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畿輔通志

1-畿輔通志目録
  畿輔通志目録

  卷一

  詔諭

  卷二

  詔諭

  卷三

  詔諭

  卷四

  詔諭

  卷五

  詔諭

  卷六

  詔諭

  卷七

  宸章

  卷八

  宸章

  卷九

  宸章

  卷十

  宸章

  卷十一

  京師

  卷十二

  星野

  卷十三

  建置沿革

  卷十四

  建置沿革

  卷十五

  形勝疆域

  卷十六

  形勝疆域

  卷十七

  山川

  卷十八

  山川

  卷十九

  山川

  卷二十

  山川

  卷二十一

  山川

  卷二十二

  山川

  卷二十三

  山川

  卷二十四

  山川

  卷二十五

  城池

  卷二十六

  公署

  卷二十七

  公署

  卷二十八

  學校

  卷二十九

  學校

  卷三十

  戶口

  卷三十一

  戶口

  卷三十二

  田賦

  卷三十三

  田賦

  卷三十四

  倉厫

  卷三十五

  倉厫

  卷三十六

  鹽政

  卷三十七

  鹽政

  卷三十八

  兵制

  卷三十九

  兵制

  卷四十

  關津

  卷四十一

  關津

  卷四十二

  關津

  卷四十三

  驛站

  卷四十四

  驛站

  卷四十五

  河渠

  卷四十六

  水利營田

  卷四十七

  水利營田

  卷四十八

  陵墓

  卷四十九

  祠祀

  卷五十

  祠祀

  卷五十一

  寺觀

  卷五十二

  寺觀

  卷五十三

  古蹟

  卷五十四

  古蹟

  卷五十五

  風俗

  卷五十六

  物產

  卷五十七

  物產

  卷五十八

  封爵

  卷五十九

  職官

  卷六十

  職官

  卷六十一

  選舉

  卷六十二

  選舉

  卷六十三

  選舉

  卷六十四

  選舉

  卷六十五

  選舉

  卷六十六

  選舉

  卷六十七

  名宦

  卷六十八

  名宦

  卷六十九

  名宦

  卷七十

  名宦

  卷七十一

  人物 先哲 名臣

  卷七十二

  人物 名臣

  卷七十三

  人物 名臣

  卷七十四

  人物 政事

  卷七十五

  人物 政事

  卷七十六

  人物 忠節

  卷七十七

  人物 忠節【義烈附】

  卷七十八

  人物 儒學

  卷七十九

  人物 文翰

  卷八十

  人物 卓行

  卷八十一

  人物 卓行

  卷八十二

  人物 高逸

  卷八十三

  人物 藝術

  卷八十四

  人物 流寓

  卷八十五

  人物 仙釋

  卷八十六

  人物 列女

  卷八十七

  人物 列女

  卷八十八

  人物 列女

  卷八十九

  人物 列女

  卷九十

  人物 列女

  卷九十一

  藝文 詔 令

  卷九十二

  藝文 疏 狀

  卷九十三

  藝文 疏 狀

  卷九十四

  藝文 疏 狀

  卷九十五

  藝文 表 劄

  卷九十六

  藝文 策 議 論

  卷九十七

  藝文 記

  卷九十八

  藝文 記

  卷九十九

  藝文 記

  卷一百

  藝文序

  卷一百一

  藝文 書

  卷一百二

  藝文 傳

  卷一百三

  藝文 傳

  卷一百四

  藝文 傳

  卷一百五

  藝文 傳

  卷一百六

  藝文 碑

  卷一百七

  藝文 碑

  卷一百八

  藝文 碑

  卷一百九

  藝文 誌銘

  卷一百十

  藝文 墓表 祭文

  卷一百十一

  藝文 考 辯

  卷一百十二

  藝文 說 跋

  卷一百十三

  藝文 箴 銘

  卷一百十四

  藝文 頌 贊

  卷一百十五

  藝文 賦

  卷一百十六

  藝文 賦

  卷一百十七

  藝文 詩

  卷一百十八

  藝文 詩

  卷一百十九

  藝文 詩

  卷一百二十

  藝文 詩

  【臣】等謹案畿輔通志一百二十卷

  國朝兵部尚書直隸總督李衛等撰自元以來紀日下典故者雖有析津志等書而所紀祗及於京師至畿内之地明代直隸於六部不設布按兩司故通志之書獨闕而未備

  本朝定鼎京師特置直隸巡撫以專統轄康熙十一年大學士衛周祚奏令天下郡縣分輯志書

  詔允其請於是直隸巡撫于成龍格爾古德等始創為之屬翰林院侍讀郭棻董其事僅數月而書成討論未為詳確雍正七年

  世宗憲皇帝命天下重修通志上諸史館以備一統

  志之採擇督臣唐執玉祗奉

  詔旨乃延原任辰州府同知田易等數人設局於蓮花池搜羅纂集詳悉考訂其後劉於義及李衛相繼代其任歷事排比至雍正十三年而書始成凡分三十一目而人物藝文二門又各為子目訂訛補軼詳畧適中視舊志較為完善云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畿輔通志序

  古者邦國有志蓋以九州風土不同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將欲體國經野修政立教明其剛柔燥濕之宜悉其通塞險易之勢非按籍而考不可得也三代以前九丘誌九土之疆域而典籍不傳近世邑各有志以統於郡郡復有志以統於省省復為通志合之為大一統志而無外之規模以著王者高居九重而疆土之分邊防之要職業之繁簡民風之厚薄可以一覽而得志之所繫亦重矣我

  朝統一區宇六合同風東西南朔書所謂漸被暨訖者今皆隸版圖而供職守

  聖聖相承立綱定制視前古特為精密

  皇上紹登犬寶益弘繼述之善宏綱細目無不備舉雍正七年春

  詔天下重修通志上之史館以備大一統之採擇畿輔為首善之地經畫區置萬方皆取則焉受

  命以後督【臣】唐執玉劉於義逓董其事設局於保定府之蓮花池延博學洽聞明習典故之士搜羅纂輯方是時【臣】適秉節兩浙亦集越之多士修明鋟梓十年秋復奉總督直隸之

  命考詢斯志繕稿者已什有其七八其敘山川疆域城郭關津以及貢賦風俗禮樂刑政英才之挺秀物產之異宜靡不臚悉具舉其文典而覈其事切而當洵可為館閣取材之地乃若興修水利創建營田

  皇上特遣親王大臣周歷三輔區分經理課導之法既詳又設專官以董其事使瘠塷之地皆為衍沃所以為

  畿輔之利者至深且厚至於職官之統馭郡縣之繁簡軍伍之多寡設防立衛聨絡屯置之事

  皇上既以【臣】督率羣吏兼理戎政自應因時制宜以求允協於是熟察郡邑之治體親歷諸邊遍觀軍屯之形勢悉心討論次第修舉其間有斷自

  宸衷特命變通者有面承

  聖訓量加裁益者有度地制宜敷陳愚見奉

  俞旨而允行者既經

  聖明之鑒定靡不小大相維輕重同得皆可為不易章程故【臣】於職官兵制諸篇詳慎考訂具載新制又逾年而書始成誠見夫官以撫民農以養民兵以衛民

  聖心周詳營度所惓惓而不自已者紀載之間不容稍略也夫古之建都者曰長安曰洛陽曰汴梁而識者考論國勢咸以為不若燕京之盛蓋渤海東遶太行西峙前襟河濟後拱居庸居高馭重南面以臨四海誠所謂神臯天府萬國朝宗之地也其民俗尚渾樸敦孝弟而重節槩又沐浴

  聖化時親

  雲日之光風氣進而日上矣嗣是官斯土者讀是書而興起焉為干城為保障以無忝股肱之任生斯土者讀是書而向慕焉戒浮薄崇古處以無負山川之秀將見邦畿千里永為四方之極鼓吹休明輝煌史傳豈

  獨為郡邑之光而已哉

  旹

  雍正十有三年歲次乙卯清和月穀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直隸總督加十級紀錄十七次又軍功紀錄一次【臣】李衛謹撰

  畿輔通志序

  維

  皇帝嗣大歷服之三年百度具張以一統志歷久未成特簡重臣敦就功役七年春

  詔直省重修通志錄上史館以備採擇而【臣】執玉適承乏總督畿内文武事乃發舊通志檄取各郡州縣志而營度焉舊志則簡而不當其根源見於經史子集者每缺焉或取諸類書而與本文譌舛其他則稗官小說為多郡州縣志則蕪而不雅蓋雜出於近世人之紀錄或野人所□會甚者因緣請託事跡偽搆賢不肖混淆未可以為據也竊惟舊志作於康熙十九年成於二十一年前此制度文為多仍明舊至此則三逆蕩平

  聖祖仁皇帝富於春秋凡吏治民生無一不厪

  聖心斟酌損益以求至當數十年來章程之更定者多矣

  我

  皇上御極勵精圖治宵旰不遑凡四海九州之内有一事未得其宜者必為周詳區畫而行政教自

  京師始凡興禮正俗禁暴詰姦設官課績教士勸農治軍察吏施於

  畿輔者尤纖悉無遺是猶文武造邦而官禮具完乃在成周之世將著為典冊傳之無窮而可仍舊志之疎略乎乃就嗜古承學明於義法者論定體例别為三十類田賦戶口驛站鹽政川防營田皆屬諸所司具詳功令程式而以前代因革附論於後其他則一以經史為本子集次之雜志附焉而

  本朝之德政與諸類義有關涉者具詳於卷首惟近世名宦人物樊然哤賾時遠地隔莫由辨其誠偽僅削其尤濫者而一善可稱皆存而弗去以俟知其實者之論定焉爰聘耆儒廣延才俊次第編纂草剏甫就以負疴蒙

  恩内召養疾都下【臣】劉於義【臣】李衛相繼暨布政使【臣】王

  謩董其事而【臣】執玉復蒙

  聖恩領故職乃重加討論北方購書甚難雖未能博極羣編而以視舊志則粗存其體要矣故不揣固陋而敘論之以志【臣】等幸生

  國家重熙累洽之後值典明法備之時叨列大僚共襄盛事乃曠世一逢之際遇也夫

  旹

  雍正十有一年歲次癸丑仲春穀旦署理直隸總督印務前兵部尚書管理刑部尚書事【臣】唐執玉謹撰

  畿輔通志序

  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鄭康成以春秋傳所稱周志鄭書釋之外史掌四方之志則以晉乘楚檮杌魯春秋釋之然則今天下各省之志為四方之志而畿輔之志則邦國之志也自元設行中書省明改為布政使司而省之稱仍其舊惟兩京各設京兆尹順天應天二府外並稱直隸府以京畿之近不必别設布政使而直隸於戶部也

  盛代隆興順治二年平定江南改南直隸為江南布政使司惟京師因明舊都故順天北直隸並沿明稱我

  皇上御極倣唐設京畿採訪使之意增立

  京畿布政仍稱直隸一朝之興各有制作因革損益非志不備

  本朝創制顯庸度越前古足以垂憲萬世康熙十九年

  聖祖仁皇帝始詔京省各修通志迨今五十餘年矣皇帝在位之七年政治人和庶績咸熙制度考文復

  詔天下各修志書直隸適當改設布政使司之後而【臣】謩以舊史臣承乏斯任因得從督【臣】之後恭承

  詔旨提調一切蒐羅纂修之事蓋千載一時不易得之遭遇也志書之體攷星野沿革建置紀山川戶口風物官師鄉賢採詠謳文藝此四方之志所同若夫

  王畿之地京邑翼翼宫闕巍峩鉅麗經塗九軌萬方會同賦馬徵車千乘萬騎郵驛分馳周乎四際冠裳之盛甲兵之雄營田水利巡方勸農設官置吏之備且重殊方異俗之環至而輻輳典故之多見聞之富則非他志所敢望也自非文稱其實詞敷於事未易鋪張楊厲垂示四方【臣】之從事兹役實深愳焉顧念昔居史館志為職業所在用竭魯鈍之力必詳必慎務求上之

  朝廷掌故可徵頒之四方義例可則俾覽者若覩王會若

  窺袐府恍然知

  京國金湯之固太平有道之長山川阨塞沃野千里太倉大府既充既裕禮樂明備道德一風俗同為天下首善為萬年世法梯山航海之衆莫不喁喁嚮風會其有極歸其有極以近

  天子之光也則【臣】之微志庶少盡焉耳謹拜手稽首而颺

  言於末簡云

  時

  雍正十有二年歲次甲寅嘉平月穀旦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臣】王謩謹撰

  畿輔通志原序

  維我

  國家誕受景命中外効職文軌畢同燕京定鼎雖踵前代舊迹而經營締造百度聿新三十餘年以來德澤漸濡建置周密洵足凌軼往古昭示來兹固不特區區形勢之勝稱天府都會之雄已也在易觀之象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古巡守方岳十二年一舉而畿内甸服則有春秋時巡之典列國諸侯貢詩於王朝爰頒政令以變易民俗而王畿尤為風化之首自風詩既廢所可徵取者志乘而已志乘具則美惡昭法戒備此在列服猶不可闕而況

  京師首善之地乎方歲壬子

  詔允閣臣請命各省分輯志書督撫臣上之史館彚萃編次用紀大一統之盛屬以軍興未遑蕆事頃者海㝢謐寧文治翔洽各省志次第成帙而

  畿輔通志亦繕藁報竣會某奉

  命鎮撫八郡獲受而卒業考其條目綜其義例疆分理析部列族居粤自山川扼塞土田賦税以及關津郵傳城郭堡戍之沿襲與夫宦游土著名賢碩彦之遺蹟方土物宜禽魚卉木之產植凡屬職方訓方之所掌道川師邍師之所頒辨較若眉列原委爛如以是上備

  聖天子體國經野之資下裨大小官司承流敷化之助所謂綱舉目張班班可考者矣於是申檄所司授工鋟梓裝潢讐校計卷四十有六某例得厠名卷端撰序始末竊因是有憬然滋懼者焉燕之建都邑也遼為南京金為中都元為大都路明改建北京數百年間歷朝規制按籍可攷田野何以瘠何以腴軍實何以堅何以脆戶口何以贏何以縮風俗何以淳何以漓軍吏雜糅莠良錯處或控御失術奸宄蘖牙或劑燮適宜獄市不擾雖古今殊勢而治忽一理某與諸君子恪秉

  簡書撫河山之遼闊軫民庶之殷繁屬守兹土與有均責一或失當即隕越隨之是則某所執卷三復如涉淵氷者也是書也始於康熙十九年之七月成於二十一年之四月總裁官前巡撫副都御史于公成龍監臨提調官參議董君秉忠僉事吳君元萊董理官保定府知府紀君宏謨總修官翰林院侍講郭君棻自餘分纂諸執事俱詳書别簡云

  康熙二十一年歲次壬戌蒲月朔日穀旦資政大夫巡撫直隸等處地方管轄紫荆等關宣府一鎮地方密雲等關隘贊理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一級格爾古德謹撰

  畿輔通志原序

  今天下奉

  功令修志書誠鉅典也初余聞

  命即檄八郡百餘邑刻期從事冀慎且敏乃以四方用兵六師禡祭二三守令警心惕慮日搰搰於糗芻茭余亦手口捋瘏督金穀不遑奚遑督文墨庚申秦楚閩粤以次蕩平

  畿内臣庶載慶息肩於是徵集郡縣志書二千餘卷蓋亦麟麟而炳炳也語曰干狐之腋綴可為裘五色之絲絍可成錦輯郡縣志而為通志不既有藉乎會翰讀快圃郭公讀禮家食余舉而託之曰昔馬遷作史記致詳於漢生其時也康樂紀山川致詳於越居其地也李守素號肉譜致詳於北地始乎族也公生於

  堯舜之世居於

  畿甸之間且虢叔之苗裔正繁汾陽之華胄未逖一人而兼三君子之遇已況夫玉署槖毫沙隄繫轡行將奮其彩藻抒厥瑋麗上光

  天室下潤寰瀛以眎三君子則又有足多者焉通志之編非異人任矣翰讀公不遽辭爰闢館於庚申之初秋脱藁於嘉平之月杪剞劂校訂再閲五月而告竣於戲勞以敏矣余因得受厥成事而弁言於簡端竊惟志史事也史文字也何與於治天下國家而姬周以來代綦重之乎要以星宿燦列天之文也大河喬嶽地之文也禮樂政刑章程典則人之文也天下文章莫大乎是而治天下國家亦孰越乎是志之詎容緩歟然而正未易言也古不具論有明中葉纂著凡三乃命詞臣彙為一統志自時厥後八十年闕如也修之一難十三省舊有通志修之者刪潤曩編增新補闕咸有所憑藉畿故無志也人居日月之光際地踞山河之上游榘矱既駿義例且繁毫闢而墨創之非匠心不為功修之一難文逸獻謝物易星移餅餌何諮魯魚多舛匪精心匪殫智事不克訖也修之一難厥有尤難者人物其林林矣蒼璣之於白璧贋鼎之於真鼎甄辨必嚴頌讟互集矧蔡倫之幅無多劉邵之篇難悉是烏能名錄千佛事詳萬杰也若乃修矣而弗梓猶勿修也梓矣而弗工猶弗梓也爰梓爰工靡然煩費官兹土者任之弗寧不敢耗水衡其孰敢資土著乎其難其慎載筆者什七當局者什三余與翰讀公皆有任而無讓者將無以志雖文事而天下國家之攸繫者重歟我

  皇上濬哲天亶勤學重儒雅欲博極古今淹該天壤文明媲於中天制作閎於百代蓋無難探宛委之編購汲冢之籍以為史館佽助者矧邦畿近在千里也倘志其天是必七政列宿之犂然志其地是必山川道里之井然志其人與物是必禮樂貢賦章程典則飛潜動植之歷歷然宛宛然始可曰勝任而愉快已兹志不具在乎亦既思無留睿技無留長矣載筆者職其勞當局者職其逸余亦何敢詡詡然縷悉之耶惟是

  燕趙齊魏之人日在天覆地載中即日在禮樂文章中誠為之殫雲淵之偉麗窮振古之矞皇畢羅乎數笏隃糜幾寸觚管問使天下後世披覽斯編者得憬然於

  黄圖之壯麗睪然於

  赤縣之光華譬猶窺中天之日月而後知其高履大地之河山而後知其遠攬都人士之皇皇而後知其盛也庶幾乎余與載筆者區區之意乎於戲後有作者始事用匡亦須後有作者始事乃用彰爾管理直隸錢穀守道參議三韓董秉忠敬題

  畿輔通志原序

  我

  神京凡八郡古幽薊域也於周時為燕為晉為鮮虞無終諸國秦置州縣曰鉅鹿曰漁陽上谷漢魏約畧因之唐屬河北道宋復分河北為東西二路蓋歷數千百年來所稱天府之區也故軒轅都涿鹿顓頊都高陽河亶甲都相祖乙都耿暨遼金元明皆建邦兹土而我

  國家亦以定鼎焉豈非形勢之勝足控中外也哉嘗讀禹貢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知王者同文同軌訖乎東西朔南初無分於疆理而必以京師為首善者亦居重馭輕之意其勢則然矣今

  三輔之間分野躔於箕尾於山則太行之峻於水則渾河之險於野則廣川大陸之雄於隍堡則盧龍鵰鶚之隘於關塞則居庸扼其前獨石阻其背於陸澤之所產則黍菽之殖魚鹽之利於土風則猶有擊筑賣漿慷慨悲歌之習覽其山川訪諸父老相與憑弔當年如孤竹之清澹臺之介荆高之俠廉藺之功而汲長孺雋不疑京房鮑宣之屬皆有直聲於漢其在晉也劉琨祖逖以賢豪特聞至魏徵宋璟曹彬趙普呂端者亦唐宋間名將相也其他畸人軼事散見於諸說不可勝紀以地若彼以人若此而可弗志哉且志非獨備記載而已古者天子省方春曰岱秋曰華夏曰衡山冬曰恒岳率五年一舉而其畿内則歲與吏民再相見也其後巡守時闕迺命太史采風以詔於王王於是乎審風俗出政教十五國之詩具在而首二南有由來矣今夫志也者志天之文志地之理志人事之成敗志世數之沿革下及一民一物一草木昆蟲鳥獸魚鱉纖悉必志是上以備一人問俗之典而下佐百執事之述職有省方采風之遺意焉方今

  聖天子在上統一海宇出日以南無雷以北靡不奉朔通貢以登之輿圖以掌之職方況域中近光之地乎玠不敏為

  天子備藩於此凡幅之遠近土田之肥瘠津關之險夷戶口之多寡金穀之盈絀物產之貴賤人類之秀頑時俗之淳漓事無鉅細治有美惡於職靡所不當問不有志何以資考鑑也先是閣臣請修天下郡邑志

  俞其奏

  詔下畿省玠之來也未數閲月而是書適成按其圖披其

  籍庶得藉手以報政矣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季春望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管理直隸錢穀守道參議前工部郎中刑部員外郎主事丙辰會試同考官翰林院庶吉士濰水李玠謹譔

  畿輔通志原序

  今天下大一統矣其土宇版章靡遠弗屇東至朝鮮南抵交趾西拓水西北盡沙嶺無不奉正朔修職貢蓋自唐虞三代以來幅之廣未有若斯之盛者也況

  聖天子在上德化流行溥天率土漸被無遺寧特近光之地風景人物山川土田為可志哉然古稱四海肇域必本邦畿則欲披名勝於天下端自

  神京始誠以

  神京首善重地受治既先而立極尤遠地形之鞏固規制之崇弘有非他省所得擬者則其風景人物山川土田又惡可以不志也我

  皇上御極之十有一年

  俞首輔曲沃衛公奏

  詔天下郡邑修志雖荒服窮陬彈丸僻壤莫不釐舊增新

  編摹進

  覽以仰副我

  皇上六合無外至意而

  畿輔通志垂十載始成非獨後也蓋上自

  神京下兼三輔務期詳而不冗約而能該與列郡邑之各自為志不同必列郡邑之志成而後可總攬以卒業古人十年成賦良有以爾【萊】自筮仕都門由西清而郎署凡十餘年間從

  畿輔之賢豪長者遊得聞其風土大畧然惜其未悉也己未冬謬膺

  天子簡命監司兹土兼轄八郡刑郵故凡驛路之僻衝關塞之夷險以及民風土俗知之幾無不悉而志適成展卷坐遊不啻收古今於一覽於戲備矣夫

  京師故燕冀地抱衛齊連晉趙山海峙其左居庸扼其右倚長城為屏障憑太行為股肱潞水南趨直沽東下達濟汶以通漕運所謂金湯千里天府之國也故自遼金元明皆都此而莫之易我

  世祖章皇帝入關定鼎亦遂因之豈不以其地厚其俗醇其城郭宫室壯麗而雄濶洵足為子孫萬世不拔之基也哉至於按輿圖訪遺蹟其間地以人傳者尤不可勝紀望崆峒則想軒黄之盛德過完慶則思唐帝之徽猷高陽建國於瀛西祖乙遷都於邢北召公啟宇金臺築而燕日強列辟分疆中山得而趙寖大稽光武偉績則滹沱蕪蔞可指而識也攷昭烈芳蹤則涿郡樓桑可問而知也他如漁陽之城督亢之址石門之碣日華之宫燕友之臺赤城之堡盧龍之塞五鹿之墟細柳之營孤竹之國天橋之柱阪泉之山其餘名傑英流挺生寄跡者尚難更僕數皆煌煌炳炳照耀簡端其人與事即謂至今存可也然概而觀之猶或偏於一隅囿于一國重譯未必盡至式廓未必盡增故虞有有苗夏有有扈商有荆楚周有淮徐迨其後夜郎不知漢大公孫自據蜀中唐宋以前偏安過半即元明疆域遠踰歷朝然而緬滇未闢河套常争亦安有紀江漢而合朔蠻集共球而瞻

  廷闕八荒環拱萬國來同如

  今日之盛者此二南為十五國風首蓋重之也然則是志也以昭文治則可當太史採風以達輿情則可代屏藩述職以陳形勝而備游觀則又可上資

  一人巡省補助之化天下雖大無不於此為觀型薄海雖遙無不於此為會極大一統而緜萬世鏡前古以式後人殆將與

  本朝之

  實錄會典同其不朽矣亦豈特為八郡之風景人物山川土田志哉況修是志者皆賈董良才督是役者又甫申元老也【萊】既悉其形勢復覩其文章雖職叨外吏識愧管窺敢不攬勝賡颺勉勷盛事以仰佐

  聖天子同軌同文同倫至治乎爰臚列而敬為之序康熙二十年歲次辛酉嘉平月吉管理直隸刑名兼理驛傳事務巡道僉事淮南吳元萊謹撰

  畿輔通志原修姓氏

  職官

  巡撫于成龍【山西永寜人】

  巡撫格爾古德【滿州人】

  守道董秉忠【遼東人】  巡道吳元萊【興化人】

  霸昌道沈志禮【滿州人】 通永道霍 炳【青城人】天津道李 玠【維縣人】 井陘道羊 琦【汝陽人】大名道梁 忠【瀋陽人】 口北道楊維喬【寜海人】鹽法道秦 鉽【長洲 永平府人  知府】佟世錫【遼東人保定府知府】紀宏謨【遼東 河間府人  知府】徐可先【武進人正定府知府】趙 瑾【遼東 順德府人  知府】殷作霖【光化人廣平府知府】宋時化【山隂 大名府人  知府】鮑復昌【奉天人保定府同知】何玉如【洛陽 保定府人  同知】汪攀高【廣寧人保定府通判】孔毓珍【曲阜 清苑縣人  知縣】時來敏【江南人清苑縣知縣】王才鼎【江南 清苑縣人  知縣】方 熺【江寜人】

  紳士

  【翰林院侍講】郭 棻【清苑 原任忻人  州知州】魏一鼇【新安人原任淳安知縣】房循矱【安州 原任漳人  平知縣】師若瑋【安肅人原任元城教諭】馬之驦【雄縣 丙辰科人  進士】李瑞徵【容城人戊午科舉人】郭 焋【清苑 辛酉科人  舉人】張 復【清苑人國子監監生】石曰瑞【清苑人】  生員劉可書【清苑人】

  王 【清苑人】    王 鶴【清苑人】

  王 鵾【清苑人】    陶國奇【清苑人】

  賈如璧【清苑人】    李名世【清苑人】

  王 儀【清苑人】    管企寧【清苑人】

  李 琮【清苑人】    李 琯【高陽人】

  師恒是【安肅人】    師恒易【安肅人】郭麟生【博野人】

  凡例

  一畿輔故無通志康熙二十一年巡撫格爾古德暨學士郭棻以數閲月成書搜輯討論未能詳各郡州縣志多踵此而為之闕譌尤甚兹廣為稽考訂誤補遺著其有徵者雖殫思盡力仍未敢信其詳備云

  一畿封為政教首被之區

  世祖章皇帝

  聖祖仁皇帝仁澤涵濡播諸

  謨誥固己輝煌冊府我

  皇上勤恤民隱蠲賑興修

  恩膏疊沛先後所頒

  訓諭法良意美貽兆庶無疆之樂利不敢類編入藝文内謹登之簡端以昭垂萬世詩文撰製敬附錄焉

  一山川之志以表封域其或一山緜亘數縣一水流經數郡必分其陰陽向背析其原委分合複出者

  汰之至漳衛虖沱桑乾諸水

  國家歲發帑金隄防疏濬為民生計甚厚故别志河防一畿輔水田舊惟廣平河間二郡有之我

  皇上御極時發司農藏錢遣官相度疏濬開稻田一萬餘

  頃乃萬世無窮之利故於

  詔諭内備錄德音而王大臣條議亦詳載藝文章奏以著

  經營創始之匪易云

  一輦下戶口休養生息者且百年日蕃日衍民丁雖照例編審而丁錢從未加增雍正元年

  命丁役悉均於糧下戶貧丁更無擾累所宜紀實以彰恩澤之隆不特昇平民數為有稽也

  一兵制驛站

  本朝規制弘備遠邁前古中間防禦鎮戍量地設兵因革不一今悉按現在經制分地序列而以裁復舊制附注於下以備參考至驛遞廢置及建設何地有可考據者書之其不能詳者闕

  一省志職官以督撫提鎮藩臬為主各道守次之餘不錄以府縣各有志也其有功澤在人者則詳名宦監倉榷關雖部使不與民事故不列敘京兆尹丞及學使鹺使前代暨

  國初籍軼無從考載

  一歷代北地王公侯伯封爵甚衆其特假名號非實封者及宋節度使為優待宗勲之官與唐異者均不濫入

  一選舉舊志或以前明南直隸及他省誤入或科分誤記或一人誤為兩人今悉本太學題名碑記更定其舉人或註籍貫試錄難徵故多闕畧而大興宛平二縣志於前明鄉舉姓氏互列不分無從剖析姑仍之以俟考訂

  一舊志人物分别九品今依其例畧為增損一曰先哲二曰名臣政事附之三曰忠節義烈附之四曰儒學五曰文翰六曰卓行七曰高逸八曰藝術九曰流寓十曰仙釋十一曰列女以人係地以地敘代其先哲惟三代以上有之故郡邑靡得而考焉

  一歷代名蹟年遠多湮或以地近名同争為傳錄妄加附會今博考載籍折衷一是必詳書所據不敢臆斷至今州縣城有即古故城為今城者已詳建置沿革及城池諸卷不復贅錄

  一藝文内歷代帝王所作則書某代某帝於題上以别人臣天澤之義也其餘惟有關土地人民政事者存之如無切畿輔雖鴻詞鉅篇概所不錄至歷代史傳所載偉人已刪取其要入人物内其全傳仍載入藝文俾論世者得以考其本末

  一舊志多雜記異聞謂破拘墟之見而馳域外之觀也然茫茫大象莫究莫殫又或徵諸夢卜或見諸歌謠及獵取野史家傳猥瑣譎怪事屬不經未敢徵信故弗採著焉

  畿輔通志纂修職名

  總裁

  兵部尚書管刑部尚書事署理直隸總督印務【臣】唐執玉刑部尚書署理直隸總督印務加三級【臣】劉於義

  【臣】李衛

  協修

  【臣】陳儀

  提調

  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臣】王  謩

  監理

  直隸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臣】張 璨直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臣】姜穎新直隸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臣】竇啟瑛直隸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臣】多 綸

  協理

  霸昌 道按察使司 副使【臣】王永吉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臣】李如梓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臣】甘汝來

  霸昌道按察使司僉事【臣】戴 綸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臣】吳士端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臣】孫 魯

  通永道按察使司副使【臣】德希壽

  清河道布政使司參議【臣】王 紘

  清河道布政使司參議【臣】胡 瀛

  清河道按察使司副使【臣】彭人瑛

  天津道按察使司副使【臣】張坦熊

  大名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臣】宋韋金特加按察使銜仍留口北道任【臣】王 棠口北道布政使司參議【臣】白 石

  口北道按察使司副使【臣】湯豫誠

  口北道按察使司僉事【臣】谷 確

  署理天津河道按察使司副使【臣】王廣益永定河 道 布 政 使 司參議【臣】石 柱永定河 道布 政 使 司 參議【臣】定 柱永定河道布政使 司參議【臣】八 十

  永定 河道布政使司參議【臣】博恩岱

  長蘆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臣】蔣 澍

  長蘆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臣】彭家屏

  長蘆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臣】蔣國祥

  分理

  永  平  府  知  府 【臣】 馬 益保 定  府  知  府 【臣】 李正茂保 定  府  知  府 【臣】 宋壽圖河 間  府  知  府 【臣】 陳克嶐河 間  府  知  府 【臣】 陳起唐天 津  府  知  府 【臣】 李梅賓正 定 府   知  府 【臣】 鄭為龍順 德 府   知  府 【臣】 楊毓健順  德  府  知  府 【臣】 陳 法順  德  府  知  府  【臣】朱鴻緒廣 平  府  知  府 【臣】 楊雲服廣 平  府  知  府  【臣】 周夢錦大  名  府  知  府  【臣】章培基大 名  府  知  府 【臣】 李 琠宣 化  府  知  府  【臣】 景 崙宣 化  府  知  府  【臣】 呂守曾保 定 府 理 事 同 知 【臣】 馬靈阿保 定 府 理 事 同 知 【臣】 蘇爾弼保 定 府 清 軍 同 知 【臣】 孟承緒保 定 府 管 河 同 知 【臣】 楊 灝保 定 府 管 河 同 知 【臣】 方鳴夏保  定  府  通  判  【臣】楊繩孫易   州   知   州 【臣】 徐德泰冀   州   知   州 【臣】 喬 焞趙   州   知   州 【臣】 徐士鎡深   州   知   州 【臣】 徐 綬深   州   知   州 【臣】 俞士恒定   州   知   州 【臣】 王大年清  苑  縣  知  縣 【臣】 張德榮

  采輯

  原 任 湖 廣 辰 州 府同知【臣】田 易博  野  縣  知  縣 【臣】 趙用熙無  極  縣  知  縣 【臣】 方正玢大 名  府  教  授 【臣】 邵大生原 任 通 州 學 正 【臣】 李 塨

  參較

  福 建 癸 卯 科 舉 人 【臣】 雷 鋐直 隸 甲辰 科 舉 人  【臣】 黄登賢直 隸 壬 子 科 舉 人 【臣】 黄世成江 南 壬 子 科 舉 人 【臣】 方道章直 隸 壬 子 科 舉 人 臣 黄守謙江 南 六 合 縣 抜 貢 生【臣】吳以誠

  江 南 桐 城 縣 副 榜 貢 生【臣】劉大魁江 南 武 進 縣 監 生 【臣】 陶祥武江 南 武 進 縣 監 生 【臣】 楊述曾

  督梓

  庚 戌 科 學 習 進 士 【臣】 張 嶠庚 戌 科 學 習 進 士 【臣】 李成蹊

  庚 戌 科 學 習 進 士 【臣】 李從龍癸 丑 科 試 用 進 士 【臣】 陳 福癸 丑 科 試 用 進 士 【臣】 張慎言癸 丑 科 試 用 進 士 【臣】 吳方平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畿輔通志卷一     地理類三【都會郡縣之屬】

  詔諭

  世祖章皇帝

  順治元年

  登極

  詔曰我國家受

  天眷佑肇造東土

  烈祖邁圖鴻緒

  皇考彌廓前猷遂舉舊邦誕膺

  新命迨朕嗣服雖在沖齡締念紹庭永綏厥位頃緣賊氛游熾極禍明朝是用托重親賢救民塗炭乃方馳金鼓旋奏澄清既解倒懸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羣臣暨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切再三乃於今年十月初一日祗告

  天地

  宗廟

  社稷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緬維峻命不易創業尤難况當改革之初更屬變通之會爰乃酌古准今揆天時人事之宜庶幾吏習民安彰

  祖功

  宗德之大所有合行條例臚列如左

  順治十三年

  乾清坤寧宫告成

  詔曰帝王統御天下必先鞏奠皇居壮萬國之觀瞻嚴九重之警衛規模大備振古於兹朕自即位以來思物力之艱難罔敢過用軫民生之疾苦不忍重勞暫改保和殿為位育宮已經十載揆之典制建宫終不容已乃於順治十年秋卜吉鳩工今乾清坤寧等宮告成祗昭告

  天地

  宗廟

  社稷於順治十三年七月初六日臨御新宮懋圖治理念臣民之勞瘁宜恩赦之廣頒於戲定丕基於萬世益廑敬

  天法

  祖之心通寰宇為一家共躋物阜民安之盛布告中外咸使

  聞知

  順治十七年

  諭修明莊烈愍帝陵朕惟膺圖承祚統紹百王而創法宏模情殷勝國歷觀史冊興亡之迹考其治亂得失之由僉以政荒遂干天譴邦國既隳士民罔懷惟有明莊烈愍皇帝實治理之究圖惜贊襄之莫逮以致寇氛犯闕宗廟為墟追念喪師匪因失德朕每念及此未嘗不惻焉傷心也頃者兩幸昌平周視明代陵隧躬親盥奠俯仰徘徊以彼諸陵規制咸壮麗相因獨愍帝之陵荒凉卑隘典物未昭原彼當年孜孜求治宵旰不遑祗以有君無臣薄海鼎沸洎乎國步傾危身殉社稷揆諸正終之例豈同亡國之君朕於凴弔之餘撫往興悲不禁流涕因欲繕治陵寢丹堊几楹慰靈爽於九原彰異數於奕䙫迺核少府金錢悉小民正供倘增工徒之費殊乖賦式之經然終不忍聽其闕略用是布告方州開導忱悃交相諭助聿新礱甃以肅松楸

  又

  諭工部前代陵寢神靈所棲理應嚴為防護朕巡幸畿輔道經昌平見明朝諸陵寢殿宇牆垣傾圮殊甚近陵樹木多被砍伐向來守護未周殊不合理爾部即將殘毁諸處盡行修葺見存樹木永禁樵採添設陵戶令其小心看守責令昌平道官不時嚴加巡察爾部仍酌量每年或一次二次差官察閱勿致疎虞特諭

  聖祖仁皇帝

  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

  諭戶部朕纘承

  祖宗丕基乂安天下撫育羣生滿漢軍民原無異視務俾各得其所乃愜朕心比年以來復將民間房地圈給旗下以致生民失業衣食無資流離困苦已極深為可憫以後圈占民間房地著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房地俱著退還民間爾部即速通行曉諭昭朕加惠生民至意至於旗下無地亦難資生應否將古北等口邊外空閒之地撥給耕種著議政王貝勒大臣會同確議具奏特諭康熙十四年九月十五日

  諭禮部往代帝王陵寢所在地方理宜守護以妥神靈朕近行幸湯泉道經昌平見明朝諸陵殿宇雖存戶牖損壞附近樹木亦被摧殘朕心深為憫惻爾部即嚴加申飭守陵人戶令其小心護防仍責令該地方官不時稽察勿致仍前怠玩以副朕優禮前代之意特諭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諭戶部朕聞宣府等處歲值大祲吾民乏食鬻賣妻子以自求活夫人孰不愛其室家哉至欲延一朝夕之命割其所親憯惻莫甚焉其遣爾部郎中明格禮馳驛速往會同地方官賑濟急拯艱厄以紓朕懷

  康熙二十年五月初十日

  諭戶部比年以來宣府大同疊罹饑饉而邊外蒙古亦復凶荒故發宣大存貯米石盡用賑濟朕思邊境糧儲所關最要古稱九年六年之蓄蓋合侯甸藩畿通為之計豈僅謂公廩之充盈已也養人足食道貴變通可發京倉米二十萬石前運宣大備用其運送米石用就近地方驛站車夫不致糜費爾部核議具奏

  康熙二十年五月十二日

  諭戶部宣府太原大同等處近罹災傷人民困苦所徵房號銀兩應與除免爾部議奏

  康熙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

  諭戶部前因大同等處地方自去歲饑荒百姓無食流離失所已經發銀二十萬兩遣官賑濟又將應徵房税悉與豁除務期小民家室復完不失故業今復差官各處察看閭閻尚多逃亡田土仍然荒棄耕種無資衣食奚賴朕心深為憫惻所有本年應徵地丁各項正賦并歷年帶徵拖欠錢糧盡行蠲免但小民困苦已極猶恐無濟目前此外有何應行事宜可以速拯災黎俾得存活者爾部即行詳議具奏以副朕軫恤百姓至意特諭康熙二十年九月二十日

  諭戶部頃者朕巡行近畿至霸州地方見其田畝窪下多遭水患小民生計無資何以供納正賦其該州見在被淹田地應徵本年錢糧著察明酌量蠲免以示朕勤恤民隱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十七日

  諭戶部民為邦本必年穀順成家給人足乃愜朕撫育羣生之意比者巡行近畿見閭閻生計僅支日用乃米價漸貴民食維艱又聞河南地方年歲荒歉所在苦饑小民無以資生恐致流移失所朕心深切軫念直隸應作何平糴及勸諭捐輸河南應行緩徵併鼓勵捐輸設法賑濟等項事宜著九卿詹事科道會同確議具奏特諭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

  諭大學士朕巡省南服見經過地方城垣圮壞者所在多有夫城垣者生民之保障所以衛吾人者也亟宜修築之其令地方官何以葺治下之工部即議取旨行焉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

  諭戶部朕撫御方夏愛養黎元早作夜思勤求治理閭閻疾苦無時不深軫念欲使民生樂業比屋豐盈惟當已責蠲租萬姓得沾實惠直隸地方頻遇旱災小民匱乏宜加恩恤順永保河等處圈占地方應徵康熙二十一年地丁錢糧已經詔行蠲免所有直隸八府康熙二十三年未完地丁錢糧盡與豁除其順永保河未經圈占地方及真順廣大等處康熙二十四年應徵地丁各項正賦俱著免三分之一爾部速行該地方官通行曉諭務使人人得被膏澤以副朕勤恤民隱至意如有不肖有司借端朦溷私行重徵者或經參奏或被告發定行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諭大學士朕近觀牌樓原基甚深若將街衢掘至原基兩傍房屋皆在浮土之上難以久存而於觀瞻亦不相稱且所掘之土運於何處也至濬治護城河若積土城下遇雨水流入河内旋至淤塞在鑿河掘基需用帑金尚屬小事但慮興作無益應何法挑掘何方貯土爾等會同八旗都統副都統該部及各部院大臣步軍統領詳閲街衢議奏

  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

  諭戶部朕惟自古帝王統一寰區懋先德化必子惠黎元勤求民瘼俾幹止寧成家給人足而後世躋雍熙治登上理朕御極以來宵旰圖治未敢即安念切民依思培邦本雖編氓漸得遂生而閭閻正資惠養欲使羣生樂利比戶豐盈惟頻行减賦蠲租庶萬姓得沾實惠前此用兵以來河南湖北兩省人民轉輸供億勞費繁多特沛仁恩以昭軫恤所有康熙二十五年應徵地丁各項錢糧著與蠲免一半其康熙二十四年未完地丁錢糧亦著盡與豁除又直隸獻縣河間縣河間衛江南宿遷縣興化縣邳州高郵州鹽城縣山東郯城縣魚臺縣地方今年重罹水災小民艱苦亦應加恩軫恤所有康熙二十四年下半年二十五年上半年地丁各項錢糧俱與豁免爾部速行該地方官通行曉諭務使人人均被恩膏以副朕愛育蒼生至意如有不肖有司官役借端朦混及私行重徵者該督撫指名題參從重治罪如該督撫徇隱不行糾舉或經參奏或被告發定行一併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五年九月初九日

  諭戶部自古帝王撫馭九有軫念民依凡鞠謀生養為計甚周猶以賜復蠲租為布德行仁之要務朕嘉與海内元元共圖樂利弛征減賦時廑於懷惟頻渙恩施俾萬姓得沾實惠念直隸畿輔重地天下根本寛租之詔屢沛往年但順永保河較之畿南諸府差役倍多供億尤劇應加軫恤又湖廣湖南福建四川貴州地方昔年為賊竊踞民遭苦累今雖獲有寧宇更宜培養以厚民生應一體蠲免用昭愷澤直隸順永保河四府及四川貴州兩省所有康熙二十六年應徵地丁各項錢糧俱著蠲免二十五年未完錢糧亦著悉與豁除湖廣湖南福建兩省所有康熙二十六年下半年二十七年上半年地丁各項錢糧及二十五年未完錢糧亦與盡行豁免爾部速行該地方通行曉諭務使人民均被恩膏以副朕愛育蒼生至意如有不肖有司官役借端朦混及私行重徵者該督撫指名題參從重治罪如該督撫徇隱不行糾舉或經參奏或被告發定行一併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諭禮部朕惟敬

  天奉

  祖郊祀廟饗必精白厥心竭誠致慎庶幾有孚昭格用洽明

  禋朕於祭祀

  壇

  廟每躬詣行禮未嘗不齋明袚濯實圖感通凡從事於祀典者皆宜表裏精誠䖍盡職掌近見執事陪祀各官間有因循怠忽視為具文不能盡志致慤共效昭事之忱殊為非禮嗣後務俾各秉誠心克恭祀事凡行禮儀節始終整肅毋得慢易副朕敬奉

  天

  祖至意作何再加通飭永可遵行著九卿詹事科道會同詳

  加確議具奏特諭

  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

  諭戶部朕惟自古帝王撫馭寰區勤宣德意必軫恤民隱加惠閭閻俾黎元樂業比戶豐盈而後化協時雍治登隆理朕念切民依鞠謀生養欲使羣生樂利幹止寧成惟頻行減賦蠲租庶萬姓得沾實惠前念直隸畿輔重地王化所宜先大沛恩膏用培邦本而順永保河四府

  地方人民較之畿南差役倍多煩苦故將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項錢糧同湖南福建四川貴州四省錢糧盡與豁免比慮兵餉或有不敷真順廣大四府地方未經一體蠲免今聞此四府人民間有艱苦朕心深為軫念宜速施渥澤均示仁恩著將此四府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項錢糧盡行蠲免爾部速行地方官通行曉諭務使人民均沾實惠以副朕愛育蒼生至意如有不肖有司官役借端朦混私行重徵者該撫指名題參從重治罪如該撫徇隱不行糾舉或經參奏或被告發定行一併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六年二月初二日

  諭大學士京師重地所關鴻鉅盜賊兇棍察緝宜嚴其在步兵尤為專責前步軍統領費揚古在任嚴於巡緝其所管轄屏絶情面今現任步軍校席特庫亦於情面能為拒絶巡緝管轄甚嚴若步軍統領總尉皆如席特庫盜賊兇棍畏罹法網自當歛跡京師庶得肅清左翼總尉穆呼達年老衰弱右翼總尉沙木布為人庸懦皆令解任二等侍衛達漢泰其人堪用可任管轄其代沙木布為總尉穆呼達缺選擇以聞俟此總尉之缺既補之後可令步軍統領總尉等會同於現任步軍副尉步軍校等員中察其不克任管轄庸劣者罷之其下兵部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諭大學士今歲京師附近地方遇旱穀用勿登小民資生無計雖錢糧俱已蠲免加恩賑賚給以帑金而求糴米粟亦覺維艱依然無食困於生計朕念之每為憫然也頃朕躬詣山陵所過之地諮問民間疾苦閲視被災情形不僅艱難於米粟而已也雖燔爇之薪藁亦無之饑寒交迫曷以為生若不及時善加賑恤必致流移失所朕日夜焦勞不安於懷今兹適遇饑饉公家莊田及諸王以下大臣庶官殷實人等莊田積聚糧穀可酌量助給又直隸鄉紳富民有積穀者並令助給散賑其散給帑金務令實給小民以為薪槱之用如此似於饑民方有裨益汝等與九卿詹事科道官會同詳議以聞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諭内閣朕意於祭祈穀壇文欲更製焉祈穀壇或有一代祀之亦有不祀之者輔臣時輟其祀矣朕以為民祈穀之故肇舉祀事每歲祭文皆因舊詞比年穀未大登民艱於食夫特為民生致祭祈穀宜悉陳其情愫更製新詞此事内閣九卿詹事掌印不掌印科道官會同詳議來日早奏聞

  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初十日

  諭戶部朕撫育黎元早夜孜孜惟厚生是亟重念積貯民之大命曾屢頒諭旨令各地方大吏督率有司於豐稔之年曉諭編氓務令多積米糧俾俯仰有資凶荒可備乃比年以來未見實心奉行閭閻蓋藏不能充裕常平積穀視等具文即如畿輔近地偶罹旱荒民間蓄積鮮少致為補苴之術嗣後直省總督巡撫及司道府州縣官員於積穀事宜切實舉行務令戶有餘糧倉庾充牣縱遇儉歲艱食無虞以副朕愛養生民至意如有仍前玩愒苟圖塞責儻遇災歉漫無儲備者將該督撫及地方各官一併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通行特諭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十一日

  諭戶部朕撫御區宇夙夜孜孜惟期厚民之生使漸登殷阜重念食為民天必蓋藏素裕而後水旱無虞曾經特頒諭旨著各地方大吏督率有司曉諭小民務令多積米糧庶俾俯仰有資凶荒可備已經通行其各省徧設常平及義倉社倉勸諭捐輸米穀亦有旨允行後復有旨常平等倉積穀關係最為緊要現今某省實心奉行某省奉行不力著再行各該督撫確察具奏朕於積貯一事申飭不啻再三藉令所在官司能具體朕心實有儲蓄何至如直隸地方偶罹旱災輒為補苴之術嗣後直省總督巡撫及司道府州縣官員務宜確遵屢次諭旨切實舉行俾家有餘糧倉庾充牣以副朕愛養生民至意如有仍前玩愒苟圖塞責漫無積貯者將該管官員及總督巡撫一併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通行特諭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十二日

  諭戶部朕惟阜民之道端在重農必東作功勤然後西成有賴畿輔地方去歲遭罹荒歉已經蠲免錢糧特發帑金兼支倉粟賑濟雖小民餬口有資其子粒牛具恐多匱乏今時届首春田功肇始若弗經營措給將悞俶載之期播種不齊倉箱何望直隸被災州縣衛所窮民有不能自備牛種等項者該督撫率有司勸諭捐輸及時分行助給務令田疇遍得耕易毋致稍有荒蕪八旗官兵皆倚屯莊收穫用以資生若有被災貧乏耕作無力者該都統等通行各該佐領酌量佽助牛種所有莊田勿致播種後時以副朕敦本勸農愛養兵民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初三日

  諭内閣九卿詹事科道昨歲畿輔荒歉朕慮民食維艱或至流離道路既蠲除其田租矣復特發帑金三十萬兩并動支常平倉粟令該撫徧行賑貸蓋期災黎得所毋使離散也今聞通衢相近之民雖已獲霑恩澤而僻壤窮簷究不能以自存致於越鄉去土者甚衆夫小民流移若此則司牧大吏所賑救者安在耶前所發三十萬帑金未審如何散給所在人民有無轉徙應遣部院大臣往加詳察至於四方流民率多就食京師今年五城粥厰雖經倍給銀米寛為其期但恐饑氓漸集無以遍贍罔克均霑慈惠宜增設粥厰擇各部滿漢賢能司官俾親賑焉爾等其會議以聞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初十日

  諭戶部朕撫育黎元勤思治理足民之道宜裕蓋藏從來水旱靡常必豐年恒有積貯庶歉歲不憂饑饉如康熙二十七年頗稱豐稔誠使民間經營撙節早為儲偫何至二十八年偶遇旱祲室皆懸磬總因先時無備遂致餬口維艱比蠲除正賦特發帑金分行賑濟所在官司悉仰體朕懷竭力從事被災之衆始獲安全儻非拯救多方則㷀黎必流移失所今霖雨時降黍苗被野刈穫在即可望有秋惟恐愚民不知愛惜物力狼藉耗費秖為目前之計罔圖來歲之需縱令年獲屢豐亦難漸臻殷阜應行直省各督撫嚴飭地方官吏家喻戶曉務俾及時積貯度終歲所食常有餘儲用副朕軫念民依綢繆區畫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年二月初一日

  諭兵部京師為輦轂重地人民商賈四方輻輳京城内外統轄必有專責務俾稽察奸宄消弭盜賊然後商民得以安堵今城内地方既屬步軍統領管理城外巡捕三營又屬兵部督捕等衙門管轄内外責任各殊不相統攝遇有盜案反難察緝嗣後巡捕三營亦令步軍統領管理京城内外一體巡察責任既專則於芟除盜賊安輯商民庶有裨益其三營事務作何歸併管理著九卿詹事科道會同確議具奏爾部即遵諭行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日

  諭大學士去歲陜西西安等處年穀不收罔有積貯以致閭閻困苦至極已遣使賑濟之矣直隸所轄地方素有儲蓄或州縣稍有不登即以所儲米穀從均贍給是以民生獲濟良多今年豐歉尚未可知陜西省府州縣現存米穀之數應行察明先時預備至各省府州縣皆令積貯米穀數千石則裨益黎庶者大矣可下各該督撫等令各府州縣積貯米穀其所積穀數當逐一繕册詳報戶部著九卿詹事科道等會議以聞

  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諭戶部朕念切民生時廑宵旰或在宮禁之中或經巡省之地務以編氓疾苦備悉諮詢其從各省來京陛見官員及往來奉使人等亦無不以該省雨澤曾否應時田畝有無收穫竝閭閻資生情形一一體訪比年以來因國家經費尚充遂將各省地丁額賦及舊欠錢糧節次蠲免即從前未經停徵之漕糧亦逐年免徵總欲使海隅蒼生培固元氣庶臻於家給人足之風今歲畿輔地方雖禾稼未獲稔收初意小民餬口之需猶足資給未必生計遂致艱難頃者展謁

  山陵沿途察訪民隱見今歲雨水過溢田畝被淹没者甚多穀耗不登米價翔貴又聞順天河間保定永平四府所屬皆然目前米價既貴將來春夏之際時值益昂小民必艱粒食此朕目所親覩若來歲錢糧仍然徵收朕心實有未忍順天河間保定永平四府康熙三十三年應徵地丁銀米著通行蠲免所有歷年舊欠悉與豁除行文該撫曉諭各屬務令人霑實惠以副朕子育黎元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諭内閣據戶部所察霸州等十州縣存貯米五萬七千五百餘石穀八百石天津衛存貯米一萬石穀四萬四千一百餘石此米穀現在倉與否足以賑給與否若足用則以餘米平價糶與百姓可行與否山東漕糧截留數萬石平價糶賣則穀價不騰於民大有裨益今輓至何

  州縣平價以糶應截留米若千萬石即遣戶部司官一員至巡撫郭世隆處令其逐一迅速詳議付彼齎奏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

  諭大學士直隸所屬被災之霸州永清等州縣其發粟賑濟及以倉米平價糶賣彼地小民得沾實惠與否可遣官察視之爾等與九卿詹事科道會議以聞

  康熙三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諭内閣今歲雨水通州以南新築之堤完固無恙惟東北舊堤沖決數處此皆有關於民田迅速堅固修築為切要也侍郎常書向曾遣閲視今仍令常書往詳看奏聞侍衛亦令一二人偕往

  康熙三十三年九月十九日

  諭戶部朕惟黎元率育全恃農桑每遇歲時豐穰比屋皆能自贍儻一經旱潦粒食無資即有俯仰不給之虞非相時緩急而先事圖維則補助之恩難以徧沛頃巡歷邊外道經密雲等處地方見田畝歉收米穀價貴閭閻匱乏衣食不充目前既已艱難來歲何所倚賴宜豫為籌畫用俾資生著遣部院堂上官二員會同直隸巡撫親詣年歲不登之各州縣詳察明白應作何區處賙濟確議具奏其八旗披甲當差及孤寡無依年老有疾中傷退閒人等有實係貧窶窘於謀生者著各該都統詳察姓名報部應作何恩恤爾部議奏著即遵諭行特諭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

  諭大學士去歲發通州倉米每月以萬石平價糶賣大有濟於百姓今歲通州附近之地穀米稔收仍照去年每月以萬石令倉場侍郎親自閲視平價糶賣

  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

  諭大學士密雲順義附近地方今年米穀未收出常平倉所貯米穀平價照常糶賣外朕所命轉運積貯之米每月發千石平價糶之此事遣戶部賢能殷實司官各一員監視糶賣

  康熙三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諭内閣去歲於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江南諸省下詔捕蝗諸郡國盡皆捕滅蝗不為災農田大獲惟鳳陽一郡未能盡捕去歲雨水連緜今歲春時若或稍旱蝗所遺種至復發生遂成災沴以困吾民未可知也凡事必豫防而備之斯克有濟其下戶部速勅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江南諸巡撫準前制亟宜耕耨田畝令土瘞蝗種毋致成患若或田畝有不能盡耕者蝗始發生即力為撲滅毋使滋蔓為災

  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諭内閣通州道路曾禁行車令於兩傍行今兩傍圮壞來往維艱可弛其禁令於道中行車又京師大街之中亦令車行毋禁

  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諭大學士近耍兒渡決口及天津以南此二處其相視河之故道可開河或達之海或達之大河者其識之於十月間奏聞當遣人往視

  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諭大學士沙河鞏化城盧溝橋拱極城灞上諸地馬坊城垣勅工部察看於某地有可營建兵房若干間者同前造事併議以聞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諭戶部直隸順天保定河間永平四府所屬地方今歲水潦傷稼三農歉收朕巡幸所至徧加諮訪聞高阜之產尚有秋成而卑下之田被潦者多計所收穫不能相敵雖經勘災頒賑不致仳失所而須辦錢糧若仍行徵取則民力匱乏難以輸將朕心深切不忍著將四府康熙三十五年地丁銀米全與蠲免用示寛恤其霸州雄縣香河寶坻四處皆有水道可以轉輸每處著發米一萬石各差司官一員齎往照彼地時價減值發糶以資民食著行文該撫通行曉諭俾均霑實惠副朕軫念災黎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初四日

  諭内閣通州至大通橋向無民船往來其有禁例乎今若令小舟汎載似於民生殊有利濟可令戶工二部會同倉場侍郎具議以聞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初六日

  諭大學士此次軍興宣化府大同府飼馬修路百姓勞苦至矣爾等識之俟十月間啟奏以蠲來歲田租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諭戶部宣化府錢糧前已屢經蠲免但比年以來所屬各州縣牧養軍前需用馬匹又大兵絡繹往來各有支給經費而供億甚繁殊勞民力朕巡幸經臨深切軫念著將康熙三十六年宣化府屬地丁銀米全與蠲豁仍行文該撫通行曉諭俾民間均霑實惠以副朕寛恤黎元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諭大學士去歲霸州等處州縣曾運通州之米與被災百姓減價平糶閭閻甚為得濟今年水災更甚應如去歲運米於各州縣平糶可勅直隸巡撫沈朝聘何州何縣當運米若干與民懋遷之其作速詳察即繕滿字摺子具奏毋緩俟開印時也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諭内閣遣戶部曾經保舉司官二員於被水災沿河之保定霸州固安文安大城永清開州新安等州縣截留山東河南漕糧每處運致一萬石以備積貯米價騰貴時平值糶賣勅戶部速議具奏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諭内閣霸州新安等處此數年來水發時渾河之水與保定府南之河水常有泛漲旗下及民人莊田皆被渰没詳詢其故蓋因保定府南之河水與渾河之水匯流於一處勢不能容以致汎濫此二河道著左都御史于成龍往保定府南河著原任總督王新命往作何修治令其水自分流詳看繪圖議奏今值農事方興不可用百姓之力遣旗下丁壮備器械給以銀米令其修築伊等往時部院衙門司官筆帖式酌量奏請帶往於十日之内即令啟行

  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諭戶部國家要務莫如貴粟重農朕宵旰圖治念切民生惟期年穀順成積貯饒裕於以休養黎元咸登樂利今聞直隸各省雨澤以時秋成大熟當此豐收之時正當以饑饉為念誠恐歲稔穀賤小民罔知愛惜粒米狼戾以致家無儲蓄一遇歲歉遂至仳離著該督撫嚴飭地方有司勸諭民間撙節煩費加意積貯務使蓋藏有餘閭閻充裕以副朕重農敦本愛養元元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年二月十五日

  諭直隸巡撫朕歷年省耕畿甸咨訪民隱屢行蠲賑加惠黎元近見霸州大城文安地居窪下被水最甚雖遇豐年民猶艱食其三州縣節年積逋及本年應徵地丁正項爾即將應蠲錢糧細加察明豁免所免數目仍行題

  報務使真正窮民咸霑實惠如有勢豪土棍包攬侵冒不肖有司聽胥吏作弊指富作貧假揑災傷以致澤不下究爾據實題參期於民困獲蘇以副朕愛養軫恤之意特諭

  畿輔通志卷一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