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皇朝文献通考

127-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五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五

  王禮考一

  【臣】等謹案周官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禮之大綱有五曰吉凶軍賓嘉至於節文度數之詳則記所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是也禮之用通乎上下故自王朝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咸共由之而議禮制度考文則歸於首出庶物之天子焉春秋以降禮經殘缺漢興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即今所謂儀禮而河間獻王所獻周官禮分職三百六十凡祭祀朝聘會同賓客燕饗與夫圭璧車旗冠冕服章無不備具盖即王朝之通禮而後世六典會要經世大典會典諸書實權輿於此朱子撰儀禮經傳通解分王朝禮邦國禮鄉禮學禮家禮之目其王朝禮十四卷則朝覲而外分土制國設官建侯名器師田刑辟咸附入焉夫臣庶以下冠婚喪祭之禮有歷久而廢及不為限制者本無沿革不煩紀載故馬端臨文獻通考特立王禮一門取其通乎古今而代有沿革者若所載朝儀廵狩田獵冠冕服章圭璧符璽車旗鹵簿及國恤山陵諸條盖本諸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之王朝禮而畧為變通焉我

  國家肇基東土

  太祖登極建元首創朝儀

  太宗式闢疆宇改元定號

  郊壇

  廟

  朝之典以次修舉鹵簿冠服秩然有等開國規模洵稱

  宏遠矣

  世祖一統中外制禮作樂參酌古今之宜而因革之省前

  代之煩文布

  聖朝之新憲巍乎煥乎儀文大備

  聖祖

  世宗加意典禮次第修明康熙中

  命儒臣修

  大清會典雍正中復加增修煌煌鉅典小大率由我皇上敬

  天尊

  祖頒朝治官之典弗懈益䖍

  臨御之初

  敕修

  大清通禮

  大清會典宣布海内至於禮器一書復加釐定按圖系說固莫不美善同歸敷錫罔暨矣數十年來猶以舊儀沿襲恐有未協訓行爰經

  睿慮務損益之得中悉荷

  裁成極推行之盡利舉凡

  皇朝典禮郁郁彬彬理器該而經曲貫遐哉尚已【臣】等嘗考三代以下漢叔孫通之朝儀其詳既不可盡考若唐之開元禮宋之政和五禮新儀元之典章明之集禮又皆有文無實煩冗而不適於用我

  朝

  列聖相承典章明備以關雎麟趾之心行周官周禮之法宜古宜今足為億萬世遵守今依馬氏例編次朝儀以下等禮又增入

  登極上

  尊號

  徽號

  冊立

  冊封

  皇子公主婚嫁等儀凡三十卷為王禮考云朝儀

  【臣】等謹案朝會之儀所以正名分辨等威萬國朝宗共球畢集用昭中外一統之盛馬氏王禮考首載朝儀今循其例首

  皇帝三大節朝賀次常朝次

  御門聽政次

  皇太后

  皇后三大節朝賀儀文彬彬乎盛矣

  元旦朝賀

  【臣】等謹案元旦者一歲之始冬至者一陽之始聖節者人君之始帝王所以涖萬方臣子所以尊君上皆於是觀禮焉

  本朝定為三大節元日典禮尤重今列為朝儀之首云

  天命元年正月丙辰朔

  太祖高皇帝御殿行慶賀禮【儀注恭載登極門每年受朝不備書】始制朝儀

  天聰元年正月己巳朔

  太宗文皇帝率諸貝勒大臣拜

  天畢

  御殿受朝是日諸貝勒文武羣臣各按旗序行三跪九叩頭禮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以兄行

  命列坐左右凡朝會之處悉如之

  國制每於除夕元旦陳樂舞設大宴是日以

  太祖喪撤樂停宴

  六年正月己亥朔

  御殿受朝賀次日筵宴先是五年十二月丙申

  諭八旗諸大臣曰元旦朝賀堂陛之儀宜於整肅兹允衆議先令八旗諸貝勒行禮察哈爾喀爾喀諸貝勒次之滿洲蒙古漢官率各旗官員次之官員行禮時先總兵官固山額真次副將次參將遊擊護軍纛額真侍衛又次備禦各分班序行禮是日

  上率諸貝勒拜

  天畢

  御殿

  上兩旁設二榻命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坐諸貝勒先朝賀畢令議政諸貝勒入殿内左右列坐次蒙古諸貝勒及總兵官以下各行朝賀禮次朝鮮使臣朝賀陳貢物於庭朝罷

  上以兄禮詣代善第拜之舊例國人朝見

  上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受八旗貝勒率大臣朝見不論旗分惟以年齒為序至是更定八旗依旗分以次朝見

  十一月丁未

  諭六部諸貝勒曰國家初設六部時滿洲蒙古漢人各部承政參政分為二行定有班次近見朝會之時坐立無序尊卑紊越如此體統何由而肅乎嗣後爾等宜按次序班各加整飭

  崇德元年定元日進慶賀表箋奏樂

  又定元旦前三日至第九日止各官皆朝服順治元年正月庚寅朔

  世祖章皇帝御殿受朝賀停筵宴免上表並年例進獻令和碩禮親王代善勿拜

  二年十二月庚子定元日前後七日王公百官皆朝服

  丙午更定朝儀凡元旦慶賀

  皇上先御武英殿内大臣兩翼護軍統領護軍參領侍衛等内三院都察院大臣及禮部執事各官行禮畢

  皇上御太和殿衆官跪迎及陞座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奉表於階上行禮次兩翼滿洲蒙古漢軍各官次漢文武百官次朝鮮國進貢使臣次外國諸王使臣次土魯番回回哈密衛人及董蘇固爾地方喇嘛等行禮

  八年四月戊申定三大節禮儀凡元旦冬至

  上詣

  皇太后宫行禮畢還宫

  陞太和殿鳴鐘鼓作樂諸王文武百官行慶賀禮

  六月壬子禮部議定凡遇大禮

  上朝服御太和殿諸王以下文武羣臣朝服集

  太和殿前行禮諸王貝勒由

  午門兩傍門行固山貝子以下文武羣臣由午門側兩掖門行諸王貝勒由

  太和門兩傍門行固山貝子以下文武羣臣由昭德門及

  貞度門行每月常朝及奏事除中門外各門俱隨便行走

  九月己卯頒慶賀表箋式於各藩王及督撫提鎮等衙門

  是年定朝會賜羣臣坐之儀凡大朝常朝行禮畢賜羣臣坐郡王以上進

  殿内貝子以下在丹陛上百官在丹墀内均照班次跪行一叩頭禮坐

  皇帝進茶王公百官均就坐次行一叩禮光禄寺執事官授羣臣茶羣臣受茶就坐次行一叩禮飲畢復行一叩禮至十二年十月禮部復議大朝貝子公以上同諸王行禮畢進

  殿内兩傍列坐從之

  九年設糾儀司員凡

  御殿日設禮部司官四人於王公行禮處設吏部禮部司

  官各四人於百官行禮處糾儀

  康熙元年定王公百官班位凡大朝及常朝齊集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在丹陛上序立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鎮國將軍都統子尚書第一班輔國將軍護軍統領副都統前絳統領侍郎男步軍翼尉大九卿第二班奉國將軍一等侍衛護衛參領輕車都尉步軍協尉小九卿郎中第三班奉恩將軍二等侍衛護衛騎都尉佐領員外郎科道官第四班三等侍衛護衛雲騎尉鳴贊官主事步軍尉第五班護軍校驍騎校筆帖式第六班其次各照職銜不論加級違

  者察處

  十六年重定百官班位凡大朝及常朝齊集滿官公侯伯鎮國將軍都統尚書左都御史子及凡一品官第一班輔國將軍護軍統領前鋒統領步軍統領副都統侍郎學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男凡二品官第二班奉國將軍步軍翼尉長史參領一等侍衛護衛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禄寺卿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庶子洗馬鴻臚寺卿理事官郎中給事中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輕車都尉及凡三品官第三班奉恩將軍步軍協尉佐領司儀長二等侍衛護衛欽天監監正内閣侍讀司業光禄寺少卿鴻臚寺少卿通政使司參議中允員外郎騎都尉及凡四品官第四班三等侍衛護衛雲騎尉步軍尉贊善欽天監副太常寺丞主事大理寺正光禄寺署正都察院經歷及凡五品官第五班護軍校驍騎校通政使司知事大理寺評事鳴贊司務司庫等各職掌官及六品筆帖式第六班七品官及七品筆帖式第七班八品官八品筆帖式第八班九品官九品筆帖式第九班漢官尚書左都御史第一班侍郎學士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第二班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太僕寺卿光禄寺卿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講讀學士祭酒庶子侍讀侍講洗馬鴻臚寺卿太常寺少卿順天府丞第三班通政使司參議大理寺丞中允贊善司業光禄寺少卿鴻臚寺少卿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給事中御史吏部司官五部郎中第四班五部員外郎宗人府經歷順天府治中欽天監正太醫院使光禄寺丞第五班五部主事都察院經歷都事理藩院判大理寺正欽天監副太醫院判太常寺丞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兵馬司指揮欽天監五官正鴻臚寺丞大理寺副光禄寺署正第六班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科中書内閣典籍撰文中書辦事中書各部司務大理寺司務通政司經歷太常寺典簿京縣丞兵馬司副指揮鑾儀衛經歷詹事府主簿正字録事翰林院典簿待詔京衛經歷欽天監五官靈臺郎祠祭署奉祀等官第七班五經博士國子監丞博士典簿助教學正學録典籍理藩院知事欽天監主簿五官保章正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等八品官第八班理藩院副太常寺贊禮郎鴻臚寺鳴贊等九品官第九班武職參將遊擊在三班守備等官在四班千總等官在五班隨旗上朝官照在部院衙門職掌品級其降級上朝官照所降品級部院衙門官有兼銜則從其銜之大者二十年設滿漢糾儀御史凡

  御殿日設滿御史東西各二人於王公行禮處設滿御史東西各二人漢御史東西各二人於百官行禮處侍立糾儀

  雍正元年正月辛巳朔

  世宗憲皇帝詣

  壽皇殿行禮不陞殿受賀前期禮部等衙門議言帝王即位首重元正元者歲之始正者月之始也故曰春王正月所以紀即位之始也雍正元年為

  龍飛之首歲

  皇上孝思罔極即不陞殿受賀而羣臣進表之禮斷不可缺臣等請雍正元年元旦在京諸王百官恭進

  皇太后表文

  皇上表文仍照例呈覽交與内閣收貯將此表文式頒示朝鮮直隸各省於雍正二年具奏冬至

  萬壽節雖不受賀其表文亦照例具奏交與内閣收貯則

  孝思已盡而國典亦全矣從之

  二年正月丙子朔

  御殿受朝賀宣表

  始定漢官分東西班禮部奏准凡朝期漢官以吏部禮部刑部宗人府通政使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鴻臚寺國子監吏科禮科刑科内閣中書欽天監太醫院列左班戶部兵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鑾儀衛太僕寺四譯館中書科戶科兵科工科行人司【乾隆十三年裁】順天府五城兵馬司三營列右班均立於鑾駕之末聽贊唱依次排班行禮三年正月庚子朔

  御殿受朝賀表文不宣讀先是二年十二月壬申禮部奏

  元旦受賀禮儀

  上謂大學士曰朕即位之初諸王大臣奏請元旦陞殿受賀至再至三朕無可如何准於次年受賀今年元旦陞殿讀表時朕聽之不禁心傷凄然垂淚今尚未過三年著停止行禮壬午諸王大臣復請陞殿行禮

  上曰諸王大臣雖請朕俯順輿情亦當思仰體朕意朕意以為行慶賀禮以示萬國不若盡孝道以示天下二年元旦因行元年之禮故允所請去年允行長至之禮因

  聖祖仁皇帝配

  天大典朕不得已勉從衆請至於御殿進表受賀不比尋常之御殿謝恩行禮也朕降此諭旨諸王大臣著即遵行己丑諸王大臣又奏孝經言天子之孝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今元旦陞殿受賀錫福兆人

  聖祖仁皇帝在天之靈必為欣慰與孝經之義相合得旨諸王大臣引經據典陳懇再三著准行禮其表文但行呈進不必宣讀

  七年十二月

  諭羣臣曰元日朝賀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隨班行禮竢百官朝賀禮畢朕還宫後至乾清門行禮

  乾隆元年正月丙申朔

  上御太和殿中和韶樂設而不作諸王公文武各官朝

  鮮使臣進表行慶賀禮表文不宣讀

  十二月壬戌停止次年元旦朝賀禮部奏乾隆二年元旦禮儀

  上曰今歲元旦乃朕御極元年朝正大典禮制攸關且在

  皇考大事百日之外是以勉從諸王大臣所請御殿受朝明年元旦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陞殿受賀朕心不忍不必陞殿行禮

  二年十二月定大學士於

  殿内

  賜茶

  諭曰朕御太和殿向來大學士皆立於殿外檐下即於殿外賜茶嗣後立位仍照舊例賜茶時令坐於殿内領侍衛内大臣之上至十五年復

  諭曰嗣後大學士坐次仍著在領侍衛内大臣之上協辦大學士事務尚書著在領侍衛内大臣之下署領

  侍衛内大臣之上

  更定漢官東西班位以吏部戶部禮部列左班兵部刑部工部列右班至十一年復定六科班次隨六部分列吏科戶科禮科列左班兵科刑科工科列右班

  七年令外省官在京者一例入班行禮凡外省文官督撫以下道府以上武官將軍都統以下協領副將以上或入

  覲或奉調在京者遇

  御殿日一例入班行禮總督加尚書銜者列六部尚書之末廵撫加侍郎銜者列侍郎之末加副都御史者列副都御史之末布政使按察使列小九卿之末道府列部郎之末將軍都統提督列都統之末副都統總兵官列副都統之末協領副將列參領之末八年重定

  殿内

  賜坐儀四品以下官停止

  賜茶是歲奉

  諭旨嗣後御殿及筵宴日殿内止大臣賜坐侍衛等均著侍立不必賜坐賜茶時若侍衛輪流奉授不無舛錯遺漏嗣後授茶時著禮部前期取應坐之王公大臣數目每一人令侍衛一人授茶仍依次接回庶不致舛錯遺漏尋禮部議奏

  御殿日除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照舊

  賜茶其四品以下官惟

  殿内之記注官丹墀内之外國使臣

  賜坐

  賜茶其餘百官但

  賜坐停止

  賜茶從之

  十六年十二月重定百官朝班禮部奏准國家建官列品各有正從次第秩然順治初文官階未置一品惟加師保及宫銜者充之每常朝尚書左都御史以二品居第一班侍郎内閣學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三品居二班祭酒通政副使大理太常太僕少卿鴻臚卿以四品居三班其下五品居四班六品居五班位次率進本階一等此舊典所載朝班之位也雍正八年改大學士為正一品尚書左都御史從一品侍郎内閣學士從二品乾隆十五年又改侍郎為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學士為從二品是今尚書左都御史之居一班侍郎學士之居二班適與本階相稱而副都御史以下班位仍舊實為越次臣愚以為官品既已更改則朝班亦當釐定嗣後恭遇

  御殿日及每月常朝百官班次請皆依品序列正從一品為一班二品為二班遞至九品分為九班毋許越次至翰林詹事為文學侍從之臣體統視庶僚為優但舊典以五品列三班六七品列四班亦為太過今擬少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仍舊列三班庶子侍讀侍講洗馬國子監祭酒改列四班中允贊善司業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改列五班其京營武職朝班及外省提鎮等官遇事入朝者請照康熙二十二年所定直省行禮班位提督二班總兵官三班副將參將四班遊擊五班守備六班千總等官七班均附於右翼各班之末

  十八年十一月停止外省藩臬等官進表箋慶賀

  諭曰元旦長至萬壽三大節外省文官臬司以上武官副將以上例得隨進表箋稱賀朕思督撫提鎮封疆大吏事皆專達表賀為宜藩司副將既不得專達章疏其由督撫附進表箋亦可不必且不過由部送閣存貯並不呈覽此亦向來虚文陋習甚無取焉其概行停止

  二十二年五月增設朝會糾儀官員禮部奏准凡遇

  陞殿日仗外百官班次恐有參錯不齊應於儀仗之後昭德

  貞度二門階下東西各設滿漢御史二人禮部司員二人侍衛二人嚴行稽察

  二十四年七月設紅漆木牌於仗外百官班次禮部議准凡大朝之期百官仗外侍立各有品級班次但從前未經標示一定地位恐百官站立不無參差斷續嗣後遇

  陞殿日交鴻臚寺於儀仗之外照常朝坐班例設立紅漆木牌預先按次排班如有參差斷續錯綜者令糾儀官查參

  二十七年八月定慶賀題本式通政使司奏言此次貴州巡撫喬光烈慶賀

  萬壽本章面用黄綾内加黄簽與各省督撫互異請欽定式様以昭畫一得

  旨嗣後慶賀本章著照喬光烈之式

  二十八年二月更定慶賀題本式通政使司奏准凡恭逢慶賀之期在京各部院衙門陳奏尋常事件俱用黄摺況慶賀本章事關大典請嗣後恭遇慶賀

  皇太后

  皇上本韋及貼黄俱用黄紙其面頁仍用黄綾黄簽本

  内及貼黄俱毋庸另行加簽

  皇帝三大節表式及朝賀儀先期諸王大學士率京朝官直省文武率闔屬官具賀表豫送禮部其式曰具官臣某等誠懽誠忭稽首頓首

  上

  賀伏以

  【表聯随時撰擬】恭惟

  皇帝陛下

  【随時撰擬】 臣等恭遇

  熙朝欣逢元旦【恭遇】

  【萬壽聖節則云欣逢  聖誕冬至則云欣逢長至】伏願

  【隨時撰擬】 臣等無任瞻

  天仰

  聖懽忭之至謹奉

  表稱

  賀以

  聞禮部屆期具疏請

  皇帝御太和殿受賀

  制報曰可

  右表賀儀式

  三十五年六月停止五經博士赴京朝賀

  諭曰向遇國家慶典衍聖公以及五經博士俱有來京朝賀之例今思五經博士雖膺章服之榮究與各省紳士無異且其品秩不崇非若衍聖公之身膺顯爵者可比伊等趨詣闕廷既無由一體延見加恩徒令其跋涉往來致滋糜費甚無謂也嗣後五經博士凡遇慶典俱在各本籍隨班行禮其來京朝賀之例著永行停止至衍聖公孔昭煥昨已傳諭令其今年且不必來京將來遇有朝賀之事並著先期奏請候旨遵行著為令

  恭遇

  皇上萬壽大慶聖節自初一日起至三十日止一月内王公百官應衣蟒袍其前後各三日内常朝處仍衣朝服均前期具奏請

  旨通行在京衙門及各直省每遇元旦節前後各三日王公百官常朝處衣朝服辦事及入朝奏對咸衣蟒袍禮部豫於秋季封開印本内題明

  右朝服

  凡王公等進

  午門親王随從六名親王世子郡王五名郡王長子貝勒四名貝子三名公二名進

  太和門親王親王世子隨從三名郡王郡王長子貝勒二名貝子公一名恭遇朝賀

  皇帝陞殿王以下公以上止用護衛内一人攜坐褥

  右王公等随從

  恭遇

  皇帝御殿受賀先期具題請

  旨每逢朝期行知步軍統領衙門屆日於曉鐘時即啟正陽門俾城外居住各官早入

  右戒期

  至日五鼓鑾儀衛率官校入陳

  法駕鹵簿親軍護軍旗尉民尉各服其服禁語譁者察不整備者樂部率和聲署陳中和韶樂於

  太和殿檐前設丹陛大樂於

  太和門檐下有司設表案於

  殿内東楹之南西向設筆硯案於

  殿内西楹之南東向先期行工部取表文匣行鑾儀衛取舁亭校尉并令派員約束行樂部派署史備導迎樂均前一日赴部住宿至是禮部儀制司官奉中外臣工賀表載於亭鑾儀衛校自部舁行香亭前表亭後鼓吹前導導迎樂作奏禧平之章由東長安門至

  午門外亭止儀制司官奉王以下在京文武官賀表進

  太和殿設東楹案上内閣官奉筆硯設西楹案上皆退

  右陳設

  辨侍班官位前引内大臣立

  御座前東西面後扈内大臣在

  御座旁左右僉立豹尾班侍衛佩刀侍衛在

  御座後左右翼立記注官立

  殿内西三楹東面北上内閣大學士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立東檐第三柱西面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樂部大臣立西檐第三柱東面皆北上辨執事官位樂部典樂一人立檐東植麾之次西面和聲署領樂官六人分立東西樂懸之次東西面宣表官一人立東檐侍班官之次鴻臚寺鳴贊二人立東檐第一柱西面二人立西檐第一柱東面鑾儀衛傳鳴鞭官立丹陛西階每重二人東面糾儀御史二人立西檐第三柱東面御史四人禮部司官四人立丹陛之南御史四人立丹墀之北皆北上東西面又御史四人吏部禮部司官各四人在丹墀之南東西僉立辨百官朝位丹陛上東西各二班親王郡王貝勒為一班貝子入八分公為二班按翼序列左翼立位西面北上拜位北面西上右翼立位東面北上拜位北面東上丹墀内不入八分宗室公以下暨公侯伯子男文武各官立位在鹵簿外直丹陛東西隅東西各九班東西面北上滿官按翼為序左翼在東右翼在西漢官吏部戶部禮部宗人府通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鴻臚寺國子監吏科戶科禮科内閣中書舍人欽天監太醫院以次從左翼之南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鑾儀衛太僕寺中書科兵科刑科工科順天府京縣五城兵馬司三營以次從右翼之南皆正從同班依品為序拜位在鹵簿内直東西階東西列品級山自北而南各十有八正從異從依品為序皆北面東班西上西班東上外藩蒙古王公等位次宗室親王郡王貝勒子公之下哈薩克回子王公等俱入蒙古王公班次以其等為序惟外國貢使在西班後另為班次以朝鮮國領班右序班位

  質明王公暨文武一二品官從

  皇帝朝於

  皇太后宫三品以下官會

  午門闕下均行禮畢【儀詳   慈寜宫朝賀】鴻臚寺卿序定王公班次鳴贊序定一二品官班次均由右翼門入引王公至丹陛上引一二品官至丹墀東西鳴贊序定三品以下官班次於

  午門東由左掖門入

  昭德門西由右掖門入

  貞度門均引至丹墀司賓序班序定外國陪臣班次引入西班百官後均依前位立糾儀官暨執事官咸入就位欽天監官於

  乾清門報時禮部尚書侍郎詣

  乾清門奏請

  御殿後扈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執槍侍衛十人佩刀

  侍衛十人於

  乾清門外禮部尚書侍郎於門階下前引大臣十人於

  太和殿後階下咸左右序立祗候

  午門鳴鐘鼓

  皇帝禮服乘輿出宫禮部尚書侍郎恭導後扈内大臣

  從由

  保和殿

  御中和殿陞座鴻臚寺官引侍班導從各官至

  殿前接班行三跪九叩禮【不贊】畢侍班官先趨出就位

  皇帝駕輿禮部尚書侍郎暨前引大臣恭導後扈如初

  中和韶樂作元旦奏元平之章

  萬壽聖節奏乾平之章冬至奏遂平之章

  皇帝御太和殿陛座樂止導從官各就位鑾儀衛官進至中階之右三傳鳴鞕丹墀内三鳴鞭退復位鳴贊官贊排班丹陛樂作奏慶平之章鴻臚寺分引王公就拜位引文武百官由鹵簿南轉入拜位皆東西按班北面序立贊進皆進贊跪皆跪樂暫止贊宣表宣表官自東檐入

  殿左門至東案前奉表出至檐下正中北面跪大學士二人左右跪展表宣表官宣畢仍奉表進復於案退樂作贊叩興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興鴻臚寺官按班引退皆復原位立樂止又贊進鴻臚寺官引外國陪臣就西拜位立丹陛樂作奏治平之章【凡丹陛樂辭三大節皆同】贊行三跪九叩禮畢引退復位立樂止【若數國並朝先朝鮮餘國以次逓引行禮】

  皇帝既受賀

  賜羣臣及外國陪臣坐王公由

  殿左右門入位東西楹後大學士由

  殿左門入位東楹王公後導從侍班各官不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百官就原立處咸跪行一叩禮坐尚茶進

  皇帝茶王公百官就所坐位行一叩禮乃

  賜王以下文三品武二品以上暨外國陪臣茶受茶及坐飲畢咸跪行一叩禮鑾儀衛官傳鳴鞭如初衆皆興階下三鳴鞭

  駕興中和韶樂作元旦奏和平之章

  萬壽聖節奏泰平之章冬至奏允平之章

  皇帝還宫樂止鴻臚寺官分引王公百官以次退禮部

  儀制司官奉

  殿上表及

  午門外亭内直省文武官表送内閣咸退

  右羣臣朝賀

  是日内監豫設中和韶樂於

  乾清宫檐下設丹陛大樂於

  乾清門内

  皇帝御太和殿受羣臣朝賀畢乘輿至

  乾清宫檐前降輿中和韶樂作【樂章與外朝同】

  皇帝御座樂止

  皇后率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禮服詣

  乾清宫

  皇后就正中拜位立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稍後左右立均北面丹陛大樂作奏雝平之章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畢樂止各還後宫内監引

  皇子

  皇孫由東西階升就丹陛上東西拜位北面立東班西上西班東上丹陛大樂作【樂章與外朝同】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退立兩旁東西面北上中和韶樂作

  皇帝降座樂止

  皇子

  皇孫皆退

  右内朝賀

  若值

  駐蹕熱河朝賀是日早鑾儀衛陳

  法駕鹵簿於

  澹泊敬誠殿前内監設中和韶樂於

  澹泊敬誠殿檐下兩旁設丹陛大樂於

  二門内兩旁亭内俱北向扈從各官俱蟒袍補服至澹泊敬誠殿齊集鴻臚寺官引

  皇子

  皇孫和碩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及蒙古王公至階下兩旁按翼排立二品以上大臣在

  二宫門外三品以下各官在

  避暑山莊門外各照品級按翼排立禮部堂官奏請

  皇帝具龍袍衮服

  陞澹泊敬誠殿寶座中和韶樂作【樂章俱同前】

  皇帝陞座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階下三鳴鞭鳴贊官贊排班丹陛大樂作鴻臚寺官排班鳴贊官贊進贊跪衆皆進跪贊叩興衆行三跪九叩禮鳴贊官贊退俱復原位立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階下三鳴鞭禮部堂官奏禮成中和韶樂作

  皇帝還宫樂止衆俱出内監奏請

  皇帝御内殿

  陞座

  皇后率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俱龍袍補服於

  皇帝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禮成

  皇帝起座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等還宫

  右熱河朝賀

  若值

  行在所朝賀是日早扈從各官俱蟒袍補服於行在宫之網城外齊集鴻臚寺官引

  皇子

  皇孫王公以下二品以上大臣至

  皇帝行在宫網城内三品以下各官在網城外按翼排

  立禮部堂官奏請

  皇帝御行在宫正殿

  皇帝御殿陞座鴻臚寺官引

  皇子

  皇孫王公文武各官行三跪九叩禮復原位立禮部堂官奏禮成

  皇帝還行在後宫衆俱退内監奏請

  皇帝御内殿

  陞座

  皇后率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俱龍袍補服於

  皇帝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禮成

  皇帝起座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等還宫

  右

  行在朝賀

  太和殿筵燕儀

  凡元旦及

  萬夀聖節及

  大慶典前期禮部疏請舉行筵燕領侍衛内大臣奏請

  命進酒大臣既得

  旨乃徧布諸司供備屆日尚茶庀茶尚膳庀

  御饌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進饌筵牲酒光禄寺供酒

  席兩翼供羊辰刻

  法駕鹵簿樂懸依次陳設於

  太和殿笳吹隊舞雜伎百戲竢於

  殿外東隅尚膳總領内管領豫於

  寶座前設

  御筵加黄幕武備院張黄幕於丹陛上正中内務府掌儀司設反坫於幕内尊爵金巵壺勺具禮部張青幕於丹墀内鹵簿之後東西各八光禄寺每幕置尊陳官饌具席皆有幕

  右陳設

  乃布席領侍衛内大臣内務府大臣禮部理藩院尚書侍郎朝服視席布内外王公額駙台吉及入班大臣等席於

  殿内東西各七行席各四十有一東席西向當東楹西席東向當西楹均北上

  寶座左右布後扈大臣席各一稍後僉向

  寶座前左右布前引大臣席各三東西相向

  寶座後左右布領侍衛内大臣席各一又西布

  日講起居注官席一均南向

  殿門外西檐下布左都御史副都御史樂部大臣席一東向丹陛左右布一二品大臣一二品世爵暨侍衛席各三行席各二十有三東西相向東當東懸之外西當西懸之外北上布禮部尚書侍郎席一於黄幕左内務府總管席一於黄幕右丹墀左右青幕内布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席按翼為序如常朝之位席各二十有四均東西向外國陪臣來朝者席於西班之末東向

  右布席

  已刻内外諸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等朝服集

  太和門外文武大臣百官朝服外國陪臣服本國服集

  午門外午刻鴻臚寺官引宗室王公暨大臣理藩院官引外藩王公台吉在丹陛上又引文武百官在丹墀内分翼序立禮部尚書奏請

  御殿

  皇帝禮服乘輿出宫前引後扈如常儀

  午門鳴鐘鼓中和韶樂作奏隆平之章

  皇帝降輿入

  殿北門

  陞御座樂止階下三鳴鞭鴻臚寺理藩院官分引内外

  王公台吉暨入班大臣等由

  殿左右門入就位行一叩禮坐鴻臚寺引一二品大臣暨一二品世爵侍衛等官就丹陛上又引三品以下文武各官就丹墀青幕内按翼依次於本位行一叩禮皆坐

  右就位

  迺進茶丹陛清樂作奏海宇昇平日之章尚茶暨侍衛執事官舉茶案以次由中道進至檐下進茶官奉茶入

  殿中門王以下咸就本位跪進茶官自

  寶座中陛升跪進

  皇帝茶興立於右王以下行一叩禮進茶官跪受茶甌由右陛降出中門羣臣咸坐侍衛内務府護軍等分

  賜王以下文武百官暨外國陪臣茶各於坐行一叩禮

  飲訖復叩坐尚茶徹茶案樂止

  右進茶

  尚膳總領護軍參領内管領入

  殿由東西陛升展

  御筵幕執事官並徹王以下席幕各退迺進酒内務府掌儀司官三人由黄幕内一人奉壺一人奉爵一人執金巵以次進至

  殿中門閾外之左西面立丹陛清樂作奏玉殿雲開之章進爵大臣興離席釋補服王以下皆興進爵大臣入

  殿中門北面跪王以下咸於坐跪掌儀司官舉壺實酒於爵由中門入西面跪授爵興退進爵大臣奉爵興自

  寶座中陛升至

  御前當右北面跪恭進

  皇帝酒興由右陛降復位行一叩禮王以下皆隨行禮進爵大臣興由右陛升跪受爵仍由中陛降復位跪掌儀司官入跪受虛爵以退迺以金巵酌酒承

  旨賜進爵大臣酒王以下起立掌儀司官入立授巵進爵大臣受巵行一叩禮飲卒巵掌儀司官立受虛巵退進爵大臣叩如初興王以下皆坐進爵大臣出

  殿右門加補服入席坐執事官分

  恩賜果食於羣臣各於坐行一叩禮樂止

  右羣臣奉觴上壽

  迺進饌尚膳以饌入恭進於

  皇帝前中和清樂作奏萬象清寜之章執事官分恩賜肴饌於羣臣叩如前儀尚膳率屬舁反坫案至殿中階下

  御前侍衛酌酒升至

  御座前

  皇帝簡召王公大臣至

  御前賜酒領侍衛内大臣東西各二人興離席視侍衛行殿陛諸王大臣酒光禄寺官行丹墀青幕内文武各官暨外國陪臣酒王以下各就本位行一叩禮飲畢叩如初坐樂止

  右行羣臣酒

  是時禮部滿尚書侍郎率官屬引慶隆舞進司章東面奏歌司舞飾面具乘禺馬進揚烈舞司弦司筝司阮司節司拍司抃諸樂人各奏其技喜起舞大臣十有八人朝服由

  殿左門入詣正中跪三叩興退立於左循歌聲按對起舞每對舞畢行三叩禮歌闋退又引歌笳吹樂人入

  殿歌畢又歌番部合奏樂歌畢内務府官引朝鮮國俳入陳百戲畢咸退

  右樂舞入侑

  行酒畢樂舞退尚膳升徹

  御筵降王以下咸起立王公大臣出

  殿左右門鴻臚寺理藩院官引王公至丹陛拜位序立引文武大臣降東西階丹墀内百官出幕咸就東西拜位序立北面聽贊行一跪三叩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禮畢樂止鳴鞭如初中和韶樂作奏顯平之章

  皇帝還宫樂止羣臣皆退所司徹席幕各退

  右謝恩

  冬至朝賀

  崇德元年定長至進表慶賀不設宴

  順治元年十一月戊申以

  南郊禮成

  上御殿受諸王貝勒及文武羣臣朝賀

  八年定長至節於次日

  御殿受賀如元日儀

  康熙二年二月停止在外各衙門齎進冬至慶賀表文

  諭禮部曰冬至慶賀典禮明洪武十四年方定例舉行其後隨令在外各衙門官齎進表文今思官員往返有悮職掌且驛遞繁苦以後在外各衙門官員除元旦聖壽節照舊齎進外冬至齎進慶賀表文著停止惟於本衙門行禮其在京慶賀表文典禮仍照舊行

  六年十一月丁未冬至戊申

  御殿諸王羣臣上表慶賀以

  世祖章皇帝配

  天禮成

  頒詔大赦

  雍正元年十一月辛丑冬至壬寅

  御殿受朝賀以

  聖祖仁皇帝配

  天禮成

  頒詔天下先是禮部奏冬至次日受賀

  頒恩詔禮儀

  上諭大學士九卿等曰朕惟

  聖祖仁皇帝大禮告成普天同慶朕陞殿頒布恩詔盖以賀

  列祖之鴻禧慰萬方之誠悃也然朕思念

  顧復深恩中心哀慕今未滿三年不忍陞殿受賀著内閣九卿等詳察典禮酌古準今務期於禮允協庶朕心得安大學士馬齊等奏言謹按漢禮儀云冬至之日宗祀明堂登靈臺大赦百官稱賀此冬至配天行慶之明文也自晉至唐宋皆隆其儀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慶殿為明堂合祭天地三聖並侑大慶禮成百官奉表上賀其後仍之名曰慶成禮明會典載大祀禮成次日御奉天殿受賀我

  朝會典載冬至

  南郊禮成次日

  御殿百官進慶賀表臣等伏思先王制禮原以節情鉅

  典攸宜古今不易懇祈

  俯允禮臣所請以二十六日

  御殿諸王羣臣上表行禮頒

  聖祖仁皇帝配

  天恩詔誠於典禮符協得

  旨諸臣酌古準今詳察典禮具奏朕今亦難固却但朕中心實甚不安著允諸臣所請行

  乾隆三年十一月庚申冬至壬戌

  御殿受朝賀

  【臣】等謹案是歲冬至次日辛酉係月十三日以值

  聖祖忌辰改於十四日行禮

  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辛亥

  御殿受朝賀以回部平定

  頒詔中外

  【臣】等謹案冬至朝賀禮儀亞於元日蔡邕獨斷謂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是也馬端臨朝儀一門具載歷代元旦冬至朝會儀注緣其間有僅一見

  者有不恒舉行者故特紀之以存一代之掌故焉我

  國家典章明備每歲元旦冬至令節禮臣奏請

  臨御正殿王公百官及外國陪臣以次行禮中外一家整齊嚴肅洵為往牒所未有固無庸循馬氏之例一一臚列也兹惟恭載剏制更定諸大端及祗奉

  諭旨遵行者以昭萬世之典則焉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