此杜佑通典乃以厲賴並列兩國杜精于考古而乃有此失歟

  余在汁梁修志著此論獨見杜氏通典分列兩國以為不深考之過及作春秋大事表遍閲方輿諸書杜氏以下如馬氏通考王氏地里通釋高氏地名考略及宛溪方輿紀要俱主分列竊疑余說之不然夫余所據者杜預氏何休氏顔師古氏之說也且即三傳本文同一年事而左作賴公穀作厲其為一國顯然更無待杜何之註釋也諸儒特以通典從分列更不復深考而馬氏又以賴在光州商城縣南以杜預在義陽隨縣者為不知何據賴在光州以昭四年楚子合諸侯于申遂滅賴之文合之申在今南陽于光州洵屬相近而更于厲從杜氏之說謂厲在隨縣賴在光州商城則因杜氏而更為添設尤非矣謹書之以俟後之知者

  齊穆陵辨

  僖四年傳管仲對楚使曰南至於穆陵杜註以為齊封境今山東青州府臨朐縣東南一百五里有穆陵關在大峴山上歷千百年無異辭華子師茂獨據史記索隱之說以闢之曰此楚地也以為齊地者殊謬此不過言太公征伐所至與上五侯九伯女實征之相應楚使言汝何故至吾地管仲言先王有命征伐南可以至穆陵如此纔與楚使鍼鋒相對若只鋪張齊境仍與楚地風馬牛不相及烏能折楚使之口考元和志穆陵關在淮南道黄州麻城縣西北八十八里穆陵山上一名木陵關南北朝為戍守重鎮梁陳間夏侯夔周炅屢出兵苦戰唐元和中鄂岳帥李道古出木陵關討吳元濟其地在召陵與陘之南與當日語意尤脗合况當日齊之疆界實不止此莊九年傳管仲及堂阜而稅之杜註齊地在東莞蒙隂縣西北閔二年齊人遷陽今沂水縣南有陽都城蒙隂沂水二縣今俱屬沂州府在臨朐之穆陵西南百數十里是時齊疆已擴而管仲反稱舊封之界何耶索隱明言今淮南有故穆陵門是楚之境無棣在遼西孤竹服䖍以為太公受封之境不然也蓋言其征伐所至之域耳可見穆陵無棣在唐時猶有可考者特以小司馬晚出未為人所尊信不能勝服杜兩家之言後人習以相傳遂至譌謬千載不可復辨晉之受封不過夏墟楚之受封不過丹陽而齊始封在營邱後各拓地數千里决無始封之地終春秋世為疆界是杜解固失而後人所傳倂失杜解之意循而按之瞭然大白矣杜於地理最精審其春秋地名皆核以晉之郡縣其未確知者則但云某地以闕疑杜於穆陵無棣第云皆齊地未嘗指實今某郡某縣以是知杜註左之時尚未有穆陵關無棣溝之名乃後人設關浚溝之時因注左之誤而命名耳劉裕伐南燕更在杜後百餘年燕臣或謂宜守大峴或謂宜出峴逆戰裕部下亦慮燕人塞大峴之險裕過大峴喜形於色可見此時尚無穆陵之稱亦並未設關而後人乃指為齊之南界引杜註為援據不亦誤乎近世禹貢錐指引元和志謂穆陵關在麻城縣穆陵山上齊之四履南至穆陵即此定四年戰于柏舉亦在麻城縣界為楚腹心要地管仲借以懾楚使意當在此

  師茂初作此論示余凡千餘言余初不以為然尋繹久之實是有見此從傳文上下語氣推究非故立異翻新者况木陵關為楚地在今湖廣麻城縣一見於史記索隱再見於元和志三見於林堯叟註四見於禹貢錐指諸人皆精熟地理遞相祖述非師茂一人創見因為刪其繁芿幷略參鄙見存此論以俟後之君子乾隆十三年三月中浣四日復初氏識

  春秋大事表卷六下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