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史记 集解、索隐、正义

1-<史部,正史類,史記>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正史類,史記>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重刻二十一史序

  七錄之目首列經史四庫因之史者輔經以垂訓者也尚書春秋内外傳尚矣司馬遷創為紀表書傳之體以成史記班固以下因之累朝載筆之人類皆嫺掌故貫舊聞旁羅博采以成信史後之述事考文者咸取徵焉朕既命校刋十三經注疏定本復念史為經翼監本亦日漸殘闕併勅校讐以廣刋布其辨譌别異是正為多卷末考證一視諸經之例明史先經告竣合之為二十二史煥乎册府之大觀矣夫史以示勸懲昭法戒上下數千年治亂安危之故忠賢奸佞之實是非得失具可考見居今而知古鑒往以察來揚子雲曰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豈不在善讀者之能自得師也哉

  乾隆十二年二月朔

  御製讀史漢書有感

  兩人促膝語彼此不洩露所語竟誰傳而史以為據甚至惟一人心跡隐未吐祗恐他或知炳然乃傳後【叶】發潛信賴史紀訛亦屢屢盡信不如無不求甚解悟此皆非常人卓識有别具固遠不逮遷翻訾有抵捂【叶】後人復不逮而更妄非固嗚呼聖賢門却成是非路

  御製讀史記隨筆

  遷史始自黄帝類皆網羅舊聞其世職卓才則備見於漢興以來諸紀載所謂千秋良史信無愧焉壬申秋獮塞上率以寅往哨鹿及晡罷圍虎帳幾餘輒快讀終卷因掇漢君臣事蹟關于治亂者紀之他不復及畧分世代隨得即書不為詮次云

  業定關中治已周山河帶礪建諸劉小嫌何足傷親誼櫟釡翻為羮頡侯

  指示功人第一宜所嘉更在舉宗隨鄼侯劍履登朝日可憶鮑生進策時

  善罵無妨仍好士一時割愛重鬚眉恢宏大度有如此豈係留侯計出奇

  借箸前籌纔數語漢家基業鞏千年趣銷趣刻如兒戲從善端知若轉圜

  販繒屠狗自嬰樊附驥恩流逮子孫摭拾成編端委具却因他廣備為言

  三議堂堂建宋昌大横吉兆應重光文休景養培元氣何異周家或與康

  五利文成叠受封公孫纔見大人踪惟應駕海神鞭石一節還教讓祖龍

  故衣獨步越丰姿俛泣低頭恨可知尹亦自饒真藻鑑禇先生論更堪思

  田竇相傾勢利關灌夫引重為居間却因杯酒媒深禍首鼠轅駒盡腆顔

  數奇受誡部書催豈大將軍特忌猜責簿刎身人盡惜殺降應悔有由來

  鈎弋雲陽遇暴風娥姁肇禍實無窮少孫漫許為賢聖豈是千秋定論公

  一文一質變相生陳粟相因露積贏黷武求仙平凖創炎劉治亂此分明

  御製讀史記文帝紀

  文帝信云仁清静以為治惻隐除肉刑民租每蠲賜此已足千古史貴傳正義而何司馬遷博載失精粹如云慎夫人衣乃不曳地設誠敦朴儉銅山又何謂張武受金錢加賞使心愧癉惡盡若斯尚亷誰則勵觀其任復土毋乃有深意慨然歎史難寜云責賢備

  御製讀漢文帝贊率題

  罷臺自屬敦勤儉記載寜無稍失真設使蜀山畧分賜早教衣蔽慎夫人

  御製讀史

  晏子為齊相駟馬駕高軒旄旗夹兩途大盖擁其前御者尚揚揚意氣甚哆然乃其自不足深心在式轅智哉御者妻識之闚門間讀此可自警匪為嬰薦賢

  御製讀平原君傳

  公子稱㝡賢食客至數千高樓臨民家躄者行盤跚美人忽臨見倩兮巧破顔明日躄者至謁君抗辭前願得笑者頭君哂未許焉舍人稍引去怪問始知然愛色而賤士誰肯相周旋爰斬美人頭謝罪自造門門下乃復來相傾文歇間卒得穎脱力定從自楚還一笑知何人其事况經年美人誠然乎胡乃致客還史公每好奇于斯見一斑

  御製詠史

  范叔因王稽奔秦號張禄使舍食草具歲餘未見録言外觀俯仰稍以中其欲既信乃言深言行穰侯逐拜相受土封顯榮快衷曲微服紿須賈莝豆明示辱一飯德既報睚眦怨亦復鄭安平云叛河東守乃戮臨朝歎昭王辯計兩窘束蔡澤聞之來志匪同庸碌持粱刺齒肥四十三年足雄談悟應侯知止全身福罷相遂代之數月退何速二子蹟畧同因時互傾覆鄙哉勢利徒明鑒昭往牘

  御製詠史

  范叔困說力擔石乏自資夤緣事須賈客乘徔之齊牛酒不敢受賈聞猶怒私告相相亦怒折脇行刑笞佯死卷以簀乃得免禍危姓名易張禄伏匿恐人知幸得鄭安平薦剡歸王稽槖載避秦相待命復歲餘【叶】上書慢言外觀王俯仰姿計行乃言深封侯不逾時微行諗須賈綈憐賜之御以入相府先入怪久徯門下告之故肉袒謝罪遲三罪既庭數馬食縱以歸德必償一飯怨亦報睚眥【叶】安平旋降趙王稽坐法誅【叶】蔡澤遂適秦相位竟奪其機謀誇百變時窮安能為是始還是終小智真火癡

  御製詠史

  戰國多說客秦漢風尚存茅焦感始皇鄒陽悟長君知心以說當秘訣韓吃論觸讋悦燕媪或嘉納牗言苟其盡忠欵詎在口給便帝堯斥嚚訟視子共驩倫

  御製讀季布傳

  季布無二諾豈非任侠士受辱不為羞猶曰欲信【去聲】已冒頓遺漢書謾言輕呂雉以有易所無主辱臣誼死高后亦發怒議欲誅其使樊噲願横行十萬兵足矣布曰噲可斬平城禍堪指惡言不足怒美言不足喜卑辭奉車駟無罪幸赦耳一時患固弭萬古羞難洗史遷乃韙之大失遵養旨

  御製讀史記大宛傳

  大宛之跡見張騫去漢萬里俗耕田多善馬號天馬子屬邑七十餘城焉遷僅耳聞非目覩以今證古多訛傳哈薩克或康居是【舊傳哈薩克為古大宛向已辨其非今考哈薩克不但無城郭與大宛異且其地當準噶爾西北兩面準噶爾為漢烏孫證以漢書烏孫西北與康居接之文則今哈薩克當為古康居也】大宛則實安集延【安集延北控葱嶺其東與布魯特錯處漢書稱休循出葱嶺西捐毒與葱嶺屬西北皆當大宛按休循捐毐本塞種無城郭當即今布魯特又西北為安集延諸部皆有城郭土著與史記所言相合自當為古大宛地】善馬率出哈薩克伊犁來鬻歲數千【哈薩克每歲驅馬數千至伊犁以内地綢緞易之價亷而多得良馬詳見舊作及白居易隂山道樂府詩註】安集延雖亦有馬素乏良騎來天閑且哈薩克無城郭安集延原村落連昔之大宛今鮮馬今哈薩克非大宛彼其漢事尚謬記何况異域懸天邊皇輿西域輯圖志一一徵實登諸篇但考古即誤於古【平定凖部囬部以後分命大臣駐守其道里土俗衆皆熟悉且曾遣使測量是以皇輿西域圖志所載悉由核實惟考古仍不能不資史漢諸書而遷固輩記中國事尚不免失誣其言異域必更傳訛習誕今雖據為考證恐所訂究不足信耳】斯之未信吾殷然

  御製讀伯夷列傳

  夷齊不食周粟盖謂義不仕周受祿貧餓以終其身而死耳自司馬遷有采薇食之遂餓死首陽山之言而譙周古史考遂舉野婦之語以實之後世率謂夷齊果不食而餓餒以死夫夷齊大節固在不仕周而不在死與不死也而遷乃更舉顔淵盗跖之事謂天之報施善惡有或爽者夷齊之死有或怨者此則大謬而不可以不辨也盖窮通夀夭人事之適然而善惡邪正天道之至公千載之下以夷齊顔淵為何如人以盗跖為何如人則夷齊之死固不怨使其怨當早食周粟而求生矣殺身成仁者豈皆怨乎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遷實未知此耳彼其犯國法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憤懣不堪怨天尤人謬論天道之是非是以遷之心為夷齊之心而夷齊必不若是也余故以為大謬而不可以不辨也

  御製讀史記儒林傳

  司馬遷曰周室衰而關雎作王應麟撰玉海因引揚子周康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習治也習治則傷始亂謂齊魯韓三家以為康王政衰之詩又引楊賜傳云康王一朝晏起關雎見幾而作夫康王晏起不見於經書是誤用宣王之事實之也齊魯韓三家之詩雖先出於史記然總出於夫子之後信三家不如信夫子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誠王化之始豈有衰世之譏哉司馬遷所云盖指孔子傷周室衰微王道不行故即繼之曰論次詩書修起禮樂云云關雎作者周南之首章即刪詩之義耳且如稱堯典可以貫全書則稱關雎亦可以該全詩而于康王始衰乎何有况舉守成之善者必曰周有成康亦不見其有荒政也朱子謂詩傳直以為文王后妃時所作盖本毛萇之義可謂具有卓識而未言三家之失於傳訛兹故申而論之

  和碩和親王【臣】弘晝等上言【臣】等奉

  勅校刻二十一史告竣恭呈

  睿鑒【臣】等謹奉

  表恭

  進者伏以

  帝治綜百王宏啓汗青之簡

  皇圖軼三古重輝竹素之書

  大一統以垂庥遍蒐柱下

  錄千秋而作鑑悉發名山刻玉鏤瓊丕煥龍盤之寶字披雲撥霧聿新蠧落之殘編藝林氣蔚文昌册府光騰奕䙫竊惟神聖傳心之要莫重於經帝王致治之規必詳於史識大識小始同出於一源記事記言後分標於四庫左氏因春秋之筆編年附經以存馬遷仿尚書之裁紀傳立史之局班范後出悉踵前規劉李代興必遵先路雖篇目或有增减而體例不致紛殊自史漢以及宋元効修明而若畫一凡專門名家之私著不入故府之藏集通鑑綱目而求詳必以正史為斷若十七史若廿一史各有成書為南監本為北監本舊稱佳刻然而校讐疎畧不獨魯魚亥豕之訛加以歲月侵尋更多螙蝕蟲蠡之損以是郢書燕說貽誤丹青野乘稗官翻新梨棗不有精良秘本誰羅放失舊聞欽惟

  皇帝陛下

  學隆稽古

  道合傳心

  同文以式萬方彝倫攸敘

  執中而徧天下禮樂為昭由百世而等百王統歸定論自皇初以迄近古總攬宏猷莫不仰

  聖世之鴻規固已成

  盛朝之至治乃以圖書大備典訓咸昭既刻全經必羅諸史明朝史新已告竣具有成模舊唐書向者單行亦宜並列統雕二十二史以配一十三經承

  恩命以鳬趨引清班而雀躍善本

  頒從秘閣紛綸羣玉之編直廬密邇

  禁廷清切蕊珠之館然脂夕校月已窺簾砥墨晨書風為展頁喜値文林盛事渾忘素業辛勤唯是諸史考証之難較之羣經異同尤劇前史之後乘即後史之肇端南史之牽連亦北史之綴輯各人撰述自不必同互有淆訛豈無一是摘錄易滋繁冗辨正務在簡明積少而多由博歸約時呈

  欽定悉仰

  睿裁繙校之業幾更梓繡之工日進經七年之寒暑次第成書合千古之典章完全插架鎔經兼之鑄史仰巨製於

  天章考古因以証今沐鴻功於

  大冶四海識先民矩矱萬年為後學津梁臣等學慙淹雅才謝宏通深思往籍有闕文傳疑傳信猶恐校書如落葉旋掃旋生僅云循覽數行未足効愚一得伏願

  瑶函啓瑞

  寶籙凝庥

  乘運會之光昌郅隆文教

  式典章之明備廣勵儒修損益因革順乎時懋建中和之極忠敬質文推其意長留淳古之風則至誠裕天下之經綸遠邁觀圖於河洛盛治羅古今之道法不煩刻玉於云亭矣計校刻告竣二十一史共二千七百三十一卷六十五函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和  碩  和  親  王【臣】弘 晝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臣】張廷玉吏  部  右  侍  郎【臣】德 齡兵  部  右  侍  郎【臣】王會汾國  子  監  祭  酒【臣】陸宗楷

  奉

  旨開列校刻二十一史諸臣職名

  監理

  和  碩  和  親  王       【臣】弘 晝總閱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臣】鄂爾泰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          張廷玉

  總裁

  原 任 經 筵 講 官 刑 部 尚 書【臣】張 照原  任  禮  部  右  侍  郎【臣】李清植兵   部   右   侍   郎【臣】王會汾原 任 刑 部 右 侍 郎【臣】勵宗萬國  子  監  祭  酒【臣】陸宗楷原 任 翰 林 院 侍 講 職 銜【臣】方 苞提調

  原任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陳 浩原任日講官起居注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臣】朱良裘署日講官起居注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臣】林蒲封翰  林  院  編  修【臣】孫人龍編校

  内閣學士 兼禮 部侍 郎【臣】沈德潛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臣】裘曰修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臣】董邦達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臣】周長發原任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臣】萬承蒼翰  林  院  侍  讀【臣】周玉章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臣】齊召南

  日講官起居注司經局洗馬【臣】韓彥曾

  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臣】吳兆雯翰  林   院  編  修【臣】柏 謙翰  林   院  編  修【臣】張映斗翰  林   院  編  修【臣】潘乙震翰  林  院  編  修【臣】何其睿翰  林  院  編  修【臣】錢 琦翰  林  院  編  修【臣】李龍官翰  林  院  編  修【臣】朱 荃翰  林  院  編  修【臣】葉 酉翰  林  院   編  修【臣】姚 範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臣】杭世駿署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檢討【臣】郭肇鐄翰  林  院  檢  討【臣】萬松齡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臣】沈廷芳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臣】楊開鼎

  翰林院編修今任奉天錦州府知府【臣】金文淳宗  人   府  主  事【臣】王文清候補主事今任山西隰州直隸州知州【臣】王祖庚翰  林  院  待  詔【臣】盧明楷欽  天  監  博  士【臣】張永祚校錄

  貢            生【臣】廖名揚

  貢            生【臣】葉 環

  貢            生【臣】費應泰

  貢            生【臣】楊茂遷

  貢            生【臣】張 本

  貢            生【臣】王濟師

  貢            生【臣】王積光

  貢            生【臣】蕭 栴

  貢            生【臣】郭世璨

  貢            生【臣】龔元朱

  貢            生【臣】杜炳星

  貢            生【臣】曾尚渭監造

  内務府南苑郎中兼佐領加六級紀錄十八次【臣】雅爾岱内務府錢糧衙門郎中兼佐領加五級紀錄十三次【臣】永 保内務府錢糧衙門員外郎兼佐領紀錄一次【臣】永 忠内務府廣儲司司庫加一級紀錄三次【臣】三 格監  造  加   一  級【臣】李 保監  造  加   一  級【臣】姚文彬

  庫            掌【臣】尚 琮

  庫            掌【臣】亮 保

  庫            掌【臣】虎什泰

  庫            掌【臣】觀音保

  庫            掌【臣】常 福

  庫            掌【臣】高永仁

  執      事     人【臣】文殊保

  執      事     人【臣】佛 綸

  執      事     人【臣】彌勒保

  執      事     人【臣】金篤生

  執      事     人【臣】李延舜

  執      事     人【臣】保 慶

  執     事     人【臣】佛 綸

  執     事     人【臣】彌勒保

  執     事     人【臣】金篤生

  執     事     人【臣】李延舜

  執     事     人【臣】保 慶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