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经义考 清 朱彝尊

54-經義考卷五十三
  經義考卷五十三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易【五十二】

  舒氏【芬】易箋問

  一卷

  存

  梅鶚曰子舒子博極羣書尤盡心於易祖程宗朱有易箋問之作其言曰爵禄不入於心溝壑不忘於念則吾身雖凶吾道亦貞而吉矣又何朶頤之凶哉又曰未濟之終雖當可濟而上九高而無位才无所施自信有命而飲酒為樂故得无咎嗚呼賢才固不可以不自惜而有國者亦不可以不重惜賢才也予三讀其言而深悲之言行録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丁丑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謫廣東市舶副提舉復職卒諡文節

  季氏【本】易學四同

  八卷

  圖文餘辯

  一卷

  蓍法别傳

  一卷

  古易辯

  一卷

  俱存

  本自序易學四同曰易心學也隨時變易歸於中道故謂之易夫心之動靜陰陽而已矣陰陽往來其變無窮道之所以流行而不己也往者事之化來者幾之微事既化不可得而知矣所可知者惟其幾耳知幾而中在是矣故易以知來為要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知以藏往神以知來無他學也於是憂民之迷於吉凶也而為之設卜筮以前民用將以共立於無過之地此豈有所強哉不過因其心之同不待外求者而開明之使不昧於吉凶之幾即其一念之覺而得補過以復於无咎此伏羲作易之本意也易為卜筮作豈若後世推測利害於形迹之粗哉既有卜筮則必有貞悔之二體七八九六之四象雖未有辭而卦已有名陰陽之變可以無所不通矣不然則卦畫之具將安所用耶禹謨曰龜筮協從是唐虞時同此卜筮也洪範曰龜從筮從是夏商時同此卜筮也自伏羲之後卜筮之法未有改者特以商政不綱民罹罪咎文王拘於羑里身經患難憂民之迷吉凶亦猶伏羲也乃即伏羲所畫之卦繫之彖辭以發明其義而易道復興焉雖其所言於卦畫之情已皆全具但未言其變則其蘊尚未顯然故周公復作爻辭其用九六蓋以變言也變即其所不變者不變者因變而後顯於此見吉凶之幾焉其實本文王之意也故周公之爻即文王之彖文王之彖即伏羲之象至於孔子之象彖爻傳則又不過解釋三聖之義而已千聖一心豈有異學哉顧自戰國以來微言既絶易師所傳多失其真重以遭秦烈焰民間易書因卜筮而獨全而繫辭文言說序雜卦諸傳汨於異說者為不少矣世儒信之不折諸理遂以為四聖之易不同為說紛紛竟無歸一以至於今學者貿貿莫知適從也豈有聖人之教至於惑世如此哉夫知來者占也覺於幾先之謂也此即獨知之處人所不見而甚微者也堯舜執中之傳所謂道心惟微者惟此而已故孔門得之世守以為謹獨之教而其源則實開於伏羲之世矣然古人之學以心而不以言曰中曰微自堯舜發之故語傳道者自堯舜始耳今觀易象豈待堯舜而後知道心之為微微之所以為中哉知聖道之同則知易學之同矣本窺此學踰三十年輒不自揆為書八卷名曰易學四同而别於圖文餘辯蓍法别傳各分内外篇為四卷以附其後而言易者之得失具可見焉

  又圖文餘辯序曰圖文者易中圖書之文也餘辯者辯諸儒說圖未盡之意也易之文始於河圖洛書而伏羲因之以畫八卦重之為六十四卦文王又演之為乾坤屯蒙以至既未濟之序而繫之辭河圖洛書天地自然之易伏羲卦畫之陳世傳先天之易文王卦辭之序世傳後天之易文王之易在說卦本有乾坤生男女之文而後天之位明列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之方故先儒說易多據乾父坤母三男三女之義未有先天後天之分也至康節邵氏受易於北海李之才乃得伏羲四圖史稱邵堯夫事李之才受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圖象遂演伏羲先天之旨蓍書十萬餘言行於世蓋至此而有先天之名也以伏羲為先天則宜以文王為後天矣然後天之圖未必文王所自作也非惟後天之圖未必文所自作雖先天自圓圖外亦尚有可疑焉其河圖洛書亦自李之才而傳則康節之前雖有其名而亦未有定論如劉牧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世亦皆宗其說至康節而始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古之所傳如此然後說圖書者不相亂矣蓋易者陰陽往來而已由陰陽往來之義而言則河圖盡之洛書不過河圖之演義耳伏羲之易豈外於天地自然之理哉伏羲不能外天地之理以為易則文王亦豈能外伏羲之易以有言哉文王不能外伏羲之易以有言則周公亦豈能外文王之說以盡變哉三聖之易其揆一也孔子又安能别立一意而為之傳哉故自伏羲文王之後為圖漸密皆後人發明羲文未盡之意如卦變圖者亦因周公爻辭之變而為之也其餘雖有他圖何以加焉朱子本義列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次序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次序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八卦方位及卦變圖為九而曰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其說經義因而不同則非千聖一心之學矣故今以本義之九圖為主而先後之序則以類相從他圖有相發明者亦附見焉義係於九圖者為内篇不係於九圖而自成一家者為外篇各辨其下庶幾發先儒未盡之意而盡易之情焉 又曰伏羲四圖考之皇極經世則八卦次第圖本名始畫八卦圖八卦方位圖本名八卦正位圖六十四卦次序圖本名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圖六十四卦方位圖本名六十四卦圖今名非康節舊名也特朱子更定於本義云爾

  又蓍法别傳序曰道一而已矣豈有别傳哉道之有别傳也自傳之者失其正也夫蓍所以决嫌疑定猶豫以開人心莫善於此自古聖神率以此道設教其所以明吉凶之故盡天地萬物之情者豈非由性命自然之理哉自漢以來其說多強今其所存揲蓍之術詳見於易學啟蒙然亦但能辨明郭雍初掛後不掛之誤而其餘悉皆仍舊所謂明蓍策者既不知七八常多六九常少之偏而所謂考變占者亦多牽合且不究之卦九六之老不可以占本卦七八之少其譏雍法亦猶五十步笑百步耳後世遵信其書習而不察徒假象辭以為斷例其於天下之變安在其能盡哉竊疑聖人彰往察來之學神而明之不如是之膚淺也輒以己意著論列圖頗析羣疑别為一說雖然豈敢自謂已得正傳哉蓋天理之所不安者正之本也因其心之所不安而通之於正亦或可以少裨易道焉書凡二篇其發明蓍法本旨者定為占辨占例占戒占斷合卜筮論為内篇若象占取應於易辭之中物類增分於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斷占有驗而非出於易理之自然者並列外篇以備推測之一術云

  楊時喬曰其書於易中性命之理辭象變占不言一切以心為言蓋其任心為說凡致行承心知直行不事防檢踐履蓋心易之流而放焉者也

  張雲章曰山陰季本明德正德丁丑進士嘉靖間以御史言事謫官後稍遷至長沙知府晚而退居彭山凡三十餘年輯成此書蓋慈湖心易之流而以程朱為支離牽強者學者審諸

  史氏【于光】周易解

  十卷

  未見

  閩書史于光字中裕晉江人正德丁丑進士改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

  劉氏【黻】易經卦變

  未見

  沈鈇志墓曰公字伯繡衡陽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行人諫南廵受杖改南國子學正選授廣東道御史

  王氏【漸逵】讀易記

  三卷

  未見

  漸逵自序曰易者時也道也中庸曰道不可須臾離也道之不可離易之不可離也中庸自人道而推本於造化如曰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也易自天道歸究於人事如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是也中庸言道夫婦與知焉大傳言易百姓與能焉中庸言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必逮乎其身易則明於天之道察於民之故吉凶與民同患中庸言其畧易言其詳中庸言其理易兼言其事中庸舉其常易則盡其變易者天下古今常變之書也故於天地之運化帝王之制作聖賢之事業君子之德學衆人之吉凶悔吝莫備焉尤中庸之所未盡也予近日益覺此易之在於吾身不可一日而離蓋自起居食息以至辭受取與出處進退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無往而不貞夫一焉道之不可離故也夫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予齒五十過半悔吝尚多兹益懼焉乃取上下經十翼繹之旁及程朱二傳與夫諸儒之所證論參其異而會其同得意則筆之於册久漸成帙置於几案以日觀省雖時與諸說稍異在明於吾心切於吾身如醫之制藥惟求其病之證服之愈而已同異在所不論也且夫易之理無窮不可以一人而通一言而盡也如百川之支派多矣而通諸海則同焉苟執其一局之見顓而言之非知易者也然則吾之於易將以求其切身之病也後之病同於吾者試之亦可以少驗若夫諸證或異焉則有本草醫方在將以付於别科可也

  人物考王漸逵字用儀番禺人正德丁丑進士官刑部主事直陳時政再疏乞歸生平多著述隆慶初卹建言諸臣贈光禄少卿

  林氏【希元】易經存疑

  十二卷

  存

  希元自序曰予束髮喜窮經懼其遺忘類皆劄記既入仕中遭斥逐行跡東西散逸者有之泗水辭官始獲追修舊業稍稍就緒視學嶺表因先出四子書示諸生繼而入丞大理南北更官重以負罪南遷風波涉歷干戈在念而易遂東之高閣矣乃者被廢來歸山居無事念夙業未終爰取所藏易說重加刪飾始於辛丑之冬越一歲而告成定為十二卷命曰存疑從舊也

  王慎中序曰今之治經者一以宋朱考亭先生之說為宗林次崖先生所為易經存疑信於朱氏深矣前乎有言者至於此而不可加後乎有作者考乎此而不能易是先生所以獨尊朱氏者也先生以直道為大理守理斷獄歷忤權勢其謫為欽州稍叙遷為廣東僉事議取交趾具有謀畧雖不用而其志甚壯易之為書於人事靡不畢備其大者尤在於折獄用師先生蓋不為徒講於易之文矣

  洪朝選序曰自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漢唐以來訓詁術數卦氣歷象紛紛無慮數十家不無得於易之一體也至伊川程子考亭朱子生千五百年之後獨抱遺經於衆言淆亂之餘覃思研慮得其粹精然後筆之於書為程氏易傳為朱氏本義以視漢唐以來諸儒之易不猶霄壤哉國朝以經術取士士不得兼治别經其所以排異議息羣疑而歸之一者何其至也由是以來諸儒之治易者得專肆其力於朱絲分縷析其業愈精而尤莫盛於吾郡之晉江倡之以虛齋繼之以紫峯筍江而集其成於存疑存疑者存諸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傳義者也是書為次崖林翁著翁仕至兩京大理寺丞立朝有風節其在家手不釋卷其學最邃於易所著書多未刻子有梧才甫首刻此書以惠多士是能繼父之志者也

  楊時喬曰是書明白條暢繼蔡氏蒙引而作微有異同

  泉州府志林希元字茂貞同安人正德丁丑進士官大理寺丞

  陳氏【琛】易經通典【一名淺說】

  六卷

  存

  人物考陳琛字思獻號紫峯晉江人正德丁丑進士歷官江西提學僉事

  陸元輔曰蔡文莊以易學教人由科舉之業引而入於聖人之道紫峯學於文莊文莊曰吾所為發憤沈濳而僅得者以語人嘗不解不意子已自得之乃禮之如朱子之禮蔡季通焉蒙引通典雖皆訓詁之學然發明先儒之蘊為多說經者未可棄而不録也

  周氏【臣】大易聖傳

  【闕】卷

  未見

  雲南通志周臣字藎臣雲南縣人正德丁丑進士以國子助教致仕

  方氏【獻夫】周易約說

  十二卷

  存

  獻夫序曰周易者何文王之易也故曰周易古文周易者何上下經十翼各自為篇古文也何貴乎古文循古文則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秩然矣孰為伏羲之易八卦是也孰為文王之易六十四卦與卦爻辭是也孰為孔子之易彖象繋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是也故循古文則三聖之易秩然矣傳者何程子傳也義者何朱子本義也約說者何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博二子之說而約之故名約說於傳義有去取乎曰安得無去取也然則傳義有得失乎噫易道之難言也未至於聖人者難乎其免矣本義之失如謂伏羲作六十四卦周公繫爻辭與夫象占卦變之說之類是也若夫傳一詞一義之失則有之其大者無有也然則傳足矣何取於本義曰自本義而通之傳則無遺矣豈惟本義雖諸家之說有可取者亦弗遺也然則約說多取邵子之說何也噫邵子其深於易矣乎夫象數者易之本也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數得則辭與意得矣邵子之說於象數精矣所謂約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

  關直方跋曰西樵先生盡心於三聖之蘊會古文要旨博采程朱傳義諸說之醇乎易者而折衷於邵子一洗鹵莽支離之蔽大彰潔靜精微之全成約說一書凡十有二卷嘉靖庚子夏督府半洲蔡公嘉其簡明醇切誠得作易要旨而圖象尤極精到既而以六十四卦與爻辭訂疑復出四說如指諸掌公欣然攜之交南是冬公既戢戈櫜弓辛丑春爰命直方校刋而行之

  姓譜獻夫字叔賢南海人正德辛巳進士仕至少師大學士諡文襄

  劉氏【濓】易象解

  六卷

  未見

  黄虞稷曰濓字濬伯南宫人正德辛巳進士知杞縣事擢御史

  杜氏【憼】古易

  一卷

  未見

  祝允明序曰門人杜憼以晁氏呂氏朱子所定古易但復漢初之本未合孔氏之舊乃出己意謂羲易獨八卦象有畫無文亦未立名因重出於三代文王命名而作彖周公作爻辭孔子十翼以說序雜彖傳象傳繋辭文言為次亦皆有旨此乃漢前未亂之易古文本也乃定以羲皇三畫八象為一篇文彖上下二篇周爻上下二篇孔翼十篇共十五篇憼為淵孝先生之孫余師僉憲先生之子志夐而行狷篤學力貧不苟詣一人一事游神風埃之上有軒舉霞外想奇士也

  曹溶曰憼字啟志書凡十五篇山隂祁氏有之

  鄭氏【伉】讀易管見 易義發明 卦贊

  俱未見

  鄭善夫志墓曰先生諱伉字孔明其先赤石魯氏為姑子後遂為鄭氏居常山先生吳康齋之高業弟子也為諸生省試不合棄去築室龍池之上日取諸儒論議一切折衷於朱子凡古載籍鮮不讀但不讀佛老之書一時若蘭谿章楓山開化吾文山南昌張東白皆相與可否著有易義發明卦贊惜其存者僅十之一爾

  余氏【誠】易圖說

  一卷

  存

  桑悅曰東山余先生名誠字中之淛之姚江人精於天人之學與予論易之緒圖乃著為之說發揚先儒之蘊而自出己見尤多弘治十有三年六月訪予約共訂定樂書欲予作為詩歌協之律呂定以舞節一復千古缺典不幸先生未抵家而卒嗚呼痛哉先生著述甚多惟此篇予著易抄相與論講故筆之藳中

  甯氏【欽】周易宗旨

  八卷

  未見

  衡州府志欽字宗堯中鄉舉署諸暨教諭正德中官御史武皇南廵疏請回鑾

  潘氏【葵】易思得錄

  未見

  江西通志潘葵字日臣浮梁人

  張氏【廷芳】易經十翼章圖蘊義

  十卷

  未見

  黄虞稷曰晉江人講明理學自號退密翁

  汪氏【思敬】易學象數舉隅

  四卷

  易傳通釋

  【闕】卷

  俱未見

  黄虞稷曰思敬名敬以字行祁門人

  袁氏【顥】周易奥義

  八卷

  未見

  孫仁記曰大父菊泉先生名顥字孟常世居陶莊之淨池蓄書萬餘卷初讀易作周易奥義八卷後讀春秋歎曰仲尼實見諸行事惟此書耳作春秋傳三十卷

  李氏【鳴盛】周易本義直講

  未見

  楊守陳序曰四聖之易自漢以來傳注無慮數百家惟宋程子之傳朱子之本義並行於世國朝選士之制治易必兼傳義士遵之久矣至於近時乃往往廢傳而專本義豈謂傳義有得失而取舍之哉惟以傳詳義簡競務簡以利捷耳夫士不能博通五經而各治其一已愧於古况治易而不兼傳義惟簡是務益趨於陋矣暨其幸得一官則併其簡者亦視之如弁髦棄不復顧其能仕而學者幾何人哉是皆可慨已天長縣學教諭李君鳴盛蚤受易於其父長而講習不已既被鄉選以憂家居取易温習因以平昔所見聞諸說纂集成文名曰周易本義直講時僅及繋辭而已逮起家天官長則又及上下二經踰兩年而畢乃因其鄉人修撰傅君曰川寓書請予為序其言大抵主本義而賓傳皆循循然不敢越矩矱之外蓋欲以示其徒處則為横舍講解之資出則為塲屋文辭之用其用志亦勤矣余少嘗學易間作舉子文字亦主義賓傳暨擢第歸益味經旨著易私抄所見有異於前時蓋以易為卜筮用而非為卜筮作者伏羲則河圖而作易所以順性命之理也大禹則洛書而作洪範所以叙彝倫之道也圖書非為卜筮而出易範豈為卜筮而作尚占惟易之一道稽疑特範之一疇耳易豈火珠林之比哉程子作傳實探伏羲之精以發性命之理蓋不但衍周經而已朱子謂程傳義理至備象數猶欠故作本義推象數而明占筮其辭尚簡不過補傳之不足耳學者豈可廢傳而專本義哉且易道廣大無所不備非博學詳說不足以究之諸家之說百氏之書皆當取而不廢則庶乎得易之道矣李君尚進於此哉

  程氏【仲賢】周易參微録

  未見

  丁氏【徵】周易注解

  佚

  紹興府志丁徵字允中新昌人

  方氏【太古】易經發明

  未見

  黄虞稷曰太古字元素金人從學楓山章氏

  張氏【璞】易髓

  佚

  繆泳曰蕐亭張璞字友山官學正

  戴氏【圭】易經大旨

  未見

  寜波府志戴圭字秉誠鄞人學者稱野橋先生

  胡氏【居仁】易通解

  未見

  李頤疏曰餘干故儒胡居仁窮經講學深得濓洛之傳其平居著述有易傳春秋傳今頗散佚失次存於世者有居業録有粹言

  范路曰胡居仁字叔心餘□人學於吳聘君與弼隱邑之梅谿以敬名齋學者稱敬齋先生萬歷己酉追諡文敬從祀孔廟

  黄氏【芹】易圖識漏

  一卷

  存

  黄虞稷曰龍安人字伯馨從蔡清學易正德九年以歲貢生官海陽儒學訓導

  周氏【積】讀易管見

  未見

  黄虞稷曰積字以善江山人舉人官至長史從章懋蔡清學易

  謝氏【顯】易說

  未見

  陸元輔曰顯字惟仁祁門人甘泉湛氏弟子

  沈氏【爚】復古易

  十二篇

  存

  黄虞稷曰嘉定人正德中以呂東萊訂正古易刋正今世行本

  爚自序曰古易十二篇羲文周孔舊文也漢人以傳解經因附傳於經古易遂廢實造端於費氏卒成於鄭氏王氏學者罕覩全經孔子翼易之旨冺矣晁氏二呂氏始正之蓋得於漢藝文志焉而呂氏之更定為得朱子所因以作本義者也朱子嘗病分經合傳而羲文周公之經有拘執一端之弊孔子之傳遂亂其音韻而不可讀故本義主象占而用其本本義所由名也自董氏楷以本義分附程傳今之本義因紊其次彖象諸傳之注錯亂附記了不可解病孰甚焉三聖人之述作二三大儒正之而不足世儒亂之而有餘何俗之易同而古之難復如此爚髫年受易輒疑今文古文之云質之師友久而後知朱子本義次第非其故己主程子易傳而析本義以從之先儒之己誤顧本義自為書而可以今文紊之故不辭僭而刋正之也今文於易不加損古文於易不加益特欲學者復見聖賢之舊耳抑呂微仲復古經於數百年之後晁以道呂伯㳟繼之朱子遂信以為定本則爚之妄舉寧不有取之而薄乎其罪者哉

  朱氏【星】周易通解

  未見

  太倉州志朱星字兆文州學生子默中嘉靖丙戌進士

  陶氏【廷奎】周易筆意

  十五卷

  未見

  張士紘曰廷奎會稽人官武學訓導以子承學貴贈工部右侍郎國子祭酒贈禮部右侍郎望齡之祖也

  王氏【拱東】周易翫辭

  佚

  楊慎曰南溪老儒泉溪王拱東著周易翫辭一書其論卦變云竊觀彖傳知剛柔上下往來字様本義類以卦變言之愚看止是一個見在卦體並無卦變之說也且如訟剛來得中是上體之乾剛來得坎體之中矣隨剛來下柔是上兌四五之剛來下震三二之柔也噬嗑以震體之二上行離體之五故曰柔得中上行賁艮體四五之柔來離之二以文三初之剛離體三初之剛上艮之上以文四五之柔故曰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大畜剛上尚賢蓋上九以陽居上六五以柔尊尚之矣晉柔進上行蓋坤之體柔上行離體之五矣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非以外乾之剛來主於内震之初者乎升柔以時升非以巽初之柔上行坤體之柔者乎晉柔進上行其以坤體之柔可知睽柔進上行其以兌三之柔上行離五之柔可見蹇之往得中言艮上之剛往而得坎之五焉渙剛來不窮言巽上之剛來主於坎中之二焉至於鼎柔進上行其巽下之柔而上行離五之柔也又豈待言哉凡此皆本卦見成所具義理一展卷間瞭然在目若卦變甚覺牽強恐非聖人作易之本旨也此論甚當非守殘固陋之瑣儒可及

  蔣氏【以誠】易說

  未見

  按蔣氏未詳其爵里其說易見徐氏不我解有曰羲皇圓圖上下左右俱是剛柔相對有開有合諸卦立名取義在於是也又曰乾獨言龍舉其綱也其餘普天萬象莫不隨之而轉因龍可以見天則矣徐氏稱其善於言易

  程氏【鴻烈】周易會占

  未見

  錢枋曰周易會占江寧程氏所演占辭倣焦延夀為之

  姚氏【麒】易經或問

  十卷

  未見

  楊氏【幅】周易餘義

  八卷

  未見

  黄氏【濳翁】讀易備忘

  四卷

  未見

  程氏【轍】浠南易解

  九卷

  未見

  蘄水縣志轍字子建從湛若水游仕為國子監助教

  【闕】氏【凖】易象龜鑑

  二卷

  未見

  周氏【佐】補齋口授易說

  三卷

  未見

  按姚氏以下爵里世次未詳載聚樂堂藝文志其目迄嘉靖初年則所載六部皆正嘉以前人無疑姑附於此俟再考

  經義考卷五十三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