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续集、后集、别集 宋 祝穆 新集、外集 元 富大用 遗集 元 祝渊

154-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十五
  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十五

  宋 祝穆 撰

  禮樂部

  禮【儀禮 附】

  羣書要語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語注】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易卦】謙以制禮【係辭】曲禮曰毋不敬【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諭正俗非禮不備分争辨訟非禮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疏决嫌疑别同異明是非【曲禮】夫禮自卑而尊人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曲禮】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同上】禮者猶體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同上】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禮運】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禮義亷耻謂之四維【管牧民】

  詩句頗聞延諸儒破訟作時禮【由谷】

  古今事實

  祭祀之禮

  禮太古之時燔黍捭豚汙尊抔飲猶可以致敬鬼神

  嫁娶之禮

  伏羲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本記】

  軍賓之禮

  黄帝與蚩尤戰于涿鹿可為軍禮九牧倡教可為賓禮【通用】

  三代之禮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秩宗典禮

  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天地人】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周公制禮

  周公制禮作樂而天下大服【明堂位】

  修五禮

  舜修五禮注吉凶軍賓嘉舜典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注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

  孔問禮

  孔子謂南宫敬叔曰吾聞老聃博知古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吾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家語】老子搥提仁義㓕絶禮學吾無取焉耳【揚子】

  愛禮存羊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叔孫綿蕞

  漢王已并天下諸侯共尊皇帝於定陶羣臣飲争功或拔劍擊柱上患之叔孫通說上願召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於是召魯諸生三十餘人魯兩生不肯行曰禮樂所由起百年積德而後可興吾不忍為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時變遂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之月餘通曰上可試觀上曰吾能行此乃令羣臣習肄會長樂宫成諸侯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無敢諠譁失禮者帝曰吾乃今日知皇帝之為貴也

  議禮如聚訟

  曹褒上疏具陳禮之本章帝拜褒侍中班固言京師諸儒夕夕能說禮宜廣招集議得失帝曰諺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帝令黄門持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敇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褒乃撰次天子至庶人冠昏吉凶制度以為一世大典帝以衆論難一故但納之

  以曲禮為曲【見師生門】

  縱禮蔑禮

  譙郡稽康與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友善號竹林七賢皆豪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魏記】阮籍㛐嘗歸家籍相見與别人或譏之曰禮豈為我輩設哉

  貞觀開元禮

  房玄齡魏徵與禮官學士因隋之禮增為貞觀禮玄宗詔王仲丘等撰定為百五十是為開元之禮

  宋朝之禮

  開寶間命劉溫叟撰開寶通禮【全體是開元禮】慶歷間命賈昌朝撰慶歷新禮天聖間命王皥撰禮閣新編政和則有五禮新儀【其間有難定者皆稱御製以决之】

  漢儒儀禮【以下係儀禮】

  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學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隂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天子之說【前藝文】

  河間王獻禮

  漢興有高堂生傳十七篇又有古經出淹中而河間獻王好愛古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竝威儀之事無敢傳之者惟古經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不殊而字多異【正義】

  徐蕭傳授

  孝文時徐生以容【音頌】為禮官大夫瑕邱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東海人事蕭奮以授后倉后倉授戴德戴聖謂之五傳弟子【正義】

  古今文集

  雜著

  讀儀禮        韓愈

  余嘗苦儀禮難讀又且行于今者盖寡沿襲不同復之無由考于今誠無所用云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於是孔子曰吾從周謂其文章之盛也古書之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况聖人之制度耶於是掇其大要奇辭奥旨著于篇學者可觀焉惜乎吾不及其時進退揖遜於其間嗚呼盛哉

  朱文公所編儀禮條目

  儀禮附記上篇

  士冠禮【冠義附】     士昏禮【昏義附】

  士相見禮      鄉飲酒禮【鄉飲酒義附】

  鄉射禮【射義附】     燕禮【燕義附】

  大射禮       聘禮【聘義附】

  公食大夫禮     覲禮

  儀禮附記下篇

  喪服【喪服小記大傳】  士喪禮

  既夕禮       士虞禮【喪大記奔喪問喪曾子問檀弓

  附】         特牲饋食禮

  少牢饋食禮     有司【祭義祭統附】

  禮記次篇

  曲禮内則玉藻少儀投壺深衣【六篇為一類】

  王制月令祭法【三篇為一類】

  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明堂位大傳【與喪小記誤處多當釐正】

  樂記【七篇為一類】

  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坊記儒行【六篇為一類】

  學記中庸表記緇衣大學【五篇為一類】

  右問伯恭三禮篇次已上恐有未安幸更詳之

  儀禮問答數條

  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禮有冠禮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射之類莫不皆然只是儀禮有士相見禮禮記却無士相見義後來劉原父補成一篇他亦學禮記下言語只是解他儀禮今儀禮多是士禮天子諸侯喪祭之禮皆不存其中不過有些小朝聘燕享之禮自漢以來凡天子之禮皆是將七禮來增加為之漢河間獻王所得禮五十六篇却有天子諸侯之禮故班固謂愈於推士禮以為天子諸侯之禮者班固作漢書時此禮猶在不知何代何年失了可惜

  陳振叔亦盡得見其說儀禮云此乃是儀更須有禮書儀禮只載行禮之威儀所謂威儀三千是也禮書如云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之類是說大經處這是禮須有箇文字

  問祭禮附祭義如說孝許多如何來得曰便是祭禮難附兼祭義前所說多是天子禮若儀禮所存唯少牢饋食特牲饋食禮是諸侯大夫禮兼又只有饋食若天子祭便合有初間祭腥等事如此謂建設朝事燔燎膻薌若附儀禮此等皆無入頭處意間欲將周禮中天子祭禮逐項作一總腦却以禮記附如疏中有說天子處皆編出

  惟儀禮是古全書若曲禮玉藻諸篇皆戰國士人及漢儒所柬集王制月令内則是成書好要自將說禮物處如内則王制月令諸篇附儀禮成一書如中間却將曲禮玉藻又附在末後不說禮物處如孔子閒居孔子燕居表記緇衣儒行諸篇却自成一書

  或謂禮記是漢儒說恐不然漢儒最純者莫如仲舒仲舒之文最純者莫如三策何嘗有禮記中說話來如樂記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仲舒如何說到這裏想為是古來流傳得此箇文字如此

  問儀禮傳記是誰作曰傳是子夏作記是子夏以后人作檀弓恐是子游門人作其間多推尊子游胡仲明云禮運是子游作樂記是子貢作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淺大戴禮冗雜其好處已被小戴採摘來作禮記了然尚有零碎好處

  四先生禮

  問四先生禮曰二程及横渠多是古禮溫公則大槩本儀禮而參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溫公較穩其中與古不甚相遠是七分好若伊川禮則祭祀可用婚禮則惟溫公者好大抵古禮不可全用如古服古器今皆難用

  伊川知禮

  東坡見伊川主司馬文正之喪譏其父在何以學得喪禮如此熟彼人遂為伊川解說道伊川曾丁母難也不消如此說人自少讀書如禮記儀禮便都已理會了古人謂居喪讀喪禮亦平時理會了到這時更把來溫審不是到居喪方始來理會【朱子語錄】

  樂

  羣書要語夫樂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禮記】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尚書】宫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樂記】八音者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金為鐘石為磬絲為絃竹為管匏為笙土為塤皮為鼓木為柷敔【五經通義】五聲者宫商角徵羽也商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角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倡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宫為土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漢書】煩手淫聲慆湮心耳乃忘和平謂之鄭聲

  詩句暍道者誰子叩商者可樂【韓】誰把碧梧枝刻作雲門樂【孟】常作金應石忽為宫别商

  古今事實

  黄帝之樂

  黄帝張樂於洞庭之野【莊子】又作雲門大卷注言其德如雲之所出也

  帝王之樂

  黄帝作咸池顓帝作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

  夔典樂

  舜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書】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同上】

  古樂新樂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以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鈞天廣樂

  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鵲曰昔繆公嘗如此五日不知人七日乃寤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二代之樂其聲動人心【史記】

  季札觀樂

  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左傳】

  在齊聞韶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後世淫樂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聞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樂記】

  漢之樂

  漢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寛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唐之樂

  唐興即用隋樂武德九年詔太常少卿祖孝孫等定樂既成奏之太宗謂侍臣曰古者聖人沿情以作樂國之興廢未必由此杜淹曰陳將亡也有玉樹後庭花齊將亡也有伴侣曲聞者悲泣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以是觀之亦樂之所起帝曰夫聲之所感各因人之哀樂將亡之政其民苦故聞以悲今玉樹伴侣之曲尚存為公奏之知必不悲魏徵奏曰孔子稱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樂在人和不在音也

  霓裳羽衣

  玄宗即位新聲散樂倡優之技有諧謔而賜金帛朱紫者揚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將畢引聲益緩

  宋之樂

  仁宗命李照改定大樂下王朴樂一律皇祐中又使胡瑗等考正范鎮與司馬光皆上疏論律尺之法又與光往復論難凡數萬言自以為獨得於心元豐三年神考詔鎮與劉凡定樂公曰定樂當先正律上曰然雖有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鎮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區鬴斛欲圖上之又乞訪求真黍以定黄鍾而劉凡即用李照樂加用四清聲而奏樂成詔罷局賜賚有加鎮謝曰此劉凡樂也臣何與焉司馬君實嘗謂人曰吾與景仁兄弟也但姓不同耳然至於論鍾律則反復相非終身不能相一【墓誌】

  古今文集

  雜著

  論舜武王之樂     朱元晦

  按書中說韶樂云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此是韶樂九章看他意思是如何到得武樂所謂武始而比出再成而㓕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與夫摠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其意思與韶自是不同【語錄】

  造律起於黄鍾

  聲無形而樂有器古之作樂者知夫器之必有弊而聲不可以言傳懼夫器失而聲遂亡也乃多為之法以著之故始求聲者以律造律者以黍自一黍之廣積而分為寸一黍之多積而為龠合一黍之重積而為銖兩此造律之本也故為之長短之法而著之於度為之多少之法而著之於量為之輕重之法而著之於權衡是三物者亦必有時而弊則又總其法而著之於數使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於黄鍾然後律度量衡相用為表裏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不幸而皆亡則推其法數而制之用其長短多少輕重以相參考四者既同而聲必至聲至而後樂可作矣夫物用於有形而必弊藏於無形而不竭以有數之法求無形之聲其法具存無作則已苟有作者雖去聖人於千萬歲之後無不得焉矣【唐志】

  論樂之君臣

  黄鍾之律最長應鍾之律最短長者聲濁短者聲清十二律旋相為宫宫為君商為臣樂中最忌臣陵君故有四清聲如今大響有十六箇十二箇是正律四箇是四清聲清聲是减一律之半如應鍾為宫其聲最短而清或賓為之商則是商聲高似宫聲是為臣陵君不可用遂乃用賓减半為清聲以應之雖然减半只是此律故亦自能相應也此是通典載此一項【朱子語録】

  律以中聲為定

  律管只吹得中聲為定若謂周尺或羊頭山黍雖應律不得中聲終不是大抵聲太高則焦殺低則盎緩又云此不可容易杜撰劉歆為王莽造樂樂成而莽死後荀朂造於晉帝時即有五胡之亂和峴造於周世宗時世宗亦死惟本朝太祖皇帝神聖特異初不曾理會樂律但聽樂聲嫌其太高令降一分其聲遂和唐太宗定樂及本朝樂皆和平所以世祚久長笑云如此議論又似在樂不在德也【朱子語錄】

  古詩

  七德舞        白居易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曲終稽首陳其事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黄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遺骸散帛收饑人賣子分金贖魏徵夢見天子泣張謹哀聞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來歸獄剪鬚燒藥賜功臣李勣嗚咽思殺身含血吮瘡撫壯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豈徒耀神武豈徒誇聖文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江南遇天寶樂叟歌   白居易

  白頭病叟泣且言禄山未亂入梨園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是時天下太平久年年十月坐朝元千官起居環珮合萬國會同車馬奔金鈿照耀石甕寺蘭麝薰煮溫湯源貴妃宛轉侍君側體弱不勝珠翠繁冬雪飄飄錦袍煖春風蕩漾霓裳翻歡娛未足燕寇至弓勁馬肥胡語喧土人遷避夷狄鼎湖龍去哭軒轅從此漂淪到南土萬人死盡一身存秋風江上浪無限暮雨舟中酒一樽涸魚久失風波勢枯草曾霑雨露恩我自秦來君莫問驪山渭水如荒村新豐樹老籠明月長生殿暗鎻黄昏紅葉紛紛蓋欹瓦緑苔重重封壞垣惟有官中作宫使每年寒食一開門

  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十五

<子部,類書類,古今事文類聚>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