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畿輔通志

32-畿輔通志卷三十二
  畿輔通志卷三十二

  田賦

  昔禹則三壤成賦中邦冀州之賦獨居上上周官職方幽州穀宜三種并州穀宜五種今

  京畿之地正古冀州之域而分之則為幽并者也禹貢稱厥田惟中中而銍秸米粟獨詳於甸服漢唐以後則漕轉以給京師而畿内之粟米無徵焉蓋地衆民聚廩禄稍餼儲峙宜殷而四方之來食者衆也

  聖代龍興建都立極五百里内撥地以給八旗旗地有給有退民地有圈有補代徵轉解絲分縷析戶部及直隸布政司勾稽參伍簿籍文移倍繁於他省然自

  列祖以來喣嫗覆育生息日繁田功益治今

  皇上御極

  恩被寰宇而

  京畿尤渥巡察勸農之使交馳於道蠲租截漕建倉積貯以寛民力以裕民生且

  特簡親王大臣經理疆索治川防闢水田用周官稻人之

  法以稼下地又

  念承平日久旗人多以官給之田私質於土人其力不能贖者官為之償且於旗地畫井授田設官敎耕巍巍乎度越漢唐而比隆於虞夏殷周郊遂井牧之盛矣故備列田賦并詳

  功令以志

  聖謨之深遠焉

  三代

  冀州厥土白壤厥田惟中中厥賦上上錯【尚書禹貢】漢

  青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幽州内附近郡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墾發宜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寛地此亦開草闢土振人之術也【漢崔實政論】

  前燕

  慕容皝以牧牛給貧家田於苑中公收其八有牛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記室封裕諫之【文獻通考】

  後魏

  太和八年戶增帛三疋粟二石九斗增調外帛滿二疋所調各隨其土所出其司冀等州貢綿絹及絲幽平等州皆以麻布充税【魏書食貨志】

  北齊

  天保八年議徙冀定瀛州無田之人於幽州范陽寛以處之謂之樂迁【隋書食貨志】

  隋

  開皇十二年詔河北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隋書食貨志】

  自幽鎮兩鎮用兵置南北供用院而行營軍十五萬不能抗兩鎮萬餘之衆饋運不能給帛粟未至諸軍或強奪於道蓋自建中定兩税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至是四十年當時為絹二疋半者為八疋大抵加三倍【唐書食貨志】

  唐

  開元時河北不通運州租皆以絹代【文獻通考】

  後唐

  長興四年五月戶部奏棣濮澶邢洺磁魏等州節候常早大小麥麥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徵八月初一日納足正税疋帛錢鞋地頭□麯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徵八月二十日納足幽定鎮滄校晚大小麥麥豌豆六月一日起徵八月十五日納足正税疋帛錢鞋地頭□麯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十日起徵至八月二十五日納足【文獻通考】

  宋

  秘書丞孫琳嘗往洺州肥鄉縣與大理寺丞郭諮以千步方田法括定名田其後田京知滄州均無棣田歲增賦穀帛之類無隷總千一百五十二旣而或言滄州民以為不便詔如舊【文獻通考】

  大中祥符六年呂夷簡請免税河北農器【同上】

  熙寧十年河北路田二十六萬九千五百六十頃八畝官田九千五百六頃四十八畝見催額九百一十五萬二千貫石疋兩量斤束端内夏税一百三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三貫石疋兩量斤秋税七百七十五萬八千一百七貫疋石斤束【同上】

  元豐五年都水使者范文淵奏自大名抵乾寧跨十五州河徙地凡七十頃乞募人耕植從之先是中書言黄河北流今已淤斷恩冀下流退皆土田頃畝必多深慮權豪横占及舊地主未歸乞詔河北轉運使候朝專差朝臣同司職官同立標識方許受狀定租給授【同上】

  政和三年河北西路提舉常平司奏所在地色極多不下百數及其均税不過十等第一等雖出十分之税地土肥沃尚以為輕第十等只均一分多是瘠鹵猶以為重若不入等止以柴蒿之直自錢一百而至五百比次十等全不受税旣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有一分之税其間下色之地與柴蒿之地不相遠乃一例每畝均税一分乞土色十分之地再分上中下三等折畝均數如第十等地每十畝合折第一等一畝受税不改元則上下輕重皆均詔諸路行其法【宋史食貨志】

  遼

  道宗太康十五年募民耕灤河曠地十年始租又詔山前後未納税戶並於密雲燕樂兩縣占田置業入税【續文獻通考】

  金

  大定二十一年上謂宰臣曰山東大名等路明安穆昆戶之民驕縱奢侈不親稼穡不令家人農作盡令漢人佃蒔取租而已富家盡服綺紈酒食遊宴貧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給人足難矣近已禁買奴婢約其吉凶之禮當委官閲實戶數計口授地必令自耕地有餘而力不贍者方許佃於人仍禁其農時飲酒【金史】遼人佞佛多以良民田賜諸佛寺分其税一半輸之寺謂之二税戶章宗明昌元年六月北京等各路所免二税戶凡一千七百餘戶萬三千九百餘口【同上】元

  太祖時中都田野久荒而兵後無牛可耕乃於盧溝橋索軍囘所驅牛十取其一得數千頭分給近縣民大悦【續文獻通考】

  世祖至元二年張弘範奏免大名租税 十八年唐仁祖奏罷正定保定兩路錢穀逋負【同上】

  成宗元貞三年罷大名路所獻黄河故道田輸租【同上】仁宗皇慶六年免大都上都今歲租税【同上】

  順帝至正二十七年以兵興免正定冀寧今年田租之半 腹裏歲入糧數二百二十七萬一千四百四十九石【同上】

  明

  洪武初田賦總數

  北平田土計五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九頃五十一畝夏税麥三十五萬三千二百八十石絹三萬二千九百六十二疋秋糧米八十一萬七千二百四十石【續文獻通考】

  弘治十五年總數

  順天府官田八百三十五頃五十畝零民田六萬七千八百八十四頃五十七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九千六百三石四斗三升零人丁絲綿折絹二千一百七十五疋一丈六尺零農桑絲折絹一千七百六十四疋一丈七尺零秋糧粳稻粟米四萬七千一百三十四石二斗三升零地畝綿花絨九千四百二十六斤一十四兩五錢六分零

  永平府官田一百頃六十八畝零民田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三頃八十八畝零夏税大小麥九千九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五十疋一丈零農桑絲折絹二百四十三疋一丈二尺零秋糧米二萬三千三百五十三石一斗一升零地畝綿花絨三百四十五斤一十三兩二錢

  保定府官田四百八頃六十二畝零民田三萬五千一百二十頃八十八畝零夏税小麥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七百九十六疋七尺零農桑絲折絹一千六百一十一疋九尺零本色絲二百二十四斤一兩一錢三分秋糧米四萬二千九百八十石三斗零地畝綿花絨九千五百七十四斤八兩五錢六分棗株課米一十六石二斗九升

  河間府官田一百二十九頃三十六畝零民田二萬四千九十一頃三十五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九千八百一石一斗八升零人丁絲併沒官地畝折絹四千九百二疋二丈六尺零農桑絲折絹八百八十九疋七尺零秋糧米四萬六千二百八十石六斗二升零地畝綿花絨四千六百四十七斤一十三兩五錢棗株課米三十七石五斗五升

  正定府官田五百一十頃三畝零民田三萬八千四百七十頃六十一畝零夏税小麥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石四斗九升零人丁絲折絹八千五百四十八疋六尺零農桑絲折絹七千疋一丈七尺零秋糧粳粟八萬二千三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升零地畝綿花絨三萬五千三十三斤一兩四錢八分零

  順德府官田七十九頃二十一畝零民田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三頃三十四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二千五百三十七石八升零人丁絲折絹一千五百四十八疋農桑絲折絹三百五十一疋一丈二尺零秋糧米三萬四百六十一石七升零地畝綿花絨五千五斤四兩棗株課米一十二石九斗八升零

  廣平府官田一百一十六頃八十九畝零民田二萬一百二十一頃二十五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七千八百四十二石四斗五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八百八十五疋二丈二尺零農桑絲折絹六百五十四疋二丈零秋糧米四萬一千四百七十九石六斗五升零地畝綿花絨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四斤一十五兩八錢一分

  大名府官田五萬一千七百三十九頃六十二畝零民田二百五十四頃零夏税小麥四萬四千九十六石三斗五升零人丁絲折絹六千八百二十八疋一丈四尺零農桑絲折絹八百十疋二丈七尺零鈔九貫二百七十五文秋糧米一十萬三千八十石七斗二升零地畝綿花絨二萬五千一百二十五斤六兩六錢四分棗株課米二千一百十一石五斗二升

  隆慶州民田一千五十九頃四十二畝零夏税小麥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零秋糧米三千九百三十七石四升零

  保安州民田三百四頃五十七畝零夏税小麥四百八石二斗九升零秋糧米一千五十三石二斗六升零【已上詳續文獻通考】

  萬歷六年實丈田數

  順天府九萬九千五百八十二頃九十九畝零永平府一萬八千三百三十九頃四十六畝零保定府九萬七千九十五頃五十畝零

  河間府八萬二千八百七十二頃一十九畝零正定府一十萬二千六百七十五頃六畝零

  順德府一萬四千二百四頃四畝零

  廣平府二萬二百三十八頃三十八畝零

  大名府五萬六千一百九十六頃六十畝零

  延慶州一千五十九頃四十二畝零

  保安州三百四頃七十二畝零【已上詳續文獻通考】

  太祖立國之初檢覈天下官民田土徵收税糧具有定額乃令山東河南地方額外荒土徵收任力開墾永不起科至宣宗又令北直隷地方比照太祖山東河南事例民間新開荒田不問多寡永不起科至正統六年則令北直隷開墾荒田從輕起科實於祖法畧有背戾至景帝尋亦追復洪武舊例再不許額外丈量起科至今所當遵行所以然者蓋緣北方地土平夷廣衍中間大半瀉鹵瘠薄之地葭葦沮洳之場且地形率多窪下一遇數日之雨即成淹沒不必霖雨之久輒有害稼之苦列聖蓋有見於此故有永不起科之例又有不許額外丈量之禁是以北方人民雖有水潦災傷猶得隨處耕墾以幇取糧差不致坐窘衣食夫何近年以來權倖親暱之臣不知民間疾苦不知祖宗制度妄聽奸民投獻輒自違例奏請將畿甸州縣人民奉例開墾永業指為無糧地土一槪奪為己有由是公私莊田踰鄉跨邑小民恒產歲朘月削至於本等原額徵糧養馬產鹽八站之地一例混奪權勢横行何所控訴產業旣失税糧猶存徭役苦於併充糧草困於重出饑寒愁苦日益無聊展轉流亡靡所底止【明給事中夏言疏】

  畿輔通志卷三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