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畿輔通志

14-畿輔通志卷十四
  畿輔通志卷十四

  建置沿革

  天津府

  禹貢冀兖二州之域周幽兖二州之域戰國為燕齊二國境秦為上谷漁陽二郡地漢高帝置渤海郡為漁陽渤海二郡地

  漁陽郡縣十二泉州渤海郡縣二十六浮陽陽信千童南皮定章武高成高樂參戶柳東平舒【漢書地理志】

  後漢因之晉為燕國章武國及渤海郡地

  勃海郡漢置統縣南皮浮陽高城章武國泰始元年置統縣東平舒章武燕國漢置統縣泉州【晉書地理志】

  宋文帝置樂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後魏因之太武初改渤海郡為滄水郡文帝時復舊明帝分瀛莫二州置滄州及浮陽樂陵等郡為勃海章武浮陽樂陵四郡地

  冀州渤海郡漢高帝置世祖初改為滄水郡太和二十一年復領縣南皮瀛州章武郡晉置章武國後改領縣平舒滄州浮陽郡太和十一年分勃海章武置屬瀛州景明初併章武熙平二年復領縣浮陽高城章武樂陵郡晉為國後改領縣陽信【魏書地形志】

  隋為渤海河間二郡地

  豫州渤海郡開皇六年置棣州大業二年為滄州統縣陽信饒安鹽山南皮清池兖州河間郡舊置瀛州統縣長蘆平舒【隋書地理志】

  唐武德元年於渤海郡復置滄州四年於河間郡復置瀛州長慶二年又置景州太和四年廢景福元年復置

  滄州景城郡本渤海郡治清池武德元年徙治饒安六年徙治胡蘇貞觀元年復治清池縣七清池鹽山長蘆饒安無棣乾符景州貞元三年析滄州之弓高東光臨津置長慶元年州廢縣還滄州二年復以弓高東光臨津南皮景城置太和四年州又廢縣還滄州景福元年復置縣四南皮瀛州河間郡縣五平舒【唐書地理志】

  滄州漢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為滄州景州隋并屬渤海郡貞觀二年更置景州瀛州隋河間郡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瀛州【舊唐書地理志】

  宋大觀二年更置清州為滄州清州地屬河北東路滄州景城郡横海軍節度縣五清池無棣鹽山樂陵南皮清州本乾寧軍幽州蘆臺軍之地晉陷契丹周平三關置永安縣屬滄州太平興國七年置軍改縣曰乾寧隷焉大觀二年升為州【宋史地理志】

  金為滄州及清州之靖海縣

  清州宋乾寧郡軍國初因置軍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縣三靖海滄州横海軍節度宋景城郡貞元二年來屬縣五清池無棣鹽山南皮樂陵【金史地理志】

  元屬大都河間二路明洪武初屬北平河間二府永樂二年置天津左右三衛

  天津衛屬小直沽荒曠斥鹵之地初無所隷明永樂二年築城三年調官軍守之名曰天津【天津衛志】天津及左右三衛其地曰直沽文皇下滄州始立兹衛名曰天津象車駕所渡處也【明李東陽天津衛城記】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衛為州直隷

  京師以順天府之武清縣河間府之青縣静海縣來屬四年武清縣還屬順天七年復割河間府之滄州直隷

  京師以東光南皮鹽山慶雲四縣屬之九年改設天津府置天津縣其東光縣還屬河間而滄州及所屬南皮鹽山慶雲皆來隷焉領州一縣六

  天津縣

  秦為漁陽郡地漢置泉州仍屬漁陽郡後漢因之晉亦為泉州屬燕國隋為瀛州長蘆縣唐亦為長蘆屬滄州宋屬清州元初属燕京路大興府後改屬大都路明洪武初屬北平府永樂二年築城置戍三年調天津衛及天津左衛治焉四年又調天津右衛於此

  本朝因之雍正三年改衛為州九年改設天津府以州

  境置縣屬焉

  青縣

  漢置參戶縣屬勃海郡後漢省入章武縣隋為長蘆魯城二縣地唐乾寧中置乾寧軍五代晉天福初地入遼置寧州周顯德六年取之仍曰乾寧軍并置永安縣為治宋初軍廢屬滄州太平興國七年復置乾寧軍并改永安縣曰乾寧熙寧六年省縣為鎮元符二年復置縣崇寧三年又省縣大觀二年升乾寧軍為清州政和三年賜名乾寧郡五年復置乾寧縣金仍曰清州屬河北東路貞元初改縣曰會川元初改州曰清寧府尋復改清州屬河間路明初省會川縣入州洪武七年廢清州為青縣屬河間府

  本朝順治十六年省興濟縣入青縣仍屬河間府雍正三年改屬天津州九年屬天津府

  静海縣

  漢渤海郡章武東平舒二縣地後漢以東平舒屬河間國晉屬章武國後魏太和中以平舒縣屬瀛州章武郡章武縣屬滄州浮陽郡隋為平舒縣地屬河間郡唐屬瀛州地宋為清州渦口呰金明昌四年以其地置靖海縣仍屬清州元至元二年併入會川縣尋復置隷河間路明洪武初改靖曰静七年改屬河間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屬天津州九年屬天津府滄州

  秦上谷郡地漢高帝五年置勃海郡後漢為勃海郡地晉因之後魏太和十一年分置浮陽郡熙平二年始分置滄州隋開皇初郡廢改置漳河郡尋廢十六年又分置景州大業初二州皆廢為渤海河間二郡地唐武德元年復置滄州治清池天寶元年改景城郡乾元元年復曰滄州屬河北道宋為滄州景城郡屬河北東路金升為臨海軍元復為滄州屬河間路明洪武初始以州治清池縣省入屬河間府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為直隷州九年改屬天津府南皮縣

  秦置南皮縣漢屬勃海郡後漢移郡來治晉因之後魏世祖改郡曰滄水太和二十一年復故東魏移郡治東光以南皮屬之隋屬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屬景州貞觀元年屬滄州長慶二年改屬景州太和四年又還滄州景福元年又屬景州周顯德二年又還滄州宋屬滄州景城郡金屬滄州隷河北東路元屬河間路滄州明屬河間府滄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滄州為直隷州以南皮屬之九

  年改屬天津府

  鹽山縣

  本春秋齊無棣邑漢置高城縣屬勃海郡為都尉治後漢曰高城侯國晉因之後魏太和中屬浮陽郡興和中分立東西河郡及隰城縣武定末罷仍屬浮陽郡隋開皇十八年改鹽山屬渤海郡唐武德四年置東鹽州貞觀元年州廢還屬滄州宋屬滄州景城郡金屬滄州隷河北東路元屬河間路滄州明屬河間府滄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滄州為直隷州以鹽山屬之九

  年改屬天津府

  慶雲縣

  本春秋齊北境漢勃海郡陽信縣地隋開皇六年分置無棣縣仍屬渤海郡唐初屬滄州貞觀元年併入陽信八年復置太和二年改屬棣州尋還滄州五代因之宋治平元年徙治東界元初分無棣之半置西無棣縣仍屬滄州至元二年併入樂陵尋復置明永樂初避諱改曰慶雲仍屬滄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滄州為直隷州以慶雲屬之九

  年改屬天津府

  正定府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属晉戰國屬趙

  趙之東恒山邑也【文獻通考】

  秦為鉅鹿郡地漢高帝置恒山郡

  按恒山郡志元氏縣屬冀州

  文帝改常山郡

  常山郡張晏曰恒山在西避文帝諱故改曰常山【漢書地理志註】

  元鼎四年又為正定國地

  按國治正定縣屬冀州

  後漢并正定入常山國

  建武十三年并西京十三國正定屬常山【後漢書光武帝紀】

  晉仍為常山郡又為趙國地屬冀州後魏因之後魏道武登常山郡城北望安樂壘美之遂移郡治於安樂城今州城是也【舊唐書地理志】

  後周宣政元年於郡置恒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曰恒山郡義寧初復置恒州治石邑又為趙郡地屬冀州唐武德四年徙治正定天寶元年復曰常山郡乾元元年復曰恒州寶應元年置成德軍節度使成德軍節度使領恒定易趙深五州治恒州天祐二年更號武順軍節度【唐書方鎮表】

  興元元年升都督府元和十五年改曰鎮州

  元和十五年避穆宗名更【唐書地理志】

  又為趙州地屬河北道五代後唐初建北都尋罷改州為正定府晉天福九年復曰恒州漢仍曰鎮州尋復為正定府

  鎮州故曰成德軍梁初以成音犯廟諱改曰武順唐復曰成德晉又改曰順德漢復曰成德【五代史職方考】

  周又為鎮州宋復曰正定府常山郡成德軍節度屬河北西路

  慶歷八年初置正定府路安撫使統正定府磁相邢趙洺六州【宋史地理志】

  金因之兼屬威州

  正隆間依舊次府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轉運司【金史地理志】

  元曰正定路置總管府又為保定路地屬中書省明洪武初改為正定府直隷京師

  本朝順治初裁阜平入曲陽行唐二縣康熙初復置雍正二年改冀趙深晉定五州為直隷州分領南宫等十七縣十二年復以晉州併所領之無極藁城及定州之新樂縣還隷焉領州一縣十三

  正定縣

  戰國時中山國東垣邑秦置東垣縣漢更名正定屬常山郡元鼎初置正定國治此後漢建武中省國入常山縣晉為常山郡治魏屬常山郡北齊復為郡治後周置恒州亦治此隋復為恒山郡治唐為恒州治載初元年改曰中山神龍初復曰正定自是州郡常治此明為正定府治

  本朝因之

  井陘縣

  漢置屬常山郡後漢晉及北魏因之齊周縣廢隋開皇十六年於縣置併州大業初州廢仍屬恒山郡義寧初置井陘郡治此唐武德元年復曰井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仍屬恒州宋屬正定府熙寧六年省入獲鹿平山八年復置金天會七年改置威州治亦曰陘山郡元憲宗二年徙州治洺水以縣屬焉屬廣平路明還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

  獲鹿縣

  周中山國石邑後屬趙漢置石邑縣屬常山郡後漢省晉復置仍屬常山郡後魏因之北齊廢井陘改石邑曰井陘隋開皇六年復曰石邑十六年析置鹿泉縣并屬并州大業初復省鹿泉入石邑屬恒山郡唐武德初改恒州復置鹿泉縣屬焉四年徙州治正定以石邑為屬縣而鹿泉縣屬并州貞觀十七年廢并州以鹿泉縣屬恒州至德元年改鹿泉曰獲鹿宋開寶六年省石邑縣入焉屬正定府金興定三年陞為鎮寧州元初曰西寧州尋復曰獲鹿縣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

  元氏縣

  戰國趙元氏邑漢置元氏縣為常山郡治後漢因之晉改屬趙國後魏屬趙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趙郡唐屬趙州五代唐改屬正定府宋金因之元初屬趙州太祖十五年還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

  靈夀縣

  周中山國地後為趙地漢置靈夀縣屬常山郡後漢晉及北魏因之後周屬蒲吾郡隋開皇初郡廢屬恒州大業初州廢仍屬恒山郡義寧初置燕州唐武德四年州廢以縣屬并州七年還屬恒州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行唐八年復置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

  欒城縣

  春秋晉欒邑戰國屬趙漢置關縣屬常山郡後漢廢改置欒城縣仍屬常山晉省北魏太和十一年復置欒城縣屬趙郡北齊又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欒州大業初屬趙郡唐屬趙州大歷三年屬恒州天祐二年更名欒氏五代後唐復故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初屬趙州太祖十五年還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

  平山縣

  周番吾邑漢置蒲吾縣屬常山郡後漢晉及北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房山縣大業初省蒲吾入井陘屬恒山郡義寧初於縣置房山郡唐武德元年改曰嶽州四年州廢屬并州至德元年改曰平山縣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

  阜平縣

  漢靈夀及南行唐二縣地宋咸平三年析置北砦金初改曰北鎮明昌四年置阜平縣屬正定府元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順治十六年省入曲陽行唐二縣康熙二十二年

  復置仍属正定府

  行唐縣

  周時趙南行唐邑漢置南行唐縣屬常山郡為都尉治後漢仍屬常山晉因之後魏曰行唐縣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二十一年郡廢仍屬常山郡隋因之唐屬恒州長夀二年改曰章武神龍元年復故大歷三年置泜州九年廢仍屬恒州五代梁開平二年又改曰章武唐同光初復舊晉改曰永昌漢復舊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初改屬保定路明復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

  贊皇縣

  漢房子縣地齊天保中為高邑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置贊皇縣屬欒州大業中屬趙郡唐屬趙州宋熙寧五年省為鎮入高邑元祐元年復置屬趙郡金屬沃州元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復置屬趙州明屬趙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改趙州為直隷州縣屬正定府晉州

  春秋鼓國後屬晉戰國屬趙漢置下曲陽縣屬鉅鹿郡後漢因之晉屬趙國後魏曰曲陽為鉅鹿郡治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晉陽縣屬欒州十八年改為鼓城大業初屬趙郡唐武德四年屬亷州貞觀初屬定州大歷三年改屬恒州宋端拱初改隷祁州屬河北西路金因之元太祖十年始於縣置晉州屬正定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鼓城縣省入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為直隷州十二年復屬正定府無極縣

  漢置毋極縣屬中山國後漢因之晉省後魏太和十三年復置屬中山郡隋屬博陵郡唐武德四年屬亷州貞觀元年屬定州萬歲通天二年改毋字為無景福二年置祁州治此五代因之宋景德元年祁州移治蒲隂以縣屬定州金為中山府仍領無極縣元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屬直隷晉州十二年還屬正定

  府

  藁城縣

  春秋為肥子國後并於晉漢置藁城縣屬正定國魏復置屬鉅鹿郡北齊改為高城縣兼移鉅鹿郡治焉隋置亷州復曰藁城大業初屬趙郡義寜間復置鉅鹿郡唐復曰亷州貞觀年州廢縣屬鎮州天祐年更曰藁平縣五代周復曰藁城宋屬正定府金因之元為永安州廢為藁城縣屬正定路明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屬晉州十二年還屬正定府新樂縣

  春秋鮮虞國漢置新市縣屬中山國後漢晉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新樂縣大業初省新市以新樂屬博陵郡唐屬定州宋屬中山府金元因之明屬正定府定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定州為直隷州仍領新樂十二

  年還屬正定府

  順德府

  禹貢冀州之域殷時邢都周初邢國春秋屬晉戰國為趙地秦屬鉅鹿郡

  鉅鹿郡秦置屬冀州【漢書地理志】

  前漢屬趙國

  趙國縣四襄國故邢國【漢書地理志註】

  晉初屬廣平郡

  司州廣平郡統縣十五永嘉之後淪没劉聰【晉書地理志】

  周武帝置襄國郡

  周武帝改為襄國郡【元和郡縣志】

  隋開皇初郡廢置邢州大業初復為襄國郡唐武德元年復曰邢州置總管府四年府廢天寶初改曰鉅鹿郡

  邢州鉅鹿郡本襄國郡天寶元年更名【唐書地理志】

  乾元初復曰邢州屬河北道中和二年徙昭義軍於此五代梁開平二年改保義軍後唐同光元年改安國軍宋初仍曰邢州鉅鹿郡安國軍節度使宣和中升信德府屬河北西路金天會七年復降為邢州邢州宋信德府鉅鹿郡安國軍節度使天會七年降為邢州仍置安國軍節度【金史地理志】

  元初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中統三年升順德府至元元年升順德路總管府

  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來屬二年洺磁自為一路以順德為順德路總管府領縣九邢臺鉅鹿内丘平鄉廣宗沙河南和唐山任縣【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初仍屬順德府直隷京師

  本朝因之領縣九

  邢臺縣

  商時邢都周初為邢國秦置信都縣漢屬趙國後漢因之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併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屬北廣平郡建義初分屬易陽郡周武帝置襄國郡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改曰龍岡十六年為邢州治尋為襄國郡治唐初仍為邢州治宋宣和二年改曰邢臺為信德府治金仍為邢州治元為順德路治明為順德府治

  本朝因之

  沙河縣

  漢襄國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南境置沙河縣屬襄國郡唐武德初於縣置温州四年州廢縣還屬邢州宋屬信德府金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南和縣

  漢置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併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永安中於縣置北廣平郡高齊郡省後周又置南和郡隋開皇初郡廢屬襄國郡唐武德初於縣置和州四年州廢仍屬邢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省入沙河後復置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平鄉縣

  戰國趙鉅鹿邑秦置鉅鹿縣并置鉅鹿郡漢仍為鉅鹿郡治後漢移郡治廮陶以鉅鹿為屬縣晉因之後魏景明二年改置平鄉縣孝昌中屬南趙郡隋開皇三年屬洺州十六年屬邢州唐武德初於縣置封州四年州廢仍屬邢州宋熙寧六年省入鉅鹿縣元祐初復置屬信德府金仍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鉅鹿縣

  漢置南䜌縣屬鉅鹿郡晉初省石趙復置後魏太平真君六年又併入柏人太和二十年又置南䜌屬南趙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南䜌大業初改曰鉅鹿屬襄國郡唐武德元年於縣置起州并析置白起縣四年州廢省白起以鉅鹿隷趙州貞觀元年屬邢州宋屬信德府金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廣宗縣

  漢鉅鹿堂陽二縣地後漢分堂陽置經縣屬安平國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二年併入南宫永安二年復置西經縣屬鉅鹿郡高齊省隋為徑城宗城兩縣地屬清河郡唐武德四年以徑城宗城置宗州析徑城置府城縣九年州廢省府城入徑城天祐三年曰廣宗屬魏州宋屬大名府金改屬洺州元憲宗五年分平鄉縣之道武鎮置廣宗縣至元二年又省入平鄉後復置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唐山縣

  春秋晉柏人邑漢因置柏人縣屬趙國後魏孝昌中屬南趙郡隋屬襄國郡唐武德元年於縣置東龍州四年州廢縣屬趙州五年還邢州天寶元年改名堯山宋熙寧六年省入内邱元祐初復置屬信德府金改名唐山縣仍屬邢州元至元二年併入内邱縣後復置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内丘縣

  漢置中丘縣屬常山郡後漢屬趙國晉因之後省入柏人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復置屬南鉅鹿郡孝昌中屬南趙郡隋開皇初避諱改名内丘屬襄國郡唐武德四年屬趙州五年屬邢州宋金因之元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任縣

  春秋晉任邑漢置任縣及張縣俱屬廣平國後漢省張縣以任縣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又割屬魏郡晉仍屬廣平郡後魏永安中屬北廣平郡高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大業初廢入南和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屬邢州宋熙寧五年又省入南和元祐元年復置屬信德府金仍屬邢州元至元二年省入邢臺後復置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

  廣平府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為邯鄲郡地漢置廣平國屬冀州部

  廣平國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干國宣帝五鳳二年復故屬冀州【漢書地理志】

  後漢省廣平國以為鉅鹿郡地

  鉅鹿郡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後漢書郡國志】

  三國魏置廣平郡晉因之後魏亦曰廣平郡

  廣平郡漢武帝為平干國宣帝改為廣平國後漢建武中省屬鉅鹿魏文帝黄初二年復改治曲梁城【魏書地形志】

  後周置洺州

  周武帝建德六年置洺州以水為名【元和志】

  隋大業三年改為武安郡唐武德初復置洺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武安郡武德元年又改為洺州兼置總管二年陷於竇建德四年討平又為劉黑闥所陷尋討平之六年罷總管復為洺州【元和郡縣志】

  天寶元年曰廣平郡乾元元年復曰洺州屬河北道五代因之宋曰洺州廣平郡屬河北西路金因之洺州廣平郡建隆元年升為防禦【宋史地理志】

  洺州廣平郡治永年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使【金史地理志】

  元曰廣平路竝隷中書省

  廣平路唐洺州又為廣平郡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隷之憲宗二年為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廣平路總管府【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元年為廣平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改屬北平行省九年屬北平布政使司永樂元年直隷京師

  本朝因之領縣九雍正四年以河南彰德府之磁州來屬領州一縣九

  永年縣

  春秋晉曲梁邑漢置曲梁侯國屬廣平國後漢屬魏郡晉為曲梁縣屬廣平郡後魏為廣平郡治北齊廢入廣平縣隋仁夀元年改廣平為永年大業初為武安郡治唐屬洺州治宋金因之元為廣平路治明為廣平府治

  本朝因之

  曲周縣

  漢武帝建元四年置曲周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魏屬魏郡晉省後魏景明中分平恩置曲安縣屬廣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曲周縣屬洺州大業初廢入洺水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洺州宋熙寧三年省為鎮入雞澤元祐二年復為縣尋復為鎮四年復為縣屬洺州金因之元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肥鄉縣

  漢邯鄲縣地魏黄初二年分置肥鄉縣晉屬廣平郡東魏天平初併入臨漳隋開皇十年復置屬慈州十六年屬洺州大業初屬武安郡唐武德元年屬紫州四年屬磁州六年屬洺州宋金因之元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雞澤縣

  漢置廣平縣為廣平國治後漢省廣平國以縣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為廣平郡治後省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屬廣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置雞澤縣大業二年併入永年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洺州宋金因之元初併入永年後復置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廣平縣

  漢魏縣地金大定七年置廣平縣屬洺州元屬廣平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邯鄲縣

  春秋衛地後屬晉戰國為趙國都秦置邯鄲郡漢高帝四年改置趙國治邯鄲縣景帝三年復為邯鄲郡五年復為趙國屬冀州後漢建安十七年割趙國之邯鄲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屬魏郡後魏太平真君六年仍屬廣平郡東魏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武安郡唐武德四年屬磁州貞觀元年屬洺州永泰元年屬磁州宋金元皆因之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成安縣

  春秋晉乾侯邑漢置斥邱縣屬魏郡後漢晉因之東魏天平初併入臨漳北齊置成安縣屬清都尹後周屬魏郡隋開皇三年屬相州大業初屬魏郡唐武德元年屬磁州貞觀元年還屬相州天祐二年復名斥邱三年屬魏州後唐復曰成安宋屬大名府金屬洺州元至元二年併入陽後復置屬磁州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威縣

  漢鉅鹿縣地後漢和帝分置廣宗縣屬鉅鹿郡晉為廣宗侯國屬安平國後魏中興中置南北廣宗縣尋併為一屬廣宗郡隋仁夀元年改曰宗城屬清河郡唐初屬貝州武德四年置宗州九年州廢縣屬貝州天祐三年復曰廣宗屬魏州後唐復曰宗城宋屬大名府金增置洺水縣與宗城俱屬洺州元初省宗城入洺水大宗六年洺水屬威州八年屬洺州定宗二年復屬威州憲宗二年自井陘移威州來治屬洺磁路至正中省洺水入威州明初降為威縣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清河縣

  漢置厝縣屬清河郡後漢安帝時改曰甘陵為清河國治尋為甘陵國治晉改曰清河仍為清河國治後魏為清河郡治北齊復置武城縣為清河郡治改清河曰貝邱後周於郡置貝州隋開皇初郡廢改武城曰清河改貝邱曰清陽大業初州罷復置清河郡治清河以清河屬焉唐武德四年復置貝州治清河六年徙治歷亭八年復治清河天寶元年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復為貝州屬河北道五代晉置永清軍宋慶歷八年軍罷改曰恩州屬河北東路金移恩州治歷亭以清河屬焉元屬大名路明屬廣平府

  本朝因之

  磁州

  漢武安縣地後周武帝置釡陽縣隋開皇十年置磁州大業初州廢縣屬魏郡唐武德元年復置磁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相州永泰元年復置磁州天祐三年改曰惠州屬河北道五代唐復曰磁州宋曰磁州陽郡屬河北西路金曰磁州仍屬河北西路元太祖十年升為源軍節度屬真定路太宗八年屬邢洺路憲宗二年屬洺磁路至元十五年屬廣平路明曰磁州省陽縣入焉屬河南彰德府

  本朝因之雍正四年改屬直隷廣平府

  大名府

  禹貢冀兖豫三州之域夏為觀扈國春秋屬晉衛二國戰國屬魏衛二國秦屬東郡

  元君十四年秦拔魏東地初置東郡更徙衛野王縣而併濮陽為東郡【史記衛世家】

  景涽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史記魏世家】

  漢為魏郡東郡及陳留郡地

  漢高祖使韓信定河北以秦邯鄲郡之南部東郡之邊縣置魏郡即今元城縣是也【元和郡縣志】

  三國魏黄初二年置陽平郡晉因之後郡徙

  元城縣魏黄初二年於此置陽平郡石趙移陽平郡理館陶【元和郡縣志】

  後魏永安元年置昌樂郡東魏天平中郡罷後周大象二年始置魏州

  魏州前燕慕容暐於今州理置貴鄉郡尋省周静帝大象二年又於貴鄉郡之東界置魏州【太平寰宇記】

  隋大業初改為武陽郡唐武德中復曰魏州龍朔二年改曰冀州咸亨三年復曰魏州天寶元年曰魏郡乾元元年仍曰魏州屬河北道

  周大象二年置魏州隋大業三年罷州為武陽郡隋亂陷賊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置魏州其年又陷劉黑闥五年平黑闥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六年罷都督復為州【元和郡縣志】

  魏州隋改名武陽郡武德四年復為魏州置總管府貞觀元年罷都督龍朔二年改為冀州大都督府咸亨三年依舊為魏州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魏郡乾元元年復為魏州【舊唐書地理志】

  廣德元年為魏博節度使治所天祐元年賜號天雄軍

  廣德元年置魏博等州防禦使治魏州是年陞為節度使天祐元年賜魏博節度號天雄軍節度【唐書方鎮表】

  田承嗣遷貝博滄瀛等州節度使代宗寵其軍曰天雄以魏州為大都督府從子悦繼為節度使僭稱魏王以府為大名府【唐書藩鎮魏博傳】

  五代唐同光元年升為東京興唐府三年建為鄴都晉天福初改為廣晉府漢乾祐元年改為大名府周顯德元年罷都仍為天雄節度使

  魏州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軍五代皆因之後唐建鄴都晉漢因之至周罷大名府後唐曰興唐晉曰廣晉漢周復曰大名【五代史職方考】

  大名府唐末魏博藩鎮所治五代漢乾祐元年升為大名府左傳魏大名也此本魏都故曰大名云【名勝志】

  宋初因之慶歷二年建北京熙寧六年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慶歷二年建為北京八年始置大名府路安撫使熙寧以來並因之六年分屬河北東路【宋史地理志】

  金為大名府路貞祐二年置行尚書省

  大名府天雄軍舊為散府先置統軍司天德二年罷正隆二年升為總管府附近十二猛安皆隷焉【金史地理志】

  元為大名路屬中書省

  大名路唐魏州五代南漢改大名府金改安武軍元因舊名為大名府路總管府【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元年為大名府隷河南分省二年隷北平行省九年隷北平布政司永樂初直隷京師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十雍正三年以内黄縣改屬河南彰德府濬滑二縣改屬河南衛輝府領州一縣七元城縣

  漢置元城縣屬魏郡後漢因之三國魏為陽平郡治晉因之石趙移郡治館陶東魏天平初屬魏尹北齊省入貴鄉隋開皇六年復置元城縣屬魏州大業初屬武陽郡唐貞觀十七年又併入貴鄉聖歷二年又置屬魏州開皇十三年移入州郭與貴鄉皆為州治五代唐改曰興唐晉復曰元城宋為大名府治金因之元至元二年併入大名尋復置為大名路治明為大名府治

  本朝因之

  大名縣

  漢元城縣地東魏天平二年置貴鄉縣屬昌樂郡後屬魏尹後周為魏州治隋為武陽郡治唐為魏州治五代唐改曰廣晉漢改曰大名為大名府治宋因之熙寧六年省入元城紹聖二年復置政和六年徙治南樂鎮屬大名府金仍移入府郭元至元九年復還舊治明洪武初省入元城三十一年復置屬大名府

  本朝因之

  魏縣

  漢置魏縣屬魏郡為都尉治後漢晉魏因之北齊省入昌樂縣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武陽郡唐屬魏州天寶中徙治西界宋屬大名府金因之元屬大名路明初移今治屬大名府

  本朝因之

  南樂縣

  漢樂昌縣屬東郡後漢廢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縣置昌樂縣永安初置昌樂郡東魏天平中罷郡縣屬魏郡隋開皇六年析置繁水縣大業初省昌樂入繁水屬武陽郡唐武德五年復置昌樂縣屬魏州貞觀十八年省繁水入焉五代唐改曰南樂宋初屬大名府崇寧四年改屬開德府金還屬大名府元屬大名路明屬大名府

  本朝因之

  清豐縣

  春秋衛地漢置頓丘縣屬東郡後漢因之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泰始二年於縣置頓丘郡後魏因之北齊郡縣俱廢隋開皇六年復置頓丘縣屬武陽郡唐初屬魏州武德四年於縣置澶州貞觀元年州廢還屬魏州大歷七年復置澶州又析置清豐縣屬之五代晉天福三年州徙德勝寨縣隨州徙廢舊州為頓丘鎮四年改鎮置德清軍宋慶歷四年徙清豐縣治德清軍熙寧六年省頓丘入清豐屬開德府金元屬開州明改屬大名府

  本朝因之

  東明縣

  本漢離狐縣屬東郡後漢建初四年改屬濟隂郡晉屬濟陽郡後魏屬濟隂郡隋仍屬東郡唐屬曹州天寶元年改曰南華宋因之崇寧元年屬興仁府金初為河所圮省入寃句尋移東明縣來治仍屬曹州元太宗七年屬大名路至元二年改屬開州明洪武初省入開州弘治四年復置屬大名府萬歷中屬開州

  本朝仍屬大名府

  開州

  本古顓頊之墟禹貢兖州之域夏時為昆吾國春秋曰帝邱為衛國都戰國曰濮陽仍為衛都秦始皇五年置東郡漢因之以濮陽縣為郡治晉咸寧三年改置濮陽縣東晉後為濮陽郡移治滑臺以濮陽為屬縣後魏因之隋屬東郡唐屬濮州五代晉天福三年改置澶州四年移濮陽縣入州治開運元年升為鎮寧軍節度宋曰澶州澶淵郡鎮寧軍節度崇寧四年建為北輔五年升為開德府宣和二年罷輔郡屬河北東路金復為澶州皇統四年改曰開州屬大名府路元屬大名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濮陽縣省入屬大名府

  本朝因之

  長垣縣

  春秋衛地戰國衛首垣邑漢置長垣縣屬陳留郡後漢為長垣侯國晉復為縣屬陳留國後魏太平真君八年併入外黄景明五年復置屬東郡隋開皇十六年改曰匡城仍屬東郡唐初復置長垣縣與匡城俱屬滑州貞觀八年省入匡城五代梁改匡城曰長垣屬開封府後唐復曰匡城宋建隆元年改曰鶴邱尋復曰長垣仍屬開封府金初屬大名府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改屬開州元初屬大名路至元二年仍屬開州明屬大名府開州

  本朝因之

  宣化府

  禹貢冀州之域周幽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燕地秦為上谷郡地

  上谷郡秦置屬幽州【漢書地理志】

  漢置廣寧縣【寧後漢晉書俱作甯】屬上谷郡後漢因之晉分上谷置廣甯郡

  廣甯郡故屬上谷太康中置郡【晉書地理志】

  後魏兼置燕州

  太和中分恒州東部置燕州【魏書地形志】

  北齊屬北燕州後周屬燕州隋屬涿郡

  後齊置北燕州領長寧永豐二郡後周去北字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隋書地理志】

  唐初為媯州屬河北道

  媯州媯川郡本北燕州武德七年平高開道以幽州之懷戎置貞觀八年更名【唐書地理志】

  唐末分置武州屬河東道

  武州唐末置屬河東道後唐改為毅州【文獻通考】

  石晉大福初地入遼改置歸化州兼置雄武軍屬西京道

  歸化州雄武軍本唐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晉高祖割獻於遼改今名【遼史地理志】

  保大二年入於金天輔七年入宋

  天輔六年九月歸化州降戊辰次歸化州丁丑奉聖州降十月丙戌朔次奉聖州七年二月詔平州官與宋使同分割所與燕京六州之地【金史太祖紀】以幽薊武朔等州與宋而置南京於平州宋人終不能守【金史太祖紀贊】

  宣和五年五月金許朔武蔚三州【宋史徽宗紀】

  宣和五年始得雲中府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等州所謂山後九州也【宋史地理志】

  尋仍入金

  武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宣和五年金人以州來歸六年築固疆堡尋復為金人所取【宋史地理志】

  大定七年改宣化州八年又改宣德州屬西京路元初升為宣寧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統四年改宣德府屬上都路後至元三年改順寧府明洪武初府廢二十六年置宣府左右前三衛隷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七年直隷京師又置總兵鎮此稱宣府鎮宣德五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領宣府左右前三衛及萬全左右隆慶左右懷安永寧保安懷來龍門開平蔚州共一十四衛雲州永寧等七所隆慶保安二州

  自洪武至嘉靖凡置衛所二十有一城堡三十有三俱隷萬全都司其隆慶保安二州永寧一縣撫鎮統之【宣鎮志】

  本朝初仍曰宣府鎮領宣府前衛及萬全左右懷安懷來永寧龍門開平保安蔚州共十衛延慶保安二州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府領州二縣八雍正六年以山西大同府之蔚州屬焉領州三縣八

  宣化縣

  本漢廣寧縣屬上谷郡後漢因之晉省入下洛縣唐初為懷戎縣地後析置文德縣為武州治遼為歸化州治金大定二十九年改縣曰宣德為宣德州治元為宣德府治明洪武初府縣俱廢二十六年改置宣府左右前三衛

  本朝初省左右二衛入前衛為宣府鎮治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縣以宣府驛深井堡併入為宣化府治

  赤城縣

  本漢上谷郡北境後魏禦彛鎮地唐為媯州地遼置奉聖州領望雲縣金屬德興府元中統四年升為雲州於此置赤城站明初州廢宣德初移開平衛於獨石於此置赤城堡

  本朝初其地屬宣府鎮曰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赤城縣以開平衛龍門所及滴水崖雲州鎮安馬營鎮寧等七堡併入屬宣化府

  萬全縣

  本漢上谷郡寧縣地唐為武州文德縣地元為宣德府宣平縣地明洪武二十六年於此置德勝堡永樂二年移萬全右衛治此十六年直隷京師宣德中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因之屬宣府鎮為西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萬全縣以張家口膳房新河口洗馬林四堡併入屬宣化府

  龍門縣

  漢置女祁縣屬上谷郡為東部都尉治後漢省唐末置龍門縣屬新州遼屬奉聖州金初屬弘州後屬德興府明昌三年又改屬宣德州元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宣德縣至元二十八年改置望雲縣屬雲州明初州縣俱廢宣德六年置龍門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嘉靖元年分為中路

  本朝初屬宣府鎮順治六年改曰下北路康熙三十二年復置龍門縣以葛峪趙川鵰鶚長安嶺四堡併入屬宣化府兼設龍門路都司於此轄葛峪長安嶺二堡

  懷來縣

  本戰國燕上谷郡地秦因之漢置沮陽縣為郡治後漢晉因之後魏時郡縣俱廢齊周及隋為懷戎縣地唐垂拱中分置清彛軍長安二年始移懷戎縣及媯州來治天寶初曰媯川郡乾元初復曰媯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元年入遼改州曰可汗縣曰懷來屬西京道金初州廢明昌六年改縣曰媯川屬德興府元復曰懷來縣延祐二年改屬龍慶州明洪武初改懷來守禦千戶所永樂十五年改懷來左衛十六年曰懷來衛直隷京師宣德中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因之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為懷來縣以保安衛及土木榆林二堡併入屬宣化府

  蔚州

  本秦代郡漢因之隋為上谷郡飛狐縣北境唐開元十二年置安邊縣屬蔚州天寶初移蔚州治此至德二載更名興唐五代晉初改縣曰靈仙後入遼置蔚州忠順軍屬西京道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廢州以靈仙縣屬弘州尋復置州屬宣德府明洪武初以州屬山西大同府

  本朝因之雍正六年以蔚州屬宣化府

  蔚縣

  明洪武七年置蔚州衛於蔚州城中屬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割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仍舊置兼領順聖東西二城康熙三十二年改衛置蔚縣以桃花堡廣昌城併入屬宣化府

  西寧縣

  本漢陽原縣屬代郡後漢省東魏置北靈邱郡北齊省唐開元中置横野軍天寶後廢遼統和中置永寧縣兼置弘州永寧軍後改博寧軍屬西京道金亦曰弘州改軍曰保寧尋廢入定七年改縣曰襄隂元至元中以襄隂縣省入州屬大同路明初州廢天順四年於故順聖縣築順聖川東城於此築順聖川西城俱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屬蔚州衛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西寧縣以東城

  併入屬宣化府

  懷安縣

  本漢上谷郡下落縣地唐末置懷安縣屬新州遼初屬奉聖州後改屬大同府金因之元初屬宣德府中統三年改屬興和路明初縣廢洪武二十六年改置懷安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因之屬宣府鎮康熙三十二年改為縣以萬全左衛及柴溝西陽河二堡併入屬宣化府

  延慶州

  本秦上谷郡地漢置居庸縣屬上谷郡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孝昌中陷廢天平中復置仍屬上谷郡高齊縣廢為懷戎縣地唐天寶中析置媯川縣屬媯州唐末改置縉山縣兼置儒州五代晉天福元年入遼置縉陽軍屬西京道金皇統元年州廢以縣屬德興府崇慶元年復升為鎮州元初州廢至元三年省縣入懷來五年復置屬奉聖州延祐三年升為龍慶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初州廢永樂十一年復置曰隆慶州直隷京師隆慶元年以避年號改曰延慶州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省永寧衛入

  州屬宣化府

  保安州

  本秦上谷郡地漢置下落涿鹿潘三縣皆屬上谷郡後漢因之晉太康中分置廣甯郡治下落以涿鹿潘縣屬之後魏太和中兼置燕州孝昌中陷廢北齊改置懷戎縣兼置北燕州及長寧永豐二郡周去北字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以懷戎縣屬涿郡唐武德七年復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改曰媯州長安二年徙治居庸界光啟中改置新州兼置永興縣為州治屬河東道後唐同光元年置威塞軍晉天福元年入遼改奉聖州武定軍屬西京道金大安元年升為德興府治德興縣屬西京路元至元三年復降為奉聖州改縣曰永興屬宣德府後至元三年又改曰保安州屬順寧府明洪武初州縣俱廢永樂十三年復置保安州直隷京師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屬宣化府易州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燕地秦置上谷郡春秋時屬燕晉戰國時屬燕趙秦置三十六郡以為上谷郡【元和郡縣圖志】

  漢初置故安縣屬涿郡後漢因之

  燕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新城故安【漢書地理志】漢置涿郡今州即漢涿郡之故安縣也【續漢書地理志】

  魏晉屬范陽國後魏亦為上谷郡隋開皇元年置易州大業初又改置上谷郡

  隋開皇元年自今遂城所理英雄城移南營州居燕之候臺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為名煬帝初州廢復為上谷郡遙取漢上谷為名【太平寰宇記】

  唐武德四年復曰易州屬河北道天寶初亦曰上谷郡乾元初復故

  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易州領易淶水永樂遂城遒五縣天寶元年改為上谷郡乾元元年復為易州領易滿城二縣【太平寰宇記】

  五代晉開運二年入契丹周顯德六年收復仍曰易州宋雍熙四年復入遼遼置高陽軍宣和四年歸宋賜名遂武郡尋沒於金屬中都路

  遼統和九年升高陽軍領易縣【續文獻通考】

  宣和四年契丹將高鳳以郡來降宣和末沒於金【文獻通考】

  元初廢易縣入州至元三年復置易縣仍為州治十年以州屬大都路二十三年改屬保定路

  元太宗十一年割隷順天府至元十年隷大都路二十三年還隷保定【續文獻通考】

  明復省縣入州屬保定府

  本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為直隷州以淶水并改山西之廣昌縣屬焉領縣二

  淶水縣

  漢置遒縣屬涿郡後漢為侯國晉曰遒縣屬范陽國後魏屬范陽郡周大象二年省入涿縣隋開皇初改范陽為遒更置范陽縣於此六年改曰固安八年廢十年又置為永陽縣十八年始改曰淶水屬上谷郡唐屬易州宋金遼元因之明屬保定府易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易州為直隷州淶水仍屬焉廣昌縣

  古冀州地周屬并州春秋時代國戰國屬趙秦置廣昌縣屬代郡漢曰蜚狐東漢仍曰廣昌隋屬易州唐屬蔚州元為淶源郡明仍改廣昌屬山西大同府蔚州崇禎時改靈昌州尋復為縣

  本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易州為直隷州割廣昌縣屬

  之

  冀州

  禹貢冀兖二州之域

  郡理東入兖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禹貢故跡以洚水為界也【通典】

  春秋晉東陽地戰國屬趙秦屬鉅鹿漢為信都國漢高帝分趙鉅鹿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元和郡縣志】

  景帝改為廣川國

  劉敞曰景帝前二年為廣川國四年為信都郡中二年復為廣川國【漢書地理志注】

  宣帝甘露四年復曰信都國後漢永平十五年改曰樂成國延光元年改曰安平國三國魏置冀州領郡國九理於此【文獻通考】

  晉太康五年又改曰長樂國後魏曰長樂郡兼置冀州

  冀州領郡四長樂渤海武邑安德【魏書地形志】

  初曰冀州更名魏州亦曰信都郡乾元初仍為冀州屬河北道武德四年改為冀州置總管府移治所於下博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移州治於信都【舊唐書地理志】

  宋慶歷八年置安武軍金因之屬河間府

  元曰冀州明洪武初省入屬正定府九年隷北平布政司永樂初直隷京師

  本朝初仍屬正定府雍正二年為直隷州領縣五南宫縣

  漢置屬信都國晉因之北齊廢隋復置仍屬信都郡唐武德間屬宗州貞觀間還屬冀州宋皇祐四年升南宫之新河鎮為縣省南宫入之六年復置金元明亦屬冀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冀州為直隷州而南宫仍屬焉新河縣

  漢置堂陽縣屬鉅鹿郡後漢晉屬安平國後魏屬長樂郡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信都郡唐屬冀州五代晉改曰蒲澤割屬正定漢復故周還屬冀州宋皇祐四年省堂陽升新河鎮為新河縣熙寧六年復廢為鎮入南宫元太宗四年復置新河縣屬冀州明亦屬冀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冀州為直隷州而新河仍屬焉棗強縣

  漢置屬清河郡後漢廢晉復置屬廣川國後魏神瑞二年併入廣川太和二十二年復置屬長樂郡隋屬信都郡唐屬冀州宋熙寧元年省入信都十年復置金元明俱屬冀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冀州為直隷州而棗強仍屬焉武邑縣

  漢置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國晉初因之太康十年置武邑郡後魏皇始二年移郡治武強以武邑屬之北齊天保七年縣廢隋開皇六年復置仍屬信都郡唐屬冀州宋金因之元初屬東武州太宗六年還屬冀州明屬冀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冀州為直隷州而武邑仍屬焉衡水縣

  漢信都國桃縣地隋初為信都下博武邑三縣地開皇十六年置縣屬信都郡唐屬冀州宋金因之元明改屬深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冀州為直隷州而以衡水改屬

  焉

  趙州

  春秋晉地戰國屬趙秦為鉅鹿郡地漢為常山及鉅鹿郡地

  常山郡縣十八封斯平棘鉅鹿郡縣二十宋子敬武【漢書地理志】

  後漢為常山國地

  趙州後漢屬常山國兼置冀州治鄗【文獻通考】

  晉為趙國地

  趙州晉為趙國置冀州治房子【文獻通考】

  後漢始于平縣置趙郡屬殷州

  殷州孝昌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治廣阿【魏書地形志】趙州後魏為趙郡明帝兼置殷州為趙州郡仍舊【文獻通考】

  齊改趙州

  天保二年改殷州為趙州【北史齊文宣記】

  隋開皇初省大業初復為趙郡

  趙郡開皇十六年置欒州大業三年改為趙郡【隋書地理志】

  唐武德初改曰趙州

  武德元年張志昂以郡歸國改為趙州【舊唐書地理志】趙州趙郡武德初治柏鄉四年徙治平棘【唐書地理志】

  五年改曰欒州

  按時以大陸縣之欒州省入因改名焉

  貞觀初復曰趙州天寶初曰趙郡乾元初復曰趙州屬河北道五代因之宋為慶源府屬河北西路慶源軍節度本趙州軍事崇寧四年賜軍額宣和元年升為府【宋史地理志】

  金復曰趙州後又改曰沃州

  天會七年改為趙州天德三年更為沃州軍曰趙郡軍【金史地理志】

  趙州靖康後入於金為沃州治平【文獻通考】

  元復曰趙州屬正定路

  趙州舊領平棘臨城欒城元氏高邑贊皇寧晉隆平柏鄉九縣太祖十五年割欒城元氏隷正定【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初以州治平棘縣省入屬正定府

  漢之趙理邯鄲晉之趙理房子齊魏以來之趙理平棘即今治也【名勝志】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為直隷州領縣五

  柏鄉縣

  本春秋晉鄗邑地漢置鄗縣屬常山郡又分置柏鄉侯國屬鉅鹿郡後漢建武初改鄗曰高邑屬常山國為冀州刺史治晉改屬趙國後魏屬趙郡北齊徙廢移治房子縣界隋開皇十六年置柏鄉縣屬欒州大業三年改屬趙郡唐屬趙州宋熙寧五年省為鎮入高邑元祐元年復置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明俱屬趙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趙州為直隷州而柏鄉仍屬焉隆平縣

  漢置廣阿縣屬鉅鹿郡後漢省後魏太和十三年復置廣阿縣又於縣置南鉅鹿郡尋改為南趙郡孝昌二年又置殷州治廣阿北齊天保初避諱曰趙州七年州廢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分置欒州仁夀元年改縣曰象城大業初州廢又改縣曰大陸屬趙郡唐武德四年復曰象城天寶元年又改曰昭慶屬趙州五代因之宋開皇二年又改曰隆平熙寧元年省為鎮入臨城元祐元年復置屬趙郡金屬沃州元仍屬趙州明洪武初省入柏鄉十三年復置仍屬趙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趙州為直隷州而隆平仍屬焉高邑縣

  本戰國房子邑漢置房子縣屬常山郡後漢屬常山國晉屬趙國兼為冀州刺史治後魏屬趙郡北齊天保七年廢房子改置高邑縣仍屬趙郡隋初屬欒州尋屬趙郡唐屬趙州宋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明俱屬趙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趙州為直隷州而高邑仍屬焉臨城縣

  本春秋晉臨邑漢為房子縣地北齊省房子隋開皇六年復置房子縣屬趙郡唐屬趙州天寶元年改曰臨城天祐二年復曰房子五代梁因之後唐復曰臨城宋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明俱屬趙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趙州為直隷州而臨城仍屬焉

  寧晉縣

  漢置楊氏廮陶二縣屬鉅鹿郡後漢移郡治廮陶以楊氏屬焉晉省楊氏入廮陶仍為鉅鹿國治後魏永安二年分廮陶置廮遙縣屬鉅鹿郡北齊郡廢又省廮陶入廮遥縣隋初屬欒州開皇六年又改廮遥曰廮陶大業初屬趙郡唐天寶元年改曰寧晉屬趙州五代因之宋屬慶源府金屬沃州元明俱屬趙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趙州為直隷州而寧晉仍屬焉深州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晉地戰國屬趙秦為上谷鉅鹿郡地漢置下博縣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後為博陵郡晉屬安平國後魏屬長樂郡北齊屬博陵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析為深州

  取州西故深池為名【金幼孜深州記】

  大業初州廢

  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文獻通考】

  唐武德初復置深州天寶初改為饒陽郡乾元初復曰深州屬河北道

  深州饒陽郡武德四年以定州之安平瀛州之饒陽置尋徙治饒陽貞觀十七年州廢縣還故屬先天二年以瀛州之饒陽冀州之鹿城下博武強定州之安平復置【唐書地理志】

  五代周顯德中分置静安軍

  深州静安本漢下博縣周置静安軍以縣隷俄復焉【宋史地理志】

  宋初因之太平興國七年以下博縣屬静安軍雍熙二年軍廢以下博屬深州四年改下博曰静安移深州來治省陸澤入之屬河北西路

  宋雍熙四年廢陸澤淳化初以正定府束鹿來屬至道初以樂夀瀛州為饒陽郡防禦【文獻通考】

  金曰深州屬河北東路

  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深州宋饒陽郡防禦國初為刺郡【金史地理志】

  元初屬河間府太宗十年改屬正定路

  深州唐改饒陽郡後仍為深州元初隷河間置帥府太宗十年隷正定路領饒陽安平武強束鹿静安五縣後割安平饒陽武強隷晉州束鹿隷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二縣静安衡水【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初以州治静安縣省入仍屬正定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為直隷州領縣三

  武強縣

  漢置武隧縣屬河間國後漢改屬安平國晉初因之後又分置武強縣俱屬武邑郡後魏皇始三年徙武邑郡治武強神光二年省武強太和十八年復置北齊廢郡併武隧入武強隋屬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屬冀州貞觀元年改屬深州十七年屬冀州先天二年還深州開元二年復屬冀州永泰初又屬深州唐末還屬冀州宋金因之元初於縣置東武州太宗六年州廢還屬深州十一年割屬祁州憲宗割屬晉州明亦屬晉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深州為直隷州而以武強屬焉饒陽縣

  戰國趙饒邑漢置饒陽縣屬涿郡後漢屬安平國晉屬博陵國後漢屬博陵郡隋屬河間郡唐武德四年移深州來治此貞觀十七年州廢還屬瀛州先天二年仍屬深州宋金因之元割屬晉州明亦屬晉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深州為直隷州而以饒陽屬焉安平縣

  漢置安平縣屬涿郡後漢改屬安平國至晉泰始初改置博陵國於此後魏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於縣置深州大業初州廢屬博陵郡唐武德四年復置深州尋徙治饒陽以安平屬之貞觀十七年屬定州先天二年仍屬深州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九年於縣置南平州太宗七年復改為縣中統二年改屬晉州明亦屬晉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深州為直隷州而以安平属焉定州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鮮虞國戰國中山後屬趙戰國初為中山國後為魏所并後又屬趙【文獻通考】

  漢高祖置中山郡

  中有山故曰中山【元和郡縣志】

  景帝三年改中山國治盧奴

  中山國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屬冀州應劭曰中山故國【漢書地理志注】

  後漢及晉因之太元八年後燕慕容垂都此置中山尹後魏皇始二年置安州天興三年改曰定州後魏道武帝平慕容寶為中山郡置安州又改定州以安定天下為名也【元和郡縣志】

  高齊改州治盧奴縣曰安喜後周置定州總管府後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文獻通考】

  隋開皇初避諱改鮮虞郡大業初改曰博陵郡大業三年改博陵郡遥取漢博陵郡為名也【元和郡縣志】

  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置定州并置總管府

  武德六年升為大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貞觀五年廢都督府【舊唐書地理志】

  天寶初復曰博陵郡乾元初復曰定州屬河北道建平四年置義武軍節度使

  定州貞元十三年復為大都督府十四年廢依舊為上州【舊唐書地理志】

  五代因之宋亦曰定州博陵郡太平興國初避諱改軍名曰武定

  宋慶歷八年置定州路安撫使【文獻通考】

  政和三年陞為中山府屬河北西路金天會中復曰定州尋復為中山府

  中山府天會七年降為定州博陵郡定武軍節度使後復為府【金史地理志】

  元屬正定路

  中山府舊領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隷順天府後為散府隷正定【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元年改中山府為定州以州治安喜縣省入屬正定府隷河南分省二年隷山東行省尋隷北平行省九年隷北平布政司永樂初直隷京師

  本朝初仍屬正定府雍正二年為直隷州領縣二深澤縣

  漢置深澤縣屬涿郡後漢以屬安平國晉屬博陵郡後魏曰深澤郡北齊廢隋復置深澤縣唐屬定州改屬祁州宋省為鎮入鼓城元祐元年復置屬祁州金仍屬祁州元至元二年併入束鹿三年復置仍屬祁州明仍舊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屬定州

  曲陽縣

  戰國趙曲陽漢上曲陽屬常山郡後漢改屬中山國晉屬常山郡後魏置上曲陽縣齊改曰曲陽隋曰石邑曰恒陽唐初屬定州大歷三年屬汦州九年復屬定州元和十五年復曰曲陽縣宋因之金屬中山府元恒州尋復為曲陽縣屬保定路明屬正定府定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以定州為直隷州仍領曲陽承德州

  元屬上都明大寧衛地

  本朝為熱河

  聖祖行宫在焉雍正十一年即其地設直隷承德州

  畿輔通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