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山西通志

18-山西通志卷十七
  山西通志卷十七

  山川【一】

  昔栢翳著山海經十八篇又著嶽瀆經為志方輿者之宗六國時尸佼著書二十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起呂氏春秋多采其說至晉裴秀禹貢圖十八篇蓋測高量深之法於是乎備矣

  國家奠定九有秩祀百神上同於禹貢之滌源刋旅而山西名山有太行北嶽中鎮五臺蘆芽中條紫團姑射綿山龍門砥柱大川有黄河汾清濁漳沁滹沱桑乾涑澮其它崇巒支阜暨河澗之源於山者不可殫述若用測高量深之法以審厥形勢而山海嶽瀆經其復垂

  聖世簡編乎志山川

  太原府【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傳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故先紀名山餘以次列焉】陽曲縣

  崛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城西北有呼延村踰呼延而上羊腸鳥道復上石磴谽谺不能旋足行寖近峰勢巍嶷崛寺繇林杪閃出陟巔名山莊頭俯視諸巒如拱如揖幽泉怪石閴不聞聲歲秋季卉木色胥赤八景所謂崛紅葉也 國朝朱彞尊崛寺題名記崛寺在太原府治西三十里亂山中間其地與竇嗚犢祠相接思覽其故迹丁未二月望王公子干之期予偕游並馬入山寺詢病頭陀則去嗚犢祠尚遠遂不果往日亭午童子行五里沽燒春還注之僧盋兩人對酌干之問崛字義予謂其初必無偏旁疑村夫子強加之郭忠恕有言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俗書滋謬二語盡之矣飲半酣題名寺壁而返

  罕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榆次縣北界其山自太行連絡而下層巒起伏視諸山獨為壯麗故名圖經謂之看山 金興定三年九月遼州刺史郭文振招降太原東山二百餘村遷老幼於山寨得壯士七千分駐營柵防護秋穫文振奏若秋高無兵直取太原河東可復優詔許之

  冽石谷在縣西北四十里一作烈石山罅出泉傍有龍井所謂冽石寒泉也有竇鳴犢廟 冽石口巖百重如斷如削汾河繇口出竇大夫祠西數泉泠泠可愛名寒泉 金史純英濟侯感應記汾水之濱有祠曰英濟俗呼名烈石神蓋里俗傳之訛取山石分裂水從中出而名焉其實非也又史純記英濟廟之右有數泉出於蒼崖石脚間旱焉不乾水焉不溢湛然澄澈可鑑毫毛深疑神物窟宅隱伏于中距數步則洪流奔涌滔滔然勢不可遏惜乎地多沙潰逼於河汾不然則鑿渠改流灌溉民田濟物之功不在汾陰昭濟之下矣 明于謙烈石祠碑其地山川環抱樹木蓊鬱朝雲暮靄恒出簷楹棟宇間祠之右有池靈源浚發澄波滉漾穹甲巨鱗出没天光雲影中隱現恍惚若有神以憑之

  乾燭谷在縣西北六十里即天門關也關設亂山中雪積不化王冕嘗大雪陟巔大叫曰遍天地皆白玉合成令人心膽澄徹便欲仙去東北為楊廣道當繇隋大業中自并州幸汾陽宮時特開此道祝志縣志胥云魯王圍廣時所建宜覈 通典有乾燭谷即羊腸坂也 唐晉陽尉富嘉謨撰乾燭谷頌

  陳家峪在縣東十里

  楊家峪在縣東十里陳家峪南

  罐家峪在縣東十五里在陳家峪楊家峪東南路通壽陽居民業磁器

  淖馬村岡在縣東十五里層阜疊嶂碁置卦列岡前溪水如帶南入于汾

  紅子峪在縣東十五里

  李家山在縣東壽陽界

  聖廟嶺在東菜村有先師廟

  六龍山在縣東南十五里閙馬村後 城東迤坡山差迥秀一名綠雲山南有神清觀東五里有窰頭山

  水峪在縣東南十五里

  南寨山在縣西南清源界

  西峙山在縣西南有華山朝陽嶺夕照峰伏魔巖長生洞文殊頂又有瀑水簾飲龍湫飲牛灘白石灘飲龍湫即天池也中有龍窩巨石石室石門石逕石牀下有西河古洞水涸明季梁檀肄丹青於此

  風穴在縣西二十里石壁有穴下建廟相傳神至則穴内有聲去則否

  狼虎山在縣西三十里中有狼虎寺

  西谷洞在縣西七十里山中有古石洞相傳張仙蜕此昔土人秉炬尋源行二十餘里未得涯際乃返

  鴉兒旋仙洞在縣西七十里

  石家□在縣西山峭壁一崖汾水環流土人傳王將軍避此明王道行詩平田忽出藤蘿外水湧蓮峰九派浮

  胭脂坡在縣西山王道行有詩

  芙蓉峡在縣西山王道行詩遍插芙蓉亦太奇極天鳥道水之湄

  懸崖在縣西山王道行有詩

  石漕谷在縣西山產桃

  石唐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張村

  北巖在縣西北四十里冽石谷内前臨汾流後峙石壁飛瀑色如雪聲如雷

  土堂寺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劉村後倚崇岡前臨汾水沙鳥出没雲烟隱現寺有巨栢十餘株蛟蟠虬屈所謂土堂怪栢也

  亭子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下有桃花三洞五代白翺嘗讀書於此

  石尖峰在縣西北六十里烈石谷口有孤石立汾水側高十丈有奇

  周家山在縣西北掃石村西五里汾水經其下

  掃谷在縣西北一百十里有掃谷水

  珍珠坡在崛山昔有闍黎住五臺後棲於山日汲汾水淚滴如珠乃詣文殊告乏水相傳命黑龍神護歸獲二龍池日飲萬人不竭後人因名坡為珍珠坡

  繋舟山在縣北九十里忻州南二十三里禹治水繋舟其上故名其石如環軸曰繋舟㟴 明一統志繋舟山乃元好問父德明讀書處趙秉文更名為讀書山好問詩曰從此晉陽方志上繋舟山是讀書山一名小五臺山有文殊石洞歲旱取水於此

  蘂羅山在縣北九十里太平鄉之辛莊山勢雲葉杈枒如蘂始芳鱗鱗鬛鬛如羅紋疊所謂蘂羅春色也

  方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清源縣西二十五里巔方漢柵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接盂縣鴉鳴谷

  阪泉山在縣東北八十里罕山西北古名漢山有白龍黑虎二池 晉地志云晉文公卜遇黄帝戰於阪泉之兆因立廟於此歲兩祀 山麓前臨巨澗左帶挑崖勝水諸山重巒拱秀

  織笄山在縣東北九十里即繋舟山之陽也一名鳳凰山其形如鳥舒翼東接卧虎山西南接馬頭山羣峰羅列又名五峰山 金元好問織笄山詩繋舟南北暮雲平落日滹沱一線明

  梁鴻山在縣東北九十里乃織笄支山也

  龎家山在縣東北百八十里

  摩笄山 五朝志汾陽有摩笄山 保安州東有雞嗚山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濟南府長清縣胥有摩笄山 魏土地記摩笄山在代郡東南二十五里一名馬頭山 括地志摩笄山在飛狐縣東北尹耕謂代郡廢城東南二十餘里馬頭山即為摩笄要以代州志為正而五朝志列於正史其說亦宜參考

  五鳳山在縣東北盂縣定襄界

  真金佛洞在凌井溝内峭壁上高數土人傳嘗有金佛云

  汾河繇交城縣火山東流入縣境出冽石口南流經城西門外二里又東南流入太原縣境 水經注魏土地記曰秀容部人徙居之立秀容護軍治東去汾水六十里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注於汾水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陰水注之汾水又南逕曲陽城西南注也

  汾河渡在城西南路通太原縣

  西湖景在南關内西隅四周胥水荷荻渺瀰

  尚家海子在縣西南

  柳溪在縣西一里汾堤之東宋天禧中陳堯佐知并州因汾屢漲築堤周圍五里引汾水注之環植柳萬株中有杕華堂堂後通芙蓉洲堤上有彤霞閣每歲上已太守泛舟郡人遊觀焉久圮於水斷碑尚存

  龍泉有二一在城西二里南流入太原縣界一在城西北百五十里静樂縣界流經盧子社至橫渠合掃谷水宋天聖二年夏水大漲知太原府陳堯佐作新堤捍之并人賴焉【按城西二里即汾河也蓋泉與汾河並為一矣】

  西山飛瀑有王道行詩搖空珠瀑瀉銀河

  烈石泉在縣西北四十里發源烈石谷南流三里入汾汾得烈石泉勢始洶湧 李頻詩泉分石洞千條碧人在氷壺六月寒

  烈石池在縣西北四十里烈石廟西池水徐徐而出入於汾不相合惟清水一泓流二十里始合汾諺曰清水半壁渾水半壁

  元泉在縣西北五十里峭巖滴水寺額亦曰元泉石橋河自盂縣界西南流經城西北合洛陰水河有石橋故名【明一統志經城西南按城西南乃汾堤也】

  掃谷水源出縣西北百二十里掃谷南流出天門谷入汾

  南社河在縣北十里流入汾

  洛陰水在縣北三十里源出故新興郡南流經洛陰城北盂縣東北故城南其近盂縣界西南又有石橋河水胥西流經狼孟縣故城西合真谷水又西南經陽曲灣入於汾 水經注汾水東南流洛陰水注之水出新興郡西流逕洛陰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盂丙為孟大夫水又西逕狼孟縣故城南王莽之狼調也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闉故壁尚在洛陰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魏土地記曰太原界置陽曲護軍治其水西南流注於汾水【按洛陰水明縣志不載蓋明人止據水經注而古今之地形異也明一統志合真谷水流至盂縣北故城南入汾是又參和水經注而失之也】

  真谷水源出城北七十里南流經狼孟城西合洛陰水一作直谷

  陽曲川在縣東北三十里木井城一名陽曲澤又名陽曲灣

  澗河水在縣東北五十里西南流入汾

  星聚泉在學宮前味甘

  龍王井在文廟西北隅大新街味甚甘為晉省第一泉丹井在今額外營東城門内味冽明晉邸有金棗丹治疾甚驗惟用此水

  八角井在參將府街味甘名琉璃井又名金波泉九間橋河在七府營街南橋下水名小兒河

  飲馬河在阜成門内街南明晉藩三護衛軍飲馬於此一名文漪湖

  長海子在貢院右

  圓海子在貢院後一名文瀛湖

  太原縣

  龍山在縣西八里逓高五里有瓦窰峰高四十丈有花巖塔高踰瓦窰南連懸罋山西連方山北至黑沙嶺北齊以山名縣上有唐相國裴休退隐遺址北有童子寺南道中有白魚泉一名天龍山 漢志龍山在晉陽縣西北晉水所出東入汾 五朝志晉陽有龍山蒙山 元和志懸甕山一名龍山在晉陽縣西南十二里晉水初泉出處 温大雅創業起居注十三年歲在丁亥正月丙子夜晉陽宮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屬天若大燒火飛燄炎赫正當城西龍山上直指西南極望竟天俄而山當童子寺左右有紫氣如虹橫絶火中城上守更人咸見之又衛嵩歌曰西北天火照龍山 周經留題天龍洞詩雲影低遮黄石洞泉聲清繞白龍祠隋朝寺紀開皇歲齊主宫存避暑基詩注閣東皆有洞閣左有白龍神廟廟上有泉閣下有高齊避暑宫遺址

  懸罋山在縣西十里高七十丈山下出晉水東至晉祠北連龍山山腹有巨石象罋因名宋仁宗時地震巨石摧壞無復罋形矣 山海經有懸罋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東南注汾郭璞曰在晉陽 水經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罋山 水經注晉書地道記及十三州志竝言晉水出龍山一名結絀山在縣西北非也山海經曰懸罋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 地形志晉陽有懸罋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東入汾有晉王祠梗陽城 劉紫巖集王晉溪太宰卜築於晉祠水邊甚為佳勝乃自綏德謫所以書來乞詩自謂兒輩近為我營一佚老之所池舘之間賸植花竹稻畦蒲沚烟汀雪瀬瀰漫極目頗得秀潤閒雅之趣搢紳多為詠題在通家不宜獨闕乃疊韻以四律復之 齊神武徵范陽祖鴻勲至并州作晉祠記好事者翫其文 齊神武與諸人同詣晉祠皆屈膝盡禮常山太守薛孝通獨捧手不拜顧而言曰此乃諸侯之國去吾何遠恭而非禮將為神笑拜者慙焉 魏正光中華陰楊愔遵彦隨父司空津之并州性既恬默又好山水遂入晉陽西懸罋山讀書 齊大鴻臚王晞嘗詣晉祠賦詩曰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忽有相王使召晞不時至明日丞相西閣祭酒盧思道謂晞曰昨被召已來頗得不以魚鳥致怪晞緩笑曰昨晩陶然不以酒漿被責卿輩亦是流連之一物豈直在魚鳥而已 李嶠攀龍臺碑母嘗祈晉祠於水濱得文石一枚大如鷰卵上有紫文成日月兩字異而吞之 元好問詩石磴雲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青瑤疊甃通懸罋白玉雙龍掣迅霆 趙可自白雲歷石甕至明仙詩白雲下明仙巗路縈九折僧居未離人西崦頗孤絶萬株倚空青雙壁似天闕 相傳懸甕山移半里而奉聖寺不動

  崖山在縣東酉陽雜俎太原縣東有崖山大旱土人燒此山以求雨俗傳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見之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

  方山在縣南三十里高百三十丈東連龍山南至黑龍凹三里西至石亭山七里北至風峪山十里下有泉又有白龍池

  馬房峪在晉祠鎮南門外山有普照寺五代桑魏公維翰嘗留祠堂云

  卧虎山在縣西南七里榆次縣罕山之南高三十丈有奇形似卧虎龍山懸罋山環障於外南至明仙口西至明仙峪北連龍山山北有井相傳宋太祖鑿臥虎山血出成河故橋名赤橋即古豫讓橋也

  明仙峪在虎山西龍山南川谷清幽乃龍山之半也柳子峪在縣西南十五里入天龍寺道產炭祝志作槐子谷内有插旗石臼深三尺

  □石山在縣西南十五里高七十三丈東至清楊河三里南至黄蘆峪五里西連天龍南山北至尖山半里山有寺下有泉一泓

  黄蘆峪在縣西南十八里【產炭】

  尖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九十八丈合□石山盤踞四里東至清揚河三里南至□石山半里西連天龍南山北至鴉兒溝半里下有泉一泓山出炭

  閻家峪在縣西南二十里產炭

  葦谷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高七十丈東至山麓十五里南至清源界石叫村三里西至武家崖五里上有仙巖禪寺青龍白龍二池山北有齊神武避暑宫

  南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高百丈有奇東連尖山□石山南至南峪山二十里西至石亭山七里北至黑龍凹二里山半有泉一泓

  杏坪在縣西南西山中

  吳家谷在縣西南

  風洞在縣西三里風峪口甎甃洞一穴方五丈有司以三月祀否則多風穴中三柱四壁鐫華嚴經

  太山在縣西五里高九十丈最高為東坪峰西坪峰東至山麓二里西北連蒙山北至瓠子溝一里上有龍泉一泓

  風峪在縣西五里五龍纒青崇巖胥在内【產炭】

  響洞在縣西風峪口内太山寺北二里山中人跡罕到方五尺有奇高下如之人吐語則訇然有聲明正統間邑御史王鑑讀書於此少倦輒聞人呼名疑為山靈云

  風谷山縣西十里高七十八丈盤踞二十里有奇東至龍王堂西連亂山最高峰名馬回尖石壁有穴相傳神至則穴有聲去則否山巖石□文洞中有北齊天保時刻佛經石柱一百二十六朱彛尊詩峪藏千佛經遺蹟久未壞

  象山在縣西十五里

  趙家山在縣西山西

  成家谷在縣西山西

  石室山在縣西北七里地道記太原郡山中有石室方丈四尺壁有古人莫之識

  蒙山在西北十里高一百四十丈有奇盤踞三十里南連太山最高名蒙山砦山下有甘泉一泓漢劉聰攻劉琨不克掠晉陽之民踰蒙山西遁即此上有周將楊忠碑下有劉薛王避暑砦 蘇禹珪重修蒙山開化莊嚴閣記峪通馬首地管羊腸 高若岐記繇沙溝北轉見石山從面起水自山上飛撲而下山形如樓臺歷數重至水源經東北懸而上西得磐石倏見石塔坪聳峙於南斗折蛇行二里許有最高峰謂即砦比至復為數峰所壓更跨一壑折西北始於羣峰間露巑岏而拔起者而後為蒙山之砦七八折扺其前陟巔寛平有石蓮池注底石及基地砌形劉繼元避暑宮之遺趾也西山馬回尖漫天嶺而外胥拱於砦上此山與懸甕方山鼎立而所見尤遠

  開化峪在縣西北十里居民業砂器

  野峪在縣西北二十里【產炭】

  井谷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嬰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高百七十丈盤踞十六里即今五龍纒是也有妙尖峰東至站字崖二里西至陽曲縣界十五北連青崇巖三里 隋圖經嬰山為并州之主 歐陽詹登龍興寺閣詩千條水入黄河去萬點山從紫塞來

  九院峪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產炭】

  青崇巖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有包寨峰高五十丈東至大瓦溝三里南連嬰山西至陽曲界十三里又北至老龍凹五里有泉接孫八峰

  胡谷在縣西北四十里

  虎峪在縣西北四十里【產炭】

  小井谷在縣西北

  大井谷在縣西北小井谷南

  冶谷在縣西少北大井谷南

  銀牛山在縣北酉陽雜俎漢建武二十一年有人騎白牛蹊人田田父訶詰之乃曰吾北海使將看登封遂乘牛上山田父尋至山上唯牛跡遺糞皆為銀也明年封禪

  黑駝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六丈分上下二山東至榆次縣界五里北至陽曲界七里中有泉一泓上有補恩寺 舊志二山對峙如駝峰而色黑故名

  玉崖頭在天龍山北

  介嶺 歐陽詹登龍興寺閣野望詩短垣齊介嶺片白指汾流 水經注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地形志同【按北漢郭無為隱太原抱腹山劉鈞求智謀者段常薦無為以諫議大夫召之今太原無抱腹山當即介嶺襲錦山抱腹巖之名爾】

  朝陽洞二泉上二十丈有奇又上建呂仙閣

  汾水在縣東十里繇陽曲城西南流入縣界南屯等村繇西南馬村流入清源縣界隸縣境凡七十八里水經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東南流注之 水經注太原郡治晉陽城秦昭襄王三年立尚書所謂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說題辭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廣延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物曰鹵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土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清洴殞於梁下豫讓死於津側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經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前有碑廟宇傾頹惟單碑獨存矣今文字剥落無可尋也 權德輿北平郡王馬燧行狀公初旋師以晉陽大鹵用武之地北蕃東夏且有外虞而都地之東平坦受敵乃股引汾晉二川漲為平湖能順地泐以導水勢守陴者歲減其役濱河者日厚其生而又廣堤濬池密樹如織金湯自固板榦不勤 北堰中堰南堰相傳宋太祖引汾水灌晉陽縣城今有遺蹟 五代史引汾晉二水以灌之水自城門入而積草自城中漂出塞之及班師繼元決城下水注之臺駘澤朱長孺曰智伯謂汾水可浸平陽宋取北漢亦壅汾水灌太原是汾水為河東害甚大禹治之自不容緩豈獨以帝都所在哉

  晉水在縣西南十里源出懸罋山下二泉北曰善利南曰難老疏為二池南曰大池流經奉聖寺前名流盃池北曰八角池分為三河其北派流經北神橋入安仁賢輔古城金勝等村為北河即智伯遏水以灌城者名智伯渠至唐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令民汲飲後名晉渠今廢其中派入大池流經南神橋晉源都東莊為中河又一派為陸堡河流入大寺等村其南派流入索村等地為南河胥總滙於清水河入汾其北渠舊引入縣城今渠存而水不行 水經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罋山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於汾水 王瓊崇福田莊詩塍間有地皆流水寺外無山不繞城 水經注縣故唐國也周成王以唐滅封唐叔於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叙詩稱此晉也而謂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昔智伯遏晉水灌晉陽其川上源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良朋密友羇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娛慰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汾水分為二流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

  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灌之城不没者三版與韓魏望嘆於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溉灌漢末赤眉之難郡掾劉茂負太守孫福於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處也東南出城流注於汾水也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經舊谿東南出逕晉陽城南城在晉水之陽曰晉陽矣經書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流入於汾【括地志同】智伯圍晉陽決晉水灌之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處懸釡而炊襄子期韓康子魏桓子夜殺守堤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救水而亂大敗 朱彞尊記自智伯決此水以灌晉陽而宋太祖太宗率用其法定北漢蓋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決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後城可灌也 五朝志太原有晉陽宫晉水 宋太平興國中曹翰從征太原攻西北築土山瞰城中軍中乏水城西十餘里谷中有娘子廟翰往禱之穿渠得水人馬以給 宋寧八年七月太原府草澤史守一修晉祠水利 喬宇晉祠記泉自懸甕山而出結二穴以泄穴廣二尺許因甃石池之溢泛為溪北折而東瀰漫盈決渠穿澮引條經井絡用溉田疇方四十里 相傳晉祠聖母姓柳氏金勝村人姑姓嚴汲水甚艱道遇白衣乘馬者欲水飲馬柳不恡與之乘馬者授之以鞭令置甕底曰抽鞭則水自生柳歸母家其姑誤抽鞭水遂奔流不可止急呼柳至坐於甕上水乃安流今聖母座即甕也 元高昌偰玉立晉溪詩訪古晉溪水繞集汾水橋

  澗河在縣東十五里源出榆次縣赤坑村流入縣境南畔南墨窰等村至小店鎮入汾隸境凡十里有奇

  洞渦水在縣東南三十里繇榆次縣永康鎮西流入縣北格等村入汾隸縣境凡十里有奇 水經洞渦水又西到晉陽縣南西入於汾出晉水下口者也 水經注劉琨之為并州也劉聰引兵邀撃之合戰於洞渦即是水也 梁氏叔琮自太行入取澤潞出石會營於洞渦久之糧盡乃旋 宋李繼勲征太原與北漢戰於洞渦河大破之

  蓮池在縣南五里蕭贊營晉水滙此民多植蓮

  臺駘澤在縣南十里廣二十里晉水下流之所滙也一名晉澤中產蒲魚後汾水沫之胥為民田其側有昌寜公廟即臺駘神也 齊神武田於晉澤太常卿李元忠馬倒良久乃蘇神武親自撫視

  御井在縣西南十里近晉祠相傳宋太祖飲馬於此蟾酥池在縣西南五里賢輔鄉元時採辦後涸

  滴瀝泉在縣西南十里王索村古晉祠下【太原古志在王里村三十里】

  白龍池在縣西南三十里天龍寺深可丈許旱浚之則雨

  桃坪溝在縣西南西山中

  沙河水在縣西七里風峪中經晉陽故城南隍東流入汾

  九龍井在縣北三里金皇統八年碑人有疾飲之即愈洗目即明

  烈女井在縣北十里元武氏嬰殉此

  白魚泉在縣西北十五里龍山明仙寺北谷泉出白魚因名

  龍泉在縣西北開化山南谷中有八角池泉繇石罅出榆次縣

  罕山在縣北五十里陽曲縣界太行連絡而下層巒千里山獨偉特巔有雲則雨乃榆次之鎮山也東為冀家山東南為大方山中為中林山和合寺寺迤西南為小方山臥虎山又起為龍王頭山饅頭山迤西為草堆山南有龍池一名旱山地形志中都有榆次城壽陽城平譚城原過祠旱山 王系罕山浮圖疏晉國多山而盤紆岪鬱中都為大中都之勢南平北險自北而南百餘里中岡陵起伏而蒼翠拔出罕山為大

  懸泉谷在縣東南三十里牛坑村有牛坑水

  榆城坂在縣東南三十里壁立數十仞上有土寨下有懸窰

  麓臺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高數十仞巔平衍故曰臺一名鹿蹄山上建智伯祠麓臺山有二榆次其一也廣輿記祁縣接榆次界地形志榆次有鹿臺山祠

  神林嶺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陰寒積雪與寶峰山對峙寶峰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馬欄村蜿蜒偉特山之陽溪谷可玩下有龍池水最清澈

  盤腸嶺在縣東南五十里山勢危峻盤曲如腸

  木瓜嶺在縣東南六十里有木瓜水

  鷹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峰聳似鷹小涂水出焉

  小峪在縣北三十里有小峪口渠

  烏金山在縣北四十里罕山西南中有龍池夏不涸冬不氷相傳文殊大士飲獅於此居民禱雨多應

  蒜谷在縣北四十里有蒜谷水流入澗河

  臥虎山在罕山南積石巉巖狀若虎伏

  冀家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其勢綿延環向為罕山左翼大方山在冀家山西臥虎山北高數十仞四角嶐起中林山在大方山南臥虎山西草堆山東羣山中茂栢成林上建和合寺

  上方山在大方山西

  草堆山在小方山西形袤而勢積起似草成堆

  饅頭山在草堆山南麓平廣而巔尖削

  芹谷在縣東北五十里有芹谷水

  殺熊嶺距縣十里宋制置使种師中敗於此

  孫家山相傳明弘治十年山南移二十里云

  洞渦水源出樂平縣西四十里陡泉嶺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至壽陽縣界土人名冷泉河合黑水經榆次東十五里合流村合大涂水又西五里合源渦水又西南流至太原縣北移村王名都注於汾水經注洞渦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於洞渦又西與原過水合 水經西過榆次縣南 水經注榆次縣故塗水鄉晉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晉侯築虒祁之宫有石言晉之魏榆服䖍曰魏晉也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州志以為塗陽縣矣王莽之太原亭也縣南側水有鑿臺韓魏殺智伯瑶於其下其水又西南流經武觀城西北盧諶征艱賦曰逕武舘之故郛問厥墮之遠近洞渦水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渦津澤而塗水注之魏地形志同過水出木瓜嶺一出沾嶺一出大廉山一出原過祠下五水合道故曰同過西南入汾

  源渦水在縣東八里源渦村其泉湧出隆寒不氷泉側草木經冬常榮又名為温泉上有龍祠唐貞觀二年縣令孫湛引以溉田南經半里許會洞渦入汾 水經注洞渦又西與原過水合逕北便水流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懷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後日棟宇雖㵸攢木猶茂故層毖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於洞渦水也 一曰南流入涂蓋涂水至合流村與洞渦合可並稱也

  社倉井在社倉西水甘瀹茗甚美

  寒泉在縣東十里井谷村龍祠前土泉一穴甘冽不涸不溢清澄見底西注洞渦

  西墕溝水在縣東南十五里

  杜堡溝水在縣東南二十里清流峻坂

  牛坑水源出縣東南三十里牛坑村懸泉谷西流入洞渦田

  華豹溝水在縣東南四十里許溝北崖北倚深隈南臨巨壑

  神井在縣東南五十里高平村北味甘冽里人以水盈縮卜歲豐歉

  木瓜水源出東南六十里木瓜嶺下乃遼州舊平城縣界也西流二十里經八縛嶺下又名八縛水西流入洞渦

  周家井在縣東南水甘冽

  小涂水發源東南八十里鷹山下西流入大涂水大涂水發源東南百二十里八縳嶺西北流至斛城舖合小涂水又西北至仁吾舖西流經溝口舖中莊舖石圪塔南藺交至南北合流村合洞渦水又西經八逹村源渦村合源渦水又西為萬春渠又西過八家崖分支為王村渠小東關渠橙槽渠楊村渠又分支為永康渠又分支為張慶渠又分支為演武渠又分支為懷仁渠又分支為王郝渠雖洞渦大涂合流而榆次諸渠以涂水為主水經注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涂谷西南逕蘿磬亭南與蔣谷水合水出縣東南蔣谿水自蔣溪西北流西逕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杜預釋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竹書紀年蔣溪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入洞渦澤

  長寜水魏地形志榆次有長寜水西北合同過 水經注迤西又與原過水合

  八縛水源出八縛嶺下西流至傾城西會木瓜水金水河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太谷縣西流經縣東陽鎮入徐溝縣界

  馬家厓井在縣西北隅水甘

  澗河水在縣北十五里源出壽陽李家山西南流經鳴謙驛城會蒜谷赤坑白龍諸水分支為使趙渠聶村渠楊盤渠流經太原縣境入於汾 明志發源北二十里罕山西南流縣東北五十里有芹谷水西流合此水【明一統志亦名赤坑水】

  清水河在縣北二十里鳴謙驛源出孟家井黄煤窰下西南流入澗河

  蒜谷水源出縣北四十里蒜谷西流入澗河

  蘇河水發源縣北四十里高壁溝西流入澗河

  黄龍港在縣東北半里漢唐時故道也邑霖潦滙此疏為港

  白龍河源出縣東北二十五里白龍溝西流入澗河小五臺山在城東北三十里山上有二泉泉有一神主之禱雨者各投瓶取而合驗以卜雨數 張養廬山寺記榆石艮方越城二十餘里小五臺廬山寺北礪罕山南帶涂河東望海波西眺龍門林巒泉石號勝遊地

  大佛溝在縣東北四十里栢林頭壑迴岡抱

  芹谷水源出縣東北五十里芹谷西北合澗河

  龍池有四一在小五臺山下一在罕山南一在孟家井東一在中社村西水胥光瑩冬夏不竭上有龍祠歲旱禱雨輒應

  太谷縣

  鳳凰山在縣南十里高五里盤踞四十里巔勢似鳳秀巒抺靛為陽邑之鎮山上有浮圖三座空王佛殿下有白將軍廟東二里山麓有三佛閣有龍泉酎泉

  奄谷在縣東南十五里袤四十里東崖石壁有佛像名千佛崖谷中有水流合象谷水 初旦遊磨龕寺記太谷南二十里有奄谷口路裁成蹊又十里亂石怒濤聳如激如又五里經斷梁皆懸崖邃澗行數里始逹寺寺在山半因其勢而磨之厥形若龕前臨陡隍憑闌俯視羣山皆小

  鳳景山在縣東南十八里高三里盤踞十餘里巔有浮圖

  灰泉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二里盤踞十里山上有谷德將軍廟廟下有泉瀦為池名灰泉山池明一統志池上有亭在焉

  鳳翼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高三里盤踞二十里即鳳凰山之右翼也有二佛閣

  四卦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袤二十里谷中有泉分流四𣲖

  石馬嶺在縣東南三十里石似馬

  藥伯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高二里盤踞十里有藥伯廟松嶺在縣東南三十里繇奄谷入形高松茂曉日滃雲殊似蜃樓下有巖東數十武就崖建磨龕寺下臨千俯瞰溪流

  回馬谷在縣東南三十里袤二十里谷中有馬陵關通古邢州路產葡萄味甚美

  馬嶺在縣東南七十里路通直隸順德府元好問有詩龍門壑在鳳凰山西與大佛山胥名鳳翼

  咸陽谷在縣南十五里袤十里山上有源泉流出谷名咸陽水西合回馬水 城壕記秦代趙築城近谷口以咸陽兵戍之故名

  白璧嶺在縣南七十里魏地形志陽邑有白璧嶺樊陽水入表山涂水

  馬明王谷在城南有河

  大佛山在鳳凰山東

  黄土谷在馬明王谷東

  太谷在縣西南隋改縣為太谷以谷名

  胡谷在縣西南有河

  猪峪在縣西南有渠

  蔡谷在咸陽谷西南

  龍岡在縣東北五里蜿蟺綿亘將雨則雲噴薄象谷在縣東北五十二里廣三百步袤四十六里谷中有水即象谷河 後魏正光三年六月并州静林寺僧在陽邑城西象谷掘藥得玉璧五珪十印一玉柱一玉蓋一竝以獻

  蔣谷在象谷旁 魏土地記晉陽東南百十里至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於武鄉谷有水自蔣溪西北流西逕箕城北春秋晉敗狄于箕即此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入洞渦澤

  大塔山在縣東北有金水河

  八表山【見地形志】

  奄谷河在縣東南十里谷中有泉北流經城東石象舖又北合回馬河

  回馬河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榆社黄花嶺下西流至谷又西合奄谷咸陽谷水又西經清源祁縣注於汾

  城南河在城下源出馬明王谷至城下西流散漫明嘉靖二十三年以築城改南五里谷咸陽谷河今復故道

  酎泉在縣南十里源出鳳凰山下瀦為二池味甘宜釀酒北流溉稻田西北合咸陽谷水

  蓮花池 栲栳池 聖母池胥在酎泉側淨若鑑照人無匿髮輕風感之作青蘿紋紙痕荇藻紛披鳬鷖唼喋

  龍泉在縣南十里鳳凰山下味甘可點茗石渠屈曲并可流觴

  咸陽谷水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咸陽谷山上捐流出谷西合回馬谷水【明一統志奄谷咸陽谷石璧俱有佛像】

  胡谷河在縣西南西北流入祁縣界

  象谷河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出榆社恤張嶺下西經縣城西北流入清源縣界水澄澈可鑑

  金水河在縣東北源出大塔山下至石母祠衆泉合經榆次縣東陽鎮徐溝縣山道村西北合象谷水經清源縣羅白村入汾

  祁縣

  麓臺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南跨平遥縣界迤邐接武鄉沁源靈石縣界高八里盤踞三十里形似臺一名頂山又名蒙山又名竭方山有宋張商英麓臺銘

  龍洞在麓臺山龍王廟中深四丈強洞口時有風雨氣近之寒悸洞脅嵌空分四小洞正北一窩是為潛宅即龍王洞内有水池細横三木朽似不勝梁實爾精材過此則霜芽雪筍肥乳泉矣南二小洞一則太子據之蓋龍孫也一則潤濟侯據之水凝石滴胥傳為照餘祁之神禱雨輒應東南轉一洞幽不可測大都粘雲觸霧胥帶龍腥無敢深入祗生疑肅

  南原在縣東南閻漫胡累大安南等都西二十餘里南北十里【宜麥】

  伏羆嶺在縣東南三十里有伏羆水

  上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五里盤踞五里巍峩奇秀上有五龍堂

  下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三里盤踞五里上有幽仙寺上幘下幘東接太谷南接武鄉晴巒朗岫下臨風雨石樹和合巃嵸葱蔚有五龍二池

  墜鐘崖在下幘山宋宣和中幽仙寺諸仙禪師遊汴徽宗詔入朝設宴不食上問之對曰聞本寺鐘響方食頃之果聞鐘聲上遣兵衛取其鐘鐘絶紐飛去西崖下半入地不可起人遂名為墜鐘崖

  高峰壑山在上幘山東十餘里一名雲伏腦山分二支轉而東北者為綿嶺自麓十八盤始至巔轉而北者為龍山首有龍嘴 山巔積雪不化有雙泉志稱竹綠氷崖花紅霜障

  四縣腦山在幘山東南三十餘里形勢峻廣陟巔見祁縣大谷榆社平遥四縣

  牛心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逓高六里盤踞四里水泉四匝峰巒特秀山巔尖圓似牛心

  紫荆山在牛心山南距縣百餘里山最高袤十里石多五色西崖有赤土洞巔有泉池西巖有銀洞今閉西北山梁下有風洞

  温風嶺在縣東南百里紫金山北巔有張果老窰下有天井仙峰槽蹄諸蹟

  雙臺坡在縣東南梁村東雙臺對峙

  黄羊坡在縣東南窰上村相傳黄羊引楊六郎兵雙泉山在縣南三十里子洪鎮南山有雙泉

  石夫子洞在雙泉山石崖中内有夫子像明嘉靖中鑿洞南一里有石似龍鴉嘴

  石佛崖在子洪鎮南子洪上渠下渠自崖而分

  胡甲水源出東南百六十里武鄉縣胡甲山北流經龍舟谷名龍舟水滙諸泉折而西流經縣北又西經平遥界入於汾名昌源河入盤陀一川沿遡龍舟谷水峪村北關其聚落也東巖一潭寒泓净拭下流多沙土人名沙河斛水斗泥鍬雲鍤雨水經行處人多種竹雲梢不碧而白似太始雪 水經注侯甲水發源平遥縣胡甲山有長坂謂之胡甲嶺即劉歆遂初賦所謂越侯甲而長驅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縣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逕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逕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謂祁藪也即爾雅所謂昭餘祈矣賈辛邑也辛貌醜妻不為言與之如臯射雉雙中之則笑也王莽之縣也 地形志祁有祁城祁奚墓周黨冢大谷水趙襄子城

  昭餘池在縣東南七里祁城村周禮昭餘祁即此久涸元至元十一年濬水為昭餘池即其地立成湯祠後池復涸

  國朝順治九年復盈 何濟時昭餘祈考池在祠之前後左右明嘉靖初知縣楊西波乃鑿於池之東南一里許則非其地矣 顔師古註昭餘祈在太原鄔縣

  義井在縣東南元義門温義之井

  滿井在縣東南十五里閻漫村水神溝冬夏恒流伏羆水源出縣東南三十里伏羆嶺流經王斜村東名王斜河北入昌源河

  石佛河源出縣東南四十里柏圈村南坡下流至下申諸村漫散

  通光水源出東南幘山北上莊東南溝中流出谷口益以太谷縣胡城谷水北流經縣東東管諸村名胡溪河至西北合昌源河入汾 舊志出縣東南四十里胡城谷中北流一名胡城水

  五龍池在幘山五龍堂前東西各一

  迴馬谷水一名五馬河源出太谷縣東南迴馬谷流經縣北西合昌源河入汾

  馬跑泉有三二在麓臺山神祠南北一在上幘山東子洪池在子洪鎮南山麓周圍石砌水甘

  雙泉有二一在子洪鎮南雙泉山流入溝灌田一在高峰壑山流入通光水

  甎拔突泉二胥在南梁上莊東南溝中通光水之上流也

  三大井在縣東北隅味甘

  感應泉在新韓鎮後涸

  海眼在馬射灣距城三十里水出其下冬不涸

  徐溝縣

  金水河在縣境東十里源出大谷大塔山經榆次縣東陽鎮西南入縣境集義諸村漫流秋水大發時斷行旅四季多涸土砂水鹻 沈崑記徐三水散為嘉平秃尾諸渠洞渦嶑峪支分不一而金水河從大塔遶出城下數十里安流如故

  嶑峪河在縣南八里繇太谷縣西入縣境李青村楚王村清德村内道村宜武村高花村流入清源縣界舊在縣南十里明季移北五里三秋漲水時發春夏則涸

  洞渦河在縣北八里土人名淤泥小河經榆次縣永康鎮先在太原縣北格等村西流今移縣境良隆村遼西村劉村同戈村白樹村董家營王答村龍家營黑石屯等村流入清源縣界

  清源縣

  馬鞍山在縣西南五里高七百四十步横三百十五步至鳳山二里半

  方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七百九十步横四百步西至交城縣壺屏石山界四里北至馬鞍山十六里

  白石山在縣西五里高七百六十步白石溝袤二十里北至中隱山四里半有水由峪中出合平泉曲流十里入汾夏秋泛漲直衝城西關築白石堰以障之勞費滋甚康熙十六年春山水改道而南由西南流十里東行入於汾秋水潰溢去城十餘里民得紓修堰之役者四十餘年後復由縣東北曲流入汾二十二里山堂肆考白石谷在太原府清源縣西白石山谷水流出合平泉入汾三晉多山谷而梗陽白石谷獨流布於東南藝苑之卷帙焉

  鳳山在縣西七里高八百步横三百九十步至白石山三里半中峰高峙雙翼如抱

  屠各谷在縣西十五里兩山夾峙陡峻如峽

  馬名山在縣西十五里高八百十步横四百二十步在鳳山白石山中漢文帝牧馬於此有印駒城

  壺屏石山在縣西二十八里高白鎮交城夏營村界有壺屏石河

  中隱山在縣西北八里高七百八十五步盤踞三百七十步北至仁山三里半四周高峰其山中隱碧澗瀠繞水中文石可數有中隱寺

  仁山在縣西北十里高七百五十步横三百二十步北至太原縣洞兒溝山界三里

  賈家山明嘉靖七年九月山塌數十丈

  汾河在縣東五里水經南經梗陽故城東

  涂水在縣東南三十里自太原縣界西南入汾與洞渦水合 水經汾水過晉陽縣又南洞渦水東流注之注汾水又南經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縣

  也今太原晉陽縣四十里榆次界有梗陽地汾水又南即洞渦水會者也

  象谷水在縣東南三十里至榆次縣界西北經徐溝入縣境流入祁縣界

  屠溝水在縣西南十五里即屠谷水也兩山陡峻如峽夏多泛漲冬則涸

  白石水在縣西五里

  壺屏石河在縣西二十八里流入交城界

  清源水在縣北五里發源西山趙簡子祠前平地湧出清可鍳髪一名平泉一名不老池東南入汾清源名縣取此 通典有清源水 舊唐志清源隋于古梗陽城置清源縣以水為名

  東湖在縣城東南北三面臨城廣居邑城之半有水門通灌稼渠以逹汾 東湖記縣故無湖湖所占者悉平壤曩時白石水漲不以時疏導悉歸城東低下處外障於垣牆而内益以泉水故水日聚而成湖 祝志不載是時尚未有湖也

  芹馥泉在學宫前東注東湖

  交城縣

  卦山在縣西北五里逓高五里盤踞十七里西北連夏壇山山八峰爻象峰最高巔西巖下石坎有靈泉山西石坎有龍池泉山南石崖下有漿水泉山下有寺義水一名萬卦山祝志作萬卦山六峰峙立唐建華嚴三會普光明殿今為十方天寜寺【明一統志止記六峰】武攀龍修石路記太極一峰而下兩山迴合岡阜層列八卦六爻皆具目下 朱彞尊遊卦山題名記卦山去交城縣西北五里連峰夾磵若卦畫之相錯陰陽乖合不可端倪山以是名陋者增益其文曰萬卦山而卦之義反以數窮矣丙午秋予登是山觀唐支高李元穆所撰碑記及貞元元和中陀羅尼石幢日將暮風雨驟作乃留宿僧舍曉起登峰以望白雲蓬蓬瀰漲柏谷下視城郭出没霧中若方艦之浮於海午霽下山因書來游之歲月于壁包子歌曰縶予馬于城隅兮攬子祛于山幽微子之書兮後之來者夫孰知予之偕遊予不復和也

  石壁山在縣西北二十里疊巘周環拱列如壁南有石崖峭削百仞西北巖下有龍潭泉東南崖半有白牛洞唐建石壁禪寺甘露義壇李逢吉碑三壇角於三都在西都曰靈感壇在東都曰會善壇在北都曰甘露壇今為永寜寺又林諤頌舊號石壁谷又一名甘山一名龍山 魏太和六年唐貞觀十一年元和七年甘露胥降於石壁山 林諤撰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序房璘妻高氏書碑序曰石壁寺者晉之西山舊號石壁谷隋隸西壽陽縣唐改壽陽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后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衆寶名珍供養啓願玉衣旋復金榜遂開因詔天下名山形勝皆表刹焉所以報護力廣真諦也特起紺臺之制頗餘紫禁之恩禪師守終官寺初創分身建塔遺跡巋然 金章宗遊龍山詩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蓮花裏梵王宮 趙點詩路轉八九里雲藏四五峰

  孝文山在縣西北百六十里静樂縣西北五十里元魏孝文帝嘗避暑於此有廟

  穀積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接永寧州呂梁山界一名骨集山縣志即作呂梁山

  羊腸山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後魏羊腸寨即此 隋書崔頤字祖濬博陵人大業時從駕登太行詔問何處有羊腸坂對曰臣按漢書地理志上黨壺關縣有羊腸坂上曰不是又答曰臣按皇甫士安撰地書云太原北九十里有羊腸坂上曰是也因謂牛宏曰崔祖濬所謂聞一知二 水經注漢高帝十年封靳彊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坂在晉陽西北石縈委若羊腸焉故倉坂胥取名矣通典静樂有羊腸山隋煬帝改為深谷嶺又嵐州宜芳縣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屬太原郡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是静樂萬根谷後魏隸秀容也 山堂肆考羊腸山在山西太原府交城縣東北郡國志萬根谷石磴縈委若羊腸然後魏於此立羊腸倉 萬根谷下有石墟 元和志羊腸山在交城縣東南五十三里是繇交城故縣言也

  寶珍山在縣西百里僧寶珍蜕此

  錦屏山在西北五里東連卦山紅崖綠樹若錦屏然夏壇山在卦山西北

  白牛洞在石壁山東溝東南崖半洞北向洞口高一丈廣五尺深不可測

  高離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孤峰高出遠離培塿

  西社龍門在縣西北五十里西南都景殊清麗昔有巨石當山口夜倏迅雷石裂水通

  馬鞍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連峰似鞍邑鎮山也上有晉大夫狐突及子毛偃墓祠崚嶒峭拔盤旋萬峰一名狐突山土人名放馬坪【山產青鐵下有靈泉】

  文谷在馬鞍山後有文谷水

  步渾谷在馬鞍山前步渾水源此

  少陽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少陽之山酸水出焉今水微酸流合文谷水舊產銀精石 水經注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注於汾水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則酸水當在陽曲烈石口上

  青龍洞在縣西北七十里水北都榆羣村洞邃數里繇石窟入禱雨多應

  龍堂巖在縣西北七十里水北都山下有龍王堂文山在縣西北九十里文水側

  四稜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山脊四垂

  寶珠山在文山西北十里【載明一統志】

  龍鬚山在縣西北百二十里高五里盤踞十九里北連孔河嶺静樂縣山界山有三峰盤蛇峰最高巔有寨名龍鬚寨北有黑龍祠南有龍堂山山下滴水成石名餘涼石山麓有青崖水一名龍樹山

  孔嶺在龍鬚山北

  大阿蘇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

  小阿蘇山在大阿蘇山南數里石崖有洞穴相傳張果老乘白驢以鐵箠指石為穴併驢入此今穴邃數十武

  黑石樓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永寧州界上有黑石如樓故名

  破羅漢山接黑石樓山

  采屏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懸崖如削五色繽紛土人不知其名

  國朝康熙初知縣趙吉士得斷碑於澗中上有采屏二字因以名山

  豁然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連穀積山山勢聳立古有隱士東望并州西望黄河襟抱豁然一名歡悦山

  獨泉山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洞穴中有石如盆泉水出焉

  福泉山在縣西北百七十里有福泉禱雨輒應

  煉銀山在縣西北百七十里

  劉王山在縣西北百八十里高八里盤踞二十二里西連榆城山臨縣界山有峰淵峪峰最高上有泉禱雨多應山下有離石水流入永寧州昔劉淵都離石時嘗居此因名有祠又有西谷水流入交城

  榆城山在劉王西南西谷水經流其下

  西谷在劉王西

  三座崖在縣西北峙東西兩葫蘆口中

  鳩鴿二祖崖在石壁山龍堂宋釋龍潭居石壁寺有鳩鴿聽經轉生縣北坡底村榮氏從師苦修於寺北溝西崖下即龍堂也後胥化此名鳩鴿二祖崖東坡有石菴顯跡

  童子谷在縣北八十里北齊天保七年有童子羣牧於谷見巨石如人因獲浮屠像高一百十丈

  交城山在縣北百里交城故縣治此今為故交村 舊唐志交城隋分晉陽縣置取縣西北古交城為名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治却波村

  臥牛山在縣東北七里以形似名

  白鹿山在縣東北十里下有白鹿泉

  玉山在縣東北十二里古名虎頭山金皇統二年賜名或謂有空王佛寺故也有第一碑宋米芾書

  七佛巗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巖有七佛像

  臥虎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臥虎巖相傳梵王太子繇盤陀石來及七帝修覺地其睡化金骨虎石足蹟今存

  塔莎谷在縣東北五十里有塔莎水

  神師山在縣東北百九十里古有二仙隱此下有東西仙洞二

  汾河繇静樂南流入縣北境百里故交村及汾孔交流地也隸縣境三十一里又東流入陽曲太原清源縣境復流入縣東南境十五里鄭村過大陵城合谷水又南流入文水縣隸縣境又三十里 水經注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寛平峘山夷水故地理志汾水出汾陽縣北山西南流者也

  沙河在東門外接磁窰坡底卦山諸河實無河也月波湖在縣城東南隅周二里一名却月湖面平如鏡樓臺掩映

  南河在縣南八里土人名秃尾河夏秋時漲

  瓦窰河在縣西北五里即步渾水下流也

  國朝康熙二年磁窰瓦窰二水交流北門圮七年疊石築堤障水南流三十五年堤潰城復圮嗣後時加修治袤八十丈有奇高二丈

  文谷水在縣西北源出馬鞍山後流入汾水泉灘在西涯

  步渾水在縣西北源出馬鞍山前步渾谷流經瓦窰溝至城東流入汾

  渾谷水在縣西北源出孝文山後南流經文水縣峪口開柵二村入汾古浚二渠

  觀音泉在縣西北八十里西冶村

  西谷水在縣西北源出劉王南流至榆城合渾谷水狐神祠井在城北水甘禱雨殊靈

  孔河在縣北百三十里源出龍樹山下青崖寨東流經板柵屯蘭馬蘭村東注於汾【明一統志出東北塔莎谷南流入汾宜覈】

  磁窰河在縣東北五里即塔莎水下流也

  塔莎水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塔莎谷南流經縣東南入汾

  漿水泉在卦山南石崖下

  龍池泉在卦山西方丈石坎中

  靈泉在卦山巔石佛堂西巖下石坎流出冬夏不涸龍潭泉在石壁山西北巖下僧龍潭棲此

  白鹿泉在玉山麓一名氷泉

  文水縣

  隱堂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子夏山子夏退老西河嘗憩此有石窟名隱堂洞山陽建廟一名商山山壑削立有泉隱而不恒流一名隱泉山東又有馬跑泉西數里有石門

  隱堂洞在隱堂山隈去地百丈有奇躡石棧而上洞邃四丈有奇高三丈有奇洞内一窟方廣一丈有奇土人相傳通陜西又有風聲似輕雷洞前石壁拔立千仞夏秋飛泉瀉落似一匹練一名子夏室 河南廟碑卜公結廬於陶山之麓不踰歲民去其陋石窟之虎渡河而北盤紆之泉渀湃之流澆灌民田三十餘疃西河之民大蒙其德可作商山備考

  石門在隱堂山西兩壁如削似雙闕然澗水下注如噴雪走虬

  獅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以形似名

  白虎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昔有白虎穴於此故名併立白虎廟

  光統頭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峰嶺高峻日出先照或曰漢光武嘗統兵於此故一峰有先鋒臺之名今土人名西頂山勢邃曲松柏叢蔚

  龍堂山在縣西五里右有白水泉味尤甘一名龍王山郭超宗廟碑距城七里四山疊出山之腰有古龍王廟俯臨深谷少折而西蜿蜒十武有泉一泓由石罅流出冽而甘

  陶山在縣西二十里袤亘蜿蜒羣巖競秀或曰唐帝嘗憇此

  雙峰山即陶山之分支也兩峰繇麓至巔壁立千土人名大嶺山

  石峽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谷杳邃初入為靛頭山靛頭山即石峽山之麓也夾坡古柏逶迤而入石壁如削有石峽洞

  石峽洞石壁插天崖半有洞古藏陶淵明白蓮社文金剛科儀諸書兩壁胥植含桃越嶺西南十里有奇至黄龍洞

  黄龍洞洞殊幽邃禱雨輒應

  熊耳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形似熊耳松柏蒙翳一名崇山上有牡丹 李學詩記西北距縣三十里有山曰熊耳以狀類因名焉峭然壁立高超漢斗二水環帶於東三峰排戟於西南則商峰北則狐嶺乃西晉名山也山脇有熊耳寺佛前牡丹一株穿石而生不類凡種

  栢茆山在縣北十三里巃嵸森蔚上有壽寧怪柏文峪在縣北二十里文峪口兩峰相距一里落葉較晚所謂谷口秋風也

  郝嶺在徐南都上有長栝

  汾河在縣東五十里繇交城南流入縣境舊從北安都折而西歷河南都入汾陽縣境 明萬歷三十九年河東遷從縣韓武西都入縣境流經東南齊南都入平遥縣境歷靈石縣西南流 又歷石侯武良東城南賢青高下曲永樂諸村西南流入汾陽縣界 嘉靖二十九年汾河西徙三十二年汾河文谷河胥徙水經又南過大陵縣東 水經注昔趙武靈王遊

  大陵夢處女鼓琴而歌想見其人吳廣進孟姚焉即於此縣也王莽改曰大寧矣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

  國朝雍正七年青高村至尹家社開引渠二道東城村自闢河廣十丈至數十丈有差袤二十有五里

  迴馬河在縣東五十里源出榆次縣繇清源縣流至縣韓武東伯高車都南合沙河

  伯魚泊在縣東南二十里後涸

  沙河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祁縣南豐流至縣雲周村胡家堡南入於汾

  武澇泊在縣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改名朱雀泊後涸甘泉在縣西南二十里甘泉寺右池方廣一丈有奇水殊清甘

  馬跑泉在隱堂洞東

  白水泉在龍堂山味甘禱雨多應

  泌水在縣北八里龍泉村北繇東南注文峪河平地湧出太平寰宇記謂之神福泉禱雨多應 五朝志文水有文水泌水【通典同】

  文峪河在縣北二十里源出永寧州孝文山一出交城縣西山半崖龍口一出縣土安都泊泊河三水滙流繇文峪口開柵鎮東南流至石永都入於汾 水經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北東入於汾 水經注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逕縣右會隱泉口水 元石為楷文水

  龍堂記西谷之水其水多文因以名焉

  猷水在縣東北二十里武陵村西古大陵城東南平地湧出周十里有奇後涸

  白石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清源縣白石山西流經縣武安都西南入於汾

  隱泉在商山麓泉不恒流春水獨盛 河南廟碑文水縣迤南五里鄉名樂村即古西河地也乃隱泉之所經泉流至是而澄清可濯故曰清泉

  岢嵐州

  岢嵐山即管涔山蘆芽山也在州北百里山之陽名管涔山寧武縣界其北隸州境者高六里盤踞二十五里為州南山西南連乏馬嶺山有七峰土人胥名南山山之陰名蘆芽山五寨縣界其南隸州境者高八里盤踞三十五里為州北山西北連霸王山懸崖陡澗一綫羊腸山有十一峰土人胥名北山 通考嵐谷有岢嵐山雪山岢嵐水

  東山在州東半里接北山

  長城山在州東三里下有白龍泉流合嵐漪水其味甘十里崖在州東十里高二丈形似飛甍行旅時避雨焉乏馬嶺在州東五十里嵐縣西北八十里崎嶇難行南山在州南一里迤邐蟠踞與漪水胥襟帶州城寺溝會在州南三十里石壁峭拔清泉縈繞上有白勝菴地以溝名而溝側實山也溝其識也 袁鏘珩白勝菴記在寺溝會之北踰河入谷口裁數武遵南麓以登徑甚窄轉而北水流涓涓北山胥絶壁若矛倚若竹挺若罘罳植菴門外清泉一泓紺碧菴南茂林蒨密西訪龍巖寺蹟先是有水如臂繇石袴間歕出以半木聨綴十許丈懸空東流乃飛注澗中沙門堙塞之今則穿石縫珠走星竄沿磴而下矣西顧即巖壑盡處奇拔不減北屏寺趾掌大宜臺宜洞東南松千章間復横斜逼真繪事

  西山在州西南一里有雲際寺翠嶼蒼岩石徑茂樹龍巖在州西南

  巨麓嶺在州西南五十里興縣東北六十里高七里盤踞三十里東麓為州西山西南連萬松嶺山有十峰土人胥名西山一名萬松嶺

  西豹峪在州西

  旛竿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霸王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水峪在州西北

  天馬山在城北一里

  北山在州北二十里

  雲山在州東北四十里舊志即嵐谷故縣也與岢嵐山接

  雪山在嵐谷廢縣東北四十里荷葉坪東西二山勢極峻險盛暑猶棲餘雪下有萬年氷與岢嵐山相接乃五寨之界也

  荷葉坪在州東北六十里高四里盤踞二十里接寧化五寨界山巔圓整如荷葉山有九峰袤亘静樂嵐縣諸山土人名東山

  蛇峪

  煗水潭在州東二里水不氷

  蒙泉在東山澗下與龍王堂泉合流

  馬跑泉在州東五十里泉類馬蹄相傳尉遲敬德蹟黄道川水在州東入漪水

  三角城水在黄道川西入漪水

  漪水發源州東南乏馬嶺西之直道村滙黄道川三角城水為一經城東甎堡東轉而南西流經陳寧寨隸縣境共九十里南入興縣界 州志漪水環其東南砂河帶於西北一名嵐漪河

  砂河在城北五十里納會村繞城西南流合漪水名源水在州北五十里東南入河

  龍王堂河在州東北二里出東郊北山下水甘合東澗下蒙泉明弘治間引入城

  仙人澗在荷葉坪下

  白龍泉在長城山下流合嵐漪河水殊甘夏寒冬温嵐縣

  銅鼓山在縣南五十里逓高十五里盤踞五十里山中一峰高五里連聖窰山仙人洞其色黄似銅履之有聲

  赤堅嶺在縣南九十里逓高二十里盤踞八十里嶺下有水流入静樂縣界静遊村

  風后山在縣東南上有魏皇姑墓

  桃尖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逓高十五里盤踞六十里連北廟山

  仙人洞在縣南六十里

  黄嶮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五里盤踞三十里連西坡梁一名黄芊山

  白龍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二十里盤踞九十里連小萬村有聖水井明英宗在塞外有老人送飯問之日嵐縣白龍神也後封靈潤侯賜二祭

  大萬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逓高二十五里盤踞九十五里連翠巖山下有白龍池濤雨輒應

  翠巖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逓高二十里盤踞八十里連大萬山

  灰灰嶺在縣西南百里

  燒炭山在縣西少北

  十八盤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逓高十里盤踞四十里連直奪峪山

  野雞尖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逓高十五里盤踞五十里連十八盤山

  乏馬嶺在縣西北七十里高五里盤踞二十里接岢嵐州崎嶇難行即宋寧時飛鶯堡

  聖窰洞 蛇洞 銅洞胥在縣北十里銅爛溝中後銅盡名銅家堝

  二郎山在縣北二十里

  雙松樹山在縣北四十里上有雙松縣志桃簽鎮其南雙松障其北東帶高平之坡西據白龍之險山岡陡峻道路崎嶇

  鹿徑嶺在縣北六十里路通静樂

  獅子崖

  綠水河在東門外一里發源雙松嶺東偏范家口受兩涯之滙流四十里入綠水河遶縣東北折而東南流注静樂縣静遊村七十里折入汾河汾寧通偏老皆取道於此

  青水河與綠水為一綠水上流河胥石東流十五里水沙清而渺無石經樓煩鎮界八十里入汾

  望女壑在城南

  大賢河源出縣南四十里柳峪村至劉莊合昭濟祠泉經樓煩入汾

  嵐水發源南八十里赤堅嶺下東流入静樂縣界静遊村七十里距縣界曲立村十里西流入興縣西界黑油溝折入黄河距縣界界河口一百十里北逆流入岢嵐州界雞兒墕距縣界乏馬嶺十五里

  蔚汾水源出尖山自桃岑山流經興縣西南六十里入黄河

  聖水井在白龍山

  馬蹄泉在縣西南七十里

  葫蘆泉在縣北十里

  大水灘在縣北二十里土人名馬澗灘

  小水灘連大水灘

  飲馬池在縣北六十里黑嶮山中相傳唐尉遲敬德嘗得良馬於渥洼池騎而去

  興縣

  桃花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高二里盤踞三里東連大寨山危峰獨秀上有桃花寨南有仙洞旁有卦石泉

  仙洞在縣東二十五里桃花山南山半石穴可通入其中時寛時隘似門戶者三内平地二許四望胥石穴東南穴清源湛深水中三白石柱上榰洞頂柱左右又有窈洞一云桃花寨下石穴曰仙人洞有三口劣容側身入數百武倏開敞怪石峭立石隙小穴如蜂房入者必以草節識路東南入倏有灘曰莜麥灘地殊寛洞頂高十數丈四壁胥鍾乳滴綴似積莜麥然又東南入曰仙人澗水廣可二丈色黑有獨木橋無敢渡者水有三石柱晶瑩似玉其旁洞不可勝計人莫能窮洞外峰突起羽士搆閣其上

  大寨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五里盤踞八里東北連石猴山石脉臥而疊起其高極目上有高王寨相傳高歡所築下有石乳洞

  石乳洞在縣東三十里大寨山下口徑尺餘人蛇行而入中似屋屋壁小口側身入又似屋屋頂鍾乳涓滴下成白石

  十八盤山在縣東七十里高六里盤踞十里東南連合查山茂林邃壑十八曲而後躋巔

  樺林洞在縣東南六十里山多樺木巖内洞穴相通如陶復陶穴然

  合查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高七里盤踞十三里東南連陽山高可二十里為諸山冠數百里外望之蒼翠插天北峰頂有古石洞徑透山背望之通明洞南有南石洞兩峰對峙形埒山頂有飲馬泉山下有龍池禱雨輒應

  陽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即合查山之陽高五里盤踞八里危峰刻削怪石羅峙中峰下有伽佗嶺松檜數萬株上有廣應侯祠東峰有迴光巖林巒競秀

  南山在城南蔚汾水南石壁有萬佛洞

  採林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高二里盤踞五里林巒高峻下有採林渡

  紫荆山在縣西南九十里高十里盤踞十五里界臨縣一名紫金山 坡陀綿亘叢薄日晡輒湧雲南麓有聖母泉流為紫荆泉河北麓石壁有穴出風能偃苖恒封不啓禱雨多應

  浩旻山在縣西南百二十里黄河岸高八里盤踞十五里三面懸崖陡絶數百丈南繇石磴緣鐵絙而升為南天門門東有泉

  臥龍岡在西北七十里高一里盤踞二里岡南兩峰對峙一名雙侯山中有大壑河水自南北注當壑有石壁數百丈横亘連合兩峰曰臥龍岡水繇岡下洞穴流出合嵐漪水洞石衝出者矗立水中其北峰曰天磑山峭壁千尋徹下中裂外望之石紋如磑齒兩兩相錯亦一奇也

  峨嵋山在縣署北有三峰中峰殊高旁峰對峙如眉太平山在縣北四十里高四里盤踞七里前有太平溝迤邐盤曲上有雙峰對峙為雙山峪

  小寨山在縣北五十里高六里盤踞九里一峰獨立上有寺廟

  石堠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三里盤踞七里東北連石樓山山巔怪石攢簇曰蓮花峰峰西石崖高數十丈形似斥堠曰石堠峰峰北一峰别起石脉中斷架木梁而度嶺有堠山寺峰南有黑龍池池有黑龍祠祠後啓二小門深巖黝墨内有池水色蒼黑水旱不涸挹水禱雨輒應東有白虎巖僧與虎胥化于巖蹟存

  石樓山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三里盤踞七里東北界岢嵐州萬山中一峰突起石壁層拔狀類樓閣高逾百丈四周不可攀援惟北面微徑盤迴可徐逹峰頂俯視羣山若邱垤然

  黄河水在縣西五十里自保德州入縣南逹臨縣河西岸為陜西界

  通惠泉在縣東三百四十九步南崖高阜沸出三穴味甚甘繇城北引入城半出西門半出南門西流合蔚汾水一作通會泉

  五龍泉在城東上下五泉皆清而甘

  介泉在縣東界河口清暉亭下

  新泉在清暉亭東

  卦石泉在桃花山側泉中小石似卦爻六觝兩角紫荆泉在紫荆山南巨泉也流出成河沍寒不凍鴛鴦翠鳥時翔遊焉

  浩旻泉在浩旻山南天門東山巔巖罅倒瀉如注嵐漪水發源岢嵐州西流至温泉入縣界又西至裴家川口入黄河

  蔚汾水發源嵐縣王圃山西流至界河口入縣界經縣治南又西至黑峪口入黄河 通考合河唐縣以蔚汾二水西與黄河合因以為名

  南川水發源合查山西北流至趙家川口合蔚汾水入黄河

  交樓水發源十八盤山西流至交口合蔚汾水

  南泉在縣北韮園坪南泉上有石方數丈

  黑龍泉在石堠山石巖下兩泉盈而不溢左為人泉可飲右為神泉飲之多腹痛挹水禱雨輒應

  山西通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