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春秋大事表 清 顾栋高

9-春秋大事表卷六上
  春秋大事表卷六上

  國子監司業顧棟高撰

  列國地形犬牙相錯表

  先王建國各有分地紛若列碁界如分畛其後列侯争相侵奪務據勢勝而春秋列國之疆域繁然亂矣如山東濮州范縣為晉士會邑楚之子西為商公為今陕西商州之雒南縣學者多所不曉以此讀傳譬若矮人觀塲余竊病之今詳考輿圖各據今之州府而列春秋當日之地形犬牙錯互處以左氏經傳附註其下其在大國者無論即如鄭衛魯宋以一國而錯列幾府邾滕郳薛以四國而並處一縣【今兖州府滕縣】他如吳楚徐越界在蠻夷未收版籍今日而欲知其交兵苦戰者在何地使命通接者在何方晉之通吳以制楚也滅偪陽以與宋通吳晉往來之道而今之沛縣實當南北之衝【偪陽在今沛縣】楚之通越以制吳也越大夫胥犴勞王于豫章之汭歸王乘舟且帥師從王而今之饒州實居楚越之界【饒之鄱陽為楚饒之餘干為越】以至山東不當有晉地觀隨武子之稱范在宣十五年滅潞之後而知其皆赤狄遺疆【另有攷】晉之封域彌大于景公之世陕西不當有楚地觀子西之為商公在文十年商臣之世而知少習武關早為楚有【商城在武關西北百二十里】楚之問鼎幾成于踐土之前楚之順大江而直下也吳不能勝楚而盛兵以瞰東北多在廬壽潁亳之間晉之據桃林以西拒也秦不敢抗晉而竊出以窺東南多出上雒析城之界觀笠澤為吳越接戰之區則知苕霅為兩國莫居之地觀黄池為吳晉會盟之地則知運河早已合江淮沂濟之流【黄池在今河南封邱縣吳既溝通江淮復闕為深溝于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于黄池沂水入泗濟在封邱縣南蓋其水道自江入淮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復穿魯宋之境連屬水道冇不通者鑿而通之以達于封邱之濟起揚州至封邱千有餘里即今日運河之故迹】庶茫千載歷歷可見如審星以識度撫掌而指螺而凡行師道里之迂直遠近盟會徵調之疎數繁簡靡不曉然知其故斯亦學春秋者之所必講也輯春秋列國地形犬牙相錯表第六

  河南

  河南府

  今府城西偏故河南縣為周王城即周公所營洛邑平王東遷居此府城東二十里洛陽故城為成周即周公所營下都敬王遷都于此狄泉本在下都城北定元年城成周繞狄泉于城内

  鞏縣西南七十里有轘轅山又洛水于鞏縣入河亦名什谷隋于此置洛口倉春秋謂之洛汭襄二十一年使候出諸轘轅昭元年趙孟舘于雒汭蓋周晉往來必由之道昭二十五年尹文公涉于鞏杜註于鞏縣涉洛水也

  府城南三十里有闕塞山昭二十六年晉師納王使女寛守闕塞即此

  偃師縣南二十里有緱氏城為滑國僖公三十三年為秦所滅後屬晉成十七年鄭子駟侵晉虛滑後又屬周定六年鄭伐周馮滑胥靡皆此滑國也周人又謂之侯氏昭二十二年子朝之亂晉師軍于侯氏即此

  又偃師縣西二十里尸鄉亭為西亳春秋時係鄭地襄十一年同盟于亳城北即此

  澠池縣界有蚌為虢邑莊二十一年王巡虢守虢公為王宫于蚌即此

  永寧縣北六十里有崤山春秋時謂之二殽東北入渑池縣界本虢地後屬晉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秦師于殽即此詳見險要

  嵩縣本周之伊川地僖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于此昭十七年陸渾滅于晉

  陕州

  州南二里有焦城即焦國後并于晉為邑

  州西南三十二里有曲沃城為晉之瑕邑文十三年晉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即此

  州硖石鎮西十五里有莘原為虢之莘地莊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即此

  閿鄉縣東三十里有稠桑驛為虢桑田地僖二年虢公敗戎于桑田後入晉成十年傳晉景公召桑田巫即此

  靈寶縣為晉之桃林塞晉守之以拒秦處後為秦函谷關詳見險要

  盧氏縣有隂地城為晉之隂地宣二年趙盾自隂地率諸侯之師以侵鄭哀四年蠻子赤奔晉隂地杜俱註晉河南山北自上洛以東至陸渾上洛今陜西商州雒南縣陸渾今河南府嵩縣其地南阻終南北臨大河所謂河南山北也而盧氏縣乃命大夫屯戍之所猶南陽為河南之總名而别有南陽城則在修武也

  開封府

  今儀封封邱二縣為衛地祥符蘭陽中牟陽武鄢陵洧川尉氏鄭州河隂汜水滎陽滎澤一州十一縣皆鄭地陳留為陳地杞縣為宋雍邱地又鄭之圉地在杞縣南五十里與楚接界修干戈以虞患故曰圉昭五年韓起自楚至鄭鄭伯勞諸圉蓋以此地為楚鄭接壤也又杞縣北四十里有鳴鴈亭為鄭鳴鴈地成十六年晉侯伐鄭至于鳴鴈即此又蘭陽縣東北二十里為宋戶牖地哀十三年會于黄池吳人囚子服景伯而還及戶牖歸之即此城東四十里有鄭時來地隱十一年公會鄭伯于時來即此

  又尉氏縣西南四十里有向城為鄭向地襄十一年諸侯師于向杜註鄭地即此又縣西北四十里菟氏城係鄭地昭五年鄭伯勞屈生于菟氏即此又為鄭大夫尉氏邑縣因以得名

  封邱縣為魯衛宋鄭四國錯壤在衛者曰平邱在魯者曰黄池在宋者曰長邱在鄭者曰蟲牢昭十三年會于平邱係衛地在封邱縣東四十里哀十三年會于黄池係魯地在封邱縣西南【黄池為魯地從趙匡說胡文定謂為衛地者非】文十一年傳鄋瞞伐宋宋敗之于長邱係宋地在封邱縣南八里即白溝也孟康曰長邱今翟溝是白音轉為翟又縣北三里有桐牢一名蟲牢係鄭地成五年同盟于蟲牢襄八年楚侵鄭至于蟲牢即此

  滎陽縣東二十里有隴城春秋時謂之垂隴係鄭地文二年盟于垂隴襄二十年鄭伯享趙孟于垂隴即此

  滎澤縣西北十五里有王宫城城内東北隅有踐土臺係鄭地僖二十八年盟于踐土即此去衡雍三十餘里括地志云原武縣西北七里有卷縣故城即衡雍城也

  虎牢在汜水縣南二里莊二十一年惠王與鄭以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後入晉襄十年諸侯戍鄭虎牢即此

  敖山在河隂縣西二十里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間即此敖山也秦于其地沿河置倉名曰敖倉北臨汴水酈生說漢高據敖倉之粟即此

  宣十二年晉楚戰于邲邲城在鄭州東六里成十六年晉楚戰于鄢陵鄢陵城在今鄢陵縣西南四十里皆鄭地亦曰鄢隱元年鄭伯克段于鄢即此蓋鄢本古國武公滅之初仍故名後乃改為鄢陵

  洧川縣南有鄭曲洧地成十七年諸侯伐鄭自戱童至于曲洧杜註新汲縣治曲洧城臨洧水在今縣南又縣西有鄭隂口地襄九年諸侯濟于隂阪次于隂口而還杜註隂阪洧津隂口鄭地名

  陽武縣北十里有鄭城棣地襄五年諸侯會于城棣以救陳杜註鄭地寰宇記有南棣城北棣城在縣北十里二棣城之間有博浪沙亭即子房擊始皇處

  陳留縣東北四十里有老邱城為宋老邱地定十五年鄭敗宋師于老邱即此

  陳州府

  今府治淮寧縣即陳宛邱地

  商水縣舊名南頓縣為古頓國定十四年為楚所滅光武父欽為南頓令

  項城縣為古項國僖十七年魯滅項後亦并于楚項氏世為楚將封于項即此

  又府治西北有犖城為宋地僖元年會于檉左傳一作犖即此

  西華縣西南有閻倉城為宋鬼閻地昭二十年八公子之徒與華氏戰于鬼閻杜註潁川長平縣西北有閻亭是也

  沈邱縣東有養城為楚養邑昭三十八年吳公子掩餘燭庸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逆吳公子使居養是也

  扶溝縣為鄭桐邱地莊二十八年鄭人將奔桐邱今縣西二十里有桐邱亭

  許州府

  故許城在府治東三十里今為新設石梁縣故許國也成十五年許靈公畏鄭遷于葉鄭有其地仍謂之舊許襄十一年諸侯伐鄭東侵舊許即此地臨潁襄城長三縣皆鄭地臨潁即鄭莊公置母姜氏處長即繻隱五年宋人伐鄭圍長桓五年戰于繻皆其地也襄城為鄭南氾以周襄王出居于此故名

  又府治西北為鄭陽陵地當鄭國之南襄十年諸侯伐鄭至于陽陵即此

  郾城縣東四十五里為楚召陵地僖四年齊伐楚盟召陵昭十四年楚屈罷簡東國之兵于召陵即此

  禹州為鄭櫟地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杜註櫟為鄭别都今禹州治後入楚昭元年楚靈王為令尹始城之至平王初立使子躬致鄭犫櫟之田事畢弗致禹州終為楚地

  密縣新鄭皆鄭地密縣為鄭新密亦曰新城僖六年齊桓公伐鄭圍新城即此新鄭為鄭滅檜國地以别于初封之鄭故號曰新鄭縣北十三里有函陵僖三十年晉秦圍鄭晉軍函陵即此又縣東北有制城成十六年伐鄭諸侯遷于制田是也

  歸德府

  宋全有商邱寧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睢州考城柘城一州八縣之地

  今鹿邑縣西十三里為陳鳴鹿地成十六年諸侯之師侵陳至于鳴鹿即此

  睢州接寧陵縣境為衛首止地僖五年會王世子于首止即此

  又寧陵縣西南七十里有大城為春秋時宋鄭戰處後為楚莊所并今大城有楚太子建墳及伍員釣臺

  睢州境内有衛襄牛地僖二十八年衛侯出居于襄牛杜註云衛地即此又州東南有鄭鄫地襄元年諸侯之師次于鄫杜註鄭地在陳留襄邑縣東南

  考城縣東有葵邱係宋地僖九年會于葵邱即此縣西三十六里有黄溝為宋黄地隱元年傳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黄即此

  僖二十二年宋楚戰于泓泓水名在今柘城縣北三十里

  夏邑縣西南有曹黍邱地哀七年宋人伐曹築五邑于其郊曰黍邱揖邱大城鍾䢴杜註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邱亭案下邑漢縣金改曰夏邑今仍之

  汝州

  楚文王封畛于汝楚地止于汝水之南成十六年楚以汝隂之田求成于鄭高氏曰汝水出汝州魯山縣至潁州入淮其在汝州郟縣及裕州葉縣間者汝隂田也郟自是入鄭後復入楚昭元年楚靈王為令尹城郟十九年令尹子瑕復城之郟復為楚地

  魯山縣有鄭繞角地成六年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于繞角即此杜佑通典汝州魯山縣東南繞角城

  伊陽縣為周邥垂地文十七年甘敗戎于邥垂蓋即伊洛之戎與伊陽接境昭二十九年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杜註即晉所取陸渾地陸渾在河南府嵩縣地相接

  又州東南五十里有鄭魚齒山襄十八年楚師伐鄭涉于魚齒之下杜註魚齒山下有滍水故言涉又州西南有蠻城為春秋時戎蠻子國昭十六年楚誘戎蠻子嘉殺之哀四年晉執戎蠻子赤歸于楚自是地滅于楚矣

  懷慶府

  鄭氏詩譜曰周東都畿内方六百里北得河陽河陽在河之北即懷慶府也隱十一年桓王與鄭蘇忿生之田十二邑鄭不能有復歸周桓七年王遷盟向之民于郟僖二十五年襄王賜晉文公以陽樊溫原攢茅之田晉始啟南陽由是懷慶所屬七縣原武屬鄭濟源修武孟縣溫縣屬晉王所有者河内武陟二縣而已

  僖二十五年殺大叔于隰城即隰郕在懷慶府河内縣成十一年卻至與周争鄇田鄇即鄇人亭在懷慶府武陟縣

  案僖二十八年晉敗楚師于城濮城濮為衛地在今山東曹州府濮州南七十里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踐土踐土在今開封府滎澤縣西北十五里衡雍在原武縣西北七里皆鄭地天王狩于河陽河陽城在孟縣西南三十里會于溫溫城在今溫縣西南三十里皆晉地蓋文公伐衛致楚因而勝之還師由衛歷鄭及周渡河而北返于河陽道里歷歷可見

  衛輝府

  今淇縣為衛朝歌康叔始封都此汲縣為衛河内輝縣為衛百泉後俱屬晉

  延津縣為鄭廪延邑亦曰酸棗隱元年傳大叔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廪延襄三十年游吉奔晉駟帶追之及酸棗廪延酸棗同一地

  滑縣為衛漕邑戴公廬曹即此縣東六十里有衛南故城為衛楚邱文公遷都于此

  濬縣為晉雍榆及牽地襄二十三年叔孫豹救晉次于雍榆定十四年會于牽皆在濬縣境

  新鄉縣為晉厥憖昭十一年晉會諸侯于厥憖謀救蔡即此

  彰德府

  今安陽縣有衛商任地襄二十一年會于商任以錮欒氏即此

  内黄縣北有衛戲陽城昭九年晉荀寅如齊逆女還卒于戲陽即此

  林縣西北林慮山洹水所出經臨漳安陽内黄而入衛水亦曰安陽河成十七年聲伯夢涉洹即此水也

  汝寧府

  江國在汝寧府真陽縣東道國在山縣北二十里有道城柏國在西平縣西有柏亭房國在今遂平縣西北百里楚後以封吳夫概王謂之吳房沈國在今汝寧府治東南皆滅于楚蔡始封上蔡縣昭十三年平侯徙新蔡至哀二年冬吳更遷蔡于州來由是汝寧一府全境皆楚地

  信陽州為楚大隧直轅冥阨三關之地吳兵陸行入楚之隘道冥阨一名平靖關在州東南九十里大隧一名武陽關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直轅一名黄峴關在州南九十里俱與湖廣德安府應山縣接界所謂義陽三關之塞也詳見險要

  光州

  今光州西十二里有黄城息縣西南七里有息城賴在息縣東北商城縣南有賴城固始縣西北七十里有期思城為蔣國又蓼國在今固始縣東北蓼城岡即文五年楚所滅之蓼國也五國皆滅于楚全境皆楚地

  息縣東有白城楚白公封邑哀十六年傳子西召太子建之子勝于吳使處吳境為白公杜註白楚邑今汝隂褒信縣西南有白亭是也在今息縣東北七十里

  南陽府

  故申城在府治南陽縣故呂城在府城西三十里蓼國在唐縣南八十里此蓼為楚武王克州蓼之蓼桓十一年傳所謂隨絞州蓼伐楚師者也與文五年所滅之蓼不同三國皆滅于楚南陽唯犨邑屬鄭後仍屬楚昭元年楚靈王為令尹城犨即此由是南陽一府皆為楚地矣

  又南陽縣北為楚武城地僖六年許僖公見楚子于武城襄九年秦人侵晉楚子師于武城為秦援楚有事于中國恒出兵于此

  又淅川縣境有豐鄉城地與鄖陽之上津接為楚豐邑哀四年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杜註析縣屬南鄉郡析南有豐鄉皆楚邑

  又内鄉縣西南有三戶亭哀四年晉執蠻子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于三戶杜註今丹水縣北三戶亭是也

  裕州為楚方城築連城以拒中國處齊晉伐楚必及此地方城山在今裕州東北四十里北連葉縣楚人因山爲固起葉縣至唐縣築城連接數百里國語齊桓公伐楚濟汝踰方城左傳文三年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門于方城襄十六年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為楚之重鎮受兵處

  山東

  兖州府

  魯有曲阜滋陽寧陽泗水金鄉魚臺汶上及濟寧州嘉祥縣凡一州八縣之地後兼涉滕鄒嶧三縣境

  嘉祥縣西二十五里有獲麟堆哀十四年傳西狩于大野獲麟杜註大野在高平鉅野縣東北大澤是也案今嘉祥縣即鉅野縣之所分金皇統中析置

  金鄉縣東北二十里為宋緡邑僖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二十六年楚人伐宋圍緡即此為宋邊境數被齊楚侵伐

  鄒縣東南二十六里為邾國地文十三年邾文公遷于繹繹即鄒山後改國號曰鄒以此

  滕縣為滕薛郳三國滕城在縣西南十四里薛城在縣南四十里郳城在縣東六里又縣北為邾絞邑哀二年伐邾將伐絞即此

  陽穀縣為齊地僖三年齊宋江黄會于陽穀即此又縣東有阿澤為衛地與東阿縣接界為今運道所經有七級上下二閘即襄十四年孫氏敗公徒于阿澤處

  嶧縣東八十里為鄫地

  濟寧州治為任國

  又州東南有邿城為邿國襄十三年并于魯

  又滕縣南十五里有漷河為邾田襄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哀二年季孫斯伐邾取漷東田由是魯地兼涉滕縣之境

  濟南府

  今府治歷城縣南十里為齊之鞌地成二年齊晉戰處高氏曰穀梁傳鞌去齊五百里括地志及通典並以鞌在平隂縣今平隂至臨淄果得五百餘里以傅會穀梁之說似可信乃以本傳考之壬申晉師至于靡笄之下癸酉師陳于鞌自始合以至齊敗三周華不注止為一日事甚明案華不注山在濟南城北見于水經無可疑者若云鞌在平隂則去濟南二百三十里何由一奔遂至此近志云鞌即古之歷下殆不易之論也史記云戰于靡下徐廣云靡當作歷蓋因靡笄之下省文為靡下靡字又譌而為歷耳按高氏之說極精鞌當在歷城無疑

  又今歷城縣西南有小清河春秋時謂之濼水桓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即此其源即趵突泉濟水伏流重處志云濟之南源也又東北合大清河即濟瀆水經注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湧若輪春秋桓公會齊侯于濼是也其水北為大明湖引瀆入西郭北流逕歷城東引水為流桮池州僚賓燕多萃其上又北注濼水今濼水並城北流大明湖在城内自城北水門合濼水又東北經華不注山合華泉又東北合大清河

  齊河縣境有大清河自泰安府平隂縣流入長清縣又東北入齊河縣境春秋時謂之濟水隱二年齊鄭盟于石門鄭伯之車僨于濟即此石門在長清縣西南濟水之門也舊有石門在岸側去水三百步今圯于水

  又齊河縣北有晏城為晏平仲采邑縣東有齊野井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即此

  又長清縣西南二十五里有盧城為齊公子高徯采邑成十七年齊高弱以盧叛襄十八年晉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即此

  又歷城縣東三十里有鮑城在鮑山下為鮑叔牙采邑山因城名

  又長清縣豐齊鎮北二里有故祝柯城襄十九年諸侯盟于祝柯即此左傳謂之督揚唐乾元二年史思明侵濟南守將李銳于長清邊家口决大河東至縣縣遂淪陷移治于遷善鎮即今禹城縣治

  又禹城縣北四十里有故高唐城襄十九年夙沙衛入于高唐以叛即此二十五年祝佗父祭于高唐杜註高唐有齊别廟為齊之宗邑猶宋之亳晉之曲沃齊景公母穆孟姬為陳氏請高唐陳氏始大

  又禹城縣西北有轅城為齊轅邑哀十年晉趙鞅伐齊取犂及轅即此

  章邱縣西北三十里有賴亭為齊賴邑哀六年胡姬以安孺子居賴即此西北六十里有崔氏城為崔杼邑襄二十七年崔成請老于崔即此

  長山縣西南二十里有於陵城為齊於陵邑左傳謂之夫于昭十年陳桓子召子周與之夫于即此戰國時陳仲子所居

  臨邑縣西十里為齊犂邑即哀十年晉趙鞅伐齊所取者

  武定府

  今海豐縣為齊之無棣邑水經注清河入南皮縣界分為無棣溝流逕高城入海今河間府滄州之慶雲縣及武定府之海豐縣皆有無棣溝舊合鬲津河入海通魚鹽之利今淤

  泰安府

  今府治泰安縣城北五里有泰山史記貨殖傳其陽則魯其隂則齊

  萊蕪縣東二十里為牟國地通典牟國在登州蓬萊縣似誤此漢之東牟縣也

  新泰縣為魯平陽宣八年城平陽即此

  東阿縣為齊阿邑亦曰柯莊十三年齊桓為柯之盟即此

  又縣東北有清亭為衛清邑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即此縣西二十五里有桃城為衛桃邱邑桓十年公會衛侯于桃邱即此

  肥城縣為齊平隂地襄十八年諸侯伐齊齊侯禦諸平隂今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又平隂縣東南為齊京兹邑縣西為齊邿邑荀偃士匄以中軍克京兹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即其地

  東平州東二十里為宿國莊十年宋人遷宿更為宋地

  又州東六十里為鄣國紀附庸也莊三十年降齊為齊地

  沂州府

  今府治北十五里有開陽城故鄅國後入魯為啓陽邑哀三年季孫叔孫城啓陽即此

  費縣為魯費邑僖公賜季友為采邑

  沂水縣東南有牟縣為東夷根牟國宣九年取根牟更為魯地昭八年蒐于紅自根牟至于商衛革車千乘商即宋宋衛在魯西蓋由魯極東以至極西舉全境而言也

  又沂水縣治西北四十里有古鄆城為魯之東鄆莒魯所争者文十二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此時鄆蓋屬魯後入于莒成九年楚子重圍莒莒潰楚遂入鄆即此鄆也至昭元年季孫宿伐莒取鄆自是鄆常為魯有矣

  莒州為莒國戰國時入齊為邑齊湣王走莒即此郯城縣為郯國與江南邳州接界宣四年公會齊侯平莒及郯蓋二國本鄰近也

  蒙隂縣西北堂阜溪上有夷吾亭為管仲稅囚處係齊地

  曹州府

  定陶縣為曹都詩譜云在雷夏荷澤之野夾于魯衛之間今府治荷澤縣是其地也又濮州西南五十里有洮城為曹地僖三十一年晉文公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于濟齊桓公嘗盟諸侯于此

  曹縣南八十里為曹南山僖十九年宋人曹人邾人盟于曹南范氏曰曹南曹之南鄙是也詳見曹山川

  又曹縣境内有鄭武父地桓十二年公會鄭伯盟于武父杜註武父鄭地即此

  又曹縣西十里為宋貫地僖二年齊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貰杜註宋地又縣北三十里為宋穀邱地桓十二年公會宋公燕人盟于穀邱即此

  曹縣東南四十里為衛楚邱邑隱七年戎伐凡伯于楚邱以歸襄十年宋公享晉侯于楚邱即此其地蓋在曹宋之間是為衛之南楚邱與滑縣之楚邱有别

  又曹縣東北八十里為曹重邱邑襄十七年衛孫蒯田于曹隧飲馬于重邱重邱人訽之遂伐曹取重邱杜註重邱曹地高氏云案六韜周志古亡國三十其中有重邱國以美女遺青陽路史曰在曹州寰宇記重邱在乘氏縣東北三十一里漢乘氏縣隋以後俱屬曹州今故城在曹縣東北五十里或云在東昌府東南跨茌平縣界乃襄二十五年諸侯同盟之重邱此係齊地杜氏明註兩國不可混方輿紀要混而一之似誤又縣北有大鄉城為曹鄸邑昭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杜註鄸曹邑即此

  又曹縣東北為宋鹿上地僖二十一年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杜註宋地

  又縣東北三十里為魯生竇地為齊魯交界莊九年殺子糾于生竇即此

  濮州南七十里有臨濮城為衛城濮地僖二十七年晉敗楚師于城濮即此所謂伐衛以致楚是也

  觀城縣為衛五鹿地與直隸大名府開州接界晉文公還自南河濟侵曹伐衛取五鹿即此詳見開州

  鄆城縣為魯西鄆成四年城鄆杜註公欲叛晉故城之以為備蓋與晉接界昭二十六年齊取之以居公者

  城武縣東北三十二里有梁邱城為魯地莊三十二年齊侯宋公遇于梁邱即此又縣東南有北郜城為郜國有南郜城為宋邑隱十年歸于魯

  單縣即魯單父縣宓子賤鳴琴而治者

  范縣為晉士會邑今縣東三里有士會墓後范入齊為邑孟子自范之齊即此蓋春秋之末范氏叛晉齊衛助之而范因以入齊耳據此則范在齊衛之間益信季氏私考疑濮州衛地晉不應以封其大夫士氏本居隨疑范為隨之别名者非也

  又范縣東南七十里有廪邱故城為齊之廪邱邑又有羊角城為衛之羊角邑鄆城東北與范縣接界為魯之高魚邑襄二十六年齊烏餘以廪邱奔晉又襲衛羊角襲魯高魚又取地于宋明年晉悉以其地還諸侯則范縣鄆城之境為齊晉宋魯衛五國之交界地最分錯

  又范縣南二里有秦亭為魯地莊三十一年築臺于秦杜註東平范縣西北有秦亭是也

  又范縣東南五十里有顧城為齊地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盟于顧杜註顧齊地詩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即此顧也

  東昌府

  今府治聊城縣為齊聊聶晏子所謂聊聶以東也堂邑縣為齊棠邑棠公為棠邑大夫孟子勸齊王棠即此後譌為棠茌平縣為齊重邱襄二十五年同盟于重邱即此又大隧在今高唐州境襄十九年齊及晉平盟于大隧即此皆齊地又縣西南十二里有夷儀聚為邢國地僖二年邢遷于夷儀即此衛滅邢地入于衛後又入晉定九年齊伐晉夷儀蓋齊晉衛三國接壤地

  冠縣為晉冠氏邑哀十五年齊伐晉取冠氏即此邱縣為晉乾侯邑昭公出居于乾侯即此係晉地

  桓十六年傳衛使公子伋如齊使盗待諸莘杜註衛地成二年戰于鞌傳晉師從齊師于莘杜註齊地今案東昌府莘縣西去府治七十里從東昌府治至濟南府治歷城縣中經茌平長清齊河三縣共二百四十里鞌為歷城縣從莘至鞌約計三百一十里高氏疑其太遠遂疑莘非今日之莘縣然愚嘗就傳文考之上云及衛地韓獻子將斬人云云下遂云師從齊師于莘六月壬申師至于靡笄之下則知莘與鞌中間原隔幾日觀其特志月日可見蓋當日莘地必有齊之偏師侵略衛疆而未返者晉師適遇遂與交戰緣是偏師零卒望風披靡故不言勝負至六月壬申遂長驅至靡笄之下則傳所云從齊師者乃是志前月事耳考今日之地理細案傳文之時日可以瞭然無疑莘應專屬衛地杜兩注者猶屬牆之見也

  恩縣為晉東陽地襄二十三年齊伐晉趙勝帥東陽之師追之獲晏又昭二十二年晉荀吳略東陽以滅皷杜兩註俱云東陽晉之山東廣平以北王氏曰自漢以前東陽大抵為晉太行山東地非有城邑楚漢之間始置東陽郡漢置東陽縣屬清河郡今恩縣西北六十里東陽故城是也據此則東陽之地極廣今直隸之冀州及廣平府之清河縣皆晉東陽之境

  青州府

  今臨淄縣為太公始封之營邱博興縣為齊薄姑左氏作蒲姑本殷末薄姑氏國成王時薄姑與四國作亂成王滅之以益太公之封後胡公徙都于此一名姑棼莊八年齊襄公遊于姑棼即其地

  臨淄縣西五十里為齊葵邱莊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邱杜註臨淄縣西有地名葵邱是也蓋二人以久戍而怨非以遠戍而怨若僖九年會于葵邱此係宋地在河南考城縣東

  又博興縣南五里有貝中聚為齊貝邱京相璠曰博昌縣南有地名貝邱即齊襄公田處

  府治益都縣西南為齊馬陘史記作馬陵成二年齊晉戰于鞌晉師追齊師入自邱輿擊馬陘即此齊乘淄水出益都岳陽山北經萊蕪谷又北經長峪道亦曰馬陵即卻克追齊侯處邱輿亦在益都界

  博山縣東有萊蕪故城為魯夾谷邑定十年齊魯會于夾谷即此

  臨朐縣東南一百五里大峴山上有齊穆陵關山高七十丈周圍二十里道徑危惡僅容一軌為齊南天險劉裕伐南燕慕容超兵過大峴舉手指天喜形于色即此詳見險要僖四年管仲對楚使曰齊地南至于穆陵蓋齊之南境止此過此為莒魯二國境

  又杜氏通典臨朐縣東有東陽城為齊東陽邑襄二年晏弱城東陽以逼萊子即此案此係齊地與晉之東陽有别

  安邱縣東北三十里有廢淳于城為故淳于國春秋桓五年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後入杞為杞都

  昌樂縣東南五十里有廢營陵城春秋謂之緣陵僖十四年淮夷病杞齊桓遷杞緣陵即此後杞復遷淳于

  又安邱縣西南有防亭為莒防邑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兹來奔遂屬魯案此防本屬莒地與魯之東防西防有别

  諸城縣東北有婁鄉城為牟婁邑隱三年莒人伐取牟婁自是遂屬莒杜註城陽諸縣東北有婁鄉是也昭五年莒牟夷又以奔魯亦與安邱接境蓋二縣本連壤

  又諸城縣西有兹亭為莒兹邑昭五年莒牟夷以防兹來奔即此兹也

  又諸城縣治西南三十里有古諸城為魯諸邑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杜註諸今城陽諸縣是也又文十二年季孫行父城諸及鄆

  又安邱縣東北十里有渠邱亭為莒渠邱邑成九年楚子重伐莒圍渠丘渠邱城惡衆潰奔莒楚師圍莒莒城亦惡莒潰楚遂入鄆浹辰之間楚克其三城蓋地相近也莒為莒州鄆為今沂水縣向俱屬青州府今改屬沂州府

  登州府

  今黄縣東二十里有萊子城即萊國襄六年齊滅之為邑二十八年慶封田于萊即此通典萊州治掖縣春秋萊子國亦為東萊郡以在齊國之東故曰東萊蓋萊之幅員廣遠由萊跨登以至于海也

  萊州府

  今高密縣西有黔陬城為介國地膠州南七十里又有介亭蓋高密與膠州連壤也

  即墨縣有棠鄉為萊之棠邑左傳齊入萊萊共公奔棠晏弱圍棠滅之按史記營邱邊萊萊地甚廣亘登萊二府之境自是齊地東盡于海矣

  又高密縣為晏子封邑蓋亦以晏弱滅萊棠之故又高密縣東四十里有計斤城春秋時謂之介根莒兹輿期始封邑也春秋初徙于莒此為莒别邑襄二十四年齊侯伐莒取介根杜註莒邑今城陽黔陬縣東北計基城是也漢置計斤縣

  春秋大事表卷六上

<經部,春秋類,春秋大事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