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御制数理精蕴 康熙

232-易通變卷二十九
  易通變卷二十九    宋 張行成 撰

  經世揲蓍法序

  易用象數有算有占算者先布一定之卦以御無窮之數其用在精術之精者算必密蓋取必於人為多也占者委聽圓變之蓍以求將見之象其用在誠心之誠者占必驗蓋取必於天為多也二者之用常相資固未可分其優劣然大易太元元包潛虚各有算數而占皆用蓍者恃其心不恃其術必於天不必於人君子之道也夫算之密者窮幽洞冥知而不言人何述焉知而輒言天厭之矣是故古之深於數者不有人禍必有天殃而䜟緯之書治世常禁絶之也邵雍之數妙矣未嘗與人言者為此而已今以占法用之則易元虚包之理而先生之本心也蓍有四種易用四十九者七七以極少陽也包用三十六者六六以窮老隂也元用三十三者五六之合十一而三天也虚用七十者在七則體地之十在十則用天之七也經世用七十二者四九為老陽之體六六為老隂之用體用合一隂陽相包太極之全也易虚一掛三元虚三掛一虚虚五掛二三揲皆用半包不虚不掛四營以存坤經世不虚不掛四用各半兩揲有交皆天地之理隂陽之義也其法如左

  經世揲蓍法

  七十二蓍合一曰太極分而為二以象兩置左不用揲右以四視其餘數一為元二為會三為運四為世既得象矣復合而分【按原本分作合今改正】之取左之四并於右置左不用揲右以八視其餘數為上卦之體復合而分之取右之四并於左置右不用揲左以八視其餘數為下卦之體二體相附既得卦矣復合而分之置右不用揲左以六視其餘數自一為初訖六為上循其序次則知當世直事之爻也

  七十二蓍合一曰太極

  伏羲先天易八正卦每卦包八卦均之一正卦得數七十二故八節分一朞不過七十二候也七十二者坤之策百四十四之半而三十六之合也三十六自九言之四九為老陽之體先天易下卦數三十六兩位而類聚者天託地以為體也自六言之六六為老隂之用先天易上卦數三十六每位而均布者地託天以為用也體用合一渾淪未分以當太極後天易四十九蓍六用成一卦除掛一之蓍每卦得二百八十八則三百八十四爻用其三不用其一也經世七十二蓍四用得一卦與後天之數同分而為二用舍各半則分隂分陽迭用柔剛之理而皆不出乎坤之策百四十四也【易之策自坤用半至乾用四之三者用之用也經世之策用不用各半者體之用也】

  分而為二以象兩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蓍之合一為太極分二象兩者所以立體而起用也天下之理一不分則兩不立一不立則體不成兩不合一則不通兩不通則用不行上而太極下而纎芥其立體致用無非合而分分而合者故揲蓍之法象之也

  置左不用揲右以四視其餘數一為元二為會三為運四為世

  兩儀生四象分兩之後初揲以四者所以求象也置左揲右者易為逆數由右而生故也經世揲蓍法必先求象者易止六十四卦經世卦氣圖有二百五十六卦者元會運世各用六十四陽必有隂相為表裏用於律呂圖則成五百一十二卦也以四求象既得其象於是求卦卦斯有主不然則四卦紛雜吾誰適從哉

  既得象矣復合而分之取左之四并於右置左不用揲右以八視其餘數為上卦之體復合而分之取右之四并於左置右不用揲左以八視其餘數為下卦之體四象生八卦再揲三揲以八者所以求卦也先取左數并於右而揲右者地數右行天之太極從之而右行者天唱地男下女也後取右數并於左而揲左者天數左行地之元氣從之而左行者地和天婦承夫也先右後左之理在天地則為交泰在水火則為既濟在男女則為咸感也左右相并者交也數以四者天有四體陽隂太少一二三四地有四體柔剛太少八七六五天交於地地交於天則天有陽隂亦有剛柔而卦之上體亦有八七六五地有柔剛亦有隂陽而卦之下體亦有一二三四於是六十四重卦之象始備見於天地之間矣初終二揲不用交法何也七十二蓍隂陽各半初以四揲者得天九地九終以六揲者得天六地六天地各用兩不相資故不取交法也惟以八揲者右得四八餘四為奇左得四八餘四亦奇二奇相并乃成九八天地通用兩必相資故取交法也卦數起於二終於十六總十五數以九為中揲卦之數通用九者以其居初終之中當天地交會之際是故先天方圖否泰損益咸恒既未濟當人路鬼方之交其數其畫無非用九也抑又有說焉數十五者中於九故八卦以九為中數數九者中於五故九疇以五為中位左以四而并右則右得五八左餘四八右以四而并左則右餘四八左得五八四為四象五為五行四猶虚中五則用中也以先天卦圖觀之下卦者天之地地之地也自一至八之數八八而聚者八方奠居地之四也上卦者天之天地之天也自一至八之數一一而變者二氣均布天之一也四而得一天五乃見用由此行體由此立是故揲卦之數合則通用九者為體之中分則互用五者為用之中無非用中也夫隂寡陽不能生成初終雖不用交法亦未嘗獨用也四者體數右者地位以四揲右求體於地也總數則從乾而用九者隂非陽不生故天統乎體也六者用數左者天位以六揲左求用於天也總數則從坤而用六者陽非隂不成故地分乎用也若乃中揲左右各以八者體若一而分兩左右通用九者用若兩而合一也是故隂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得天地日月交之用者惟人足以當之人之生也不亦貴乎不知自貴同於一物矣視其餘數而得卦者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先天之數也

  二體相附既得卦矣又合而分之置右不用揲左以六視其餘數自一為初訖六為上循其序次即知當世直事之爻也

  八卦定吉凶繫辭焉以斷其吉凶謂之爻終揲以六者所以求爻也置右揲左者宗於一天天數左行故也每揲用半并之則四揲之中天地各應用三十六之二矣卦者隂陽之氣而為地體自上而下者分數也分數以陽數當之者隂自陽中生而下降於地也爻者剛柔之質而為天用自下而上者長數也長數以隂數當之者陽自隂中生而上升於天也先天用卦數皆自上生後天用爻象皆自下生即其理也元包所用世爻者八卦每卦變七卦六十四卦各有當世之爻經世所謂當世之爻者二百五十六卦千五百三十六爻各以所得之爻為當世直事之用以二世爻者視其分合踈親逆順勝負而吉凶粗見矣經世占法象數用觀物爻辭用周易其餘五行萬事之細用凡古今卜筮之術儻於世有益於理無害者皆可通用於其間也易用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以求爻故其變極於四千九十六卦包用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以求卦故其變止於六十四卦經世先以四求象而後以八求卦以六求爻故其變至於五百一十二卦易為天包為物經世為地也

  經世用五百一十二卦者八卦每卦變六十四卦也在易每卦得二百九十四策五百十二卦總一十五萬五百二十八策以均於四十九蓍則每蓍得三千七十二策經世卦氣圖每爻直九十每卦五百四十總二百五十六卦得一十三萬八千二百四十為生物數者四十五蓍之策數也餘虚掛之一寔掛之三共四蓍之數不用者非真不用蓋不用而用以之生也掛一一蓍三千七十二策為太極之數則卦氣圖通隂數五百一十二卦之爻也三掛之蓍九千二百一十六策為乾坤坎離四卦之數則律呂圖通隂數五百一十二位之卦數也爻為天故用太極之策數為地故用四卦之策也二數不用而為體用之宗是故生物數一十三萬八千二百四十其用者九萬二千一百六十運行數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其用者八萬六千四百動植數一十二萬二千八百八十其用者六萬八千九十六為天地萬物之體用皆由此二數而出也經世揲蓍法每卦四揲得二百八十八總六十四卦得萬八千四百三十二策用舍各半用者九千二百一十六則四卦三蓍之數在先天當律呂圖五百十二位之卦數在後天得歸奇五百一十二象之策數也每卦上體當乾兌離震之位并下體而成卦則二百五十六卦應用千五百三十六爻下體當坤艮坎巽之位并上體而成卦則二百五十六卦亦用千五百三十六爻合之即卦氣圖五百一十二卦之爻數也二者之數亦卦以屬地爻以屬天也經世揲蓍法以此二數求卦與爻者衆體之本羣用之宗也既得卦爻則天地人物之三數亦從之而為用於其中矣如易四十九蓍本以三十為用策十九為歸奇火珠林以十八錢變之用其十八策三揲歸奇多少之法以求卦而六七八九之用自随卦而可考也

  假令法

  僕既立此法因筮之初揲餘一於象為元再揲餘五上體為巽三揲餘七下體為艮巽艮合為漸在卦氣圖得元之漸卦終揲餘六則上九為直事之爻元六十四卦自分為元會運世每位十六卦漸當元之會元之會十六卦又自分元會運世每位四卦漸當元之會會之運卦之上體當乾兌離震以律呂圖求之元之會為日月聲卦當履會之運為火土音卦當蒙合之為物數則卦當遯之困以觀物之象準之為皇之帝之帝之王飛之走之走之木士之農之農之工一之二之七之六之類也上九爻變隂則為蹇上體巽變震則為小過漸者艮歸魂之卦本以九三為世爻上九為應爻今上九為當世直事之爻則應復為世正與本爻相敵略舉大概其餘細密之用則通於先後天學者自能窮之【其占甚驗】 卦得上體者當乾兌離震之位以上下分則上為主而下為客卦得下體者當坤艮坎巽之位以内外分則内為主而外為客卦自上而下上位為天下位為地當位則不變不當位則變卦氣圖上下二位每位二百五十六卦當不當各半上位當者為陽中之陽不當者為陽中之隂下位當者為隂中之隂不當者為隂中之陽陽中陽隂中隂不變陽中隂隂中陽有變不變者有一卦變者有二卦則二百五十六卦各成三百八十四卦也乾坤退藏坎離用事離用震兌坎用巽艮坎離不變每卦各用百二十八卦震與艮兌與巽互變每兩卦共用百二十八卦總五百十二卦若互變者各為一卦則成七百六十八卦也

  爻自下而上奇位為陽偶位為隂當位則不變不當位則變卦氣圖奇偶二位每位七百六十八爻當不當各半奇位當者為陽中之陽不當者為陽中之隂偶位當者為隂中之隂不當者為隂中之陽陽中陽隂中隂不變陽中隂隂中陽有變不變者成一爻變者成二爻則一千五百三十六爻成二千三百四爻也天地各一用則成四千六百八爻析而十之則四會萬物之數也千五百三十六得三百八十四之四而二千三百四得三百八十四之六亦震巽艮兌互見則兩卦共一數各用則兩卦各一數之理與卦數同

  用數三百六十者用數每爻直三十偶之而六十則一卦六爻通偶卦用三百六十也體數之用二百七十者體數每爻直九十上下二體每體三爻得二百七十上而下下而上位交則數變矣

  元會運世用於卦氣圖先分十六大位其數則四四類聚於上十六而一變者天之用也後以十六大位每位又各分十六小位其數亦四四類聚於上四而一變者地之用也天位乎上地位乎下運氣行乎兩間則二百五十六卦是也卦得上體者為乾兌離震四象當世則坤艮坎巽以八七六五居下而為體乾兌離震以一二三四居上而為用天地之體用上下皆正卦得下體者為坤艮坎巽四象當世則乾兌離震以八七六五居下而為體坤艮坎巽以一二三四居上而為用天地之體用上下皆不正矣康節律呂數天來唱地地來和天皆以聲數居左音數居右者隂陽之本位也及八卦變化圖皆隂先陽後者蓋陽生於下而用事於上隂生於上而用事於下乾兌離震陽也在下則為陽内而隂外在上則為陽上而隂下坤艮坎巽隂也在上則為隂内而陽外在下則為隂上而陽下是故見於卦氣圖者隂陽消長進退其用如此也

  卦氣圖二百五十六卦成五百一十二卦於經世揲法每卦得百四十四蓍總計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八通不用數則一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除六十四卦實揲之蓍九千二百一十六外餘一十三萬八千二百四十即卦氣圖生物之數也通爻數三千七十二即後天第三變不去掛一之全蓍數矣先後天與經世三者若合符節豈非自然之數乎易之蓍除掛一外四十八蓍每蓍三千七十二經世七十二蓍每蓍二千四十八經世之蓍三分多易之一而得數三分少易之一正如卦氣圖天以四九三百六十為用者會得三四而十二地以三九二百七十為用者位得四四而十六也四而三三而四者老陽之策得十二之四其用則十二之三也三而二二而三者少隂之策得十六之三其用則十六之二也老陽主用卦氣圖以求運從體起用也少隂主體揲蓍以求卦因用成體也

  一卦變六卦例【二四者十五對一五者六對三三者十對六者一對】

  以爻而變【若卦以數而變在先天圖則乾兌離震四大位每位變者十二卦不變者四卦蓋下位八卦皆變上位變不變各四也坤艮坎巽每位不變者十二卦變者四卦蓋下位八卦皆不變上位變不變亦各四也】

  乾 遯 同人 履 小畜 大有 夬 坤 復 師 謙豫 比 剥 屯 比 節 既濟 隨 復 益 蒙損 剥 蠱 未濟 渙 師 需 井 既濟 節 夬泰 小畜 訟 履 否 姤 渙 未濟 困 師 臨坤 升 解 坎 蒙 比 屯 坎 蹇 萃 坤觀 小畜 巽 家人中孚 乾 大畜 需 履 訟 无妄乾 中孚 暌 兌 泰 升 明夷 臨 大壯 需 大畜否 无妄 訟 遯 觀 晉 萃 同人 遯 乾 元妄家人 離 革 大有 鼎 離 暌 大畜 乾 大壯 謙明夷 升 坤 小過 蹇 艮 豫 震 解 小過 坤萃 晉 隨 萃 兌 革 屯 震 无妄 蠱 大畜

  艮 蒙 鼎 巽 升 臨 師 復 泰 歸妺 節

  損 觀 益 渙 漸 否 剥 比 噬嗑 晉 暌

  離 頤 无妄 震 賁 艮 大畜 頤 離 家人 明夷剥 頤 蒙 艮 晉 觀 坤 復 坤 臨 明夷

  震 屯 頤 无妄 否 履 同人 益 噬嗑 隨 大畜蠱 賁 損 大有 小畜 泰 頤 剥 損 賁 噬嗑益 復 大過 夬 咸 困 井 恒 姤 坎 節

  比 井 困 師 渙 離 旅 大有 噬嗑 賁 同人豐 咸 革 大過 萃 蹇 小過 遯 恒 大壯 小過解 升 大過 鼎 遯 同人 姤 否 漸 旅 咸

  大壯 恒 豐 歸妹 泰 夬 大有 晉 噬嗑 未濟 旅剥 否 豫 明夷 謙 泰 復 豐 既濟 賁 家人漸 小畜 益 同人 賁 既濟 暌 未濟 噬嗑 大有 損履 歸妹 蹇 既濟 井 比 咸 謙 漸 解 歸妹豫 恒 師 困 未濟 損 蒙 頤 大畜 暌 中孚臨 益 觀 中孚 家人 无妄 頤 屯 夬 大過 革兌 需 大壯 乾 姤 乾 遯 訟 巽 鼎 大過萃 隨 困 咸 比 豫 否 升 泰 謙 師恒 井 蠱 困 兌 萃 大過 坎 解 訟 井需 蹇 坎 大過 升 巽 革 咸 夬 隨 既濟豐 同人 鼎 大有 旅 未濟 蠱 姤 恒 震 豫歸妹 豐 復 隨 噬嗑 艮 賁 蠱 剥 旅 漸謙 漸 家人 巽 觀 遯 艮 蹇 歸妹 解 震大壯 臨 兌 暌 豐 小過 大壯 震 明夷 革 離旅 離 鼎 晉 艮 遯 小過 巽 小畜 漸 渙姤 蠱 井 兌 困 隨 夬 節 歸妹 履 渙中孚 觀 巽 訟 蒙 坎 節 坎 屯 需 兌臨 中孚 中孚 渙 益 小畜 履 損 節 小過 豐恒 豫 謙 咸 旅 既濟 蹇 需 屯 革 明夷家人 未濟 暌 晉 鼎 蒙 訟 解

  凡六十四卦之爻變不變各半隂居陽陽居隂為不當位陽居陽隂居隂為當位當位不變不當位則變不變者自他卦而方來本卦變者自本卦而將往他卦如得乾之初為姤者方自姤而來蓋姤之初六以隂居陽為不當變而成乾乃為當位安於初而不變也若得乾之二為同人者將自乾而往蓋乾之九二以陽居隂為不當必變成同人乃當位而安也他皆可類推矣爻者時用也卦者定體也爻之變不變以觀其隨時卦之變不變以求其大定變不變者數也利不利者命也辨其邪正則有理制其從違則有義君子處數者之間不回以求福不倖以免禍變動雖以利言吉凶當以正勝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者乃能以正勝吉凶若愛惡之私未忘於胷中則吉凶以情遷矣

  凡一重卦分二卦卦各三爻卦以上下而分天地爻以奇偶而生隂陽卦者大體也兩卦上下判為二體爻者時用也六爻奇偶通為一用【文王之卦自下而上者以爻為主也至於卦之二體則亦自上而下大象是也】

  凡卦乾兌離震在下者初爻爻皆當位卦皆不當位其卦當變乾變坤兌變艮離變坎震變巽則卦當位爻不當位其爻當變坤變震艮變離坎變兌巽變乾則爻當位卦不當位其卦復變震變巽離變坎兌變艮乾變坤則卦當位爻不當位其爻復變於是巽變乾坎變兌艮變離坤變震凡四變各復其本矣

  二爻乾兌爻卦皆不當位自爻而變乾變離卦不當位則離變坎爻不當位坎變為坤兌變震卦不當位則震變巽爻不當位巽變為艮凡三變然後爻卦皆當若自卦變則乾一變即成坤兌一變即成艮也離震爻當位卦不當位離卦變為坎爻不當位乃變成坤震卦變為巽爻亦不當位乃變成艮凡兩變而爻卦皆當

  三爻乾離爻當位卦不當乾變成坤爻不當乃變成艮離變成坎爻不當乃變成巽凡兩變而爻卦皆當矣兌震爻卦皆不當位自爻而變則兌變乾卦不當位乃變坤爻不當位乃變艮震變離卦不當位乃變坎爻不當位乃變巽凡三變而爻卦皆當若自卦變兌一變即成艮震一變即成巽也【坤艮坎巽在上體者其變與乾兑震離在下體者同】

  坤艮坎巽在下者初爻卦皆當位爻皆不當位其爻當變坤變震艮變離坎變兌巽變乾則爻當位卦不當位其卦當變震變巽離變坎兌變艮乾變坤則卦當位爻不當位其爻復變巽變乾坎變兌艮變離坤變震則爻當位卦不當位其卦復變於是乾變坤兌變艮離變坎震變巽凡四變各復其本矣【乾兑離震在上體者四爻與此變同】

  二爻坤艮爻卦皆當位而不變【乾兌在上卦者五爻與坤艮之變同】坎巽卦當位爻不當位坎變坤巽變艮凡一變而爻卦皆當位【離震在上位五爻與坎巽之變同】

  三爻坤坎卦當位爻不當位坤爻變艮坎爻變巽凡一變爻卦皆當位【乾離在上位上爻與此同】

  艮巽卦爻皆當位而不變【兌震在上體者上爻與此同】

  總乾兌離震在下體者初爻各四變而復二爻乾兌以卦變一變而安以爻變三變而安離震以卦爻變皆兩變而安三爻乾離以卦變凡兩變而安兌震以卦變一變而安以爻變三變而安坤艮坎巽在上體者與此變數同

  坤艮坎巽在下體者初爻亦各四變而復二爻之坎巽三爻之坤坎皆一變而安二爻之坤艮三爻之艮巽皆不變而安乾兌離震在上體者與此變同

  凡卦上下二體爻卦兩安者或本爻安或兩爻安無三爻皆安者如離在下坎在上者三爻皆安矣而卦復不安既濟六爻皆安矣未濟從之者以卦不安故也是故天下之理隂陽邪正既不俱全亦無咸順天有不拱極之星地有不朝宗之水雖時雍之化比屋可封未免投凶於四裔也

  凡卦爻兩安者亦四變而復本下卦之初上卦之四卦爻必無兩安此非星不拱極水不朝宗者乎聖人用易以天下地為泰火下水為既濟遂致體用相濟上下交安可謂智矣然否與未濟不旋踵而來者非體勢自然有不能終變邪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若從否泰既未濟之理以天卦居下以地卦居上者初爻乾兌離震爻卦皆當二爻乾兌爻不當位乾一變成離兌一變成震即爻卦皆當震離爻卦皆當位三爻乾離卦爻皆當位兌震爻不當位兑一變成乾震一變成離爻卦皆當矣【坤艮坎巽居上體者與此變數同】

  初爻坤艮坎巽爻卦皆不當位自爻而變坤變震艮變離坎變兌巽變乾自卦而變坤變乾艮變兌坎變離巽變震爻卦皆當位

  二爻坤艮爻當位卦不當位坤變乾爻不當位再變離則卦爻皆當位艮變兌爻不當位再變震則卦爻皆當位坎巽卦爻皆不當位自爻而變坎變坤卦不當位再變乾爻不當位三變離則皆當位巽變艮卦不當位再變兌爻不當位三變震則皆當位若自卦而變坎變離巽變震一變皆當位矣

  三爻坤坎爻卦不當位自爻而變坤變艮卦不當位再變兌爻不當位三變乾而皆當位坎變巽卦不當位再變震爻不當位三變離而皆當位若自卦而變坤變乾坎變離一變即當位艮巽爻當位卦不當位艮變兌爻不當位再變乾而皆當位巽變震爻不當位再變離而皆當位【乾兌離震居上者與此變數同】

  若爻從分數以上為奇降而下者上爻乾離爻卦皆當兌震卦當爻不當兌變乾震變離而爻卦皆當五爻離震爻卦皆當乾兌卦當爻不當乾變離兌變震而爻卦皆當

  四爻乾兌離震爻卦皆當位【坤艮坎巽居下者與此變數同】 上爻坤坎爻卦皆不當位自爻而變坤變艮卦不當再變兌爻不當三變乾而爻卦皆當坎變巽卦皆當再變震爻不當三變離而爻卦皆當若自卦變則坤一變即成乾坎一變即成離矣

  五爻坤艮爻當卦不當坤變乾爻不當再變離而爻卦皆當艮變兌爻不當再變震而爻卦皆當坎巽爻卦皆不當自爻而變坎變坤卦不當再變乾爻不當三變離而爻卦皆當巽變艮卦不當再變兌爻不當三變震而爻卦皆當若自卦變則坎一變即成離巽一變即成震矣 四爻坤艮坎巽爻卦皆不當自爻而變坤變震艮變離坎變兌巽變乾爻卦皆當自卦而變坤變乾艮變兌坎變離巽變震爻卦亦當矣【乾兑離震居下者與此變數同】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者明二卦之體自上而降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者明六爻之用自下而升上下殊情則勢難俱順尊卑合志則理易相安是故卦位以上為天爻位以初為奇者初四二位爻與卦必無俱安之理變而相從乃得俱安是故乾元用九則爻以天而從六坤元用六則數以地而從九觀否泰既未濟之卦則天地變易之理聖賢用易之心蓋可見矣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